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計算】情人節鋸扒主菜到甜品 天使vs.魔鬼餐單 營養師教你食得有營

【明報專訊】情人節大餐,「鋸扒」是不少情侶的首選。若配上前菜、餐湯、配菜、甜品到飲品……熱量隨時逾2000千卡,超過1個成年女性1天所需熱量(1700至1900千卡,以體重為55公斤計算)!以同一分量計算,「天使餐單」與「魔鬼餐單」熱量可相差逾1000千卡。想與情人享「瘦」,就要認識餐牌上的魔鬼細節!即看營養師教你如何食得盡興又有營。 相關文章:【零食選擇】薯片kettle-cooked脂肪熱量最健康?標示「不含膽固醇」放心食?番薯片纖維高? 情人節鋸扒 天使與魔鬼餐單熱量可差1000千卡 點起燭光,首先端上前菜,沙律、餐湯和麵包是常見配搭。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表示,沙律的陷阱是醬汁,「可選以醋為主的醬汁如黑醋、紅酒醋等,熱量會控制得好一點,橄欖油亦較佳」。相反蛋黃醬熱量較高,盡量避免或要求「另上」。 沙律配醋 避免選白湯 法包好過蒜蓉包 餐湯要避免白湯(如忌廉蘑菇湯)及洋葱湯,因含牛油、忌廉等材料,熱量較高,建議選蔬菜湯、羅宋湯。餐包則建議法包、酸種麵包等沒有調味的麵包,「盡量避免蒜蓉包,上面會有牛油」,便可「省下」脂肪攝取量去享受主菜和甜品。 選5安士煎扒 醬汁「另上」 主菜登場。一般成年人每天要攝取約7至11安士(約200至310克)肉、魚、蛋及代替品。梁曦允指,5安士(約140克)牛扒是合理分量,大塊牛扒就建議與人分享;「若打算晚上吃大餐,可考慮早、午餐盡量不吃肉,避免整日熱量攝取量超標」。另外,盡量選簡單烹調方法,「少少鹽和胡椒去煎就最理想,吃到原汁原味,又較健康」,如有醬汁可要求「另上」。二人餐主菜可以選一客牛扒,另一客選其他較低脂肉類,「推介海鮮類,例如鱈魚等白身魚,脂肪量近乎0」。 薯蓉「清清哋」 熱量卻不低 至於配菜,梁曦允指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吃3至8碗澱粉質,1碗意粉和270克薯仔均與1碗飯熱量相若。但要注意烹調方法,「淨意粉與白飯差不多,但如果是卡邦尼意粉、芝士通心粉,熱量就高很多」。以薯仔做配菜,炸薯條最邪惡,根據熱量高至低排列是:炸薯條、薯蓉、焗薯、白煠薯仔。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很多人以為薯蓉『清清哋』,但順滑的口感是因為加了牛油和忌廉」,每100克有186千卡熱量,不容小覷。 1件芝士蛋糕=2碗飯 餐酒熱量超可樂 梁曦允提醒,甜品同樣含澱粉質,如果想「留quota」吃甜品,就可能要考慮選蔬菜做配菜,拉上補下。「1件芝士蛋糕、流心朱古力蛋糕等糖分、脂肪量較高,含300至400千卡,相等於2碗飯熱量。」建議選較低熱量甜品,如水果配雪葩、啫喱、寒天等,「1個梳乎厘約160千卡,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要注意酒精也有熱量,梁曦允指100毫升(約半杯)紅、白、氣泡酒約70千卡,熱量比同樣分量可樂(含約40千卡)為高。假如要控制熱量,可選無糖汽水、康普茶、花茶等,低熱量甚至零熱量的飲品。 致肥陷阱:早午餐吃得輕盈 魔鬼、天使晚餐後散步消耗熱量 同樣是6道菜晚餐,不同食材和烹調方法,天使、魔鬼立即現形,熱量差倍!梁曦允提醒,即使選對了「天使餐單」,也佔成人女性一天所需熱量一半,所以,早、午餐要吃輕盈一點,晚飯後與情人一起散步,消耗熱量。 魔鬼餐單 蒜蓉包1片……約140千卡 忌廉蘑菇湯1碗……約355千卡 烤牛小排150克(約5安士)……約600千卡 卡邦尼意粉1份……約580千卡 意大利芝士蛋糕 1件……約357千卡 紅酒1杯……約165千卡 總熱量:約2197千卡 天使餐單 法包1片……約80千卡 羅宋湯1碗……約127千卡 烤牛柳150克(約5安士)……約325.5千卡 焗薯1個……約127千卡 梳乎厘1份……約164千卡 花茶1杯……0千卡 總熱量:約823.5千卡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梁曦允、美國農業部轄下的營養素資料庫(USDA) 牛小排最肥 西冷牛柳脂肪減半 「鋸扒」選擇中,以牛扒為主菜的選擇有不同品種、部位的牛,熱量和脂肪可相差1倍。「牛肉是高蛋白質來源,還有豐富微量營養素鐵和鋅。」香港營養師協會執委、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出,蛋白質是組成肌肉和免疫細胞的重要元素,每100克牛肉(瘦肉85%)有約20克蛋白質、約2毫克鐵質及約4毫克鋅。鐵質不止補血,還與鋅一樣有助維持免疫力。 牛扒不同部位、不同品種、不同飼養或烹調方法,即使同一重量,熱量和脂肪可以相差很遠。 位置:近骨位 脂肪「重災區」 西冷、肉眼、牛小排……肉味各有特色之餘,營養價值亦大不同。肉眼即牛肋脊,靠近牛背,因不常活動,口感軟嫩,油花較多(見圖「牛脂肪部位睇真啲」);陸肇麟指,「近骨位置,是脂肪『重災區』」,當中以牛小排最高脂,每100克有26克脂肪、300千卡熱量。「鋸扒,建議揀西冷、牛柳(又稱菲力),因為脂肪、熱量都較低」,西冷是牛後腰背脊肉,因靠近後腿,脂肪量較少;牛柳位於腰脊內側,同屬較健康之選,兩者無論脂肪或熱量,都比牛小排少近一半。 品種:和牛安格斯牛 油分較多 提起頂級牛扒,大家第一時間想到和牛和安格斯牛。不少人追求「雪花」、入口即融。「為何入口即融?因為油分較多,相對沒那麼健康。」陸肇麟指,和牛、安格斯牛脂肪含量,比其他品種多10%;以和牛為例,100克和牛肉眼扒約30克脂肪、312千卡熱量,而普通肉眼扒約22克脂肪、230千卡熱量。 飼料:穀飼牛較高脂高卡 不少牛扒標明草飼或穀飼,有何分別?草飼牛吃草,多是放養,肉質較結實;穀飼牛吃穀物飼料,如粟米、雜糧等,飼料油分較高,所以肉質較鮮嫩,油花較豐滿,脂肪和熱量都較高。 烹調:慢煮熱量低過煎 近年流行慢煮,牛扒以真空密封,長時間低溫烹煮,「好處是肉的纖維不會大幅收縮,肉質較柔軟」。陸肇麟續指,慢煮有可能保留部分易被熱力破壞的營養素如維他命B,但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營養差異。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比較慢煮和煎牛扒,指前者熱量較低,因為慢煮牛扒經低溫烹煮後只需略為煎香,用油量和吸油量較少;而一般煎牛扒從生肉開始煎熟,用油量多之餘,牛扒也會吸較多油。 至於威靈頓牛柳,雖選用脂肪比例較低的牛柳,但以風乾火腿和經牛油炒香的蘑菇作餡,再以酥皮包裹,陸肇麟認為不太健康,「酥皮以起酥油、人造牛油,甚至動物牛油製作,增加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他參考某品牌威靈頓牛柳營養標籤指,每100克熱量達360千卡、19克脂肪、10克飽和脂肪。 綜觀上述3種煮法,梁曦允按熱量低至高排列,分別是慢煮、煎煮和威靈頓牛柳。雖然威靈頓牛柳最「邪惡」,但陸肇麟認為「只要不是餐餐吃,又毋須將熱量、脂肪計得很嚴謹,享受食物就可」。 熟成濃縮牛肉 拉高熱量 近年大熱的還有乾式熟成牛扒,將生牛肉放在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的地方,風乾21至45日。梁曦允指,牛肉在熟成過程中水分流失可達48%,但蛋白質或營養素沒有太大變化,「整件牛肉濃縮了,變相熱量會拉高」。點一客牛扒,同一部位同一重量,經熟成處理過的,熱量會相對較高。 相關文章:【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betway体彩 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betway体彩 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5至17歲港生體力活動疫下降3級至D- 肥胖問題嚴重 用手機時間逾九成超標

【明報專訊】中大研究團隊昨發表「2022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見表),為歷來第三份。報告分析5至17歲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的數據,發現整體體力活動水平較疫情前轉差,評級由2018年的C-下降至今年的D-,次於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肥胖評級維持D-,代表超重或肥胖仍嚴重。兩項均屬12項指標中最差。團隊稱社交距離措施、停課安排均令兒童運動時間減少,料隨着有關措施放寬,情况會有好轉。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D- 肥胖問題仍嚴重 中大報告分析57個國家及地區過去10年的58份研究數據,透過12項核心指標評級,包括整體體力活動水平、靜態遊戲、健康體適能等。評分愈高,即該國家或地區有更大比例的兒童及青少年符合標準。 報告顯示,香港兒童和青少年於整體體力活動水平的評級為D-,僅25%人達每日運動60分鐘的標準,較2018年的C-下跌3級。肥胖一項維持2018年的D-評級。 逾九成用手機等時間超標 評估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靜態行為」評級,由2018年的C-下跌至D級,僅5.3%的12至15歲青少年達到每日使用電子屏幕不逾兩小時的建議。 表現較好的指標包括「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評分同樣為B。團隊稱反映過半數學校提供體力活動,及有超過一半的父母報告他們居住在安全的社區。「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則有B+,獲最高評分,有78%人每周最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往返學校。 家長擔心兒童染疫「腦霧」不敢外出 就讀培基小學六年級的林同學稱疫情前每周會打籃球5至6天,但疫情期間因學校停課、球場封閉等一度暫停,「覺得好悶」。林母則稱林同學要準備呈分試,擔心他一旦染疫會引致「腦霧」影響表現,故不敢讓其外出,僅偶爾帶他行山、「食完飯行下樓梯」。該校副校長嚴慧儀稱,停課時曾提供短片讓學生在家中做簡單伸展,亦有簡單家課讓家長鼓勵小朋友做運動。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專家倡多投資普及體育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本身是醫生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等安排令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大減,整體健康受影響。他料隨社交距離措施「更有彈性」,情况會有好轉。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王香生建議政府增加投資普及體育,「唔係淨係為獎牌,唔係淨係為精英運動」。 Read more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近日完成6項研究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及暫停面授課下,學童各項生活質素均呈負面趨勢。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亦有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研究認為政府應針對支援最受疫情衝擊者,特別是向SEN兒童家庭提供適切幫助。 中小學生男女超重肥胖比率飈 帶氧運動量遠低世衛60分鐘建議 港大的6項研究深入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400名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以及其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團隊記錄中小學生7天的運動及睡眠數據,發現整體日均帶氧運動時間分別為15及30分鐘,遠低於世衛建議的60分鐘;入睡時間推遲,但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則增加。 團隊亦訪問233個家庭,結果顯示,對家庭滿意度不高的兒童,其情緒在疫情期間比較容易受家長壓力影響。研究認為長久的居家隔離增加家長壓力,減低兒童對家庭的滿意度,或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學童近視發病率是疫情前2.5倍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研究亦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 相關文章:近視、散光不斷加深要留神 錐形角膜20至40歲易病發 眼敏感患者少捽眼為妙 嬰幼兒維他命D水平跌逾一成 影響鈣質吸收 其中一項研究於疫情初期問卷訪問約2.9萬名2至12歲學生及家長,發現兒童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儕關係較差等,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包括心理及社交健康。另一研究調查逾300名嬰幼兒,發現整體平均維他命D水平疫情後下降13.6%。 港大臨牀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缺乏維他命D或影響嬰幼兒吸收鈣質,甚至減低免疫功能。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SEN童體罰比率升 團隊籲支援 團隊又於2020年4月訪問417名SEN兒童及其家長,結果顯示整體生活質量明顯較差,遭受父母體罰及精神暴力的比率上升,當中23.5%兒童受身體虐待,包括摑面、頭或耳朵,1.9%遭毆打或箍頸;28.8%曾遭忽視,如獨留在家;有66%的SEN兒童康復計劃被打亂;52%被取消醫療預約。據2021年5月跟進調查,SEN兒童在康復治療受阻情况減30%,受虐減少15%,但精神暴力及忽視比例無明顯變化。 (新冠疫情)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子宮下垂】與慢性咳嗽、肥胖、生育次數多有關?子宮脫垂患者注意 改善3個生活習慣(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編者按)子宮下垂是子宮從體內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或下降到陰道外。造成子宮下垂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中子宮脫垂跟懷孕、生育次數多、體重、身體老化、慢性咳嗽、便秘有沒有關係呢?病情輕微的患者有改善方法嗎? 子宮下垂跟生育次數多、慢性咳嗽有關? 「醫生,我下面生咗嚿嘢呀!」黃女士慌忙地說。 「不用緊張,你如何發現?幾時發現?」 「都有一段時間,不過好似愈來愈大。當我行或站久了就會差一點,躺下就好似好一點。」 「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行路時會否感覺到?有沒有流血?或影響大小便,導致失禁或不暢順?」 「都會!比以前更容易失禁。」 「請問你有沒有生育小朋友?順產或剖腹?」 「我有3個仔女,全部都是順產。」 相關文章: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子宮脫垂患者注意 改善3個生活習慣 黃女士的情况並不罕見。子宮下垂是子宮從體內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或下降到陰道外。造成子宮下垂主要原因,可能涉及骨盆底層器官脫垂。骨盆底層(pelvic floor)是支撐着膀胱、子宮、大腸,以及固定尿道、陰道和肛門位置的肌肉。這類肌肉會影響下泌尿道及排便功能的表現。根據患者骨盆底器官脫垂的位置,可分為膀胱脫垂(cystocele)、子宮脫垂(uterine prolapse)、陰道頂部脫垂(vault prolapse)、腸脫垂(enterocele)和大腸脫垂(rectocele),引發不同狀况。膀胱脫垂可引致尿頻、小便失禁、排尿困難,甚至尿液倒流,嚴重可引致腎臟受損。直腸脫垂則可令到排便困難及行房困難。 子宮脫垂主要原因包括懷孕及分娩,尤其是生育次數多、體重快速增加或減輕、身體老化和長期承受較大腹壓(如慢性咳嗽、便秘、常搬提重物及較肥胖者)。因此,患者需要改善日常生活習慣,例如: 1. 盡量減少腹壓增加的活動,例如避免搬提重物、減少長期蹲着或坐矮板櫈; 2. 控制體重(但要避免過快減重而引致肌肉流失,加劇骨盆腔鬆弛的風險); 3. 改變生活習慣、防止便秘。如有長期咳嗽就不要輕視,需要及早處理。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病情輕微患者 天天做盆腔底肌肉運動 醫生視乎患者脫垂位置及嚴重程度,選擇適合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病情輕微的患者,最簡單方法是每天做盆腔底肌肉運動。做法是將骨盆底肌肉放鬆後,肛門用力收縮或像憋尿般收縮5秒後再放鬆,連續做10次,每日3組,熟習後可以慢慢增加次數。這些運動可以是坐着、站着,甚至臥着做,患者必須每天勤力訓練才可見效。 相關文章:【尿失禁種類】3類中壓力性失禁最常見 產後或更年期女士正視「理遺」問題 預防有法7個Tips 脫垂已突出陰道口 宜手術治療 如果子宮脫垂已經突出陰道口,而令患者造成困擾,醫生一般建議手術治療,包括切除子宮手術或保留子宮的修補術。如有疑問,應及早求醫。 文:李天惠(東華三院醫療中心(北角)— 醫生(婦女健康)) Read more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認識: 肥胖與心臟健康 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膽固醇、血糖、血壓等風險,從而引致心血管疾病的問題,透過均衡飲食及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有助維持適中的體重。日常飲食可按「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多蔬果少肉,同時減少油、鹽、糖攝取以進一步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恆常運動對控制體重亦十分重要,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分析: 好壞脂肪 高脂的食物都是高熱量的食物,因爲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熱量,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高(每克含4千卡的熱量)。脂肪可大致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 反式脂肪雖為不飽和脂肪的一種,卻會令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同時降低好膽固醇水平;反式脂肪主要來自以人造牛油、起酥油製作或烹調的煎炸、酥皮糕點、曲奇餅、炸薯條等。要減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應適量攝取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顏色 : 進食不同種類新鮮蔬果 每天選擇不同顏色並進食足夠的新鮮蔬果,有助我們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和多種類植物化學物質,促進健康。士多啤梨和番茄等的紅色蔬果,含有較豐富茄紅素及花青素;茄紅素及花青素有助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及增強心臟健康。紫藍色蔬果(例如藍莓和紫椰菜)提供花青素,花青素有助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除綠葉蔬菜外,鼓勵嘗試於日常飲食中加入不同顏色的蔬果,例如於三文治中加入番茄片及紫椰菜絲或將新鮮士多啤梨及無花果切粒混入低脂乳酪作健康甜點。 外出用餐或購買外賣食物時,可考慮光顧「星級有營食肆」,揀選「蔬果之選」菜式(多蔬果)助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3 少之選」菜式以減少油、鹽、糖分攝取!瀏覽「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站 (

Read more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發表報告,自疫情爆發至今,近四成受訪者體重比2019年增逾一成!純粹是在家工作、少運動惹的禍?翻閱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有一半港人屬超重或肥胖,反映問題一直存在。不少人以減肥為終身事業,為何努力節食和運動卻瘦不下來?當肥胖引起併發症,就可能要藥物或手術幫助。究竟醫學瘦身有何新招,包括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的治療又是怎樣的呢? BMI達25屬肥胖 減肥醫學瘦身新招知多啲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等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3以上屬超重,25以上為肥胖,世衛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要踢走肥胖,控制飲食與恒常運動很重要;但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有時並非單靠兩者就可達到持續減重的效果。不少因素並非患者能夠控制,當中「生存機制」尤其關鍵。他解釋,節食和運動令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增加,體重開始下降時,身體為了避免偏離「平衡」,會觸發生存機制,體內「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飢餓感,抑壓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減少,「慢慢食多了都不自覺,令體重反彈」。 亦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及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後,瘦素會下降、飢餓素上升,令肥胖人士更難減肥。一連串身體機制提升了減肥難度,患者或需尋求藥物或手術幫助。 用藥刺激飽肚信號 需飲食運動配合 BMI逾27.5可考慮藥物或其他治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輕微肥胖(BMI<27.5)大多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可從生活方面調節,「但當BMI很高,甚至已出現肥胖併發症,要盡快用更有效方法減磅,否則(患者)很難開始做運動,無法運動又不能減磅,變相惡性循環,就要用藥衝破障礙」。 「下丘腦主宰身體很多基本功能,包括體重、能量管理等,當中有飽肚信號和飢餓信號,若荷爾蒙如飢餓素刺激飢餓信號,就會感到肚餓,而腸泌素GLP-1、瘦素、POMC等就會使人感覺飽肚。治療肥胖,就要刺激飽肚信號,並阻擋飢餓信號。」袁美欣指現時香港已註冊可用作肥胖症治療的藥物有4種,包括芬特明(phentermine)、納曲酮(naltrexone)/安非他酮(bupropion)、奧利司他(orlistat)及利拉魯肽(liraglutide),會根據患者情况而選擇。 「對於嗜甜患者,安非他酮與納曲酮的組合可能較有幫助。」袁美欣解釋,這兩種藥本身各自用作戒煙戒酒,用在減肥上可降低對甜食的渴望。藥物今年初才獲准在港使用,是最新用於治療肥胖症的藥物。兩者都針對可令胃口減弱的神經元POMC,安非他酮還可刺激多巴胺,更快增加滿足感,減少從食物獲取滿足感的需要;副作用有口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便秘等,不適用於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人士,以及情緒病、心臟病患者。 糖尿專用新藥 減磅中位數達17% 一般減肥藥物的減磅中位數為原本體重7%至10%,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批二型糖尿病藥物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用於肥胖症治療,其減磅中位數可達17%,「是目前成效最顯著的藥物」!但袁美欣補充,現時本港僅可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身上。 司美格魯肽是利拉魯肽的進階版,病人從每日注射一針,變成每周一針。兩者都能模仿GLP-1,抑制食慾,「食物去到迴腸,腸道會分泌GLP-1,通知身體已有足夠食物在腸胃,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就會產生飽肚感,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減慢腸胃蠕動,增加飽腹感」。不過藥物導致腸胃活動減慢,可能會帶來飽滯感、作嘔作悶、便秘或肚瀉等副作用。 治療肥胖症,還可使用歷史悠久的芬特明,可促進代謝、抑制食慾;以及俗稱排油丸的奧利司他,阻擋腸道吸收油分。 袁美欣強調治療成功並不單靠藥物,曾有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體重大減40磅,但亦有個案因為副作用,用藥效果不理想,「很多人誤以為,醫生開藥吃完就會瘦,其實真正要醫好肥胖症,需要多方面配合,病人要付出努力,調節飲食與運動」。 縫胃限食量 毋須切胃可還原 中大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黃健鴻指,根據國際肥胖外科聯合會亞太分會(IFSO-APC)及第二屆糖尿病外科手術峰會的指引,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之亞洲人為: 1.BMI>35 2.BMI>30及患有嚴重肥胖相關疾病(如代謝綜合症、睡眠窒息、脂肪性肝炎等) 3.BMI達27.5,經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醫生會為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做評估,排除風險因素,判定是否適宜做手術。「這50、60年來有10多種減重手術,最普遍是縮胃和胃繞道手術。」黃健鴻指,其中縮胃手術佔全港減重手術約八成,「因為手術原理較簡單,純粹將胃容量縮小,限制進食量,但不影響維他命、礦物質等吸收」。手術透過腹腔鏡割走胃大彎,胃部剩下10%至20%容量,令患者進食小量食物後便有飽足感,同時減少胃部分泌「飢餓素」,降低肚餓感覺。手術後起初2年可減去多餘體重約六至七成,但約5年後胃部可能慢慢脹大,或當飲食習慣改變,體重可能回彈。另外,小部分病人術後有胃酸倒流,需長期服降胃酸藥控制。 必須食得慢,得爛,食得少 至於2017年才引入香港的內鏡縫胃術療程,是現時最新的內窺鏡減重手術,適合BMI超過27.5人士。黃健鴻表示,做法是以最新內窺鏡縫合裝置,經口腔進入胃內,將部分胃體摺疊縫合,從袋狀變成管狀(見右圖),限制食量。過程要全身麻醉,但毋須切除胃部,也可以還原。不過,縫合線可能刺穿胃或周圍器官,引致出血或穿孔風險;治療後患者不能接受正常胃黏膜檢查,不適合需要定期檢查胃的患者(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危者),而且「減重速度稍慢」。 黃健鴻強調,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患者要了解手術風險和對術後飲食改變有心理準備,「我們有句金句:『食得慢,得爛,食得少』」,如果術後吃太多或不仔細咀嚼,容易「頂住」和引致嘔吐;同時要改變生活習慣,否則減重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有些個案縮胃後只減了10公斤」。 知多啲:新一代減肥胃水球 容易吞自動排出 胃水球治療肥胖症,在港已應用了10多年,近年有新一代胃水球,置入和取出都更方便。 胃水球佔據胃部約一半容量,可減少食量。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指出,舊式胃水球需以內窺鏡置入和取出,而2019年引入香港的新式胃水球,患者只需吞服一粒像指頭大小的膠囊,再通過接連膠囊的幼管注入生理鹽水來充滿胃水球。約4個月後,胃水球閥門自動打開,排出液體,膠囊亦隨之自然排出體外。 「它不是永久治療方式,而是一個踏腳石。」黃健鴻表示,療程平均可減去約10%至15%體重,但當水球排出身體後,體重有回升可能,「我們稱(治療期間)為『蜜月期』,讓體重去到一個較低水平,趁機多做運動、控制飲食」,之後要「靠自己」維持運動和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 胃水球適合BMI 27.5以上,沒有胃潰瘍、裂孔疝氣等胃病及未曾接受胃部手術人士使用。另外,也可作為BMI超過50的人做減重或其他手術前的減重治療,降低麻醉風險。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膝痛】跑步姿勢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扁平足致膝關節內旋?正確跑姿話你知 (姿錯能改)

【明報專訊】天氣雖然炎熱,但隨着防疫措施放寬,好動的朋友已漸漸恢復日常運動。跑步是最方便的運動,無論身處何方,只要穿上跑鞋及輕便裝備,就可以成行。然而,不少人練習跑步一段時間後,便因為膝痛而暫停,痛症原因多是跑步姿勢不當及肌肉不平衡。 跑姿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 大腿向內旋 X形腳致膝痛 如果落地腳的膝關節內旋,會導致關節外側壓力加重(俗稱X形腳),容易引起跑步膝頭痛。跑姿不當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髖關節內的股外旋肌力不足,導致整個大腿向內旋。腳落地時膝部內塌,拉開膝內側韌帶及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圖)。 2.扁平足導致膝關節內旋。扁平足的足弓高度不足,令足底承受過大壓力,足底筋膜缺乏彈性與伸縮,延伸到膝部令內側韌帶過分伸展,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 3.四頭肌及股肌肉力量不足或不配合,引起髂脛束綜合徵(即大腿外側一條筋膜,把髕骨外旋及拉緊)。每次用力伸直膝關節時,即腳着地受力時及向後用力蹬直時,都會引起痛楚。 正確的跑步姿勢很重要,落地腳的膝蓋要對正第二及第三腳趾,膝蓋亦不能超過腳趾(見右圖)。另外,一對好的跑鞋要支撐腳板足弓,維持雙足落地時的姿勢,減輕跑步膝蓋痛。 練肌力改善跑姿 要改善跑姿,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鍛煉股外旋肌,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以及加強足底的支撐力。以下動作每組8至10次,做3至4組。 訓練股外旋肌 1.側身躺地,雙腳曲起,把練力帶圍在雙膝上(圖A) 2.向上的腳打開外旋,維持10秒,然後返回原位(圖B) 註:如可以找同伴或對鏡練習,留意腳形及姿勢,效果更佳 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及足底支撐力 1.背靠牆,雙腳打開至肩寬 2.慢慢坐下,雙腳同時向前移,直至腳趾在膝蓋前方,膝關節呈90°,維持10秒(圖C) 3.身體向前,蹬起腳尖身體向上並維持10秒(圖D) 對跑姿有疑問,應諮詢跑步教練。如出現膝關節痛,要盡快尋求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協助,及早治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物理治療師) 示範:任穎斐(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復康助理) Read more

【胃酸倒流】症狀:胃酸上湧、火燒心 了解胃酸倒流成因、併發症和治療 肥胖不良飲食習慣是元兇?(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胃酸倒流症狀包括:胃酸湧上食道或喉嚨、火燒心……等。從事設計的阿強(化名)受胃酸倒流困擾,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他嘗試過市面上的制酸藥物,惟情况時好時壞,於是前來求診。因他的症狀較嚴重,遂建議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並安排胃鏡檢查,發現他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致食道發炎。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