【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明報專訊】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壓力過大、憂思過度?原來都可以導致胃酸倒流,中醫稱此為「吐酸」,在臨牀上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刺痛、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口苦等。病機主要與五臟中的肝、脾失調有關,以致影響飲食運化功能。通過內服中藥,調整飲食作息,理氣和胃,可改善胃酸倒流帶來的不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胃酸倒流6個症狀 飲食不節 壓力過大 肝胃不和 胃酸倒流的具體病理,主要涉及連接胃與食道的賁門過度鬆弛、關閉不緊,以致胃液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很容易通過賁門往上逆流;以及由於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或因肥胖、懷孕等導致腹脹、腹壓過大,胃酸及胃內容物就可能被推擠出胃部,進入食道,形成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年齡增長、吸煙、飲酒、精神壓力、高脂或高糖飲食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中醫認為吐酸其中一種常見病因與肝胃不和有關,屬實證。由於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或情志不舒,如壓力過大、憂思過度等,可導致食滯胃腸或肝氣鬱結。當肝臟負責調暢氣機的功能受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便可形成氣滯,妨礙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胃氣以降為順」,若因氣機阻滯引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便可出現噯氣、呃逆、反酸、嘔吐等問題。患者會出現胸悶、腹脹、惡心、食慾不振、身體兩側脹痛(脅痛)、時常唉聲嘆氣、舌色暗、舌面上可見瘀斑瘀點等。 要改善因肝胃不和而引起的吐酸,需要疏肝、理氣、和胃,減輕脹氣,幫助消化。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枳殼、厚朴、佛手、陳皮、炒麥芽等;中藥方劑則包括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 過食生冷 脘腹受寒 脾胃氣虛 另一種常見吐酸原因是脾胃氣虛,屬虛證。由於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脘腹受寒等,以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能力欠佳,即使正常飲食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當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增加,便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脘痞腹脹,增加吐酸風險。而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可引致肌肉鬆軟,升提乏力,患者不僅會感覺體力不支、肌肉不實、易倦乏力,如果消化道的肌肉也因氣虛而變得鬆弛無力,也會增加胃氣上逆造成吐酸的機率。 脾胃氣虛者在臨牀上的典型症狀,包括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身體浮腫、語聲低微乏力、食少、容易腹瀉等。診舌時可見舌體腫脹或胖大,以致舌邊滿佈齒痕,舌苔質地潤滑。 要改善因脾胃氣虛而引起的吐酸,需要健脾補氣,輔以行氣,促進消化功能,增加氣力,升提舉陷。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砂仁等;中藥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對應貼士:改善坐姿 預防吐酸 要預防胃酸倒流,飲食要定時,不要暴飲暴食。食物選擇方面應少吃油膩、太甜、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如肥肉、甜點、辣椒、凍飲、咖啡、濃茶等,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米粉、即食麵、果仁、薯仔、豆製品、奶製品等。也建議患者少食多餐,多吃瓜類及深綠色蔬菜,戒煙酒。用餐時不要狼吞虎嚥,要慢慢進食,把食物充分嚼碎才吞下,可減輕腸胃的負擔,幫助消化。晚餐不宜吃得太急太飽,用餐後最好等2、3小時才上牀睡覺,以免在睡覺時因胃氣脹及消化力減慢、肌肉放鬆,加上平臥的姿勢而誘發胃酸倒流。 相關文章:哮吼症初期症狀如感冒 狗吠般的咳嗽聲嚴重影響兒童呼吸 了解哮吼症的5個常見警號 亢奮動怒焦慮 肝火上炎 除調整飲食習慣外,調暢情志對防治胃酸倒流也十分重要。精神過於亢奮、動怒、焦慮緊張,易引起肝火上炎或氣機鬱滯。根據五行「木剋土」的規律,肝木過盛將會過度遏制脾土的功能,造成胃酸過多、脹氣、胃腸動力減慢。因此對平日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來說,鼓勵他們學習鬆弛減壓,檢視壓力源頭,並嘗試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以紓緩精神壓力。用餐後不宜馬上做緊張的活動,如埋首工作、玩電子遊戲等,建議可輕鬆散步15至20分鐘,配合深呼吸、輕柔按摩腹部的動作,促進消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要注意日常的姿勢。如經常坐在太軟的椅子、沙發、睡牀上,或者長時間寒背、躬身、收腹,因為下腹的壓力增加,或會妨礙消化,有可能引起脹氣和胃酸倒流。因此平日應留意坐着時要把腰板挺直,以理順氣機。而坐墊硬度亦宜保持適中,不宜太軟,避免坐下時身體過於凹陷,影響筋骨和腸胃健康。 拆解迷思:胃酸過多直接湧出? 很多人以為當胃酸過多時,胃酸便會直接湧出胃部而造成胃酸倒流,其實並不正確。真正原理是當胃酸過多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導致炎症反應,除可引起痛楚外,更會妨礙消化功能,造成脹氣。當消化道的壓力過大時,胃內的胃液、氣體及內容物便有可能通過賁門逆流到食道,甚至造成惡心、噯腐吞酸等。 中醫認為胃酸過多主要與「肝旺脾虛」有關,治療宜清瀉肝火,兼理氣和胃,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或由中藥浙貝母、海螵蛸(烏賊骨)組成的偏方「烏貝散」,有安胃制酸的功效。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壓力】DSE文憑試將至 減壓有助表現穩定 預防和處理4個有法

DSE文憑試快將開考,同學們可能承受着不少精神壓力。過大的壓力,容易令我們感到不安、緊張或惶恐、情緒波動或易煩躁,身體亦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等徵狀。我們的睡眠質素也會受影響,例如晚上難以成眠,在日間感到疲倦,難於專注和溫習。此外,過大的壓力也會削弱我們的認知能力,例如腦袋可能會突然變得一片空白,忘記已背讀的資料。我們的記憶力、決定能力、運算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減低,不利於應試。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疫情肆虐數月至今,已有過百萬港人染疫。不過,對於新冠康復者來說,是否要面對新冠後遺症,或稱「長新冠」(long COVID)呢?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10月公布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然而所謂「長期」的時間跨度定義,至今未有統一標準。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指南則指,感染新冠後,持續超過12周而未有其他原因解釋的症狀,應屬「長新冠」。主要症狀包括:極度疲倦、氣短、胸痛或緊繃、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亦稱「腦霧」)、失眠、心悸、頭暈、刺痛、耳鳴或耳痛、食慾不振、味覺和嗅覺變化、關節痛、抑鬱或焦慮、皮疹、咳嗽、喉嚨痛等。新冠後遺症是否只限重症患者?中、西醫對預防或紓緩有何意見? Read more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明報專訊】健康飲食中,低糖低鹽低脂及高纖等飲食原則,很多人會想起多吃蔬菜水果;其實魚在健康飲食中也佔重要一席,並且受各地飲食指引推崇。根據英國膳食指南(The Eatwell Guide)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食2份魚類(每份熟魚肉是140克,約相等於5隻麻將牌大小),其中1份應是富含脂肪的魚(oily fish),如鯖魚、馬鮫、三文魚、虹鱒、沙甸魚等。澳洲膳食指南也指出,成人每星期進食280克魚有益健康。 Read more

【尿失禁種類】3類中壓力性失禁最常見 產後或更年期女士正視「理遺」問題 預防有法7個Tips

產後或踏入更年期的婦女,有機會受「理遺」問題困擾,即小便不由自主地滲漏,不但影響個人衞生,也為患者構成精神壓力。常見女性失禁有三類,分別是壓力性失禁、迫切性失禁和滿溢性失禁,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呢?不妨參考以下7個Tips,從日常生活或運動習慣入手,有助改善骨盆底肌肉及膀胱的控制。 Read more

考試壓力過大 易病兼無記性 紓緩壓力 One Two Three!(衛生處方)

【明報專訊】考試是學生常見的壓力來源。適量壓力有助推動學習;相反,壓力過大,身體、行為、情緒和認知能力容易出現一些改變或徵狀,影響學習和表現。考試壓力過大-易病無記性.身體及行為上-過大精神壓力,容易出現手震、心跳加速、暈眩、腸胃不適和睡眠困擾等徵狀,造成不適和精神委靡,也會削弱免疫力,容易患病,更會加劇不健康行為,例如吸煙、喝酒或濫用藥物.情緒和認知能力上-過大精神壓力,難以背記資料,喚起記憶能力減弱,難以運用之前已學習或背記的資料,也會令專注力及判斷力減低,造成犯錯。長期或過大壓力,容易誘發精神疾患 Read more

【磨牙】長期磨蝕牙齒礙進食 致牙骱痛、頭痛 磨走琺瑯質增敏感牙齒機會 注意睡眠窒息、壓力響警號

【明報專訊】夜半磨牙,會發出噪音嚇壞枕邊人。很多人以為磨牙只是睡覺時的陋習,就算不去治理也沒有問題。其實它不單導致牙骱痛、頭痛、牙齒磨蝕等問題,也會影響外觀,更是睡眠窒息症、情緒壓力的警號。磨牙是指人在入睡後不自覺地咬合摩擦牙齒。咬牙也是磨牙的一種,一般在日間發生,因為緊張、注意力集中,不自覺地咬緊牙齒,肌肉也同時抽緊。若日間有咬牙習慣,晚間很大可能會磨牙。 Read more

痛症丨姿勢正確一樣中招 腰背痛 吸煙、緊張都關事

【明報專訊】我們一生中,腰背痛發病率高達84%,其中慢性腰背痛佔23%,而腰背痛在一年內復發率亦可達84%,所以腰背痛問題絕對不容忽視。腰背痛範圍包括整個腰背到臀部,甚至延伸到大腿後方到小腿位置。 在物理治療診所內,因為腰背痛求診的人均在生活上遇上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不能坐下或站立,轉換姿勢時引致疼痛,不能負重,部分病人連走路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和睡眠素質。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