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乳房疾病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很多人不知道乳房也可以針灸,加速乳房周圍血液循環,令胸部氣血旺盛,乳腺疏通,從而令乳房得到充分營養。臨牀上,針灸乳房可治療乳房疾病。 相關文章:【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腺增生多發於20至40歲女性 乳房腫塊可疼痛至影響睡眠 不少女士受乳房疾病困擾,或對乳房脹痛、硬塊掉以輕心。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這既非炎症又非腫瘤的良性增生,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屬中醫「乳癖」範疇,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腫塊一般大小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高。中醫以針藥結合,標本兼治,臨牀效果不錯。 陳小姐,21歲,雙側乳房脹痛3年餘;今年初情况加重,曾求診西醫,超聲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均有乳腺增生,激素治療後緩解。最近1個月乳房脹痛甚,睡覺時會痛醒。每當生氣激動及經前1周,均感覺脹痛加劇,甚則不能觸摸。經後脹痛稍緩解,但仍脹滿疼痛。她平素易怒,常無故煩躁不安,睡眠欠佳。經期不準,月經量較少,色暗紅。納少不欲食,舌淡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觸診發現患者雙側乳房脹硬,可摸到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質韌結節樣塊,推之移動,壓痛拒按,雙腋下淋巴無異常。根據徵狀,訂立針灸結合中藥治療,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 針灸以乳房為主,配合手足陽明經、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標本兼治。取穴有(雙側):阿是穴(乳腺增生處)、膻中、乳根、屋翳、天溪、期門,配合手部穴位天宗、外關、合谷,足部胃經穴位足三里,肝經穴位三陰交、太衝,隔日針灸1次,每次留針20至30分鐘。 以中醫經絡來說,乳房屬胃經,肝經上達乳頭。因此選穴除了以局部(乳房、乳腺)為主,也配合遠端穴位疏通肝、胃經的經絡,調節全身整體氣血對治療也很重要。 同時針對患者乳房脹痛甚,肝鬱脾虛血瘀的體質,處方7日中藥,每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至經期停藥。每日2次,每次1劑,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使用加味消遙散作為主方,並加香附和海藻等以理氣、散結,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此類疾病由七情內傷引發,尤其是失眠、月經失調及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故問診時應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給予心理疏導,適當消除緊張情緒,提升睡眠質素,有利加強療效。 治療1月餘,陳小姐最初半個月隔日針灸1次,每日服藥;待有明顯改善後,每周至少1次覆診針灸及服中藥。雙側乳房逐漸變柔軟不痛,月經期前後情况也穩定,睡眠胃口都不錯。 每日沐浴後按壓穴位 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每日按摩乳房周邊穴位及肝經、胃經穴位,局部刺激乳腺,增進乳房的氣血循環,促進乳房周邊組織的淋巴循環及全身氣血的調整。用拇指腹按壓針灸穴位,每個穴位深壓揉按30下,每下深壓停留3秒,按壓時會有明顯痠脹感。每天按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飯後半小時較不建議按壓穴道,在沐浴後全身血液循環較好時按壓效果更好。 每人體質及情况不同,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乳房不適,出現腫痛、硬塊,應及早診治。 相關文章:【經期】月經周期不準、流量多少和顏色深淺 反映身體有問題?中西醫:紓緩經痛6招傍身 文:李騫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註冊中醫) Read more

慢性腰痛?簡單食療:鮮淮山、白米和蓮子煮成薯蕷粥 配合穴位按摩 注意3件事減腰痛復發

【明報專訊】腰痛是都市常見疾病。研究發現腰痛的終生患病率約為34%,相信不少人試過彎腰(例如洗頭、綁鞋帶、撿拾地上東西)後,突然感覺腰閃一下,之後就出現腰痛,而且數天甚至數星期都未痊癒。坐姿不良、勞動工作時用力不慎、運動受傷等,都是腰痛的常見成因。介紹一個簡單方便食療,只需生山藥(鮮淮山)、白米和蓮子3種材料煮成薯蕷粥,早餐服食便可,有什麼功效呢?穴位按摩對治療腰痛又有什麼作用呢?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何謂慢性腰痛?簡單食療薯蕷粥:鮮淮山、白米、蓮子 腰痛是指背部下方及腰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疼痛綜合症,病程超過3個月則為慢性腰痛。其中有一種「非特異性腰痛」令病人飽受腰痛之苦,但在X光、MRI中又找不到明確的病變部位。中醫將這種腰痛歸屬為「腰痛」、「痹證」範疇,病因多為腎虛加上外邪侵襲,閉阻經絡所致。中醫治療方法多樣,包括中藥治療、針刺治療(毫針療法、火針療法、電針療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法及運動療法等。 以下介紹一個簡單方便食療,適合有以下症狀的腰痛患者:腰痠痛,時不時隱隱作痛,勞動後痛楚加劇,平臥、休息或按揉後疼痛減少。 薯蕷粥 材料:生山藥(鮮淮山)60克,白米60克,蓮子10克 製作方法:將蓮子和山藥煮熟,山藥去皮,壓成糊狀,加入煮成的米粥中攪拌均勻即可。早餐服食 功效:補腎益精,健脾補氣 穴位按摩 穴位按揉亦有治療腰痛的作用。「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可以驅散血中瘀滯;「後溪專治督脈病」,後溪穴可疏調督脈之氣,壯腰健腎。 位置:手掌尺側,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方,握拳時,小指外側橫紋尖的盡頭 相關文章:【腰痛】長期站姿、步姿、坐姿不當?重心前傾盆骨移位致下交叉綜合症 4招運動改善失衡肌肉力量(姿錯能改) 腰痛患者注意3件事 減腰痛復發機會 腰痛患者還需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心寡慾,勞動與休息比例合適,並節制飲食,減少脾胃負擔,方能減少腰痛的復發。 文:陳圳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課程主任、註冊中醫) Read more

【營養要識】豆漿潤肺止咳?惹痰咳多聲就真

【明報專訊】近日氣溫起伏大,傷風感冒伴隨支氣管炎,咳聲不斷,不但辛苦自己,還嚇怕身邊人。 網上流傳每朝一杯豆漿可以滋潤氣管,減輕支氣管炎,當真有如此「神奇」功效?食其他大豆製品又有沒有相同效果? 網上流傳常飲用豆漿能紓減支氣管炎發作,其中一個原因是白色食物「入肺」,利於益氣,對呼吸系統有好處;加上大豆有潤燥功效,所以能止咳平喘。 ▲大豆一種——黃豆是大豆的一種,可用來製作豆漿、豆腐、腐竹等食品。(資料圖片) 豆漿是我們經常接觸的大豆類製品之一,其中常見有黃豆製和黑豆製的豆漿。東華三院註冊中醫陳碩康指出,「在中醫理論中,『五色』是其中一個角度將食物歸入不同臟腑,但不能一概而論說白色食品一定入肺。就豆漿而言,應按黑豆或黃豆性味分析較合理。」 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大豆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中醫認為黃豆味甘,性質平和,有健脾益氣、潤燥消水的功效。但陳亦指出,「《本草綱目》亦有記載對黃豆的描述:『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面黃瘡疥。』 食太多黃豆,反而會惹痰。所以,以豆漿來醫治支氣管炎並不實際。」多吃黃豆,痰有可能增多,無助本身痰多的支氣管炎患者。 至於黑豆又名烏豆,《本草綱目》記載「可入藥,及充食」,可經發酵成為豆豉。「《本草綱目》對黑豆的記載較多,亦提及黑豆配合其他藥物有不同的功效,古時常以黑豆配甘草作解毒之用。黑豆色黑入腎,性平、味甘,有補腎益脾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水腫脹滿類疾病,研末調敷患處,治療膿瘡腫毒。」 黑豆解毒 無助止咳 從古代醫籍中,未見有說明大豆有醫治支氣管炎之效。「暫時未有大型研究及醫學文獻,支持以豆漿治療支氣管炎或減輕支氣管炎發作,因此不建議以此為依據而行。」陳碩康說。 根據西醫理論,支氣管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支氣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致,一般會出現咳嗽、發燒、痰多等徵狀;慢性支氣管炎則由於氣管黏膜長期發炎,導致內壁增厚,氣管收窄和產生痰涎,成因與長期吸煙、長時間接觸污染空氣有關。 至於中醫角度,陳碩康解釋,「支氣管炎臨牀上主要表現為咳、痰、喘、炎四大徵狀,屬中醫的『咳嗽』、『痰飲』等範疇。中醫認為咳嗽的病因有兩大類:外感及內傷。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即風、寒、暑、濕、燥、火。內傷咳嗽則由痰、火引起,多因臟腑功能失調,邪氣影響肺所致。」簡單來說,受外在環境影響、氣溫或本身體質虛弱、免疫力低等因素而引致支氣管炎。 中醫會依據不同的證型而治療,例如臨牀表現為咳嗽聲重、痰呈白色且稀、流鼻水、頭痛、發燒等表證,治療方法是疏風散寒、宣肺止咳,方藥可利用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另外,如果咳嗽頻密、痰黏稠或黃、流黃色鼻涕,屬風熱犯肺,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可用桑菊飲加減的方藥。風燥犯肺證型者,伴有乾咳、口乾、鼻塞,治療方法以疏風清肺,潤燥止咳為主,方藥可用桑杏湯加減。至於咳嗽頻密、痰多質黏,容易疲倦,則屬痰濕蘊肺,宜燥濕化痰,理氣止咳,飲用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方藥。除此以外,還有各類證型,包括痰熱鬱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虛耗。 ▲陳碩康(李祖怡攝) 戒煙酒 飲食清淡 方為醫治上策 陳碩康提醒,「急、慢性支氣管炎往往由於多種因素所致。除了要增強體質,亦須注意天氣變化,並戒除吸煙飲酒的習慣;飲食清淡,避免煎炸熱氣油膩及生冷食物。如有疑問,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文:李祖怡 編輯:鄺泳嵐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夏日系列】忌暴曬翳焗 慎涼冷氣 夏日抗暑邪防感冒

【明報專訊】暑邪,是六淫邪氣之一,是夏季獨有的時令邪氣。暑病,廣義上指由於在夏季感受暑氣熱邪引起的疾病,狹義上則指中暑、暑溫等病。香港地處亞熱帶地區,夏季溫度高,地域靠海濕氣重。人口眾多,擁擠嘈雜,室內外溫差極大。這種社會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令人們罹患暑濕邪氣的機率更高,而夏季最常見的兩種暑病,是夏季感冒和中暑。 ■夏季感冒篇 室內外溫差大 體弱易中招 香港夏季,室內室外的溫差達十多度,加上濕度高,體質較弱的人往往抵受不住,引發夏季感冒。 夏季感冒與其他感冒不同,是指盛夏時節,人體感受暑邪引發的感冒,常常與濕邪夾雜。徵狀除發熱、怕風、多汗、口渴咽痛、舌紅苔薄少、脈浮數之外,若夾雜濕邪還會有惡心欲嘔、心煩胸悶的徵狀。另外,這種感冒常在午後三至五時體溫明顯增高,且汗出後仍感發熱。 因此,預防夏季感冒應做到以下兩點﹕ 1. 合理使用冷氣 ‧盡量減少留在冷氣房間的時間 ‧在冷氣房裏應該保持通風良好 ‧隨身攜帶外套或披肩,慎防冷氣低溫 ‧盡量減少突然出入冷氣房 ‧如身上有汗,在進入冷氣房後應立即抹乾,不要面對冷氣機風口直吹 2. 注意飲食起居 ‧注意衛生,勤洗手,勤修甲 ‧天熱出汗時,慎防貪涼受寒 ‧飲食應清淡,不可過食生冷,少食辛辣刺激、葱薑蒜等熱性食物和油膩食物 分清暑熱和暑濕 對症下藥 治療感冒,首先應分清徵狀是偏於暑熱感冒還是暑濕感冒,再對症下藥。 暑熱﹕口渴心煩 小便少且色黃 暑熱感冒的熱性徵狀較多,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少且色黃,精神不振。而治療則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為主。 ◆王氏清暑益氣湯 材料﹕西洋參5克、竹葉15克、黃連3克、石斛12克、麥冬12克、知母10克、甘草5克、粳米20克、荷梗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兩次 暑濕﹕頭痛昏重 嘔吐泄瀉 暑濕感冒除有感冒徵狀,亦會夾雜頭痛昏重,胸悶胃痞,嘔吐泄瀉等濕邪徵狀,治療會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為主。 ◆藿香正氣散 材料﹕藿香12克、茯苓5克、大腹皮5克、紫蘇葉5克、白芷5克、陳皮9克、桔梗9克、白朮9克、薑厚樸9克、法半夏9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兩次 ■中暑篇 高溫濕重 皮膚難散熱 中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高溫下過度體力活動引起的一組臨牀症候群。嚴重中暑可能導致不良預後,甚至死亡。以下情况很容易中暑﹕ 1. 高溫不通風 不通風的高溫環境更容易引起中暑,如狹窄的車廂、無冷氣且通風不佳的房間,由於高溫烘烤、空間內散熱困難,容易導致中暑暈厥 2. 直接暴曬 在陽光直射暴曬的環境下活動太久,身體脫水又無法及時補充水分時導致中暑 3. 濕氣重溫度高 高溫天氣時,空氣中濕度增加,導致人體皮膚難以散熱引起中暑 先兆﹕頭昏惡心 多汗疲乏 當身體有中暑先兆或輕微中暑,會出現口渴、無食慾、頭痛、頭昏、多汗、疲乏、神疲、惡心及嘔吐、心悸、臉色乾紅或蒼白、注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明顯升高。至於嚴重中暑,會出現肢體痙攣、器官衰竭,更可能出現急性徵狀如高熱、皮膚乾燥、意識模糊、驚厥甚至休克。嚴重中暑預後不佳,死亡率較高。 通風環境休息 躺下敷冰袋 若出現輕微中暑,可以如何紓緩? (1) 立即停止活動並在陰涼、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除去多餘或緊身的衣服 (2) 如果患者有意識並且沒有惡心嘔吐等徵狀,應緩慢地給患者喝下涼開水或運動飲料;也可服用藿香正氣水 (3) 盡量讓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至30cm (4) 將濕涼毛巾、冰袋放置於患者的額部、腋下、頸側,有利於加速散熱 (5) 如患者已失去意識或意識不清,應盡快送急症室處理,等待送院時亦可做以上措施 ■穴位按摩急救中暑 輕度中暑時可以按摩大椎、曲池、合谷,用單手拇指點按穴位,或冰敷大椎穴。(圖1) 若重症中暑,可在以上三個穴位基礎上,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冲五穴,手法以點掐、按壓為主。 ■中醫食療 三皮湯代茶 清涼解暑 想減低中暑風險,如屬經常於高溫或戶外環境工作的人士,包括廚師或工程人員,可煲防暑清熱飲以清熱生津。至於長期在冷氣間工作,或容易腸胃不適人士,可泡焗消暑和胃飲。而一般人則可煲三皮湯於溫熱的時候代茶飲,達到清涼解暑目的。 ◆三皮湯 材料﹕半個西瓜皮、半個冬瓜皮、一條絲瓜皮 用法﹕將西瓜皮、冬瓜皮、絲瓜皮洗淨後放入鍋中,水煎15分鐘,取汁、加適量白糖,溫熱時,代茶飲用 功用﹕清涼解暑,利尿除煩 ◆防暑清熱飲 材料﹕白茅根5克、菊花2克、烏梅2粒 用法﹕將以上材料放入杯中,加500毫升開水,加蓋泡焗30分鐘,代茶飲 功用﹕清熱生津 ◆消暑和胃飲 材料﹕藿香3克、生麥芽6克、生薑3克、黑棗1粒 用法﹕將生薑洗淨切片,與其他材料共放杯中,加500毫升開水,加蓋泡焗30分鐘,代茶飲 功用﹕解表祛暑,調和腸胃 文:高潔瑩(註冊中醫師) 圖:AlinaMD、liza5450、bee32@iStockphoto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