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康復者:「有時覺得胃脹,我是不是復發了?」 不同癌症復發風險大不同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73)

【明報專訊】走到診症室,知道今天會見到周太,一個胃癌康復者。周太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一圈,眼神也有點暗淡無光。「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嗯……沒有什麼大的不適。不過最近知道有病友的癌病復發,我有時也會覺得胃脹,不知道會不會輪到我……」 相關新聞:【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胃癌康復者:覺得胃脹 擔心復發 了解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 癌症病人經治療之後康復,本是值得高興。但我了解很多病人因為擔心復發,而令到自己非常緊張,甚至餘生都有陰影。 「從醫學角度來看,通過定期的覆診,我們可以監察你的病情,即使復發亦可以盡早處理。我們會睇住你,不用太擔心的。」我嘗試安慰她。 事實上,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可以非常不一樣。第一類是「循序漸進」,例如腸癌,分一、二、三、四期,如果病人患第一或是第二期癌症,經治療後5年也沒有復發的話,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訴他:「你的癌病已經根治,不用再擔心復發。」 但第二類癌症就不是這樣簡單,就算病人患的是早期癌病,將來亦有可能復發,對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醫生會替病人定期覆診,以免耽誤診斷復發,亦希望正常的化驗報告可以令病人安心。但是我亦見過很多例子,雖然一切報告正常,可是患病的朋友總是「草木皆兵」,小小事情都令他們覺得癌症復發。這種心理壓力似是一個計時炸彈永遠埋藏心內。 相關新聞: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非必要檢測愈多愈令人焦慮 有些病人會不停的重複又重複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測,我嘗試勸喻這些病人:「你做的檢測愈多,只會令自己愈焦慮,更泥足深陷,一點也不會幫助到你。」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令病人安心把健康交託給醫生。 同樣,身邊的家人亦幫得上忙。雖然病人不是對醫生缺乏信心,可是每當夜闌人靜,無名的恐懼又湧上心頭,揮之不去,頓時又生疑慮。那時家人不斷的支持和鼓勵,對病人就尤為重要了。 「周太,請放心!當年你的手術十分成功,胃癌已經徹底割除。轉眼已過了6年,今次檢查結果又很『靚』,真的沒問題啊!」 周太帶着似信非信的目光問道:「陳醫生,我真的沒有復發嗎?」 我明白她不是懷疑我的專業判斷,只是患得患失的心魔總是纏着她。於是我笑着回答:「陳醫生跟你打賭,如果半年後覆診又是一切正常的話,你便輸1蚊給我好嗎?」 周太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陳醫生,我希望以後每次覆診都輸1蚊給你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明報專訊】演員廖啟智去年12月確診胃癌,事隔數月不敵癌魔離世。早期胃癌沒有病徵,當病人出現不適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存活率相對較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Cancer-Research-Fund)2018年的胃癌發病率排名中,首4位依次為韓國、蒙古、日本及中國。胃癌高發率國家之一的日本,早已實施胃癌篩查計劃,建議40歲開始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提升存活率。香港應否跟隨? Read more

【胃癌】胃癌三大風險因素:常吃鹽醃製品、多飲酒、少吃水果 營養師教你 護「胃」8大飲食法則

都市人工作、生活忙碌、食無定時,不少人都會胃痛、胃灼熱、消化不良。不過,原來胃癌初期的病徵也差不多,加上並不明顯,隨時延誤診治。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周明欣指出,有研究顯示,經常進食鹽醃製品、攝取酒精、肥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及少吃水果等,都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那麼,到底要吃什麼、要怎樣吃才有助預防胃癌?胃癌病人經手術治療後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即記下護「胃」8大飲食法則! Read more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Read more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增患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有機會導致消化不良、胃炎或腸化、腸胃潰瘍等,嚴重更有可能增加病人患上胃癌的風險。(明報資料圖片) 經常聽到幽門螺旋桿菌,原來香港約有四成左右的人感染此菌,十分普遍。患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除了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胃炎等腸胃毛病外,亦有較高機會患上胃癌,故此一旦感染宜及早求醫。 【Power Up 推介】益多康 – 檸檬橄欖多酚(濃縮液) – 100%無毒檸檬及橄欖無糖發酵,有助增強抵抗力,立即網上訂購。 經糞便及口水傳染 帶菌者未必有病徵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大部分帶菌者未必有病徵,有時患者是在接受胃鏡檢查時才發現。但這種細菌有機會導致消化不良、胃炎或腸化(即腸道長期發炎)、腸胃潰瘍等,嚴重更有可能增加病人患上胃癌的風險。 徐醫生指,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患者的糞便及口水,故與患者共同生活的人士感染機會亦較高。 診斷:胃鏡、大便種菌、吹氣測試 若懷疑病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徐醫生表示,有不同的方法作診斷,除了大便種菌檢查或胃鏡檢查,醫生亦可能會進行吹氣測試,首先會讓病人服藥丸或藥水,如胃內存有此菌,其尿酸酵素會與藥物產生化學作用,繼而從病人吹出的氣體便能檢測得到。醫生通常會因應個別病人情况,而決定採用哪一種檢查方法。 當確診病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醫生通常建議病人接受殺菌的抗生素療程,以及抑制胃酸特效藥。徐醫生解釋,通常兩星期的療程已能清除沒有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之後病人需要再進行吹氣測試檢查是否仍存有細菌。若未能殺盡,醫生會再處方合適的藥物。 服用抗生素、抑制胃酸特效藥 必須完成療程 徐醫生提醒,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有機會導致胃癌,所以患者一定要完成整個療程,若患者發現體重下降及食慾不振,更要特別留心及盡快求醫檢查。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多管齊下抗戰 胃癌末期延存活

【明報專訊】新趨勢:手術+多線化療+標靶藥 編按: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不單是病患本身,更因為治療選擇相對較少,副作用大,經常會掙扎應不應該接受。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存活率已比以往延長了不少,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個案 78歲患末期胃癌 3年後精神依舊 2014年聖誕前夕,78歲的伯伯確診末期胃癌,是他當醫科教授的小兒子先拿報告來找我。由於都是醫學內行,早已對病情心中有數,所以再三交代務必以紓緩為主,以平常心去看待生命長短;但假若有合適抗癌治療,還是願意試試。 不少癌症患者,也有伯伯和他兒子相似的考慮和掙扎,一旦診斷出末期癌症,都會擔心治療太辛苦太難受,擔心身體捱不住,寧可選擇較保守的紓緩治療;但另一方面,又想試試一些合適治療,希望活得好一點,活得長一點。 伯伯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多處淋巴,最初以為治療選擇不多,慶幸過去十年末期胃癌治療進步顯著,他接受了紓緩性胃切除手術,接着也用過多線化療、標靶藥;其間又經歷骨轉移肝轉移,電療、手術加起來也做過了四五次…… 轉眼2017年聖誕,伯伯精神依舊,一星期三次麻將耍樂,一級級走上在二樓的私人會所,每次必玩上六七小時,比起我處方的治療更有規律。這次回來覆診,伯母投訴的是伯伯前天打了7小時麻將而不休息……我心安矣! 不能根治≠不能醫治 胃癌是全球第五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100萬新症,超過七成患者在發展中國家,差不多一半個案發生於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死亡人數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肺癌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胃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2015年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每年有接近1200個新症,死亡個案接近700。煙、酒、醃製食物及幽門螺旋菌為致癌元兇,也有極少數屬於家族遺傳。偶有胃癌患者毫無徵兆,更多是因胃痛、腹脹、內出血、吞嚥困難、消瘦等徵狀求醫。早期胃癌主要以手術治療,中期患者要加上化療或電療等輔助治療。早、中期患者治療目標均為根治。 末期胃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不能靠當今醫學技術根治,2005年的數據顯示存活中位數不足一年。回想筆者2005年畢業之時,末期胃癌標準治療只有一兩種化療藥物,毒性高療效低。猶幸末期胃癌的治療在過去十年間進步顯著,不能根治實在不等同於不能醫治! 個人化治療 減副作用 現在第一線治療已有個人化考慮,腫瘤若為HER2+(陽性),標準應考慮在化療基礎上,加上抑制HER2蛋白過度表現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此藥有效緩解病情,延長壽命,但不適合有嚴重心衰竭的病人。不過,末期胃癌病人當中只有六分之一的病人為HER2+。 至於HER2-(陰性)病人則主要用化療,以鉑類和氟尿嘧啶類藥物為主。鉑類也分順鉑、卡鉑和草酸鉑;氟尿嘧啶亦有5FU、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和S1等,效果相若但服用方法、毒性各異,選擇起來比挑選標靶藥更花心思和功力,也要看病人體質和意願。 一般來說,年紀較大或身體較虛弱的病人,醫生大多會選口服化療和療程周期較長、覆診次數較少的方案,有需要時更會相應減少劑量以提高耐受性,減少副作用。 大約四至六成病人會受惠於一線治療,其餘一線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人便要考慮二線或其他治療方案。二線化療以單藥化療為主,常用的有紫杉醇類及伊立替康(Irinotecan),有助控制病情和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耐受性較高,但兩者都會引致脫髮及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和出血風險等化療常見副作用。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是新一類的標靶藥,用於阻截癌細胞血管生成;於二線治療單用或配合紫杉醇均有數據支持,不過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剛接受完大手術的病人都不適合。 免疫治療尚待成熟 免疫治療是癌症治療新貴,原理在於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剷除。雖然有證據顯示免疫治療可控制部分標準治療無效的末期胃癌,可是現階段對篩選合適病人還在摸索階段,與化療或電療的最佳配搭還未定位,因此免疫治療在胃癌的數據尚未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的臨牀研究發揮其最大效用。另外,基因排序偵測癌細胞病變機理,再對「變」下藥也是未來科研大方向,有望將今天之不治變成明天的可治! 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基因突變相關治療,都是這幾年間胃癌治療的進展里程,還有未詳述的立體定向電療及癌症手術的最新發展,大大增加了末期胃癌病人的治療選擇。特別是伯伯這類過往被傳統化療拒諸門外的年老病人,現在都能受惠科研發展的成果!話雖如此,81歲始終不是18歲,伯伯偶有治療不適之時,仍需時刻警惕,留意任何需要停止現正接受中的治療的信號。 文:林嘉安(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腸胃為第二腦(中)

【明報專訊】上一期(6月17日)講到腸胃與大腦之間的相互影響,其實除了精神狀態和腸胃有關,腸胃和身體的免疫系統或癌症都有密切的關係。 執筆之時,筆者剛剛在西班牙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其中一位講者談到他做了很多研究,分析腸胃中細菌的分佈和大腸癌發生的關係。他發現正常人和大腸癌病患者,大便中的正常細菌分佈(bacteria flora)有不同的組成。如上期談到我們腸胃中有上億個細菌和我們共存,這些細菌租客租住我們的腸道,細菌如租客一樣有好的亦有壞的。這個學者發現在大腸癌病患者的糞便中,某一些正常應有的細菌較少,而一些有害的細菌比健康人士較多,因此推斷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和大腸中的細菌分佈改變有關。 食物影響細菌平衡 舉個例說,大家都知道多食高脂肪食物較容易得大腸癌。其中的一個可能機理是因為進食高脂肪食物,膽汁的分泌較多,膽汁中的膽汁酸會經過腸道的細菌消化再轉化為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而這些膽汁酸是某類細菌的食物,使到某一類細菌個別生長,引致腸內的細菌失衡(gut dysbiosis)。另外,次級膽汁酸亦和大腸癌的演變機理有關。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所選擇的食物種類亦會影響腸道的細菌平衡,從而影響腸道的疾病。 腸胃的細菌跟大腸癌發生有關,聽起來好似匪夷所思,其實細菌感染引起癌症並非少見。例如幾十年前醫學界未發現幽門螺旋球菌,亦不知道原來它是胃癌的一個重要風險,根治幽門螺旋球菌感染可大大減輕胃癌的風險。 同樣道理,雖然現在所有的研究結果是非常初步,未很能確切指出,哪一種細菌引致大腸癌,哪一種細菌能夠保護大腸避免癌症發生,但飲食影響腸胃的細菌平衡是不容忽視的。現在研究證實不同的食物影響着大腸中的細菌組成,壞的細菌增加,會產生大量游離基,這些游離基能夠破壞大腸表皮細胞的基因,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另外壞的細菌亦會使大腸產生一種慢性炎症,長期不癒的慢性炎症,會增加細胞突變的風險。 長期濕熱積聚 引發癌病 在中醫的角度看來,很多癌症都是所謂長期濕熱積聚所引起的。濕熱的主要來源在幾個月前本專欄已提及,現不詳述,簡單來說就是進食了不當的垃圾食物所引起。因此,中醫特別強調戒口,是因為中醫學認為各種食物有不同的特性和四氣五味。有些食物偏性較強,例如較為熱毒的食物,身體產生各種「熱氣」。情况就如各種慢性炎症一樣,例如覺得口乾,口舌生瘡,甚至有痔瘡病人會大便出血等等,這些都是輕微熱氣的徵狀。長期的濕熱積滯會引發大腸癌。因此中醫學在治療大腸癌方面非常注重飲食調理,這好像和上述現代科學研究暗合。 下期再談談腸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