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飲酒前先吃麵包芝士宜慢飲

【明報專訊】一名中年漢前晚於旺角聯合廣場一間酒樓參與公司團年飯,疑不勝酒力,不省人事,翌日由酒樓職員發現昏迷,由接報到場救護員證實死亡。急症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酒後1小時血液內的酒精濃度會最高,亦最為危險,其時中央神經會受酒精影響,令人昏迷,甚至未能控制咽喉,令嘔吐物阻塞氣道,無法暢順呼吸致死。他提醒市民,酒家如見有人醉倒昏迷,應幫忙聯絡家人或召救護車,「唔好諗住由得佢喺度瞓」。若飲酒前宜先吃麵包、芝士等可減慢酒精吸收,慢慢飲亦可降低醉酒機率,最重要是量力而為。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炎與肝癌】小貼士:酒精引發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頂酒酗酒者同高危 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急症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醉酒猝死不論年齡均有可能發生,如沒飲酒習慣的人在宴會幫人「頂酒」,易不自量力「飲多咗」;酗酒者則因肝已適應酒精,「飲醉都唔知」,兩種情况同樣高危。 彭繼茂續指,血液內的酒精濃度在酒後一小時最高,最為危險,其時中央神經會受酒精影響,令人昏迷,甚至未能控制咽喉,令嘔吐物阻塞氣道,無法暢順呼吸致死。 籲召白車「唔好由得佢瞓」 勿空肚飲酒 慢飲減醉酒機會 彭繼茂續指,飲酒前吃麵包、芝士等可減慢酒精吸收,慢慢飲亦可降低醉酒機率,最重要是量力而為;同行朋友或酒家如發現有人醉酒昏迷應協助,懂急救者可先檢查呼吸脈搏,適時為醉酒者打開氣道及做心外壓,不懂急救亦可召救護車或聯絡家人,「唔好諗住由得佢喺度瞓,等佢聽朝自己醒」。 警方昨早7時許接報案,指聯合廣場「百好名宴」有身上有酒氣的食客於偏廳昏迷。救護員到場,當場證實47歲李姓男子死亡,其親友事後到場協助了解。案件暫列屍體發現,死因待驗屍確定。據了解,李為裝修工人,有飲酒習慣,無病歷;公司前晚在酒樓筵開5席團年飯,眾人飲紅酒、烈酒,李其後疑不勝酒力在酒樓休息,同事先後離開,至昨早職員在偏廳執拾,發現他昏迷不醒、身體冰凍。 相關文章:【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Read more

【精神健康】調查:18至25歲青年新冠疫情下35%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徵狀 預防「孤獨病」3個貼士

【明報專訊】不少研究指出,疫情下限制聚會等防疫措施,以至經濟前景不明、家庭暴力風險增加等因素已對民眾的精神健康形成負面影響。其中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歐盟委員會調查:18至25歲青年35%疫下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 Read more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明報專訊】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Read more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情緒問題無分性別,面對生活上各樣挑戰,男女同樣有機會會遇到。然而在固有的思想中,男性在社會中需要比女性剛強,扮演「強者」的角色,有男士或因此而束縛着自己,面對壓力問題不主動表露出來,拒絕承認問題,更以各種對身體有害的壞習慣來「紓壓」;最終當壓力爆煲,嚴重時或會走上不歸路。因此,男士遇有情緒困擾,應主動向信任的人傾訴,如問題嚴重更不應諱疾忌醫,絕非懦弱行為。家人及朋友亦多關心身邊的男士,協助他們走出情緒困局。 Read more

【腸胃毛病系列】及早發現脂肪肝可望逆轉 4個護肝飲食貼士

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肝臟問題之一,估計現時大約有10 – 30% 香港人患有脂肪肝。過往成因一般是長期飲酒,現今則主要是肥胖、血糖及血脂偏高。脂肪正常佔肝臟重量的4 – 5%,一旦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積聚超過肝臟重量的10%,便界定為脂肪肝。 脂肪囤積三元兇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脂肪積聚在肝臟原因有三: 1. 肝臟代謝脂肪功能出現問題,未能排出脂肪﹔或 2. 大量脂肪突然湧入,肝臟來不及代謝排出;或 3. 肝臟自行製造額外脂肪 脂肪肝無病徵 破壞肝臟 脂肪肝患者一般並無病徵,大多是在身體檢查期間,醫生用超聲波掃描肝臟時發現。脂肪肝的風險包括糖尿病:肝臟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儲存糖分,在身體需要時分泌出來,如肝功能受損,肝臟往往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此外,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逐漸纖維化,繼而引致肝硬化,增加肝衰竭風險。 早發現 能逆轉 如能及早發現肝臟問題,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及改善生活習慣消秏肝臟脂肪,甚至令脂肪肝完全消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脂肪肝患者聽從營養師指導,改善飲食並多做運動,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未獲相關指導的患者,只有20%能夠痊癒。 護肝飲食貼士 控制體重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原因是中央肥胖會使脂肪代謝及儲存有變,增加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造成大量脂肪湧入肝臟,肝臟來不及分解,造成囤積。研究顯示,只要能減去5-10% 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 減少脂肪攝取量 選擇健康脂肪 除了要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更應多選用含健康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材,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以取代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肥肉、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椰汁、西餅及煎炸食物,都含大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少食為佳。 減少攝取糖分 常吃高糖分食物及高熱量飲品,會引致肥胖。一般食物中的蔗糖,有一半成分是果糖,它們有別於葡萄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這些脂肪不會運送到身體其它部位,以致大量三酸甘油脂在肝臟積聚。很多人以為少食水果就可避免果糖,其實只要不是大量進食,每天2-3個水果是必須的。 避免酗酒 長期吸收過多酒精,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酒精經胃部及小腸後會迅速進入血液,由於酒精含毒性,肝臟先會將之處理分解,如攝取過多,肝臟就來不及分解其他營養素,當中包括脂肪。此外,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成三酸甘油脂。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常人高3.6倍。建議男士每天飲酒分量以1-2份為限,女士則每天少於1份。(每份酒精含量是360毫升啤酒、150亳升紅/白酒或45亳升烈酒)。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醉人」節日陷阱多

【明報專訊】聖誕新年節日氣氛濃厚,良朋共聚,不少人會暢飲一番。作為醫生,我希望藉着以下幾個例子,提醒大家小心飲用酒精飲料。 ▲節日陷阱——佳節當前,不少人因飲酒過量而出現各種問題求醫。(Tomwang112@iStockphoto) 一、鬥酒的年輕人 「醫生,急症室送來一名神志不清的後生仔,麻煩過來收症。」 面前是一名二十出頭,滿身酒氣,「紅」運當頭(因為跌倒而頭破血流)的學生哥。他的朋友說他因為跟人鬥酒,結果喝得太多,不慎在洗手間滑倒,頭破血流。喝醉了的他又不肯回家,結果沒有辦法下,便報警送了他進醫院。 消毒傷口及縫針後,學生哥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才驚醒,發現自己入了醫院,更不幸的是他的手機和銀包都不翼而飛。 錢財只是身外物,試想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跌倒,顱內出血分分鐘可以導致性命危險。 飲酒致胃穿窿 二、專科門診的胃潰瘍病人 「醫生,節日期間可能飲食沒有節制,這兩星期我一直感到胃痛,大便也怪怪的,像黑芝麻糊一樣。」 作為腸胃肝臟科醫生,一聽到「芝麻糊」這三個字,心及精神也為之「一震」! 於是急急為病人安排緊急胃鏡檢查,診斷為急性胃潰瘍,止血後,病人恍然大悟地說:「醫生,我現在終於相信飲酒會導致胃穿窿,以後都是少飲為妙!」 三、深切治療部肝衰竭病人 眼前是一名皮膚泛黃、昏迷不醒、倚賴儀器協助呼吸的中年漢,因為長期酗酒,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因細菌感染引發多個器官衰竭,最終不治。 「無酒精日」讓肝臟自我修復 衛生署建議男性每天不應飲用超過三個單位及女士每天不應飲用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量(註)。此外,我們也不應每天飲酒,「無酒精日」可給予肝臟自我修復的機會。過度服用酒精,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例如心、肝、腦部等……亦會增加患上食道及大腸癌的風險,而女性更增加患乳癌的機率。 酒能亂性、斷腸,也會傷肝。酗酒亦會產生家庭問題、酒後意外等……在此奉勸大家,面對酒精,要適可而止。 註:每一單位酒精量約為250毫升啤酒、100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烈酒 文:陳偉聰(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有片】飲酒易面紅 或增食道癌風險 酒精致癌 等同砒霜

【明報專訊】Happy Friday,良朋聚首「飲大兩杯」;從事戶外工作,日日啤酒當水飲;心情低落,祈求一醉解千愁! 酒,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攝入過量酒精,傷肝又傷腦,可飲出幻覺、失憶、脂肪肝、肝衰竭、肝硬化…… 有人千杯不醉,有人飲兩啖就「紅都面晒」,受酒精傷害的風險誰高誰低? 「我在灣仔區的醫院工作,經常收到來自蘭桂坊、灣仔的求診者。一班年輕人,一時興起,多飲幾杯,有人嚴重醉酒,被朋友遺下,更有人失足撞至頭破血流、跌斷手腳,需由警察送入醫院急症室。」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偉聰指出,這些醉酒人士,由於神志不清,難以和醫護人員合作,甚至需要穿上約束衣,以免他們逃跑,又或騷擾其他病人。「通常,他們翌日醒來一臉茫然,不知為何身在醫院,然後吵着要出院。」 記憶力下滑 腦部受損 偶然一次醉酒,酒精會於十多小時內分解,徵狀隨之紓緩,最怕是日飲夜飲,將酒當成水飲!「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導致各種慢性肝病,肝臟反覆中毒、受傷,累積大量『疤痕』,逐漸取代正常組織,影響肝臟的儲存量,傷害難以逆轉。」陳偉聰指出,最近有一個68歲的病人,退休前任職地盤工人,工作時、下班後,酒不離手,每日飲十多罐啤酒,認為可解渴清熱。「退休後數年,發現腹脹、腹腔積水,皮膚變黃,已是肝硬化的最嚴重階段。」 一般情况下,會考慮肝臟移植。「能否順利換肝,包括很多因素,也和病人的年齡、能否戒酒的決心有關。年齡方面,換肝一般以60歲為上限。然而在香港及不少地區,即使家人願意捐肝,也要透過精神科醫生,確定能否成功戒酒,以免浪費了肝臟,一般需要觀察半年。」 然而病人已經68歲,加上仍然繼續飲酒,試過因為胃出血、肝昏迷進出醫院,壽命以周、月倒數。 除了肝臟,原來腦部同樣要「找數」!「不少長期酗酒的人,一天到晚顧着飲酒,以酒代飯,容易缺乏各種營養,包括維他命B1。」維他命B1,對維持腦部、神經線正常運作十分重要,可引起韋尼克式腦病變(Wernicke encephalopathy)。「韋尼克式腦病變,徵狀包括眼部肌肉麻痺、手腳協調下降,甚至提起物件時也會手震,此外認知能力也會下降,跟腦退化的徵狀十分相似。」嚴重一點,更可致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病人記憶力下滑,常常出現『斷片』現象,甚至自行虛構片段,填補記憶的空缺,一旦延誤治療,可致腦部永久受損。治療方面,需要補充較大劑量的維他命B1。」 千杯不醉?肝臟要「找數」﹗ 有人酒量好,千杯不醉,是否等於受酒精影響程度較小?「酒量的確可以『練大』,常常飲酒,可令肝臟釋出更多分解酒精的酵素。所以有些人最初飲一兩杯已不勝酒力,之後酒量卻愈來愈大。然而酒量好的人,未出現醉酒反應,但酒精仍會造成肝臟負荷,即使毫無酒醉徵狀,但驗血時,肝酵素仍會上升。」 另外,坊間謠傳,飲酒容易面紅,意味酒精較快揮發,對身體傷害較小,對嗎?「剛好相反,研究顯示,飲酒後易面紅,跟欠缺分解酒精的酵素有關,反而容易積聚酒精,或增加食道癌風險。」 文:鄭寶華、陳雅君 圖:劉峻陶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