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

【明報專訊】大麻二酚(CBD)於2月已列為危險藥物,管有及服用最高刑罰為監禁7年及罰款100萬元。CBD被禁,想找另類治療紓緩失眠和壓力,有哪些更佳選擇呢?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嗎?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有註冊營養師建議,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例如4両肉配上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壓力大呢?要減壓,鬆弛練習、靜觀和瑜伽等都是放鬆心情、減低壓力的好方法,有助改善抑鬱、焦慮…… (設計圖片,IRA_EVVA@iStockphoto) 蛋白質配碳水化合物 4両肉+大半碗飯食出好睡眠要素 CBD產品標榜能紓緩壓力和改善失眠,有醫學根據嗎?「據現有醫學文獻,不能百分百肯定CBD有效用。」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允丰指,有研究指出CBD可以紓緩焦慮,有些稱可以幫助睡眠,有些則指沒有功效,「但相信某些個案在使用後能夠紓緩壓力、改善失眠」。沒有CBD,還有其他更佳選擇嗎? 針對失眠,李允丰表示,有研究證實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他有時亦會處方褪黑激素補充劑給病人,劑量一般為3至5毫克。但長期服用身體或會逐漸適應,減弱功效,不建議增加劑量,因可能產生頭痛、頭暈、手震等副作用。 相關文章:壓力影響心情 7大飲食要訣你要知 褪黑激素是睡眠荷爾蒙 多攝取色胺酸及血清素食物 褪黑激素負責調節生理時鐘,是身體重要的睡眠荷爾蒙,主要由色胺酸轉化為血清素後合成,因此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註冊營養師區雅珊指,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色胺酸,需從飲食中吸收,常見於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肉、蛋黃、豆類等。「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才能幫助吸收色胺酸」,因碳水化合物能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可更快地將色胺酸帶入大腦,幫助合成褪黑激素。她建議午、晚餐各吃3至4両肉,即約1個手掌心大小,再配合半碗至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 鈣和鎂可放鬆肌肉 可選奶製品、豆類、南瓜籽、奇亞籽 她又建議,平時多攝取維他命B6、B12,可穩定神經,讓人放鬆,還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將色胺酸轉化為助眠的褪黑激素,其中三文魚、吞拿魚、牛肉等均富含維他命B6和B12。另外,鈣和鎂同樣可放鬆肌肉、安神,提升睡眠質素,不妨多吃奶製品或加鈣食物,以及南瓜籽、奇亞籽、杏仁、菠菜、豆類等含鎂量高的食物。 口服茶胺酸放鬆 先諮詢醫生 茶胺酸(L-theanine)是近年其中一種主打可放鬆、助眠的胺基酸,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都曾透露藉補充茶胺酸降低焦慮感。它可在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中找到,蘑菇亦含小量。區雅珊解釋,「曾有小型臨牀研究發現,補充50至250毫克茶胺酸,可提升大腦中掌管放鬆的α腦電波」。不過茶胺酸僅佔茶葉重量1%至2%,一杯200毫升的茶,僅得8至25毫克,需飲用多杯才達到有效分量,較難從日常生活的茶飲攝取。雖然茶胺酸可讓人放鬆,但她不建議透過飲茶助眠,因茶本身含咖啡因,暫未有研究指可解決失眠。至於茶胺酸營養補充品,雖然研究指口服茶胺酸安全,但建議先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意見。 靜觀、運動減壓 改善抑鬱焦慮 除了從飲食着手之外,鬆弛練習、意象練習、靜觀和瑜伽都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說,愈來愈多病人運用靜觀來協助放鬆,「有很多研究證實,靜觀可減低壓力,改善抑鬱、焦慮」。單做一次也有好轉,但想有持久改變,要養成習慣每天練習,不但慢慢提升專注力,腦部也會產生變化,前額葉皮層增厚和杏仁核(amygdala)活躍程度減低,有助管理及調節情緒(詳見「知多啲」)。 李允丰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有很多研究證實做運動能夠幫助放鬆、紓壓和改善失眠」。可是,不少人覺得做運動沒有效用,或難以持之以恆,「大部分人比較急功近利,期望今天做完運動明天就有好轉,實際上大腦很複雜,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是場持久戰」。建議根據自己性格找出運動的動力,例如結伴同行或參加運動課程。 如使用補充劑、放鬆練習、與人傾訴等方法後,問題仍未改善,怎麼辦?李允丰和翁婉雯同指,若除了壓力和失眠外,同時感到情緒低落、時常疲倦、焦慮不安等,影響日常生活,情况持續2周或以上,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知多啲:放鬆練習 一有空就練 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建議嘗試以下2個容易掌握的放鬆方法: ·意象練習: 緩慢地深呼吸幾次,閉上眼想像一個令自己很舒服的地方,如曾經旅行到訪的草原、海灘,運用五感代入情景,觀察環境,感受溫度和躺在草原、沙上的感覺,聆聽風聲或海浪聲等,讓自己置身其中,慢慢放鬆 ·腹式呼吸: 閉上眼,用鼻深深吸入一口氣,吸氣時感受腹部自然膨脹,然後緩慢地呼出,重複深呼吸至感到放鬆。用深而長的呼吸「啟動」主宰身體放鬆狀態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令人不再處於備戰狀態,較容易放鬆和休息 每次腹式呼吸練習約5分鐘,而意象練習或需較長時間,視乎投入情景的時間而定。翁婉雯表示,壓力大、焦慮、失眠時可運用不同的放鬆方法,但「最緊要平時有空就做,以調節神經系統容易達到放鬆狀態,遇到壓力事件時焦慮便能減低,就像經常做運動鍛煉身體,可增強免疫力,而不是生病了才去跑步」。 此外,可考慮個人化的放鬆方法,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在睡前做伸展運動幫助入眠;如果覺得音樂、香薰或浸浴等能令身體放鬆也不妨嘗試,但要注意身體狀况,如鼻敏感患者或不適合用香薰,高血壓病人則不建議高溫浸浴;亦不建議用有害的方法減壓,例如有人覺得飲酒很放鬆,但有損健康亦有上癮風險。 護膚貼士:醫生:沒有神奇保濕產品 大麻二酚(CBD)產品形形色色,早陣子成美容界寵兒,不少護膚產品見其蹤影,聲稱可鎮靜、抗炎,甚至針對濕疹問題。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無論CBD護膚抑或醫治皮膚病的效用,都暫未有充足研究證明。市面上有不少較安全且有效成分,可取代CBD。 非人人需鎮靜皮膚 皮膚泛紅、長出痘痘,膚况不穩定,很多人會用一些標榜能鎮靜皮膚的產品,林嘉雯指不一定需要,宜先了解問題根源,「有些人為何要鎮靜皮膚,本身可能屬敏感性皮膚,或皮膚出現潛在問題,如玫瑰痤瘡或濕疹。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一般人毋須特別用鎮靜皮膚的物質」。 神經醯胺 溫和修復皮膚屏障 又有指CBD保濕、鎖水功效強,「是否存在一些很神奇的保濕產品?坦白說並沒有,反而選擇適合自己皮膚使用的產品才最重要」。保濕成分大致分為3種,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可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防止水分蒸發,石蠟、礦物油等是常見成分;吸水性保濕劑(humectant)如天然保濕因子(尿素、乳酸鈉等)、甘油、透明質酸等,都可幫表層皮膚抓緊水分;還有潤膚性保濕劑(emollient),如馬油或其他人工合成的油脂,可填補細胞之間的空隙,防止水分流失。林嘉雯尤其推介含成分神經醯胺(ceramide)的護膚品,「我們皮膚本身都有這種成分,含此成分護膚品可模仿皮膚本身的油脂,而且性質溫和,不易引起敏感」。 市面上護膚產品會將以上幾類成分混合,達到較全面保濕效果,但封閉性保濕成分或對油性膚質的人而言過於油膩,非人人適合。至於濕疹或銀屑病患者皮膚乾燥,她建議可用含神經醯胺成分的產品,修復皮膚屏障,取代CBD。 「很多人追求天然產品,但即使是天然成分或者從植物提煉出來,仍有可能刺激皮膚。」她不建議大家刻意追求「天然」,反而應選一些成分溫和,經過皮膚測試,或標榜敏感皮膚適用的護膚品,才最理想。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明報專訊】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青少年受到失眠困擾,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專家指出,學業、家庭、社交等都是年輕人常見壓力源;不當使用手機亦影響睡眠。針對青少年失眠問題,有社福機構設計「解睏密室」、「睡眠實驗室」,還有提供健身用具、睡牀等設備的空間,讓年輕人放鬆、休息,協助他們處理情緒,照顧身心健康。 相關文章: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失眠、睡不好不止是上班族才有的困擾。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自2019年中至2022年針對3000多名15至24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23.5%有失眠症狀,有16.3%每周至少發一次噩夢。「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駐場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陳啓泰指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者出現失眠問題,「數據亦算significant,情况需要關注」。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陳啓泰指,「睡眠與精神健康是雙向關係。睡眠可影響精神健康,而精神健康可從睡眠狀况表現出來;壓力則是兩者關係中的第三因素,可影響睡眠,同時影響精神健康」。 處理失眠,陳啓泰指,先要留意自身情况是否屬於臨牀所指的失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出現入睡困難,如躺於牀上超過30分鐘仍未入睡 ‧出現間斷睡眠,中途醒來後難以再入睡 ‧較以往時間早醒,無法再入睡 出現以上任何一個徵狀,情况維持每周3天或以上,並連續超過3個月以上,便算失眠。 處理壓力、作息定時可改善 失眠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原發性,亦可能是其他精神問題的表徵,如抑鬱、焦慮症等。陳啓泰指,原發性失眠可透過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改善,如作息定時、睡前避免吃刺激食物等,亦可做一些放鬆運動、學習處理壓力方法(stress coping)等。 相關文章:【都市壓力】要睡得香甜 查找壓力源頭 藉解密認識睡眠資訊 針對年輕人失眠狀况,有社福機構設計以「睡眠」為主題的密室逃脫遊戲,讓年輕人同時接觸睡眠資訊,寓「睡眠」於娛樂!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在全港設立8間「平行心間」,為12至24歲青年人提供身心靈健康服務。其中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黃大仙),特別設計60分鐘的免費密室逃脫遊戲「解睏密室」,每次讓不多於8個青年在密室內搜尋提示,完成各項解密任務,於限時內找到逃離密室的密碼,便算勝出。各項解密任務涉及睡眠資訊,要成功逃出,需要對睡眠資訊有一定認識! 駐場註冊社工鄭玉媚(Grace)表示,遊戲開始時會給參加者提示,在指定位置尋找解密卡。解密卡展示4組任務:「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文章的神秘message」、「Ipad」及「睡眠日記」。 任務1:助眠物品加埋……個位數 透過簡單數學計算,得出逃離密室第一個數字密碼。通過這個任務,參加者在尋找助眠物品過程中,了解何謂睡眠衛生,認識不同助眠及導致失眠的物品。據Grace以往經驗,「參加者玩過遊戲後,都會提問,就會產生話題」。例如:「飲酒唔係助眠咩?飲完酒好瞓啲喎!」 任務2:文章的神秘message 透過文章message解密,找到第二個密碼。道具隱藏有關「如何睡得好的TIPS」,例如「睡前不要餓着肚」。玩遊戲的同時帶出改善失眠問題的重要信息。 任務3:「Ipad」 具一定難度。除了要找出道具「Ipad」外,過程涉及一段英文解碼,參加者需思考所得資訊與密碼之間的關係。這部分設計純粹為增加遊戲趣味及難度,有不少參加者被考起! 任務4:睡眠日記 參加者了解多個有關主角睡眠習慣的資訊後,計算出實際睡眠時間,找到最後一個數字,方可取得完整逃出密碼。「很多人不懂計算實際睡眠時間,通過遊戲,他們可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譬如是否屬較難入睡的狀况,再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睡眠效率。」Grace說。 活動完結後,駐場社工向參加者解釋每個任務背後的message,亦會介紹一些放鬆身心活動,如瑜伽班等。對於失眠較嚴重的參加者,會建議參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小組(CBT-I),找出改善失眠的方法。 文:植蔚卿 編輯:梁小玲 玩家體驗:睡前遠離手機戒酒 更快入睡 17歲的阿Ka居於黃大仙區,當初帶着學業、家庭及情緒困擾來到「平行心間」。情緒困擾令她較難入睡,但她並無鑽研任何令自己容易入睡的方法。 玩完解睏密室,阿Ka表示:「認識了助眠物品及tips,改變以往一些睡眠習慣,如上牀後不要玩手機,亦學會一些睡前放鬆方法,令自己較容易入睡。以往超過半小時才能入睡,現在是10分鐘內。」她覺得活動形式很特別,「可以透過玩密室遊戲接收睡眠相關資訊,知多了環境對睡眠的影響,如溫度亦可影響睡眠質素」。 18歲的阿晞是應屆DSE考生,去年開始接觸「平行心間」,笑指「當初知道平行心間是因為這裏有自修室」。她之前沒有任何情緒或睡眠困擾,「較準時睡覺,12點前便會睡;但DSE前開始有少許睡眠不穩定」。 阿晞以往一般是「10分鐘內睡着」,一直睡至早上約7時起牀上學。「臨近DSE,可能(凌晨)1至2點上牀,3至4點才睡着」。後來接觸「平行心間」活動,了解到睡眠衛生的重要,「牀只可用來睡覺,其他活動不應在牀上做,例如不能在牀上吹頭,手機也不可放於牀上」。於是阿晞用了1至2星期改善睡眠習慣。DSE考試時,「變為差不多(凌晨)1點已入睡」。 21歲、任職電影編劇的阿榮,1年前經由其他社福機構轉介下接觸「平行心間」。剛來到時,背負着學業、工作等壓力,情緒及睡眠狀况都很差。 阿榮指,「最嚴重是幾乎朝朝早6點先瞓,一瞓就12個鐘,到晚上6點,生活日夜顛倒」。當時他亦有酗酒問題,「最瘋狂一晚飲半支40%酒精濃度的烈酒,或飲成排啤酒,情况持續半年」。當初以為以酒灌醉自己能幫助入眠,卻愈喝愈難入睡。 參加「平行心間」活動及個別輔導後,阿榮失眠情况有改善。「知道酒精會影響睡眠,便嘗試逐步減少,由6罐啤酒,到5罐、4罐……慢慢減」,他說:「現在每日凌晨2至3點睡,朝早10至11點醒,比之前已好很多;以前要約4小時才入睡,現在學習了調整呼吸的方法,基本上1小時內就能入睡。」 其他活動:五感打造好瞓空間 「睡眠實驗室」是賽馬會平行心間——香港遊樂場協會(觀塘)設計的其中一項活動,同樣針對青少年睡眠健康。透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及味覺的五感體驗改善失眠。在40分鐘活動時間內,青少年按個人喜好,在中心提供配套下,選擇自己理想的睡眠環境。例如可調校「睡眠實驗室」光暗度、溫度,選擇睡覺時想要的房間氣味、背景音樂,並揀選睡醒後想喝的飲料等。透過五感體驗,讓青年人認識睡眠衛生概念,學習幫助入睡的方法及導致失眠的因素。 想了解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可瀏覽網址:www.levelmind.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中大研究長新冠 逾三成出現失眠 四成慢性疲勞 附3個入睡貼士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約三成新冠康復者出現失眠症狀。中大精神科學系推出手機程式(App)助用家改善睡眠,約230人在應用程試填評估問卷,顯示一半人有中度至嚴重程度失眠,比例超出該系預期。有學者稱市民擔憂染疫,加上作息改變導致失眠,有母親因停課與子衝突致失眠,料未來求助人數會上升。有學者指出,失眠者多拖至別無他法才求助,料日後求助會繼續上升。他建議,失眠者「寧短莫長,寧深莫淺」,不應強求長時間入睡,先提高睡眠質素,再慢慢增加時數。 Read more

【壓力】DSE文憑試將至 減壓有助表現穩定 預防和處理4個有法

DSE文憑試快將開考,同學們可能承受着不少精神壓力。過大的壓力,容易令我們感到不安、緊張或惶恐、情緒波動或易煩躁,身體亦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腸胃不適等徵狀。我們的睡眠質素也會受影響,例如晚上難以成眠,在日間感到疲倦,難於專注和溫習。此外,過大的壓力也會削弱我們的認知能力,例如腦袋可能會突然變得一片空白,忘記已背讀的資料。我們的記憶力、決定能力、運算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減低,不利於應試。 Read more

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瞓得早不代表瞓得到?瞓得到亦不代表瞓得好?近月疫情嚴峻,不少人需要停工停課,更相繼收到身邊家人、朋友同事傳來染疫的消息,種種壓力下嚴重影響睡眠質素。整晚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睡足一夜卻依然精神萎靡?夜尿頻頻難以一覺睡到天亮?趁着世界睡眠日(World-Sleep-Day)(3月18日),重新檢視自己的睡眠習慣,找出導致睡眠質素轉差的原因,對症下藥,改善整體睡眠和健康狀况吧! Read more

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有充足而有質素的睡眠,對人體非常重要,若果因為長期失眠而引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欠佳,不但令精神受影響,更會增加患上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的風險。要「瞓得好」,需養成良好的睡眠及生活習慣,同時切忌強迫自己入睡,否則反而會令失眠的情况惡化。雖然有處方藥物及非處方補充品或能幫助入睡,惟需注意未必適合所有失眠的情况,亦非長遠之法,更有可能出現成癮問題,造成倚賴。 Read more

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成人每天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但要睡得好卻非人人做到。人稱孫公的教育局前局長孫明揚(圖)昨日在《am730》的專欄透露,之前一段頗長時間受睡眠窒息症困擾,每晚斷斷續續睡眠,難以進入熟睡狀態,並經常扎醒……因為睡眠質素欠佳,睡醒仍感疲倦,精神不足影響日常生活。現年77歲的他,經好友醫生評估其特定活動時「瞌眼瞓」的情况,包括睇書、睇電視、坐交通工具等,並做了睡眠測試。報告證實他嗜睡情况嚴重,並以戴睡眠呼吸機睡覺治療,雖然已治療數星期,但「同志尚須努力」,即指距離他非常嚮往、晚晚一覺熟睡後睜開眼睛迎來新一日的卑微要求,尚有一段距離。究竟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是否就是患上睡眠窒息症呢?肥胖、鼻敏感是否「元兇」?怎樣才算是進入深層睡眠呢?要有一覺好眠,可以從飲食改善嗎? Read more

【失眠原因】怕失眠 致失眠 情緒問題可致失眠變抑鬱 風險高數倍(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很多來精神科診所求診的病人,都是因為失眠問題。大家總會試過偶爾失眠,失眠後,身體累積「睡眠負債」,若之後一天能夠睡得比較充足,便能稍為彌補。但如果因為不同原因,例如情緒問題引致長期睡眠欠佳,身體便會慢慢出現問題。失眠頭一天,情緒可能出現輕微亢奮感覺,這屬正常。但若失眠持續,疲倦感覺便會出現,集中力和協調能力下降,增加犯錯和意外風險。繼續持續失眠,便會影響記憶力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反應變慢、免疫能力亦會下降。 Read more

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明報專訊】失眠問題困擾不少港人,中大、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在2015至2018年進行全球首個針對有家族失眠病史的高危青少年研究,發現失眠能夠預防,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青少年,比起對照組的失眠風險減低逾七成。研究結果在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研究人員向20間中學派發篩查問卷,邀請最少一名父母有失眠問題的青少年做詳盡評估,將242名符合條件(有輕微失眠徵狀,無其他精神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青少年納入研究,平均15歲。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