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為本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不少女士從小到大或非常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其實女性在不同年齡層,無論是嬰兒期或至50歲,均有機會面對不同的乳房問題,除了惡性腫瘤的風險,亦可能有機會患上其他良性問題,如乳腺增生、水囊等,因此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屬第一道重要「防線」,警惕異常情况,建議如有任何懷疑或不適,應盡快求醫接受臨床檢查。 Read more

【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餵哺母乳不但對嬰兒的智力、消化能力及免疫力有幫助,更是媽媽的最有效修身方法。但不少新手媽媽在產後對餵哺母乳有不少疑問,例如在授乳期間的飲食及營養攝取有何注意事項?要增加食量才「夠奶」?是否需要額外「進補」?可以進食生冷食物、咖啡、酒精嗎?營養師為媽媽拆解授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新手媽媽餵哺母乳:高纖澱粉質 增飽肚感、助上奶-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表示,媽媽飲食均衡及多元化,有助令母乳飽肚又有營養,更可減少嬰兒將來偏食的機會。怎樣做才算是均衡飲食呢? Read more

母乳Q&A|解答餵哺母乳時間、抱嬰兒姿勢、奶水不足、乳頭破損等5個疑問

母乳除了為嬰兒提供天然營養,亦有助提高嬰兒免疫力,減低嬰兒患病風險。近年多了媽媽選擇餵哺母乳,初時餵哺母乳有何注意事項?不少新手媽媽餵哺母乳時,都會遇上奶水不足、乳頭破損等問題,該如何應對?嬰兒剛出生便可以餵哺母乳?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高利源醫生表示,媽媽在嬰兒出生後,可以先讓嬰兒的嘴巴直接觸碰乳頭,嬰兒會自然吸啜,一般情况下,媽媽在產房時已可以開始餵哺母乳。 Read more

提升免疫力|教你適度曬太陽自製維他命D強骨骼牙齒健康 營養師:過量攝取反損健康

現時人類身體唯一可以自行製造的維他命,是被稱為「陽光維他命」的維他命D,維他命D對於人體的骨骼健康,以至抗炎及免疫能力都非常重要。想攝取足夠維他命D,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曬太陽!怎樣曬太陽才能讓體自行製造維他命D呢?在室內隔着玻璃窗曬太陽可以嗎?搽上SPF8或以上的防曬品是否可行呢?原來透過飲食攝取的功效會相對較弱,為什麼呢?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藝人楊怡剛誕下B女,恭喜恭喜!對於一眾新手爸媽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既要全心抗疫又要兼顧湊BB,會否忙亂得「雞手鴨腳」、自顧不暇呢?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黃嘉賢醫生提醒新手爸媽,切勿過度緊張疫情而影響了照顧BB的質素,例如擔心餵哺母乳傳染BB、稍為嘔奶已害怕BB「中招」⋯⋯不想事倍功半,便要留意黃醫生提供以下5個實戰錦囊,新手爸媽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 Read more

【女性健康】生育黃金期常見婦科病 懷孕時有子宮肌瘤 割唔割好?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女性生育黃金期常見的婦科病。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由於徵狀不明顯,不少人做產前檢查時才驚覺「買大送細」,發現子宮長有纖維瘤或瘜肉。 Read more

【女性健康】6個月純母乳餵養 母子雙贏

【明報專訊】每年8月1至7日為世界母乳餵養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從出生後1小時開始以純母乳餵養,直至滿6個月大,對嬰兒生長發育和健康最佳;之後可添加其他有營養的食物,同時繼續母乳餵養至兩歲或以上。 6個月純母乳餵養,不單是嬰兒能量和營養的主要來源,還可以防止腸道感染,同時較少出現超重和肥胖的問題。母親則可以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風險。世衛估計,母乳餵養每年可以避免2萬名婦女因乳腺癌而死亡。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嬰兒便便健康 睇樣唔睇次數

【明報專訊】問:小兒一歲,每兩天才去一次大便,是便秘嗎?應如何改善? 答:很多家長都期望小孩子每天有一次大便,其實觀察幼兒的大便是否正常,不是以次數來衡量,而是以大便狀况決定。 ▲(一正父母提供) 以餵哺母乳嬰兒來說,可以一星期才有一次大便;若進食配方奶,則一般每天都會有大便。不過,即使每星期只得一兩次大便,只要大便是鬆軟,都算正常。相反,若家長發現子女大便很硬、排便困難、如廁時哭鬧、大便有血,就可能是便秘。原因可能是幼兒少喝水,大便未能順利排出;數天沒排便,水分會被大腸吸收,令大腸脹大,這時會發現小孩肚脹,甚至會嘔吐。 醫生並不建議家長自行用藥塞肛,因為會令腸道習慣依賴藥物來排便,令便秘問題持續,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一般的便秘,只要多吃高纖維食物,配合通便藥(乳果糖)就可解決。 情况嚴重就要求診,醫生會先了解孩子飲食習慣,檢查肚子、肛門,若懷疑便秘是由於發育原因,例如少數小朋友會因為大腿或脊骨問題,令他們排便困難等,就要透過X光檢查並確定問題所在。若然發現孩子體重減輕,生長放緩,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致的便秘,家長要特別留神。 經常有便秘的小朋友,可能會因為肛門破損疼痛而不肯自行排便,這時軟便劑便很有用,可以令大便變得鬆軟而易於排出,恢復孩童排便的信心。家長還要訓練他們定時坐廁,持續兩三個月,令脹大的腸道回復正常,排便就會順暢。家長需注意不能見情况略為改善就自行停藥,否則只會令便秘問題重現。 劉家輝(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過敏系列】濕疹影響可大可小 找出源頭根治有法

濕疹令人困擾,不少人甚至會千方百計找尋或嘗試各種治療濕疹的方法。究竟濕疹對成人、幼兒患者帶來多大影響?濕疹主要是受到食物刺激所致嗎?至今仍無法根治嗎? ▲(網上圖片)濕疹患者會因痕癢而抓傷皮膚,出現細菌感染、長期紅腫、結痂丶變厚和流血等情況,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betway体彩 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指出,濕疹是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是混合性過敏反應的一種,成因主要是受到環境或食物致敏原刺激所引致,加上高危遺傳因素的影響之下而形成。嚴重的濕疹屬全身性問題,不單影響外表,還有心理及情緒亦會一併受到打擊,情況不容忽視。 患者易抓傷皮膚 致細菌感染、紅腫 根據數字顯示,香港平均4至5人當中,有1人患有濕疹。濕疹患者皮膚較乾,甚至有龜裂的情況,而且皮屑亦會脫落,以及痕癢非常。不少患者會因痕癢而抓傷皮膚,出現細菌感染、長期紅腫、結痂丶變厚和流血等情況。 陳醫生表示,近年更令人關注的是多了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出現的濕疹。特別是嬰幼兒濕疹,如處理不好更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和成長發展的進程。「醫院所見,現時大約每4名初生嬰兒當中便有1名患有濕疹,而部分在出生後的兩星期已發病。」 ▲betway体彩 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表示,現時治療濕疹已不再是「治標不治本」,只要找出患者致敏源頭,再以「脫敏免疫治療」,可望根治濕疹。 陳醫生又稱,有研究亦指,開刀生產的嬰兒較順產分娩嬰兒有較大機會患上濕疹。這是由於順產過程中嬰兒會接觸母體的益生菌,因而鞏固其免疫系統,但開刀嬰兒未能取得母體的益生菌,因此會增加患濕疹機會。 至於長期患有濕疹對患者日常影響很大,以幼兒為例,小孩子身體的抵抗力相對大人較弱,如抓傷皮膚,細菌有可能會走進皮膚內,導致長期發炎。加上痕癢會影響睡眠質素,生長荷爾蒙在睡眠狀態分泌較多。所以如因痕癢而不能安睡,會對成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故患長期嚴重濕疹的兒童體型會較細小及瘦弱。 脫敏免疫治療 針對致敏源頭 對濕疹患者而言,樂觀面對及早接受治療是最為重要的。陳醫生強調,現時治療濕疹已不再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近年醫學界對治療濕疹已有大突破—「脫敏免疫治療」可望根治濕疹。 治療主要是先找出患者致敏的源頭,然後以針對性的脫敏療程為患者脫敏。現時濕疹患者不但有多種非類固醇藥物可以有效治癒濕疹引起的症狀,而且致敏原引發的濕疹患者可以使用脫敏免疫治療,有望根治濕疹,所以濕疹已不是不治之症。 提提你:嬰幼兒要戒食「高致敏」食物? 預防濕疹有多種有效的方法,陳醫生表示,不少父母常以為戒食或愈遲食一些「所謂高致敏」食物會愈好,其實這想法錯誤。 「國際研究證明,在餵哺母乳時或嬰兒一歲前引入愈多種類的食物,對訓練嬰兒身體的耐受性愈有利,亦更有效減低食物敏感和其他過敏症,包括濕疹的患病率。」故此,除非經醫生確診食物過敏,否則愈早給予嬰幼兒接觸多元化食品,有助減低日後的過敏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