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馬】新冠康復者跑手賽前賽後 學者6建議:勿吃太酸、泡腳保暖迎開賽

【明報專訊】渣打香港馬拉松將於周日(12日)舉行,3.7萬人參賽。進入備戰最後階段,根據香港天文台預測,比賽當日氣溫為20至24℃,相對濕度介乎80%至100%。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助理教授周志豪昨稱,濕度較高在跑步時跑手呼吸定受影響,提醒新冠康復者跑手勿強迫自己完成賽事,量力而為。他建議新冠康復者賽前不要食太酸的食物,還可用蘇葉及生薑焗水飲用,亦可按摩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兩乳頭之間的「膻中穴」,幫助肺氣運行;賽後可飲用「清補涼」、適量食辛辣食品等。 相關文章:新冠確診者求診途徑 70間普通科門診、關愛預約專線、支援熱線、私家診所名單、處方新冠口服藥 新冠康復者跑渣馬 賽前賽後飲食、失眠怎辦?中醫學者6建議 1.比賽當日天氣較濕熱,周志豪表示,跑手一般或容易感疲倦,建議賽前及賽後可飲用「清補涼」,有助保持肌肉力量,賽前防止受傷及賽後促進恢復;其中材料如淮山、蓮子及芡實更有助建脾,生熟薏米則有助去濕。 賽前勿吃太酸 2.賽前飲食方面,周志豪建議跑手不要食太酸的食物,稱中醫認為脾主肌肉,過食酸或有損脾胃、傷筋及助長肝氣。對於市面大部分運動飲品都是酸性,他強調中醫不會阻止跑手飲用。 賽後適量食辣補肝 3.周志豪建議,跑手賽後可食適量辛辣食品、如葱、蒜及薑,疏通肝氣。 按穴紓緩腹痛 4.周志豪亦分享如何按適當穴位,若在比賽中途感到腹痛,他建議跑手可按摩腕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及橈側屈腕肌腱之間的「內關穴」、或上腹部正中線,肚臍上四寸的「中脘穴」,紓緩痛楚。 按摩兩眉頭中間改善失眠 5.針對跑手賽前因緊張而難以入睡,周志豪建議跑手可按摩兩眉頭中間的「印堂」及「太陽穴」,有改善睡眠質素、放鬆心情及提神。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泡腳保暖迎開賽日 減受傷風險 6.他又建議,跑手可在開跑前的日子泡腳保暖,有助「陽氣升發」,減低受傷風險;賽後可按摩小腿外側、腓骨突起處下方(即近膝頭外側)的「陽陵泉」,有助紓緩肌肉。 Read more

拆解3類黑眼圈成因 未必與熬夜、睡眠有關?中西醫對付眼袋熊貓眼魚尾紋有法

【明報專訊】一雙黑黑沉沉的「熊貓眼」,予人疲累不堪的印象。都市人日間忙刷手機、晚上忙煲劇,24小時金睛火眼,極度用神,又或者長期睡眠不足……眼袋、黑眼圈、魚尾紋提早報到!要解決惱人的眼周皮膚問題,首先要拆解3類黑眼圈的成因和了解到原來「熊貓眼」分為3類,如何對付黑眼圈呢?中西醫各有絕招,從選擇眼霜、穴位按摩、針灸、醫美療程等,對症下藥,守住年齡的秘密。 靈魂之窗——靈魂之窗輕易泄露年齡,提早預防黑眼圈、眼袋和魚尾紋,就能守住年齡的秘密。(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黑眼圈成因 拆解3類熊貓眼 未必與熬夜、睡眠不足有關 一對「熊貓眼」,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才形成黑黑啡啡的千年黑眼圈?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和註冊中醫蕭驪珣拆解黑眼圈類型,原來「熊貓眼」分為3類,遠不止與睡眠不足、熬夜有關! 第一,色素型黑眼圈,即黑色素積聚在眼睛下方的皮膚,平日常揉眼睛、眼周附近缺乏防曬,或長期用力地用化妝棉摩擦皮膚,都會導致色素沉澱。亦有人先天眼周皮膚及眼窩較深色,看起來眼圈周圍黑黑的。 第二,血管型黑眼圈,常見因鼻敏感、鼻竇炎等造成血管擴張,影響血液循環,而眼周皮膚較薄,因而透出血管暗暗沉沉的顏色;睡眠不足、經常熬夜亦會使血液循環變差。 第三,結構型黑眼圈,與面部肌肉結構有關,如先天淚溝明顯、眼窩凹陷、眼袋較大,又或眼周皮膚鬆弛產生皺紋,皮膚一凹一凸出現對比,形成陰影。 精神緊張或變「青」眼圈 黑眼圈除了黑外,還有青色。蕭驪珣指「黑」眼圈多反映腎虛,「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推動人體生命運行,對健康很重要。當長時間耗神耗腦、玩樂或者熬夜,會耗用腎中精髓,造成腎虛」。至於「青」眼圈主要與肝鬱有關,當情志不暢、精神緊張導致肝氣鬱滯,血行不通,瘀血內停,胞瞼滯血不散,就會出現青黑之象。 大眼袋或脾腎虛弱 「熊貓眼」令雙目無神,再掛上眼袋,更見憔悴!林嘉雯指,眼袋是下眼瞼的脂肪,有些人先天眼瞼脂肪過厚,年紀輕輕已有眼袋;而不少人的眼袋是後天形成,「用眼過度、過度搓揉眼周皮膚等,都會導致皮膚鬆弛」,40歲後皮膚開始老化鬆弛、眼眶骨骼流失或眼部脂肪層積聚等,也會造成眼袋。 在中醫角度,眼袋與脾、腎虛弱有關。蕭驪珣指,脾虛加重體內濕氣,當濕氣聚於眼眶,會令眼瞼下脂肪層慢慢下墜,形成眼袋,多呈黃色。眼眶又與肝、脾有關,不良飲食習慣、吃喝生冷食物或捱夜等,都會使體內水分運行與代謝變差,水氣聚集,皮膚容易鬆弛無彈性,出現眼瞼下垂,形成眼袋。「先天形成的眼袋與腎虛有關,腎負責水的代謝與運行,如果先天腎虛,代謝水的功能較弱,水氣較易積聚於眼眶皮下,形成眼袋,顏色一般偏黑。」 前陣子流行畫「臥蠶」,雖然臥蠶與眼袋一樣是眼下隆起部位,但兩者予人感覺相差甚遠。「臥蠶是眼瞼下方一條凸起的橫狀肌肉,笑的時候肌肉收縮,就像眼睛在笑,看起來很可愛」,林嘉雯續說,眼袋是臥蠶下方的脂肪層,通常範圍較大,年紀愈大愈明顯,卻添憔悴。怎樣分辨兩者呢?蕭驪珣教路,對鏡子笑時,臥蠶會突起,而眼袋反而不太明顯;但當木無表情時,眼袋則清晰可見。 飲水過度或者睡得不好,都可能出現「假眼袋」,「這是水腫引起,時好時壞;但如果是先天或後天皮膚老化而出現的眼袋,會持續一段時間」。蕭驪珣不建議睡前2小時飲水過多,尤其因脾虛而出現眼袋的人士,當脾胃因水液運化失常而濕盛,一旦體內濕氣與外來的結合,進一步加重濕氣,導致氣血運行不佳,加重眼袋。 相關文章:【眼敏感】家長注意小朋友眼痕常捽眼 可致結膜角膜受損、影響視力 4個紓緩眼睛敏感方法(有片) 表情豐富易有魚尾紋 隨年紀增加,眼角漸漸顯露一道深且長的魚尾紋。林嘉雯解釋,膠原蛋白是支撐皮膚重要成分,20歲後慢慢流失,眼睛附近的皮膚較薄,膠原蛋白流失更快,使皮膚鬆弛,形成魚尾紋;「有些人面部表情豐富,經常眨眼、笑,都會較易形成皺紋。」 另外,蕭驪珣指,體質陰虛火旺人士,皮膚較乾燥,容易形成細紋;又或脾虛濕氣重,使皮膚下垂,都可能使魚尾紋更早顯現。 蕭驪珣(受訪者提供) 林嘉雯(受訪者提供) 文:張淑媚 編輯:朱建勳 相關文章:【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知多啲:中西「睛靈」妙法 處理黑眼圈、眼袋和魚尾紋最好方法,莫過於預防眼周皮膚出現問題,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最重要。蕭驪珣提醒盡量晚上11時前入睡,讓肝膽經得到充分休息,維持肝膽經氣血通暢,讓肌膚保持應有的光澤與彈性。林嘉雯補充,平日多做運動,避免過度用眼,定時讓眼睛休息,不揉眼睛,並不時冷熱敷交替按摩眼周,幫助眼部血液循環。 針對眼周皮膚問題,中西醫各有妙法! 中醫蕭驪珣建議:眼部穴位按摩+熱敷 .穴位按摩 每日早晚用手指輕輕按揉眼周附近穴位,包括攢竹、睛明、魚腰、太陽及承泣穴,每次3至5分鐘,紓緩眼部疲勞和促進血液循環,持之以恆可減淡黑眼圈和讓眼袋回復緊致。 另外,可透過針灸刺激血液循環、經絡與穴位,讓眼部肌肉回復緊致,慢慢將脂肪層減少,或在臉部刮痧,促進氣血運行暢順,減輕眼袋。 .熱敷 每晚以蒸氣眼罩或毛巾熱敷雙眼5分鐘,可促進眼部皮膚血液循環。至於敷青瓜、敷茶包,則作用有限;青瓜雖含維他命C,但難有效滲入皮膚,「茶包只是熱敷,但體積小、散熱快,效果不及熱毛巾」。 .食療 針對不同體質而形成的黑眼圈和眼袋,可以透過食療調理。腎虛人士可食黑芝麻、何首烏,固腎兼補益精血;而脾虛則多吃淮山、薏米、伏苓等,健脾祛濕。由肝鬱引起的黑眼圈,可飲用玫瑰花茶紓緩。 至於魚尾紋,如因脾虛濕重所致,可多吃健脾食物,如伏苓、薏米、淮山等;而陰虛火旺人士,應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辣物、煎炸食物,多以沙參、玉竹滋陰。 西醫林嘉雯建議:對付頭號敵人紫外線 .防曬 無論是黑眼圈、眼袋還是魚尾紋,都要預防皮膚頭號敵人——紫外線,尤其是魚尾紋,因紫外線照射皮膚後產生自由基,破壞膠原蛋白,加速皮膚老化。「最重要的抗衰老工作,就是每日在眼周附近塗防曬」,因眼附近皮膚幼嫩,可用成分較溫和的物理性防曬品。 .護膚 預防皮膚老化,可選含抗氧化物的眼霜,如維他命C、維他命E、綠茶精華、葡萄籽精華等,「每次搽眼霜時,用手指頭輕輕按摩眼周」,幫助皮膚吸收之餘,同時促進眼部血液循環,紓緩黑眼圈和眼袋。 而針對不同類型的黑眼圈,治療方法有別。色素型黑眼圈,可用美白成分產品,如維他命C或乳糖酸、葡萄糖酸等果酸,有助減淡色素,「但使用酸類產品要小心,因為眼周皮膚接近眼睛,如果誤入眼睛,可致化學灼燒」。血管型黑眼圈就需先治好鼻敏感、鼻竇炎等,才可改善問題。 .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欲避免皮膚因膠原蛋白減少而變得鬆弛,形成魚尾紋,可透過塗搽A醇(又稱視黃醇)、維他命A酸、果酸等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但酸類產品容易刺激皮膚,需在醫生指引下使用,懷孕婦女不適合用A醇或A酸。 市面上不少聲稱可補充膠原蛋白的食品,「其實作用不大,因為食物進入腸道後,膠原蛋白會被打散為細小分子,很難去到面部皮膚」;至於外塗含膠原蛋白護膚品,同樣成效成疑,「因為分子太大,難以滲入皮膚,塗在臉上僅能保濕而已」。 .醫美療程 處理頑固的眼周問題,醫美療程能助一臂之力。如因表情過多而產生皺紋,可注射肉毒桿菌素減淡;而眼袋可藉激光、射頻或注射膠原蛋白等紓緩。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頭暈反覆發作3原因:勞神、憂思、失眠 中醫教健脾益氣 按穴位紓緩耳眩暈

【明報專訊】「耳水不平衡」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頭暈如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耳鳴耳脹。病情隨頭部活動加劇,停止活動則症狀逐漸消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中醫認為本病根本是臟腑虛弱,復加風、痰等致病因素。治療着重補益固本,有助減少頭暈反覆發作。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旋轉性頭暈,相當於西醫美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中醫稱之為「耳眩暈」。(編者按: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 (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耳水不平衡反覆發作原因:勞神 憂思 失眠 常見症狀頭暈、惡心、耳鳴 耳眩暈:眩即眼前昏花,暈即頭部運轉不定,多見於中年人士及女性身上。患者發病時通常感到單側或兩側耳鳴、耳脹感,隨頭部轉動時會出現天旋地轉的頭暈,甚則站立不穩,但不會導致昏迷不醒;還有反胃作嘔,需靜坐或臥牀休息一段時間方能緩解。耳眩暈最令患者困擾的地方是,一旦這種頭暈症狀出現過一次,日後就有可能反覆復發,影響日常生活。 中醫治療:脾虛痰濕 腎精不足 補益固本 中醫對耳眩暈的理解,主要認為其本質在脾、腎兩臟虛弱,在此基礎上當遇到吹風受寒、飲食不節或情志過極,病邪乘虛上擾清竅,便會導致頭暈。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可造成腎精不足或心脾兩虛,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治療時不僅要根據患者眩暈具體表現及望聞問切的信息辨證治標,更要透過補益脾腎、補氣血、益精髓來固本扶正,杜絕病根。 一般而言,耳眩暈發作時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在旋轉性頭暈、耳鳴的基本症狀之上,證屬風邪外襲者,例如受上呼吸道感染耳道的患者,可伴隨外感症狀如發冷、咳嗽,治療可用桑菊飲疏風解表;證屬肝陽化風者,例如因暴怒、血壓波動而導致內耳壓力增高者,可伴隨煩躁、面紅、口苦,治療可用天麻鈎藤飲平肝熄風;證屬痰濁中阻者,例如受內耳淋巴回流阻滯或吸收障礙者,可伴隨胸悶惡心、痰多、舌苔厚膩,治療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祛痰熄風。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耳眩暈 按穴5分鐘紓緩 耳眩暈發作時,常用紓緩穴位包括位於頭部百會、神庭、頭維、風池、風府,以及位於手上的神門、內關(見右圖),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壓3至5分鐘。 由於耳眩暈發作多有正氣不足的因素,以致反覆發作,故治療不單要祛邪,還強調扶正。一旦頭暈眼花的急性發作症狀稍為消退,就需要針對病根(脾虛痰濕、腎精不足)扶正固本,不要忽視。 健脾益氣 杜絕生痰 脾虛易生痰濕,而痰濕是臨牀常見致暈因素,可令患者容易出現頭目重墜昏蒙。痰濕之生成與脾胃運化飲食及水液功能欠佳有關,因此針對脾虛痰盛之耳眩暈者,在固本方面要健脾補氣。脾虛特徵包括易倦乏力、身體浮腫、體胖痰多、胃口差、易腹脹、大便不成形、舌體腫脹、舌邊滿佈齒痕等。 調治宜補氣健脾、祛濕化痰。常用方藥包括陳夏六君子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白朮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腹部中脘穴、下肢足三里穴和豐隆穴,通過健脾益氣來杜絕生痰之源。 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腎精不足亦是臨牀常見的「病根」,患者通常有過度勞神、休息不足的經歷,如持續熬夜、憂思太過,以致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西醫理解可引起自身免疫失調或情緒心理障礙,令內耳迷路狀態出現異常。腎虛者特徵包括精神恍惚或委靡不振、腰膝痠軟、耳鳴如蟬、健忘、難集中精神、虛煩多夢、潮熱盜汗等。 調治宜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常用方藥包括杞菊地黃丸、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白芍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背部腎俞穴、下肢三陰交穴和太溪穴,通過補腎精、滋肝血來改善精神狀態,減少因精血虧虛而引起眩暈。部分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如經常出現頭暈目眩、如坐舟車,或伴隨情緒不穩者,臨牀辨證需要考慮腎虛的因素而予以補益。 知多啲:靜養+清淡飲食 減復發 耳眩暈發作期間除接受治療外,建議患者宜靜養,減少勞累或精神刺激,同時要保持飲食清淡,症狀一般在1、2周內緩解。要預防耳眩暈發生或反覆復發,平日勿過於操勞,特別是避免精神過度消耗,如伏案工作時間太長、不斷鑽牛角尖思慮問題等。要注意保持適量休息、充足睡眠,持續失眠人士要認真處理失眠問題,通過身心調治改善睡眠質素。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肥甘厚味,即過分甘甜、肥膩、油多、味道濃烈食物,以免妨礙消化,助濕生痰。 若耳水不平衡的耳眩暈經常反覆發作,食療方面可運用滋養肝腎的辦法補血填精,改善精神狀態和調節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桑寄生等。 熟地淮杞烏雞湯 材料:熟地黃2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0克、桑寄生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烏雞1隻 製法:烏雞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後放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成 功效:滋肝腎、益精血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轉季周身痕癢?水腫是飲水不足? 中醫教3招滋陰行血熄風 DIY湯水甜品

【明報專訊】寒冷乾燥的東北季候風不時來襲,相對濕度隨之下降,從中醫角度,這種天氣,易令皮膚痕癢。註冊中醫胡凱淋解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冬天,不論人或天氣,都處於「收藏」的狀態,不利血氣,「由於相對濕度低,皮膚水分流失,人體水分亦從而減少,令血變燥。在中醫角度,『血燥生風,風行則癢』,血液循環差了,便生出內風,這些『風』,會使皮膚發癢」。要擺脫皮膚乾癢,除靠外在保濕,中醫講求內在滋潤,怎樣做呢? 轉季天氣容易令皮膚出現問題,如皮膚痕癢、乾燥、缺水……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轉季周身痕 做足滋陰行血熄風3招 不想轉季周身痕,胡凱淋說要做足3招,「一要滋陰,二要行血,三要熄風」,滋陰不單從皮膚表面去處理,還要由內裏去滋潤身體,飲水是最簡單直接方法,「唯有多飲水,才可幫助身體保濕,這對於皮膚乾燥、喉嚨乾涸,甚至血燥都有幫助」。 多飲水 由內滋潤身體 不少人以為水喝得多會導致水腫,胡凱淋指觀念大錯特錯,「反而水喝得不夠,身體機制因怕你缺水,會自動把水分滯留在身體中,這樣水腫更為嚴重」。 飲水不足 水腫反更嚴重 另外,中醫認為「血行風自滅」,氣血運行得好,便可改善皮膚搔癢的問題,胡凱淋說,最重要是飲食作息得宜。至於熄風,則要靠中藥內調,中醫會因應每個人的體質,使用合適熄風中藥去遏止身體內的風,只要熄風,痕癢便可止住。 DIY湯水甜品茶療 滋補潤燥 要擺脫皮膚乾癢,除靠外在保濕,中醫講求內在滋潤。但胡凱淋提醒,要達到「滋而不膩,不致礙胃,阻生痰濕」的效果,滋補潤燥時記緊加入健脾胃食材,運化脾胃水液,以免聚濕成痰。以下是她推介的湯水、甜品和茶療,總有一款合你口味! 雪梨蘋果瘦肉湯 材料(2至3人分量)︰ 雪梨1個、蘋果1個、雪耳1朵、瘦肉適量 做法︰將瘦肉洗淨切開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先用大火煲10分鐘,再轉文火煲30分鐘,加鹽調味後即可 功效︰清燥潤肺,生津止渴 備註︰2歲以上可飲用,各種體質皆可 椰王燉蛋白 材料(1人分量)︰ 椰王2個、鮮奶120毫升、蛋白4隻、砂糖適量 做法︰椰王切開取出水及果肉。椰王水、鮮奶、蛋白及砂糖混合,倒入椰王殼。預熱蒸爐後,放入椰王蒸15分鐘 功效︰椰王有滋潤、益氣生津之效;蛋白則可鎮心安神,益氣滋陰 備註︰糖尿病患者,痰濕型體質不適宜食用過量 相關文章: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麥冬泡茶 材料(1人分量)︰麥冬3至5粒 做法︰麥冬洗淨,用滾水浸泡約3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備註︰麥冬性微寒,體弱怕冷、怕風人士不宜飲用太多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

【明報專訊】中西醫結合治癌,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結合。就像踢世界盃一樣,西醫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攻破對方龍門,但對手會想辦法制約前鋒,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而中藥處方用上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變陣,令對方難以識破。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精準醫學 vs. 整全治療 西醫腫瘤學在近十多年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以往只用化療,慢慢地變為用各種不同類型標靶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但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西醫腫瘤學已經變成一種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最常見的是,不少癌症,特別是肺癌、大腸癌和乳癌,在未開始用藥之前,都會先作各種腫瘤基因測試,斷定最合適該病人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為每名病人定下最合適的藥物組合,才會開始治療。相對以往在同一癌症上,病人都用同樣化療,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精準治療不但成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一般也較輕。 那麼中醫藥治癌有沒有精準治療呢?中醫學也有類近於精準醫學,就是傳統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簡單說,就是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每一名病人病情和當下體質等因素,才定下一個「證形」,再開出針對該病人的處方。所以即使是兩個同是肺癌的病人,兩條中藥處方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病人可能着重補氣養陰,另外一個病人可能着重活血化瘀。可以說中醫藥是度身訂做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精準治療,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西醫精準治療主要是透過腫瘤樣本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來斷定最佳用藥。中醫望聞問切主要是了解病人患病後,如何影響了身體五臟六腑,再用中藥處方去糾正五臟六腑的失衡,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平衡,間接發揮抗癌作用。 標靶藥一大弱點 所以簡單地說,西醫腫瘤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的精準治療,而中醫學是針對病人本身的度身訂做整全治療。 西醫標靶治療確實是很厲害的治癌武器,因為當找到合適標靶藥,用藥後腫瘤細胞一般都會快速死亡,疾病可以大幅度受控。但標靶藥有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很多時用了一段時間後,腫瘤再度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藥基因令標靶藥慢慢失效。這時候便要重新抽腫瘤細胞組織,再去研究有否其他標靶藥可以使用。假如沒有,便要回歸傳統的化療。這種情况在肺癌病人身上特別多見。 中醫的整全治療,除了考慮腫瘤本身以外,更加全盤考慮病人體質和身體各樣問題。以肺癌病人為例,中醫除了考慮治療要使用針對肺癌的「抗癌中藥」,在不同階段用藥也有不同;病人起初病徵時,肺熱較重,要使用更加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但過一段時間,可能病人本身有腸胃問題,脾虛有濕,引起咳嗽痰多,容易肚瀉,加上經過早前治療後熱毒已清除,反而痰濕瘀滯,就需要加上健脾化濕、化痰散結中藥。若病人在治癌過程中,不幸染上新冠病毒,出現氣喘消瘦的問題,便要加入益氣養陰的中藥,同時稍為減少清熱解毒的中藥。 另外,中醫着重生活調理治療腫瘤,例如會叮囑肺癌病人要有充足睡眠,適當戒口,針對病人體質定出合適的湯水藥膳,避免工作過量,要調節情緒等。這些生活上細節看似簡單,其實在中醫學上對於養病的病人甚為重要。所以中醫藥治癌雖然有精準的一面,但更為着重整個人體多方面同時兼顧的整全治療。 相關文章:【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前鋒單刀 vs. 隊友助攻 此外,一般中藥處方使用藥材數量很多,跟西藥標靶藥只用一兩種藥物截然不同。中西藥理念之不同,就像世界盃一樣,西藥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希望靠這名明星球員來贏得比賽,但假如這位明星球員因傷未能上陣,或踢法被識破受制(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那麼球隊便會輸掉球賽。中藥處方的理念是,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雖然沒有哪一個是突出的明星球員,但不同球員互相變陣,在平平無奇之間達到效果,對方難以識破。 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癌,也正就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兩種不同方向達到相輔相成的目標。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Read more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南瓜功效】高纖低卡 外皮、瓜肉、種子都是寶 糖尿病、腎病患者進食宜忌

【明報專訊】南瓜內外都是寶?無論從外皮、瓜肉再到種子各有益處,更可煲湯、小炒,做蛋糕或甜品,鹹甜皆宜。中醫說南瓜補氣益胃,營養師讚南瓜高纖低卡,但同時提醒南瓜屬根莖類蔬菜,澱粉質豐富,糖尿病人、消化能力較差的人,又或者腎病病人都要小心控制攝取量,以免影響血糖、鉀含量。還有說南瓜與羊肉相冲?南瓜不宜與菠菜、番薯等同吃?即拆解迷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南瓜功效多高纖低卡 注意澱粉質較高 糖尿病人慎吃影響血糖 南瓜是不是蔬菜?以為答案是理所當然的「是」?慢着,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南瓜雖然屬根莖類蔬菜,但是與一般蔬菜相比,其澱粉質含量較高,每100克有7.1克碳水化合物,同等分量的葉菜如菜心、菠菜,碳水化合物含量則不足1克。 除了南瓜,番薯、薯仔、芋頭等根莖類蔬菜和粟米都有較高澱粉質,需小心控制攝取量,她提醒,「如果攝入過多澱粉質,血糖或受影響」。糖尿病人可將根莖類蔬菜或其他高澱粉質的蔬菜取代穀物類,作為主要的澱粉來源,食用時應計入主食,相應減少飯、粉、麵等分量,而非計入食物金字塔中的蔬菜類。以南瓜為例,「兩隻雞蛋大的南瓜肉,約等於1湯匙白飯;例如有患者餐單要求吃5湯匙飯,當吃了兩塊雞蛋般大的南瓜時,就只可吃4湯匙飯」。 外皮比瓜肉更高纖 可焗或氣炸做脆片 南瓜從外皮、瓜肉到種子各有不同益處。萬侃指,南瓜肉富含膳食纖維,可助排便暢通,保持腸道健康,而且熱量不高,每100克只有47千卡,不少減肥餐單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南瓜肉還有豐富β-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當中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他命A,對眼睛、皮膚、免疫系統都有好處;而β-胡蘿蔔素本身是抗氧化劑,可清除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延緩皮膚衰老。南瓜皮比瓜肉更高纖,惟口感較硬,即使長時間蒸煮亦未必變軟。她建議將外皮切成小塊,放入焗爐或氣炸鍋製成南瓜脆片。 南瓜籽熱量較高 每日最多吃一掌心分量 南瓜籽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皆較南瓜肉豐富,但脂肪亦較多。煮熟後的南瓜肉,每100克含2.7克膳食纖維,南瓜籽有18.4克;蛋白質方面,南瓜肉每100克只有1.5克蛋白質,而南瓜籽約有18.6克,是豐富蛋白質來源之一,健身人士增肌時可加入部分作為配菜。不過南瓜籽屬堅果種子類,熱量較高,每100克有446千卡,她提醒需注意食量,每日最多吃大約一個掌心的分量。 補脾胃 益氣 分利小便 中醫又怎看南瓜?註冊中醫孔慶禮指出,南瓜由外邦引入,有關療效最早記載於明朝《滇南本草》,但當中所寫的南瓜性味並不確切,一說為味甘、性平微寒,一說為味甘性溫,現今中醫傾向相信《本草綱目》中記載甘溫一說。「服食南瓜有補中益氣之效。所謂『中』,指人的中焦,亦即脾胃」,換言之,南瓜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的功效;另外,亦能分利小便。 脾胃氣滯、肝氣鬱結 不宜多吃 「南瓜可以補氣,適合脾胃氣虛的人進食。」孔慶禮稱,為脾胃氣虛的人補氣,可改善容易疲倦、眼皮下垂、胃口欠佳、肌肉無力,以及消化功能失調,如胃部不適、肚瀉等問題。然而,對於經常出現胃脹、胃氣、放屁多,辨證屬於脾胃氣滯的人士,以及有壓力大、善太息(即嘆長氣)、口苦和脅脹(胃旁肋骨位置脹痛)等肝氣鬱結、肝胃不和徵狀者,則不宜多吃南瓜,「因體內的氣已停滯,此時去補氣,會加重氣滯問題,從而出現胃脹、打嗝,甚至嘔吐」。另外,食過量南瓜會令脾胃水濕停滯,加上其偏溫屬性與身體陽氣互相作用,鬱久化火,形成濕熱,可致脾胃、皮膚或婦科等問題,例如口臭、便秘、痤瘡、陰癢等。 《本草綱目拾遺》亦寫到南瓜:「今人以為蔬,多食反壅氣滯膈」,指當時的人認為南瓜是蔬菜,多吃卻出現氣滯。孔慶禮提醒,即便是最有益、有營養的食物,食用不當或食過量仍會有不良反應,「就算是正常人,吃得太多南瓜都會『滯』」。吃南瓜後出現滯脹,他建議飲陳皮水、麥芽水,吃佛手瓜、白蘿蔔等去行氣、消滯。另外,可以按摩肚臍上方4寸中脘穴(右圖),「用手輕輕按揉或以暖水袋暖敷,有少許陽氣推動氣的運行,可以消除胃脹」。他亦提醒,肝氣鬱結的人應放鬆心情,減少鬱結;脾胃氣滯的人要多做運動,有利氣血運行,對病情會有幫助。 腎病宜慎吃 浸水減鉀量 萬侃補充,南瓜高鉀,腎功能有問題的人亦需注意進食分量,進食前可將南瓜浸水30分鐘,降低鉀含量;腎功能一般兼血鉀過高的病人,就應按營養師餐單進食。 相關文章:【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拆解迷思:南瓜羊肉同食 易胃氣脹滯 .南瓜與羊肉相冲? 答:孔慶禮指,中醫一般認為南瓜不宜與羊肉同食,否則容易出現脹氣。因為南瓜有補氣功效,或令脾胃氣機壅塞;加上羊肉燥熱又滋膩,過量進食令脾胃濕熱,兩者加起來容易導致脾胃較差者消化不良、胃氣脹滯。「不單是羊肉,其他難消化、肥甘厚味的食物也是同樣道理,不應與南瓜一同食用。」 .南瓜富含維他命C分解酶,會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不宜同吃? 答:萬侃指在烹煮加熱過程中,南瓜的維他命C分解酶其實已遭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亦已大量流失,所以一起食用不會影響吸收。 .南瓜與番薯同吃影響消化? 答:對於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而言,當進食過多高腹鳴食物(FODMAP),腸道可能會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而南瓜和番薯同屬低腹鳴食物,只要進食分量各自不超過75克,腸易激綜合徵患者都能享用。至於一般人,萬侃表示,「平時有經常吃的話就不會影響消化,除非本身消化能力一般,就要留意」;另外,如果平時攝取較少纖維,突然增加纖維攝取量,腸胃未適應到而飲水量又不足,都會影響消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好煮意:DIY南瓜籽洗淨晾乾 零添加滋味 「秋收冬藏,是進補的好時節。」註冊中醫孔慶禮表示,南瓜能補氣,氣虛的人十分適宜食用,但為了免除南瓜容易造成脹氣,應盡量煮熟、煮爛或壓成蓉才吃,更易消化,「一般來說,用來煮粥、煮湯、糖水,或搗爛製成南瓜餅等,都是好選擇」;如加上肉類如雞、牛、排骨等一起煮,建議盡量去除肥膩部分,減少胃氣脹滯的可能。 註冊營養師萬侃則指,南瓜的β-胡蘿蔔素是油溶性,與油脂一同攝取能吸收得更好,如炒南瓜時加入油,不過應注意用油量,「不建議炸南瓜,炒的時候用一兩滴油就夠,或者蒸熟後加少少橄欖油亦可」。至於南瓜籽,「坊間出售的南瓜籽會加入鹽、糖調味,相比之下原味較健康」。她教路將南瓜籽刮出來,冲洗乾淨,晾乾一兩日,吃時剝開殼,就能直接享用南瓜籽肉,天然又健康。 食譜:南瓜麥片 材料(12份): 南瓜泥……100克(將南瓜蒸熟後壓成泥) 燕麥片……250克 核桃(切碎)……100克 原味南瓜籽……65克 南瓜批香料……1克 肉桂粉……1克 橄欖油……30毫升 桂花蜜……80克 營養資料(每份): 熱量:212千卡 碳水化合物:21克 糖:4.5克 脂肪:12克 膳食纖維:2.2克 做法: 1. 鍋內加橄欖油、桂花蜜和南瓜泥後混合,用中低火加熱2至5分鐘,不停攪拌至材料均勻分佈,備用 2. 用一大碗,加燕麥片、核桃、原味南瓜籽、南瓜批香料和肉桂粉混合,拌勻 3. 倒入[1],拌勻後, 平鋪在牛油紙上,放入焗爐以190℃焗20至25分鐘至金黃色 4. 南瓜麥片在室溫冷卻後,放在罐內密封儲存,可作小食或加入牛奶或乳酪食用 食譜及營養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提供 Read more

【頭髮護理】乾性/油性髮質11個護髮貼士 點揀洗頭水、護髮素?無矽、含咖啡因、中藥有效?

【明報專訊】頭髮髮質是油性或是乾性,是厚是薄還是M字額,只能看天意?後天可否補救?洗頭水標榜無矽、含咖啡因或中藥,是否有效?應否加護髮素?想養出一把如瀑布般的秀髮,就得從洗頭開始學習。專家提供11個護髮貼士! 相關文章: 查找脫髮、頭皮屑多問題根源 M字額、髮線上移與遺傳有關 掌握正確護髮之道 自然容光煥「髮」 乾性髮質護髮貼士:護髮素髮膜治標 減漂染燙治本 頭皮油脂分泌偏少,頭髮暗啞、鬆散。除先天因素外,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指,隨着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活躍度下降,都會令頭油分泌減少。另外,糖尿病影響自主神經系統,部分患者亦會減少油脂分泌。經常燙染頭髮會傷害頭皮,「部分頭皮皮膚會如皮革般粗糙,令人誤以為是頭皮乾燥」,實際上是皮膚炎發作,而產生頭皮屑。 註冊中醫鄧海君指陰虛人士常有乾性髮質,「他們身形多數偏瘦,容易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比較缺水、眼睛乾澀、皮膚乾燥、容易便秘」。因為身體缺水,所以頭皮和髮質乾燥。飲食方面,比較喜歡吃辛辣、煎炸食物,若加上作息不定時、工作壓力大等,「都會令陰血不足以滋養皮膚,皮膚抵抗力失衡就會出現頭皮癢、頭皮屑多、毛髮枯乾和脫落」。 ˙宜用滋潤的洗髮產品 ˙每日使用護髮素,令頭髮柔順有光澤,但使用時應避免接觸頭皮。若生頭瘡、堵塞毛孔,應減少使用次數或停用 ˙減少燙染次數,染髮至少相隔3個月,燙髮起碼相隔半年 ˙減少用直髮夾,使用前宜在髮尾搽上抗熱乳霜、抗熱噴霧等防熱產品;髮質偏幼建議用120℃,粗髮可用180℃ ˙每周做1次髮膜,為頭髮提供蛋白質,填補角質層間空隙:洗頭後抹乾頭髮,塗上髮膜,包上浴帽或保鮮紙,再以熱毛巾包裹,借熱力將營養素帶入頭髮,敷約10分鐘後冲水 ˙髮膜、護髮素等護髮產品,僅能令頭髮短暫變得柔順有光澤,要治本應減少傷害髮質的行為,如漂染燙 油性髮質護髮貼士:天天洗頭 惟日逾兩次反招油 頭皮油脂分泌偏多,經常滿頭油光,頭髮黏膩又扁塌。問題除了是天生,亦與疾病、生活習慣、飲食等有關。陳俊彥舉例,青春期頭油分泌較旺盛;部分腦科疾病如柏金遜症等,因自主神經系統受損,亦會過度刺激皮脂腺;壓力過大、休息不足,都會使出油更嚴重。 「濕熱體質較容易有油性髮質。」鄧海君表示,這類人容易心煩氣躁,經常臉泛油光,容易生痘痘粉刺,且有口苦、小便偏黃等徵狀。「濕熱體質與環境飲食有關,例如長期身處又熱又潮濕環境,造成濕熱內蘊。另外吃過多油膩、甜食、辛辣和重口味食物,令脾胃運化失調,造成濕熱體質,皮脂腺較活躍,加劇頭皮出油問題。」 ˙建議每日最少洗頭1次,熱天或運動後出汗多,可再洗多1次。惟陳俊彥提醒,洗頭次數不宜多於兩次,否則或愈洗愈油,「一日洗幾次頭,頭皮過分乾燥,自主神經會發出信號顯示頭皮很乾,繼而分泌更多油脂去滋潤頭皮」。 ˙每天用控油洗頭水洗髮;當頭髮骯髒或過油而有異味,可用清潔功效更強的深層清潔洗頭水,不過1星期最多用1至2次,不應日日使用,否則可引致頭髮鬆散、失去光澤 ˙護髮素毋須每日使用,可每星期用2次,日日用或會堵塞毛孔 ˙飲食清淡,遠離油膩、過甜、辛辣、過鹹食物 ˙透過有氧運動提升身體帶氧量,促進氣血循環和新陳代謝,改善脾胃功能,幫助清熱除濕 資料來源:陳俊彥、鄧海君、馬振強、葉維邦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地中海M字額命中注定? 雖說「十個光頭九個富」,但地中海、M字額、禿頭等脫髮問題實在困擾不少人,力求擺脫這「富貴標誌」。陳俊彥指,脫髮分為「結痂性」和「非結痂性」。 結痂性脫髮: 大多與嚴重免疫系統疾病有關,如紅斑狼瘡、扁平苔癬。當病情沒有及時控制,局部皮膚結痂,即使炎症消退後,受損毛囊都不會再長頭髮。 非結痂性脫髮: 佔九成脫髮原因,尤以男性荷爾蒙性脫髮最常見,通常是家族遺傳,若本身基因較易甩頭髮,再加上頭皮不健康,如患有脂溢性皮炎、濕疹等,會加劇脫髮,壓力等亦會導致脫髮。 「男性荷爾蒙性脫髮,用含咖啡因洗頭水,有輕微證據顯示可減輕脫髮情况。」陳俊彥解釋,咖啡因可促進頭皮內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使頭髮長得更茂盛。但如果脫髮嚴重,則應求醫診斷。 揀中藥洗頭水 先了解體質 市面上另有不少中藥洗頭水,標榜防脫髮、生髮、去屑,建議使用嗎?鄧海君表示,中醫稱脫髮為蛀髮癬或蟲蛀脫髮,可分為油性、乾性及其他形態,例如濕熱體質,油脂分泌太多,令局部經絡閉塞;陰虛體質則有局部血虛情况,令頭部毛囊不發達。大家可視乎頭髮問題選擇不同的中藥洗頭水,一般產品都經藥材互相配伍,適合不同體質,「但最好就清楚自己的體質再去揀選」;如使用後問題無改善,便應求醫。 中藥洗頭水: ‧天麻、生薑:疏通頭部經絡 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經常用以治療頭部問題,如頭痛、頭暈;性平,體質偏寒偏熱都可使用。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同樣能疏通頭部經絡,但性偏溫 ‧何首烏、當歸:補血 何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髮;當歸有補血、活血作用 ‧女貞子、墨旱蓮、桑椹:改善脫髮、白髮 女貞子補肝腎陰,烏髮明目;墨旱蓮補肝腎陰,涼血、止血;桑椹補肝益腎,滋陰補血、息風 煩惱絲Q&A 洗護品也換季 光頭戴帽免傷頭皮 Q:油性和乾性髮質為何都長頭皮屑?要用去頭皮屑洗頭水嗎? 陳俊彥解釋,油性髮質出現頭皮屑,一般與脂溢性皮炎有關,過多油脂積聚在頭皮,助長真菌滋生,觸動皮膚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在攻擊真菌的同時攻擊皮膚,令到頭皮紅腫、痕癢、頭皮屑脫落。至於乾性髮質,則因頭皮嚴重乾燥,皮膚形成裂口,環境中致敏原、刺激原等透過這些裂口進入真皮層,或導致濕疹、敏感性皮膚炎,頭皮屑會自動脫落。 去頭皮屑洗頭水能解決問題嗎?未必,這類洗頭水清潔力較強,一般針對油性髮質或脂溢性皮炎患者,部分洗頭水含Selenium Sulfide成分,透過抑制真菌生長,減輕脂溢性皮炎病情,適合頭皮屑問題嚴重的患者;「如果只有輕微頭皮屑而又多頭油,用一般油性髮質洗頭水已足夠」。至於乾性髮質引起的頭皮屑,則應用滋潤的洗護產品,減輕乾燥引起頭皮裂口。 Q:洗護產品「無矽」最好? 矽是一種常見護髮成分,可在乾燥受損髮質表面猶如鋪上一層薄膜,帶來光澤和順滑感,易於梳理。矽分水溶性與非水溶性,陳俊彥指,「非水溶性矽,如:methicone、cyclomethicone較難清洗,可能殘留在頭皮表面,堵塞毛孔,加劇頭瘡」,建議油性髮質人士盡量選擇無矽或水溶性矽成分(如:dimethicone copolyol、polysiloxane)的洗護產品。青年學院(葵芳)設計及資訊科技組髮型設計高級講師馬振強補充,近年不少品牌已改良矽的大小,使其不易積聚,「選購時不應單以有沒有矽考慮,最重要視乎自己髮質」。 Q:秋冬轉季,洗護產品需要轉嗎? 頭皮就如其他部位的皮膚一樣,狀態會不時改變,陳俊彥建議,「定時檢查頭皮情况,精神狀態或飲食都會影響髮質」,需按髮質變化調節洗護產品及洗頭習慣。 馬振強指出,「在四季分明的地方,秋冬十分乾燥,換季時需要更換洗護產品」。香港四季變化不明顯,則未必人人有此需要,但受損或乾性髮質的人會明顯留意到頭髮變得鬆散、乾旱,「如果髮尾易打結,代表頭髮乾燥,需轉用較滋潤的護髮素;若情况未有好轉,可轉用另一款洗頭水」。另外,秋冬季可多用髮尾油滋潤髮尾,洗頭後趁濕髮時擠出1滴珍珠大小的髮尾油,塗勻手掌連同指縫,抹在髮尾,每次用1至3滴。 Q:剷青、剃光頭,毋須護理頭髮頭皮? 頭髮有保護頭皮作用,當沒有頭髮或將頭髮剃得非常短,更要小心護理頭皮。陳俊彥指,要根據頭皮性質洗頭,還需做足防曬措施,如塗上防曬或戴帽,「曬傷頭皮,除了泛紅、疼痛、出水疱外,長期接觸過高紫外線,亦會增加患皮膚癌風險」。 專家助陣(排名不分先後) 陳俊彥(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鄧海君(註冊中醫) 馬振強(青年學院(葵芳)設計及資訊科技組髮型設計高級講師) 葉維邦(新香港髮型協會會長) 陳俊彥(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受訪者提供)鄧海君(註冊中醫)(受訪者提供)馬振強(青年學院(葵芳)設計及資訊科技組髮型設計高級講師)(受訪者提供)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