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子宮頸癌是在女性中常見的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11至2020年間,子宮頸癌一直都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及十大致命的癌症。在2020年,新增確診個案超過550宗,同年亦有約160名女性因子宮頸癌而離世。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了致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所致。HPV感染一般出現在曾經有性經驗的人士。雖然大部分的感染可以被身體自行清除,但一部分女性卻因持續感染HPV 而導致子宮頸出現細胞病變,甚至癌症。 相關文章:【3大婦科癌症】了解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初期病徵、篩檢、檢查、治療選擇 預防子宮頸癌有方法 香港人一般聞癌色變,覺得癌症是不治之症,防不勝防。其實,現時早期的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已經可以有效治療,而且透過各種方法,婦女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都可以大大減低。 首先,婦女應在未曾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以減低感染HPV及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另外,避免吸煙和採取安全性行為(例如使用安全套及避免有多個性伴侶等)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除此之外,定期篩查可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推前治療,減低病發率和死亡率。 簡單篩查 能減低患子宮頸癌機會 雖然已有大量科學證據支持子宮頸篩查,但根據2020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在25至64歲女士當中,僅一半人曾接受篩查。一般來說,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若連續兩年的子宮頸細胞檢驗結果正常,之後可每3年接受一次篩查。30至64歲的婦女亦可選擇每5年接受一次HPV檢測或HPV與子宮頸細胞的合併檢測。 上述提及的篩查方法,無論是子宮頸細胞檢驗、HPV檢測,抑或是合併檢測,採樣都是快捷而簡單,一般只需要幾分鐘。值得注意是,大部分受到HPV感染,甚至患有早期子宮頸癌的婦女都沒有症狀的。因此,儘管無症狀、已接種了HPV疫苗、已停經、無家族病史或過往結果正常,都緊記要定期接受篩查。婦女可到非政府機構、家庭或婦科醫生的診所、衞生署的母嬰健康院或婦女健康中心接受子宮頸篩查。 「錫自己,做咗篩查未?」 衞生署在去年製作了兩套以「錫自己,做咗篩查未?」為主題的短片以提高大眾對預防子宮頸癌的意識,及鼓勵婦女定期做篩查。市民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子宮頸癌及篩查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有關網頁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及早接種新冠疫苗 癌症患者若感染新冠病毒,患重症及死亡風險會較高。癌症患者若病情穩定、沒有併發症或其他特別的長期病患,政府鼓勵他們及早接種新冠疫苗,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如果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療,可與醫生商討最佳的接種時間。 文:廖天蕙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Read more

【盆菜】「盆」點新年至「營」食法(衛生處方)

新年期間,大家經常會吃盆菜,但大家知不知道應如何吃盆菜才是至「營」食法呢? 一般盆菜以芋頭及白蘿蔔作底層,再逐一加入豬手、豬腩肉、魷魚、豆卜、炸枝竹及冬菇等食材,最後再放上雞、鴨、蝦、鮑魚及瑤柱等食材。當中的芋頭、豆卜及炸枝竹經油炸;而豬手、豬腩肉、連皮的雞和鴨等食材則含有較高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白蘿蔔和冬菇雖屬於蔬菜類別,但由於食材吸收了盆菜的醬汁及其他食材的脂肪,會令蔬菜的脂肪和鹽分含量增加。 相關文章:美食當前易增磅、消化不良?糖尿、腎病、腸道敏感人士要吃得開懷?附飲食提案+運動急救有法 盆菜 3個健康至「營」食法 依照衞生署「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均衡飲食原則,日常飲食應以穀物類為主、多吃新鮮蔬果、進食適量的肉、魚、蛋和奶類及其代替品,並減少鹽、油及糖分的攝取。過年時享用盆菜又想維持健康,不妨考慮以下3個至「營」食法: 至「營」食法 攝取適量穀物類以紅米或糙米混入白米中製作飯類,或額外預備非油炸麵條,有助增加飽肚感並控制餐膳中肉類的食用分量。應避免「撈汁食飯」以減少額外脂肪和鹽分攝取。增加新鮮蔬果攝取額外預備灼菜或上湯浸菜,以每天進食一碗半已煮熟的蔬菜為目標,有助增加飽肚感和膳食纖維的攝取。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臟健康及預防便秘。應避免利用盆菜的醬汁灼菜,以免增加脂肪和鹽分攝取。可考慮於餐前或後進食水果,前者有助增加飽肚感;後者則代替餐後高糖甜品,減少糖分攝取。留意高脂肪肉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進食5-8兩肉、魚、蛋及代替品。豬、牛、家禽、海產、豆類製品如豆腐及枝竹均屬於肉類及其代替品,應計算在內;而燒肉、五花腩的脂肪較難去掉,應減少食用。由於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從而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因此在進食家禽類食物前,應先去掉皮層以減低飽和脂肪攝取。 過年期間如需外出用餐或購買外賣食物,可考慮光顧「星級有營食肆」,並揀選「蔬果之選」菜式(多蔬果)助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3 少之選」菜式以減少油、鹽、糖分攝取! 想找尋最合心意的「星級有營食肆」,請瀏覽「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站 (

Read more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雖然醫學進步,對某些器官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依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礙於捐贈器官的來源供應有限,以致在香港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有不少病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便已離世。 為縮短病者等候的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為便利市民認識器官捐贈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衞生署已分別於今年4月及8月優化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相關文章:知多啲:3器官衰竭 死亡率達七成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中央名冊於2008年設立,為市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讓他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中央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的方法,讓醫院管理局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以便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來救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中央名冊系統優化後,市民除了以原有的方法(包括郵寄、傳真,或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手動方式填寫申請表格,並隨後以電話核實身分)登記外,亦可選擇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智方便」的自動填表功能進行登記或親身登記,並同時提供香港身分證作身分核實。新的登記方法可在申請過程中同時完成身分核實,而無需隨後進行電話核實,更方便快捷。不管使用哪一種申請方法,成功登記的申請人都會在提交申請的14日內收到登記結果通知。 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另外,衞生署亦已優化器官捐贈專題網站(www.organdonation.gov.hk)。優化後的網站採用了更現代化的外觀和更方便用家的功能,讓網站更清晰悅目和簡單易用。衞生署會持續更新網站內容,讓市民獲得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 器官捐贈日2022 今年11月12日是器官捐贈日,衞生署舉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於「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 專頁舉辦有獎問答遊戲、於網上平台及公共交通工具展示廣告等,呼籲市民透過「器官捐贈3S」,把支持器官捐贈的信息傳遍社會每個角落︰ 登記意願 (Sign-up) 市民可於中央名冊網站(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 告訴家人 (Speak-out) 當病人去世後,醫護團隊需要得到家人同意才能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因此,把你的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你可以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例如看見有關器官捐贈的新聞或宣傳片時,與家人展開討論。 傳播希望(Spread-out) 鼓勵你身邊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贈,一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重燃別人的生命。 就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www.organdonation.gov.hk 或「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支持器官捐贈,接種疫苗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香港即將進入冬季流感季節,家長應盡快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以及同時接種流感疫苗,以加強對兒童的保護。 撰文:楊芊芊醫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Read more

【冬季流感】保護自己及身邊人 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衛生處方)

冬季流感季節快將來臨,而本地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自2020年2月以來一直處於低水平,香港市民現時對流感的整體免疫力較低。當人流和社交活動漸趨頻繁,流感的傳播可能會增加,因而進一步導致流感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同流行的可能性,對體弱人群和醫療系統構成額外負擔。大家的健康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接種新冠疫苗對減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均高度有效,而接種流感疫苗則是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亦可減低因流感而入院留醫和死亡的個案。我們要做好預防工作,及早完成接種兩種疫苗。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科學委員會於今年8月取得共識,新冠疫苗可與季節性流感疫苗同時、之前或之後的任何時間接種。如果想分開時間接種,相隔14日即可。 相關文章:【疫苗接種】50歲以上人士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長者打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更新10月10日) 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的安排 由2022年10月6日起,5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可在各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同時免費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合資格人士可透過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預約系統(

Read more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認識: 肥胖與心臟健康 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膽固醇、血糖、血壓等風險,從而引致心血管疾病的問題,透過均衡飲食及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有助維持適中的體重。日常飲食可按「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多蔬果少肉,同時減少油、鹽、糖攝取以進一步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恆常運動對控制體重亦十分重要,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分析: 好壞脂肪 高脂的食物都是高熱量的食物,因爲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熱量,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高(每克含4千卡的熱量)。脂肪可大致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 反式脂肪雖為不飽和脂肪的一種,卻會令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同時降低好膽固醇水平;反式脂肪主要來自以人造牛油、起酥油製作或烹調的煎炸、酥皮糕點、曲奇餅、炸薯條等。要減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應適量攝取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顏色 : 進食不同種類新鮮蔬果 每天選擇不同顏色並進食足夠的新鮮蔬果,有助我們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和多種類植物化學物質,促進健康。士多啤梨和番茄等的紅色蔬果,含有較豐富茄紅素及花青素;茄紅素及花青素有助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及增強心臟健康。紫藍色蔬果(例如藍莓和紫椰菜)提供花青素,花青素有助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除綠葉蔬菜外,鼓勵嘗試於日常飲食中加入不同顏色的蔬果,例如於三文治中加入番茄片及紫椰菜絲或將新鮮士多啤梨及無花果切粒混入低脂乳酪作健康甜點。 外出用餐或購買外賣食物時,可考慮光顧「星級有營食肆」,揀選「蔬果之選」菜式(多蔬果)助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3 少之選」菜式以減少油、鹽、糖分攝取!瀏覽「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站 (

Read more

注意自殺警號 預防和及早處理自殺危機 (衛生處方)

以下是自殺的常見徵狀,若身邊的人有這些情况,他可能是出現了自殺的危機: 自殺的警號 —食慾、睡眠明顯增多或減少 —持續情緒低落、不安或易激動 —對事物失去興趣、不願與人接觸 —感到絕望或沒有生存的意義 —不斷自責,例如重複表達自己「冇用」、「負累他人」 —性格或行為突然有明顯轉變,例如本來節儉的人變得胡亂花費 —在網上瀏覧有關死亡或自殺的方法或地點 —主動提及或在社交媒體留言有關死亡或自殺,例如「那種自殺方法死得冇咁辛苦呢?」、「我想死」 —將心愛或貴重之物,例如珠寶、保險箱鎖匙、屋契或有紀念價值的物件交給信任的人 —叮囑或安排身後事、立遺囑 —跟親友道別 ,叮囑親友好好照顧自己 —預備自殺工具,例如繩、炭或收集藥物等 相關文章: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預防和處理自殺危機 —建立良好精神健康 有不少研究發現,良好的精神健康有助預防自殺。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和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等,都能促進精神健康。此外,盡早處理情緒困擾或精神疾患,例如喪親之痛、抑鬱症、躁狂抑鬱症或焦慮症,也能大大減低自殺的風險。 —詢問自殺意圖 想自殺的人心情普遍是矛盾的,而他們自殺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多個。親友直接詢問當事人的自殺意圖,不但不會促使他們付諸實行,反而能讓他們有機會說出心底話,身邊的人可以分憂,同時也能協助他們解決困難和提供支援。 —盡早求醫 親友如有懷疑 ,應盡快協助當事人尋求醫護人員的診治,處理他們的自殺危機或/和情緒困擾。 —做好預防措施 多陪伴當事人,減少他們獨處的機會,避免讓他們濫用藥物和酗酒,也不要讓他們獲得有潛在風險的物品,例如收起多餘的藥物、利器和鎖好窗花,也有助預防自殺。 —持續留意和關心 親友可以耐心聆聽當事人的傾訴,讓他們抒發情緒,並給予鼓勵和支持。親友要注意,縱使當事人就診後情緒好轉,身邊的人宜持續關懷和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 這樣也有助他們康復。 —提供實際幫助 親友可協助當事人解決困難、處理壓力來源或提供實際的幫助,例如提供經濟支援或分擔照顧工作,也有助預防自殺。 —勿掉以輕心 對於自殺問題,我們宜慎重處理,不要輕視潛在的危機或相關的可能性。 如有需要,當事人或親友可向以下的社區資源尋求協助 1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 2389 2222 2 撒瑪利亞會 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2382 0000 3 生命熱線 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2382 0000 4 利民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3512 2626 5 明愛向晴軒 24小時危機支援熱線:18 288 6 香港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噏」 WhatsApp/SMS:91 012 012(24小時) 7 醫院管理局 24小時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8 社會福利署 熱線服務:2343 2255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的精神健康資訊,可瀏覽「陪我講 Shall We Talk」網頁 :

Read more

【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均有顯著上升趨勢。單單在2019年,女性乳癌個案新增超過4700宗,逾800名女性因乳癌離世。關注乳房健康-及早發現乳癌 適時治療-提高存活率-然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早期乳癌存活率更可達95%或以上。可見及早發現乳癌,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Read more

【增強抗逆力】青年抗逆 添動力(衛生處方)

2019冠狀病毒病令我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威脅和干擾,例如令很多人擔心染病、在職人士停業、長期病患者的正常支援受阻、學生上課及考試安排被打亂等。幸好我們有一種內在的「抗逆力(Resilience)」,可以幫助應對生活中所遇上的各樣困難和挑戰。「抗逆」是指免於逆境麼?「抗逆」不單只是抵抗眼前逆境,還包括如何讓我們能更有效、更快速地從逆境中發揮潛能和恢復,由「受壓中回彈」,並促進我們個人成長的歷程。 Read more

為免新冠後遺症 兒童及青少年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刻不容緩」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出現嚴重後遺症,包括「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和「長新冠」,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一般在染疫後2至6星期發生。坊間普遍的謬誤以為此綜合症和川崎病屬同一類病,其實兩者截然不同,由於牽涉的器官廣泛,此症可導致長遠後遺症,委實令人擔憂。長新冠常見症狀:疲倦、體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此外,「長新冠」也可在兒童感染新冠康復後影響不同器官功能。根據世衛的定義,「長新冠」是指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的徵狀,並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長新冠」常見症狀包括疲倦、肌肉關節疼痛、體能下降、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減退、情緒受困擾等,可大大影響小朋友的成長和學習。 Read more

【手部衞生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 抵禦新冠病毒 潔手習慣不可少(衛生處方)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除了接種新冠疫苗,個人衞生亦十分重要。每年的5月5日是「手部衞生日」,衞生署感染控制處今年以「關鍵時刻潔潔手 細菌病毒快快走」為主題,透過不同渠道宣傳手部衞生,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意手部衞生,尤其在「關鍵時刻」清潔雙手,預防病毒傳播。什麼是潔手的「關鍵時刻」? 簡單而言,當我們用餐前後、觸摸公共物件、外出回家、如廁後等情况、或任何當你發覺雙手骯髒的時候,也是應該清潔雙手的「關鍵時刻」。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