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明報專訊】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Read more

治療方法:化療電療移至術前 復發率減少

【明報專訊】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目標旨在提升病人治癒率。以往傳統的輔助化療選擇甚少,成效不甚理想,病人的5年存活率約20%。及至最近兩三年新的組合化療Gemcitabine-Capecitabine及口服藥物TS-ONE降低了病人復發的機率,增加病人5年存活至30%左右。至於輔助電療(adjuvant radiotherapy),則旨在減少病人局部復發風險,多應用於手術後局部仍殘餘癌細胞的病人身上。 存活中位數大增至54月 於2018美國臨牀腫瘤學大會(ASCO),有兩個關於胰臟癌輔助治療的重要發布: 1. 輔助化療組合FOLFIRINOX FOLFIRINOX是一種包含3隻藥(5-FU, Irinotecan, Oxaliplatin)的化療組合,屬晚期胰臟癌病人其中一種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將FOLFIRINOX比對傳統化療Gemcitabine,於約500個病人中作比對,病人接受FOLFIRINOX的存活中位數(median overall survival)由35個月大幅提升至54個月,結果相當驚人,相信此組合勢將成為胰臟癌術後的標準治療。 2. 輔助治療推至手術前 以往胰臟癌病人多是先以手術切除腫瘤後接受化療,但由於微擴散甚普遍,因此復發機率依然偏高。在最新的PREOPANC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按傳統先接受手術後化療,另一實驗組則先接受化療及電療後施手術。研究結果發現先化療及電療後做手術的病人復發機率減少,而生存率亦比傳統療法更優勝。 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療效更佳但副作用稍增的組合式化療(FOLFIRINOX等)勢將成為胰臟癌輔助治療的全新標準;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將會由手術後推前至手術前。 上文個案中的陳先生接受6個月的化療及5星期的電療後,現已完全康復,最近一次正電子掃描顯示沒有任何復發迹象。由此可見,雖然胰臟癌是癌症殺手中的殺手,但只要及時發現,並由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將腫瘤切除,再配合適當的輔助治療,根治亦非絕不可能;期望最新的研究結果能盡快應用於更多臨牀病人上,讓更多胰臟癌病人得到根治的機會。

Read more

輔助化療新組合 阻奪命胰臟癌微擴散

【明報專訊】胰臟癌死亡率特高。只有20%患者是早期發現可接受手術切除癌細胞,但當中25%病人手術後1年內因不同原因死亡,50%病人術後復發,而5年存活率只有20%左右。 2018美國臨牀腫瘤學大會(ASCO),有兩項針對胰臟癌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的報告,分別是輔助化療組合FOLFIRINOX,及將輔助治療由術後前移至術前,有望增加根治胰臟癌的機會。 ■個案 ◆切除腫瘤為何仍需化療? 陳先生,60多歲剛退休,身材高大瘦削,飲食清淡不煙不酒,熱愛運動,一向沒有長期病患。但數個月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了逾10磅;至近日小便轉茶色,且眼底泛黃,遂往醫生求診,經電腦掃描及膽管鏡檢查後確診患有胰臟癌,後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移除腫瘤。 手術後他被轉介來見我,康復狀况良好。我閱畢病理報告後,建議他接受為期6個月的輔助化療,減低復發風險;如尚有殘餘的癌細胞,可考慮進一步接受電療,減低局部復發風險。他眉頭一皺:腫瘤已切除,為什麼還要接受輔助治療呢? ■胰臟癌病徵不明顯 死亡率極高 胰臟位於腹部深處、胃的背部,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以協助營養吸收,亦能製造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的統計,2015年香港有766個新症胰臟癌確診個案,同年約有691個病人死於此病,死亡率特高,整體5年存活率只有約5%至7%,是香港第4號癌症殺手,發病高峰期為70歲或以上。 僅20%病人適合施手術 胰臟癌早期病徵不明顯,較常見的病徵有: 1. 上腹隱隱作痛 2. 體重驟降胃口轉差 3. 小便轉茶色及眼底泛黃 4. 嘔吐 大部分胰臟癌病人確診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所以陳先生的病例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外科手術是根治胰臟癌的唯一希望。根治手術主要有3種: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 ‧遠端胰臟切除術(Distal pancreatectomy) ‧全胰臟切除術(Total pancreatectomy) 最普遍採用的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針對胰臟頭部的癌症。此手術相當複雜,手術時胰頭、十二指腸、膽囊、膽總管、部分胃及小腸會被切除,其後再重新接駁。隨手術科技日趨成熟,現在術後併發症及死亡率已大幅下降。 術後半數病人復發 成功接受切除手術的胰臟癌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升至20%左右,但25%的病人手術後1年內仍會因不同原因而死亡,而50%的病人手術後仍會復發。病人及其家屬經常詢問一條問題:為什麼接受根治性手術後,癌症仍會復發?究其原因,是很多腫瘤於手術時已有潛在的微擴散(occult micro-metastases),即使以現今的科技仍難以準確捕捉,此現象於胰臟癌尤其普遍,研究指腫瘤直徑約2cm已有70%的病人有微擴散,而3cm的腫瘤風險更高達90%。輔助治療的目標就是根絕這些微小轉移物,藉此降低復發的可能及增加治癒率。由此可見,手術只能切除肉眼能看見或影像能偵測到的腫瘤;而絕大部分的胰臟癌病人皆需輔助治療,及時根絕微擴散,雙管齊下方能達到根治的目標。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胰臟癌死亡率近九成 水瘤近半變癌 「胃痛」要留神

【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不過,它的死亡率卻是一眾癌症中最高的,一旦確診,死亡率幾近九成。 胰臟躲在胃臟後,早期徵狀不明顯,或常被誤以為是胃痛,容易延誤診治。 近年研究顯示,胰臟「水瘤」癌變風險高達30至50%,身體檢查一旦發現胰臟水瘤,是防止胰臟癌殺人的一大契機。 Read more

問醫生:「胃痛」未必胃病 可涉肝膽胰心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潘:潘冬平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經常胃痛,做了胃鏡檢查,沒有問題。我會不會是胰臟癌? 潘﹕如果病人經常上腹痛,而胃鏡檢查又找不到原因,建議起碼做一個上腹超聲波。除了胰臟,其他器官出現問題,也可以引致持續上腹疼痛。 鄭:很多病人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自己知道什麼器官出了問題,其實大部分都不清楚。上腹痛可以是胃、肝、膽、胰,甚至心臟問題(如:心肌梗塞)。除了經驗和判斷,醫生也要作出跟進性的檢查,才能得出準確的臨牀診斷。 ◆癌指標正常 不一定無腫瘤 鄭﹕有病人檢驗CA19-9正常,十分放心;有些病人驗到偏高,過分憂慮。可否解釋一下CA19-9在胰臟檢查的定位是怎樣? 潘﹕CA19-9癌指標可以作為一個十分初步的篩檢。如果癌指標高,給予「可能患有腫瘤」信息。不過,還要經過其他影像檢驗才可確診。我要帶出一個重要信息:即使癌指標正常,也不能排除沒有腫瘤。舉個例子:肝癌也有獨特癌指標(甲胎蛋白),三分之一肝癌病人,即使癌細胞已擴散,癌指標從來都不高的。因此,以為癌指標正常就一定沒有那種癌症,是錯誤的觀念。 ◆癌指標高卻無腫瘤 定期監察防走漏眼 觀﹕我的身體檢查報告指出CA19-9偏高,不過,超聲波檢查正常。這是什麼原因? 潘﹕如果小小偏高,未必表示一定是癌症。出現良性腫瘤或慢性炎症,指標都有可能輕微偏高。然而,超聲波也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影像檢查,或會走漏一些微細腫瘤。如果這位病人的指標高,但超聲波正常,建議多做一個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如果沒有問題,可以繼續定期監察。 我遇過一位病人,癌指標高,不過磁力共振也找不到腫瘤。半年之後,指標上升,再做影像檢查就發現腫瘤了。所以一定要小心觀察。 ◆超聲波準確度 視乎醫護經驗 觀﹕一般身體檢查可否發現胰臟癌? 潘﹕市面上有很多身體檢查套餐,甚至有些專門提供身體檢查的公司,大家需要小心選擇。對於體檢計劃,有些簡單抽血,只是檢驗血常規、肝功能加幾個癌症指標。有些比較全面,包括超聲波檢查。如果是針對胰臟癌檢測,包括血液檢驗CA19-9及上腹超聲波。如果想準確一點,更可做磁力共振。不妨先行徵詢醫生的意見。順帶一提,超聲波檢查的準確度視乎操作的醫護人員的經驗和訓練。有些檢驗中心是由放射科專科醫生負責,有些是由一般技師負責。誤差比率可以很高,宜小心揀選。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