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抑鬱】節日氣氛成壓力?易生孤獨感距離感 毋須強迫自己歡樂(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節日可以是高興的,也可以是難過的。聖誕節和春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大家喜氣洋洋、互相祝福,可以暫時從忙碌工作中休息一下,心情也愉快一點。但不是每個人也享受這種氣氛,這種氣氛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壓力。如果你本身情緒狀態不好,在這種強烈的歡欣氣氛下,反而容易產生距離感和孤獨感。焦慮和抑鬱情緒往往使人對社交感到焦慮和煩厭,因而更傾向獨處和留在家中。但這跟社會期望相違背,因而使情緒病患者感到壓力。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節日感孤單不罕見 不要勉強壓抑情緒 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情緒沒什麼問題,但遇上某些性格特質的親友,也可以令我們反感。有些親友平日本來就不多見面,大家生活圈子和價值觀也不同,在相聚過程中,若對方高談闊論,沒有留意其他在場人士的感受,或嘗試強行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便容易引起不愉快情况。 若有些我們想念的親友離開了香港,在節日便容易勾起思念之情。這種想念對老人家來說尤其痛苦。老人家生活圈子一般較窄,亦比較重視家庭關係。若子女移民,節日裏便會倍感孤單。 節日裏感到孤單並不罕見,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感到歡樂。感受自己真實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每種情緒也有它背後原因,不能勉強壓抑或改變。 聆聽內心感覺 思考背後原因 節日時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整體情緒其中一部分。當我們對某些人和事產生反應,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了解自己喜歡和什麼人相處。 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聆聽自己內心的感覺,若第一個感覺是自己需要休息,這便是最真實的感覺。可以嘗試找個平衡,例如跟親友作短暫聚會,然後告訴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不能逗留太久。記住,你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 面對真實自己 面對情緒是寶貴經歷 我們不能控制或改變別人。親友高談闊論,甚至把意見強加在你身上,會使你感到不安和憤怒。他在嘗試改變你,你不要犯同樣錯誤。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對這個人有這樣感覺,這種感覺跟過往經歷有什麼類似?當過去的創傷沒有好好處理,便會對當下情景有更強烈的反應。我們能夠做的,是好好了解自己和照顧自己。 只要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無論是怎樣的情緒,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呢。 相關文章:【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世界精神衞生日】加強精神健康由4個簡單方法開始 (衛生處方)

每年的10月10日被定為「世界精神衞生日」,呼籲市民關注精神健康。精神健康與每一個人的福祉有着重要關係,而因2019冠狀病毒病影響,人們的精神健康狀况正面臨重大挑戰。有見及此,世界衞生組織亦鼓勵大眾更優先關注精神健康,成就更美好、健康的生活。 相關文章:【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精神健康是什麼? 有些人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是精神健康;而受着精神疾患困擾的人便不能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包括個人自主性、能夠適應正常生活壓力、發揮潛能、妥善學習與工作、享有良好人際關係,並能貢獻社會。即使患有精神疾病,當事人還可以在其他層面上擁有精神健康。例如患上社交焦慮症的學生,經過專業診治和協助,症狀穩定受控,也可展現才能和融入社群而感到滿足。相反,在職人士若未能有效管理工作壓力而致心身俱疲,孤單寂寞,縱然沒有精神疾患都不算是得着良好的精神健康。所以無論患病與否,精神健康是所有人都應重視的。 如何促進精神健康? 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強精神健康,例如: 感恩習慣:以知足和感恩的心態看待生活中各種「小確幸」 健康興趣:從事感興趣又可以專注的活動,暫時放下紛擾,活好當下 良好人際關係: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守望相助 適時求助:需要時候主動向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士求助 拒絕 「污名化(Stigmatisation)」 保障精神健康需要拒絕「污名化」。污名化造成各種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籤、偏見和抗拒,例如是標籤受精神困擾人士為暴力、失控、怪異或不可靠等。這些標籤令人害怕和隱瞞精神困擾,不敢求助令問題惡化;甚至不知不覺地自我污名化(self- stigmatising),貶低自己,更難復元和融入社會。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同建和諧共融社會 每個人也可擁有健康快樂、受尊重和充分發揮自己。精神疾病症狀只是人們健康狀况中的其中一部分,但絕不能代表整個人。面對形形色色或不着痕跡的污名化,我們可以尊重、持平和友善的態度去包容受困擾的人,並協助他們走出困局。不論是哪個性別、族裔、身分、地位或職業,任何人也可以追求自己和守護別人的精神健康。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精神健康,身體健康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撰文: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何宗偉 Read more

【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笑,不單只提神醒腦,還可以促進健康兼討人歡喜,實在好處多多!美國藝術家Harvey Ball(哈維.鮑爾)是著名「黃色哈哈笑臉」的創作者,他亦推動將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五定為「世界微笑日」(World Smile Day),宣揚微笑友善的信息。五波疫情下來,健康、經濟、生活、社會氣氛等依然影響着每一個人,當壓力「爆煲」、情緒困擾,情况嚴重的話更有機會演變成抑鬱症、焦慮症等,實不容忽視。10月7日是「世界微笑日」,專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營養師等專家教大家辨識情緒困擾徵狀,學習如何為負面情緒「降溫」及提升抗逆力,以至從日常飲食、生活小習慣等方面入手,吃出、活出快樂! 看起來快樂,卻是情緒病患者?注意精神疾病警號! 【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點解會笑?笑的產生機制,原來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表示,笑不似五感或動作,可以清楚找出由大腦哪一個部分控制;笑沒有明顯機制,即使用功能磁力共振掃描(functional MRI)去監測,也無法精確找出控制笑的部位。現時醫學界對笑的了解,主要與腦部兩個區域——邊緣系統及運動皮質有關,他們分別代表着什麼?笑真的能止痛抗抑鬱嗎? 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無法適應的;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即睇臨床上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突變暴躁抑鬱 鬧分手? 伴侶放負 聆聽陪伴拆彈 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偶然有不開心、負面情緒,實屬正常。假如身邊伴侶是一個負能量炸彈,天天放負,作為最親密的另一半,如何一起走出低潮?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大家,若情緒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且對以下幾方面造成影響,或是精神疾病的警號! 處於「爆煲」邊緣 情緒降溫有方法?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疫情除了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打擊社會及經濟等活動外,對不少人的精神健康也帶來負面影響。有專科醫生指,新冠肺炎疫情跟面對離婚、喪親等重大生命事件(Major life event)所產生的壓力相若,隨時有機會誘發抑鬱症,醫生建議了5個簡單應對方法,助你面對壓力和「疫」境。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面對同一「疫」境,不同人的反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分別?臨牀心理學家為大家查找「元兇」,再適時善用4個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助大家梳理個人情緒和壓力,突破逆境!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臨牀心理學家提醒大家,分散注意力不等如逃避現實,而是重拾心理資源(Mental Resources)。減壓有助保存和恢復心理資源,不被過度耗盡,從而「有心力」去面對生活。當情緒、壓力爆表時,想即時分散注意力,為情緒降溫,可嘗試以下幾招…… 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根據醫學界定義,如果一個人有超過3個月、一星期內至少有3晚失眠,便可界定為長期失眠,長期睡眠不足,會令精神及身體健康大受影響。要解決睡眠問題,最好不需要倚靠藥物,從日常生活及睡眠習慣入手,醫生列出5大貼士,助大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大笑瑜伽:一想發脾氣 吸口氣「笑咗先」 正能量是可以累積的!大笑瑜伽你試過未?日常生活中不妨多發出笑聲,與人閒聊時,多發出笑聲也令身邊氣氛更愉快。就算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笑出聲,如簡單地在打哈欠時,可以一聲哈哈作完結。不習慣自己一個人笑?可一大班人相約在戶外地方如公園等地,齊齊大笑,讓笑聲互相感染…… 食物能解憂?「Happy Food」吃出好心情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營養師表示,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有足夠營養才能正常運行,基本是要有穩定的葡萄糖供應,而最好的葡萄糖來源是碳水化合物,更要少吃多餐……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每當感到苦悶時,吃甜品或零食可能是不少人的「解藥」,不過一不小心或會吃過量。營養師指,甜品含有碳水化合物,進食後可令心情好點,但提醒大家要適可而止,因為身體消化食物時會令血糖急升,胰臟需要大量製造胰島素來處理糖分,之後血糖下降,情緒亦會隨着大吃大喝而波動。立即了解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飲食選擇得宜,便能吃得快樂又健康。 【有片】點揀健康朱古力、糖果? 甜蜜蜜的朱古力、糖果是不少人的「快樂食物」!不過,在選擇這些甜食時,如何食得更健康呢?營養師教路,關鍵是懂得拆解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和進食分量要得宜,知多一點,朱古力和糖果都有很多好選擇! Read more

【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明報專訊】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青少年受到失眠困擾,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專家指出,學業、家庭、社交等都是年輕人常見壓力源;不當使用手機亦影響睡眠。針對青少年失眠問題,有社福機構設計「解睏密室」、「睡眠實驗室」,還有提供健身用具、睡牀等設備的空間,讓年輕人放鬆、休息,協助他們處理情緒,照顧身心健康。 相關文章: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失眠、睡不好不止是上班族才有的困擾。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自2019年中至2022年針對3000多名15至24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23.5%有失眠症狀,有16.3%每周至少發一次噩夢。「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駐場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陳啓泰指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者出現失眠問題,「數據亦算significant,情况需要關注」。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陳啓泰指,「睡眠與精神健康是雙向關係。睡眠可影響精神健康,而精神健康可從睡眠狀况表現出來;壓力則是兩者關係中的第三因素,可影響睡眠,同時影響精神健康」。 處理失眠,陳啓泰指,先要留意自身情况是否屬於臨牀所指的失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出現入睡困難,如躺於牀上超過30分鐘仍未入睡 ‧出現間斷睡眠,中途醒來後難以再入睡 ‧較以往時間早醒,無法再入睡 出現以上任何一個徵狀,情况維持每周3天或以上,並連續超過3個月以上,便算失眠。 處理壓力、作息定時可改善 失眠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是其他精神問題的表徵,如抑鬱、焦慮症等。陳啓泰指,原發性失眠可透過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改善,如作息定時、睡前避免吃刺激食物等,亦可做一些放鬆運動、學習處理壓力方法(stress coping)等。 相關文章:【都市壓力】要睡得香甜 查找壓力源頭 藉解密認識睡眠資訊 針對年輕人失眠狀况,有社福機構設計以「睡眠」為主題的密室逃脫遊戲,讓年輕人同時接觸睡眠資訊,寓「睡眠」於娛樂!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在全港設立8間「平行心間」,為12至24歲青年人提供身心靈健康服務。其中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黃大仙),特別設計60分鐘的免費密室逃脫遊戲「解睏密室」,每次讓不多於8個青年在密室內搜尋提示,完成各項解密任務,於限時內找到逃離密室的密碼,便算勝出。各項解密任務涉及睡眠資訊,要成功逃出,需要對睡眠資訊有一定認識! 駐場註冊社工鄭玉媚(Grace)表示,遊戲開始時會給參加者提示,在指定位置尋找解密卡。解密卡展示4組任務:「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文章的神秘message」、「Ipad」及「睡眠日記」。 任務1: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 透過簡單數學計算,得出逃離密室第一個數字密碼。通過這個任務,參加者在尋找助眠物品過程中,了解何謂睡眠衛生,認識不同助眠及導致失眠的物品。據Grace以往經驗,「參加者玩過遊戲後,都會提問,就會產生話題」。例如:「飲酒唔係助眠咩?飲完酒好瞓啲喎!」 任務2:文章的神秘message 透過文章message解密,找到第二個密碼。道具隱藏有關「如何睡得好的TIPS」,例如「睡前不要餓着肚」。玩遊戲的同時帶出改善失眠問題的重要信息。 任務3:「Ipad」 具一定難度。除了要找出道具「Ipad」外,過程涉及一段英文解碼,參加者需思考所得資訊與密碼之間的關係。這部分設計純粹為增加遊戲趣味及難度,有不少參加者被考起! 任務4:睡眠日記 參加者了解多個有關主角睡眠習慣的資訊後,計算出實際睡眠時間,找到最後一個數字,方可取得完整逃出密碼。「很多人不懂計算實際睡眠時間,通過遊戲,他們可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譬如是否屬較難入睡的狀况,再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睡眠效率。」Grace說。 活動完結後,駐場社工向參加者解釋每個任務背後的message,亦會介紹一些放鬆身心活動,如瑜伽班等。對於失眠較嚴重的參加者,會建議參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小組(CBT-I),找出改善失眠的方法。 文: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玩家體驗:睡前遠離手機戒酒 更快入睡 17歲的阿Ka居於黃大仙區,當初帶着學業、家庭及情緒困擾來到「平行心間」。情緒困擾令她較難入睡,但她並無鑽研任何令自己容易入睡的方法。 玩完解睏密室,阿Ka表示:「認識了助眠物品及tips,改變以往一些睡眠習慣,如上牀後不要玩手機,亦學會一些睡前放鬆方法,令自己較容易入睡。以往超過半小時才能入睡,現在是10分鐘內。」她覺得活動形式很特別,「可以透過玩密室遊戲接收睡眠相關資訊,知多了環境對睡眠的影響,如溫度亦可影響睡眠質素」。 18歲的阿晞是應屆DSE考生,去年開始接觸「平行心間」,笑指「當初知道平行心間是因為這裏有自修室」。她之前沒有任何情緒或睡眠困擾,「較準時睡覺,12點前便會睡;但DSE前開始有少許睡眠不穩定」。 阿晞以往一般是「10分鐘內睡着」,一直睡至早上約7時起牀上學。「臨近DSE,可能(凌晨)1至2點上牀,3至4點才睡着」。後來接觸「平行心間」活動,了解到睡眠衛生的重要,「牀只可用來睡覺,其他活動不應在牀上做,例如不能在牀上吹頭,手機也不可放於牀上」。於是阿晞用了1至2星期改善睡眠習慣。DSE考試時,「變為差不多(凌晨)1點已入睡」。 21歲、任職電影編劇的阿榮,1年前經由其他社福機構轉介下接觸「平行心間」。剛來到時,背負着學業、工作等壓力,情緒及睡眠狀况都很差。 阿榮指,「最嚴重是幾乎朝朝早6點先瞓,一瞓就12個鐘,到晚上6點,生活日夜顛倒」。當時他亦有酗酒問題,「最瘋狂一晚飲半支40%酒精濃度的烈酒,或飲成排啤酒,情况持續半年」。當初以為以酒灌醉自己能幫助入眠,卻愈喝愈難入睡。 參加「平行心間」活動及個別輔導後,阿榮失眠情况有改善。「知道酒精會影響睡眠,便嘗試逐步減少,由6罐啤酒,到5罐、4罐……慢慢減」,他說:「現在每日凌晨2至3點睡,朝早10至11點醒,比之前已好很多;以前要約4小時才入睡,現在學習了調整呼吸的方法,基本上1小時內就能入睡。」 其他活動:五感打造好瞓空間 「睡眠實驗室」是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觀塘)設計的其中一項活動,同樣針對青少年睡眠健康。透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及味覺的五感體驗改善失眠。在40分鐘活動時間內,青少年按個人喜好,在中心提供配套下,選擇自己理想的睡眠環境。例如可調校「睡眠實驗室」光暗度、溫度,選擇睡覺時想要的房間氣味、背景音樂,並揀選睡醒後想喝的飲料等。透過五感體驗,讓青年人認識睡眠衛生概念,學習幫助入睡的方法及導致失眠的因素。 想了解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可瀏覽網址:www.levelmind.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感染新冠長者後遺症 長新冠令性情行為有變?心理負面情緒問題怎辦?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全球爆發,香港也不能倖免。頭四波疫情因嚴格把關,確保了香港安老院舍長者平安和健康;然而,今年2月第五波疫情來襲,安老院舍終全面失守,超過九成院舍爆疫,眾多院友受感染,死亡個案中約55%為安老院長者或殘疾院舍院友。險些走進鬼門關的新冠康復長者,雖然病毒檢測已呈陰性,卻有不輕的後遺症,除身體不適,還有嚴重心理問題。人是留下來,卻是眾多需要的起點。 Read more

【精神健康】經歷停課復課及環境轉變等壓力 專家:新冠疫下幼兒社交情緒調控能力較弱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逾兩年,令學生錯過在校園學習的時光。平日負責到校支援幼兒的教育心理學家稱,疫下幼兒出現情緒起伏的密度及幅度俱增,易因小事大哭,又曾留意到幼兒身上有瘀傷,一度以為受虐待,了解後始知是幼兒不堪壓力,把自己搣到瘀傷。有就讀幼稚園K3的幼兒,3年來僅得約1年時間在校學習,有家長稱,第五波疫情期間女兒長期困家避疫,變得「黐身」,面對9月展開小學新生活,對交友、陌生環境感焦慮,近月起緊張得不斷搣手指、每周兩三次發噩夢半夜扎醒。 Read more

【精神健康】港大研究: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較去年升一倍 港自殺風險月內攀升觸及極高風險警戒水平

【明報專訊】港大研發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分析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22日低位攀升,3月20日觸及黑色極高風險警戒水平,是系統設置兩年以來首次,於3月23日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為各年齡層之最,較去年同期升一倍。他提到,2003年SARS爆發,本港自殺率為歷年新高,一年內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數字於翌年回落,認為SARS後港人懂得處理疫下情緒。他建議政府重啟康文設施讓長者使用以紓緩負面情緒,在防疫與優質生活間取得平衡。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稱,疫下難有家庭聚會,長者易感孤單和感覺被遺棄,鼓勵市民關懷長者。 Read more

【精神健康】第五波疫情令港人情緒不安焦慮壓力爆煲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專家教你如何面對

【明報專訊】每日確診數字創新高,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陸續受感染,要到處蒐購中西成藥、快速檢測包,又要去超市搶購糧食,擔心隨時被禁足,更害怕被送入方艙醫院和竹篙灣……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受不安、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情緒支援機構的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的個案已達去年全年四成!疫情未見終結,如何紓緩壓力和情緒?「第五波疫情令到整個社會都很差,經濟差過之前很多,而政府政策令市民手足無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市民情緒亦因而惡化。」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他們的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接獲與疫情相關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有272宗,相當於去年全年655宗的四成。 Read more

【驚恐症】壓力大患驚恐 出現頭暈、心跳、冒汗病徵 如心臟病發(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數天前,陳小姐在巴士上突然喘不過氣來,無論怎樣吸氣也好像不足夠,不舒服感覺愈來愈強烈,出現頭暈、冒汗、心跳等病徵,她以為是心臟病發,感到十分害怕,馬上到了急症室求診。但所有檢查正常,醫生告知可能是情緒問題,所以來看我。細問之下,原來這些病徵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星期,使陳小姐對乘巴士也恐懼,甚至迴避乘搭巴士。這種恐慌十分可怕,使她常常擔心會不會再發作。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