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吸煙危害健康是老生常談,世界衞生組織(WHO)早已把煙草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吸煙不單止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更是導致不同癌症如腎癌、食道癌、胰贓癌等的高危因素!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World-No-Tobacco-Day),今年關注的焦點議題是「保護環境」,與此同時,亦請好好保護自己及家人吧!要知道,香煙的損害並非一朝一夕造成,吸煙時間愈長、數量愈多,患病的風險就愈高,二手煙、三手煙更會令身邊心愛的人健康受損。別以為選擇其他煙草如水煙、雪茄、電子煙就無問題,其實它們與香煙同樣含有毒物質。為自己及家人着想,應盡快戒煙;中西醫學戒煙方法各異,總有一種適合你! Read more

【戒煙】調查:中學生吸電子煙比率增0.3%有上升趨勢 傳統煙吸煙率減 年內推「煙草終局」時間表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2021年4月至7月以面談問卷形式訪問約1萬人,發現2021年有約58.1萬人每日吸傳統煙,佔全港15歲或以上市民9.5%,較2019年的10.2%為低,亦是自1982年有紀錄以來,首度跌至個位數(見表)。不過,去年吸電子煙人口增至0.3%,有1.75萬人,較2019年增0.2百分點。食衛局委託港大公共衛生學院調查,顯示中學生用電子煙比例有上升趨勢。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認為吸電子煙情况值得關注及憂慮。陳亦宣布計劃於今年內推出「煙草終局」時間表及路線圖,並會就其方向諮詢公眾,又以新西蘭計劃立法讓2008年後出生青少年永不能合法買煙為例,認為本港可參考推控煙政策。 Read more

【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新增的確診個案平均約有5000人,病發率僅次於腸癌。不少肺癌患者由於在病情初期未必會出現病徵,甚至X光檢查亦無法發現,往往病情已屆後期才能確診。然而,現時已推出不同療法,按病人的病情及需要來選用,冀能穩定病情免於惡化,延長存活期,或有望根治。 Read more

【食道癌】死亡率高 常見病徵吞嚥困難 注意5大高危因素:吸煙、嗜酒、長期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食道癌不是常見癌症,但相對其他癌症死亡率較高,而且病發率於高危群組特別高,故不能掉以輕心。其實大部分食道癌都有病徵,但因為病人不察覺,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機會。醫學界目前對食道癌成因未有定論,但以下5大高危因素不得不注意,尤其是有胃酸倒流,更應及早處理。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共有386宗食道癌新症,在本港最常見癌症中排第20位,男性較為普遍,有301宗;女性有85宗。長者病發比率一般較高,發病年齡由30多歲開始,最高峰為65至70歲。值得留意是,食道癌死亡率極高,於2020年導致31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2.1%。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10位。 Read more

【世界無煙日】世衛鼓勵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 呼吸系統科醫生:吸煙易出現鼻竇炎、慢阻肺病 增肺癌風險10倍以上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將2021年的主題訂為「承諾戒煙」(Commit-to-quit),鼓勵全球吸煙人士在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今年用「疫境同行.無煙起步」做主題,配合無煙日舉辦推廣計劃,呼籲市民一齊支持「無煙跑服日」,今日著跑服或運動服同多做運動,由運動做起,一齊投入無煙健康生活。委員會亦會安排流動宣傳車同街站,在6月走訪多區宣傳,聯同無煙代言人「咪點我」,一齊「砵」走煙癮同二手煙,還會向市民免費派發限量檸檬同無煙宣傳品。檸檬被視為最佳天然戒煙法寶之一,含有豐富維他命C,有助刺激唾液分泌,不但可紓緩戒煙時常見嘅退癮徵狀,例如口乾、精神難集中等,亦增強免疫力,甚至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Read more

【口腔癌】跟痱滋有不同?口腔潰瘍、無痛白斑、無故出血逾兩星期未痊癒要留神 口腔癌成因、治療你要知

口腔生痱滋、小瘡,很多人會以為是平常的事,但如果長時間都未消退,甚至出現白斑,就要特別留意,因為口腔內的一粒白點,可能是口腔癌(Oral-cancer)的先兆!究竟口腔癌的主要成因是什麼呢?口腔癌患者大多會出現口臭、口腔內長出小瘡,跟生痱滋又有什麼不同?口腔癌跟痱滋有不同-成因:長期吸煙、喝酒-口腔組織受損易致口腔癌 Read more

【膀胱癌】早期病徵、成因、治療等6個問題 警號:小便帶血、無痛楚 膀胱癌早醫保膀胱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診治數名膀胱癌患者。相對其他較常見的癌症:如肺癌、乳癌或大腸癌,一般較少人提及膀胱癌。一旦確診,病人最關心是可否保留膀胱?可否不用造口和尿袋?膀胱癌治療有沒有新發展?綜合了數個最常遇到的問題作深入解說。逾75%患者65歲以上-男女比例4:1-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資料,2018年共有475人確診膀胱癌,逾75%為65歲以上長者,當中又以男性比例較高(男女比例約為4:1)。2018年有199人死於膀胱癌。膀胱屬於泌尿系統一部分,是一個空心肉質器官,負責收集和儲存尿液,處腹部下方。尿液在腎臟製造後,通過兩條輸尿管輸送到膀胱並儲存起來,到了膀胱感到滿溢的時候,就會經尿道把尿液排出體外。 Read more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