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醫學滿東華:打疫苗未足夠 定期檢查子宮頸

【明報專訊】芷晴今年25歲,有一天早上如廁後發現廁盆內有小量血,和媽媽在早餐時討論,芷晴媽媽回想自己雖然已收經數年,也沒有任何不適,但她已多年沒有接受婦科檢查,所以她們決定一起到婦科醫生處檢查。 醫生聽過芷晴母女的事及替她們作簡單身體檢查後,提議芷晴媽媽多做一個子宮頸細胞檢查。另外,芷晴問:「醫生,我上網看,有說25歲以上都可以做子宮頸檢查,但我未曾發生性行為,而且我兩年前已經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我也需要做子宮頸細胞檢查嗎?」 揪出「問題細胞」阻止癌變 子宮頸癌主要是透過持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所形成,HPV病毒是從親密接觸而感染的病毒。高危型HPV有很多種類,70%子宮頸癌是由感染高危型HPV16及HPV18引起。子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擁有多名性伴侶、吸煙、年輕時有性經驗、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以及曾感染性病等等。患有子宮頸癌的病人可能有不正常陰道出血、陰道分泌異常,或行房時感到不適等病徵,可是當中亦有很多婦女是沒有任何病徵。在發現子宮頸癌前,子宮頸內會形成不正常細胞,並可於5至10年內演變成子宮頸癌。 曾有性經驗、年屆25要檢查 子宮頸癌細胞檢查的目的是透過檢測子宮頸早期不正常病變,以便進一步測試以確定病變的程度,並在癌症發生之前加以治療,從而阻止癌症形成。因此,任何曾有性經驗,而年齡介乎25至64歲之婦女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檢查。如連續兩年檢查正常,可考慮每3年檢查一次;即使只有一次或很久沒有性行為,也需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普查;而年齡少於25歲,但有高危因素的女性,也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查;65歲或以上女性,如在10年內連續3次子宮頸細胞檢查正常,並沒有任何病徵,可考慮停止檢查;而從未有過性行為的女性,則毋須檢查。如果有不肯定地方,可請教醫生。 除此之外,接種HPV疫苗能有效預防高危型HPV病毒的感染,從而減少HPV引起的子宮頸癌。要注意的是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類型HPV病毒感染,也不能清除已經感染的病毒,所以即使已接種疫苗,仍需要在有性經驗後定時做子宮頸細胞檢驗。 芷晴和媽媽聽過醫生的講解後,對子宮頸細胞檢查有更深入了解。在醫生替芷晴檢查後,發現芷晴只是患有尿道炎,所以她聽從醫生指示服藥,很快便康復了。 文:張皓華(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婦女健康)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唔使睇醫生?子宮頸內近距電療埋身滅癌 MRI精準追蹤變化 劑量增副作用減

【明報專訊】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一種體部放射治療,將帶有放射性物質的載體置入病人體內,近距離釋出高劑量輻射殺死癌細胞。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九。2016年新症有510宗,其中39.4%已是第三或四期;病人接受化療和體外電療後,再緊接近距離放射治療,用更集中輻射劑量消滅腫瘤。 Read more

【婦科疾病系列】近距離放射治療 貼身追擊子宮頸癌

位列婦女常見癌症第七位的子宮頸癌,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故確診時大多已錯過手術根治的時機,而放射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近年臨床研究發現,同步放化療後再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可以令局部控制腫瘤的機會增加至逾九成,存活率亦比單次放療明顯改善。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同步放化療加近距離放療的兩階段治療,可以顯著提升子宮頸癌的治癒機會。 子宮頸腫瘤大化療、放療同步進行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早期子宮頸癌可以用手術切除,但若腫瘤體積超過4cm或癌細胞入侵子宮頸旁的軟組織及淋巴組織,由於手術「切唔清」,需要改以非手術的處理,包括化療及放射治療,希望能夠帶來治癒的效果。 治療通常會分兩階段進行,首先是同步放化療,即同時進行化療及放療(電療),藉以先行縮細腫瘤。至於第二階段則會進行近距離放療,做法是將帶有輻射物質的器具,經陰道放到子宮頸的位置。 近距離放療法 減少附近組織的傷害 張醫生指出,近距離放療法可以令腫瘤接觸到高劑量的輻射,而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則可減至最低。臨床研究顯示,兩階段治療可以提升存活率,帶來更理想的效果,故近距離放療是治療子宮頸癌不可缺少的環節。 她又稱,近年用磁力共振的影像導航的近距離放療技術,相比傳統X光方法,不但能夠集中劑量在腫瘤而減少副作用,更能提升劑量,增加根治機會。儀器更備有特殊的「插針」技術,當醫生發現腫瘤位置有偏移時,可以插入針棒,從而擴大高劑量放療的範圍,覆蓋腫瘤,以獲取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配合磁力共振導航放療 焦聚腫瘤 減併發症、副作用 此外,放療技術近年已不斷創新,包括有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MRT),以及磁力共振導航放療等等。 張醫生解釋,IMRT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進入腫瘤位置,有助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而磁力共振導航則可以令輻射更準確及集中聚焦腫瘤,這技術不但可以提升療效,以及減少刺穿組織等併發症,更可減少腹瀉、尿頻或影響骨髓等副作用。 子宮頸癌屬十大女性致命癌症 注射HPV、定期柏氏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屬第9位,數字顯示,2016年新症約有510宗,至於死亡人數,2017年共有150名,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約 2.6 %。張醫生表示,子宮頸癌的死亡率雖未有太大變化,但反映患者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要做好各項預防措施。 除了注射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疫苗之外,有性經驗的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即柏氏抹片檢查,有助發現癌前或早期病變,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最重要一環。 婦科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最佳男主角:男生注射HPV疫苗 可改變世界?

【明報專訊】在各方醫學團體及政府積極推動下,市民都明白女生注射HPV疫苗的必要,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和其他可能觸發的疾病。近年更有聲音指,男性特別是男童,亦需要接種HPV疫苗,箇中原因不止是為自己及將來伴侶着想,更關係着社會的未來。 (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 HPV是「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統稱,下分百多種類型,當中約40種病毒可經由性接觸傳染他人。除了女性,男性亦可受HPV所害,如果感染高風險病毒類型,有可能觸發肛門癌、陰莖癌、口腔癌及咽喉癌等;較輕微的HPV病毒,也可引起椰菜花(生殖器官濕疣)。HPV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性接觸,就算使用安全套亦無法100%阻止感染。另外,由於HPV病毒可潛伏在身體多年,所以並非只有濫交者才有患病風險;因此注射疫苗是最強大的預防方法。 澳洲:男性打針 HPV傳播減八九成 在異性的性行為中,男性可將高危HPV病毒傳播給女性,女性受感染後可再經性接觸傳染給其他男性。所以男性接種疫苗後,不僅可保護女伴,也可協助將社區中的傳染風險降低。以前,澳洲只為女性提供HPV疫苗,2007年疫苗計劃亦將男性包括其中,5年後再作大型統計,顯示21歲以下女性及異性戀男性感染尖銳濕疣的風險,都較2007年前降低——女性減幅達92.6%,男性亦有81.8%,成效令人鼓舞,證明男性注射HPV疫苗,大大減少HPV傳播風險。推而廣之,如果全球男女皆注射疫苗,長遠來講可令HPV完全消失,人類得以消除一個癌症威脅。 事實上,現時多個國家不止為女性供應HPV疫苗,也建議男性接種,包括澳洲、加拿大及新西蘭等先進國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引是26歲以下的女性和21歲以下的男性俱要接種;英國則即將為12和13歲的男孩接種相關疫苗。現時本港衛生署並未提供HPV疫苗注射服務,市民須自費自種,但為了自己及伴侶、子女及他們的下一代,以至整個社會,確是值得考慮打這一針。 文:傅錦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香港男士健康學會召集人) Read more

【女性健康】減副作用 復發率<3% 手術+近接電療 夾擊子宮內膜癌

【明報專訊】子宮內膜癌(或稱子宮體癌),患者人數在過去15年上升181%,2015年有978宗新症,於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名第4。 即使是初期患者,手術後若病理分析癌細胞復發風險較高,病人仍需要接受放射治療。傳統全盆腔放射治療,副作用包括腹瀉、尿頻,或影響骨髓;新的國際指引將局部近距離近接電療(Brachytherapy)定為認可治療方案,能針對腫瘤大幅提升電療劑量,毋須穿越正常組織,副作用大幅減少。 陳女士是一名50歲的家庭主婦,兩年前已經停經,一年前的婦科檢查沒發現異樣,但最近數星期陰部出血,相熟的婦產科醫生建議做擴張及刮宮檢查,病理報告確診她患上子宮內膜癌;之後被轉介到婦科腫瘤科,醫生評估她必須接受子宮全切及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以及盆腔淋巴結清除手術。 病理報告確定她患上第3期C1子宮內膜癌,即癌細胞已穿出子宮體,但未超越盆腔。在組織病學上的子宮內膜癌分期(FIGO Grading)為2,即癌細胞分化中等(分為1-3級,第1級癌細胞擴散風險較低,第2級及第3級依次增加)。盆腔淋巴有6粒呈現轉移。 當陳女士第一次到我的診症室時,她帶着手術後初癒的疲倦和憂慮的眼神,似乎對手術的病理報告有點困惑。我先告訴她,她找對了一個很有經驗的婦科腫瘤科醫生,成功完成了根治的手術;至於術後治療、最新的研究及指引,則由臨牀腫瘤科醫生詳細講解。 15年間新症升181% 患者年齡中位數55歲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00年有348宗,2015年升至978宗,上升181%,趨勢跟先進國家相似。平均發病年齡的中位數是55歲,逾七成是初期患者(第1、2期),其餘約一成為第3期,少數患者是第4期。 要確診病情,婦產科醫生可用超聲波及抽取子宮內膜組織,或以擴張及刮宮檢查。影像掃描例如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是不可少的一環,因為手術前需要先充分了解腫瘤影響的範圍。在治療的方案裏,手術是子宮內膜癌第1、2、3期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切除;當判斷為第1期B以上的分期,亦會同時切除附近的淋巴組織。 近距離放射升電療劑量 療效較佳 術後治療大致分上初期(第1、2期)及第3期的類別。初期患者手術後會做風險因素的評估,如患者有以下這些因素,擴散到淋巴或局部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 第1期B(即超過50%子宮內膜深層肌肉層影響) 癌細胞FIGO Grading是Grade 3 有微血管淋巴腺影響(lymphovascular invasion) 年齡大於60歲 另外,有3/4的患者局部復發的位置常見於陰部頂,若評估為中度風險(例如第1期B,而沒有其他的高危因素),國際指引已將局部近距離放射治療定為認可的治療方案。 近接電療,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這技術已於婦科癌症廣泛應用多年,輻射線接觸腫瘤的表面處近距離發出,好處是能針對腫瘤大幅提升電療劑量,療效較佳;另一方面,由於輻射毋須穿越正常組織便能直達患處,電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 根據大型的醫學研究,針對陰部頂的近距離放射治療,能將復發風險降至3%以下,比較傳統全盆腔放療更能減少副作用。 新式治療多角度放射線 助減副作用 至於評估為高風險者(例如第1期B、Grade 3或有多個高危因素),應該接受全盆腔放療,減少附近淋巴擴散的風險。大型研究亦指出,長期的覆診結果顯示,相對沒有術後治療,完成放射治療能大幅減少復發風險,由20%減至5%以下。 第3期患者,無論局部或遠端擴散的風險也大大增加。最新的資料建議,接受不少於4個化療療程及針對性放射治療,能減少擴散風險。 至於新的放射治療技術,包括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MRT),放射線並非由單一方向進入,而是從不同角度進入,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減低腹瀉、尿頻,或對骨髓的副作用。至於IMRT後期副作用,以及長遠存活率和復發機率的改變,則有待長期研究的結果發表。 陳女士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的過程十分順利,雖然有脫髮及輕微的副作用,但有足夠的休息和營養吸收,以及治療團隊的支持,她也配上一個最時尚的假髮,漂漂亮亮的完成了治療。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家中輕鬆自我採細胞樣本 驗子宮頸癌零尷尬

【明報專訊】子宮頸癌,主要原因是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最有效的篩查方法為定期的子宮頸細胞檢查(又稱柏氏抹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麗儀指出,不少女士抗拒接受這種檢驗,導致篩查覆蓋率偏低,而中大引入的HPV自我採檢,正好讓女士可安心在家中自行採集化驗樣本。負責的研究人員估計,成功推行的話,可有助提升覆蓋率至九成,幫助女士及早發現早期子宮頸癌。 普及篩檢——不少女士對柏氏抹片檢查感到尷尬,不願到化驗所或診所接受定期檢查。透過自我採檢工具,有望吸引女士在家採集樣本,提升篩查覆蓋率。(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 子宮頸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於2015年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7位,2015年的新症共有500宗。成因主要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當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免疫系統又未能將它消滅,病毒便會破壞子宮頸細胞,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即癌前病變,經過一段長時間,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子宮頸癌,過程一般長達5至20年。 多國出品——黃麗儀說不少國家都有推出自我採檢工具,其中荷蘭及澳洲政府更視為第一線檢查方法,與柏氏抹片同等。(圖:劉憲宗) 要預防HPV病毒感染,主要依靠注射子宮頸癌預防疫苗,並以柏氏抹片及早篩檢。根據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25至64歲群組中,僅47%婦女在過去3年曾接受子宮頸癌篩檢,黃麗儀指出,不少女性因為羞於接受抹片檢查,或擔心採檢過程複雜耗時,所以抗拒到診所或化驗所接受定期檢驗,導致整體篩查率偏低。「為了提升篩檢普及程度,不少國家例如荷蘭、澳洲、瑞典、日本等,也推出自我採檢工具,讓女士在家中自我採集子宮頸細胞,再郵寄到化驗所接受測試,其中荷蘭及澳洲政府更將自我採檢及柏氏抹片檢查,視為第一線檢查方法。」 軟掃工具——採檢工具的頂部有軟掃,不同國家採用的物料各異,當中以荷蘭的試管較幼身,膠掃亦較軟,較為人接受。(圖:劉憲宗) 建議年滿25歲起定期檢查 不同國家推出的自我採檢工具雖然有不同,但採檢過程相若,負責該計劃的副研究員張惠棱解釋:「接受採檢的女士會收到一套密封的採檢工具,女士可以在家中以一個較舒適的姿勢,例如蹲下或平躺牀上,打開包裝取出試管,慢慢將工具放進陰道直至感覺無法再進入,就可以扭動底部轉盤,轉動3至5圈,讓頂部的掃頭採集子宮頸細胞,抽出後蓋好管套,再放入膠袋密封,就可郵寄回化驗所。」黃麗儀說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但亦要視乎接受採檢的女士的信心及技術,「如使用不當,未有放到正確的位置,都會影響是否採集到適合的樣本,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教授正確的使用方法。」採檢建議與柏氏抹片一樣,只要年滿25歲就應接受檢查,如首年結果呈陰性,相隔一年後再檢驗亦無發現HPV病毒,之後就可每3年再檢查。 採集樣本——將試管慢慢放進陰道直至無法進入,就可扭動試管底部轉盤3至5圈,採集樣本。(圖:劉憲宗) 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採集到的樣本毋須特別處理,只要在採集樣本後24小時內寄出,一般可保存5天,不會影響測試準確度,「當我們收到樣本,就會加入試劑,放進儀器內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測試,檢查細胞的DNA有沒有出現病變,大概一至兩天就有結果」。陳基湘說當發現樣本有陽性反應,就會通知受測者,「自我採檢的準確度始終不及柏氏抹片檢查,我們只會視之為輔助篩檢工具,而且感染HPV病毒亦未必一定會出現病變,所以我們會建議對方接受柏氏抹片檢查,確認情况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陳基湘說柏氏抹片檢查如能配合自我採檢,估計可將篩查覆蓋率提升至90%,提升發現早期子宮頸癌的數字。 測試病變——收到樣本後,陳基湘說會加入試劑,檢查DNA有否出現病變,最快可一天內完成。(圖:劉憲宗) 免費HPV自我採檢測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於2009年已開始推廣HPV自我採檢,但黃麗儀說主要對象為35至65歲女士。她指出香港現時也有化驗中心提供自我採檢工具及化驗服務,一般收費為400多元。而學院最近取得校內撥款,新一輪自我採檢的研究對象年齡層將下降至25至35歲女士,無論有否性經驗,都可免費接受測試,歡迎合資格人士參加。 資格:25至35歲女士 測試人數:500人 報名:2252 8406 網址:www.cuhk.edu.hk/sphpc/hpvselfsampling 文:周群雄、許朝茵 圖:劉憲宗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疫苗注射抹片檢查互相配合

【明報專訊】黃麗儀說預防子宮頸癌,篩查為第二道防線,主要對象是25歲以上的女性,而第一道防線為子宮頸癌疫苗。上月,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就宣布,今年11月起免費為全台灣的國中一年級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以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估計受惠人數約10萬。 台全體中一女生接種疫苗 子宮頸癌疫苗一向爭議很大,反對一方主要擔心副作用大。陳基湘說疫苗發明至今已有11年,每隔兩至三年就會聽到有關疫苗副作用的報道,「每次發生子宮頸癌疫苗副作用事件,當地政府都會審慎跟進,但至今仍未有報告可以真正確定疫苗會引致嚴重的副作用,醫學界亦視之為安全的預防子宮頸癌方法」。不過,他說一般例如紅腫痛的副作用,的確難以避免。 婦產科專科醫生方秀儀解釋,HPV類型超過100種,世界衛生組織列出HPV 6、11、16、18型是最常見。高風險(致癌)的類型包括HPV 16及18,約佔70%子宮頸癌個案,亦會引致外陰癌及陰道癌。另外兩種高風險病毒HPV 52及58,在香港較常見,約佔子宮頸癌個案的16%。「HPV病毒主要經性接觸傳染,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可引發身體產生大量免疫抗體,以抵抗感染。最理想是在未有性行為前接種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效用較大。」 宜9至14歲有性經驗前接種 目前市面有3款註冊疫苗,包括2價、4價及9價疫苗,都能預防HPV 16及18型。陳基湘及方秀儀都建議9至14歲女童應趁早注射疫苗,陳基湘說:「14歲以下只需打2價及4價,已有足夠保護力;如15歲才開始注射疫苗,就要打足3針。」至於已有性經驗的女士,他說雖然疫苗無法殺死已感染的HPV病毒,但仍可防止感染其他類型HPV病毒。 及早治療 可阻不正常細胞成癌 方秀儀說注射疫苗後,並非可一勞永逸。因為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類型的HPV病毒,也不能清除已感染的病毒,所以即使已接種疫苗,仍要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監察細胞有否不正常的變化。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這些不正常細胞便不會發展成子宮頸癌。「曾有個19歲女子因濫交及不安全性行為,擔心患性病,到社會衛生科診所檢查,結果發現她有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有可能變為癌症。她需要接受電環切除術,除去部分組織,之後要定期作抹片檢查,跟進病情。」

Read more

抗VEGF靶向治療 「餓死」轉移性子宮頸癌

【明報專訊】■新療法:抗VEGF靶向治療治子宮頸癌 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因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而不能動手術,治療方案通常是化療。 抗VEGF靶向治療,用於肺癌和大腸癌,主要作用是抑制供應癌細胞養分的不正常血管,從而截斷癌細胞營養,減慢癌細胞生長,甚至「餓死」癌瘤。近期研究證實,對付轉移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加入抗VEGF靶向治療,可以延長病人存活近四個月。 ■個案 2B期子宮頸癌 轉移到淋巴結 我在今年5月初次見陳女士,這位50歲女士兩周前感到左頸痛和腫脹。她於去年11月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婦科醫生確診為2B期子宮頸癌。因為子宮頸旁組織已受癌細胞侵襲,手術不能有效根治,於是陳女士接受了綜合化療、放射治療和近距離放射治療。她在別的醫院接受治療,根據她的轉述,於今年2月完成了以上治療。 第一次門診見她時,身體檢查顯示出左鎖骨上有3厘米脹大了的淋巴結。淋巴結抽取組織檢查證實為轉移性癌,與子宮頸鱗狀細胞癌轉移相同。正電子掃描(PET-CT)顯示左側縱膈淋巴結轉移,而沒有其他遠處擴散到肺、肝、骨骼或局部復發的迹象。患者以前的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判斷,她無法接受放射治療,因為她十多年前因心律失調放置了起搏器,位置正在左邊頸部復發淋巴結前面,放射治療不安全。陳女士遂接受化療紫杉醇和卡鉑及靶向治療,治療每三周一次,共六個周期。在第一個周期後,注意到她左頸疼痛有很大的改善,治療副作用亦很輕微,僅注意到腳板輕度周圍神經麻痺;三到六個月後PET-CT顯示,頸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有很大的改善。她將會每三星期持續接受靶向治療。 患者趨年輕 年增400人 婦科癌症患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女性癌病的發病率位列首十位。子宮頸癌雖然在2014年的發生率下降了6%,但每年仍有多於400個患者。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患者一般來說,影響範圍涉及其他器官而不能作手術,就像陳女士的情况,遠處淋巴結轉移也是患者的典型表現。因此,這些患者的治療方案是化療,通常使用鉑類藥物,如順鉑或卡鉑,加紫杉醇的混合治療。 配合化療 平均續命4個月 較新的藥物如抗VEGF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產生的基本概念,即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最初的研究在肺癌及大腸癌後期或擴散型患者,亦有初期研究已經證明在治療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的效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評估在轉移性、持續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將靶向治療添加到標準化療中的療效。超過400名患者隨機接受單獨化療或化療加靶向治療,中位總體存活率與單純接受化療的患者相比,有近四個月的進步。這個研究說明了使用新藥物如靶向治療與化療混合治療,在轉移性子宮頸癌的患者有令人鼓舞的結果。 這類靶向治療,在其他女性癌病,例如卵巢癌,也應用於較後期的患者。研究結果亦顯示在第三期以上患者,如果根治性手術未能完全的切除腫瘤,術後化療方案可加入靶向治療去加強效果。在復發性的卵巢癌患者,這類方案比起單一化療的使用,能有效提升療效速度,亦能拉長病情變化的時間。 ■知多啲 DNA測序 更多新藥治療 子宮頸癌一旦復發,因為屬於轉移又未能用手術清除,多數不能有效根治。細胞類別亦可能有關連:與較常見的鱗狀癌相比,腺癌因為生長多在子宮頸通道之內,大多較遲確診,亦代表是較難治好的一類。多項研究致力於個人化醫學,DNA測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在一些病例上,有望為病人帶來更多新型藥物治療。新一代的免疫治療,現在子宮頸癌正處於臨牀試驗中。我們迫切期待新的結果,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以優化疾病的控制。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