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出問題會導致罕見的先天疾病,較多人認識的包括黏多醣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就由醫學遺傳專家講解其中一種罕見病──白化症(albinism)。患有白化症,全身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也是白色的,當白晢身驅失去「黑的保護」,原來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白化症屬罕見病 隱性基因遺傳 患者缺色素保護 白化症患者「從頭白到腳」,betway体彩 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這是由於患者的體內缺乏色素所致,眼珠因而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則呈現白色。白化症是基因遺傳造成,目前已知有5個基因會影響人體內製造黑色素的過程、分布和功能。 林醫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屬於隱性遺傳,即是父母都並非白化症患者,卻攜有這致病基因。若父母雙方都攜有致病基因,誕下的嬰兒有四分一機會患白化症;若其中一方有白化症,而配偶非白化症,以有隱性基因的機會是二萬分之一來計算,所誕下的嬰兒約七十分之一機會患白化症。目前估計本港約有300至400名白化症患者。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皮膚易曬傷 視力較弱易斜視 身體所製造的黑色素,其實是一個保護皮膚防禦紫外線的重要機制。林醫生解釋,當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抵擋陽光避免曬傷甚至癌變。然而,白化症患者的皮膚缺乏色素保護,若經常受陽光照射,皮膚又沒有足夠保護,便會容易曬傷,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由於黑色素的製造出問題,白化症患者的視力首當其衝受影響,很多時患者眼球後的神經線會有先天問題,眼底細胞的生長受影響,導致他們的視力較弱、常出現眼球震顫致雙眼無法對焦、容易形成斜視,即是「鬥雞眼」或「射哩眼」。同時他們的眼脈絡膜(choroid)色素較少,會畏光和減低視覺的敏銳性,視膜網容易受陽光直接照射而受損。因此白化症患者必須為皮膚和眼睛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戶外活動時需要戴帽及太陽眼鏡,亦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發現視力異常便要及早矯正,例如斜視可以透過手術或做眼部訓練改善。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壽命、生活能力不受影響 白化症屬隱性基因遺傳的疾病,如夫婦有家族史,可在計劃生育前進行基因檢驗。不過林醫生表示,白化症患者雖然面對外觀和視力問題,但非致命性,因此較少夫婦會特地為此檢驗基因。 相關閲讀:了解弱視3大成因 斜視不可忽略 注意兒童5個情况 把握8歲前治療黃金期 父母正面態度 助白化症孩子成長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多了認識白化症,若夫婦誕下白化症嬰兒,只要嬰兒身體各項指數正常,日後生活做好皮膚防曬和眼睛的保護,成長期間父母以正面態度幫助孩子面對遇到的障礙,白化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壽命並不會受影響。 Read more

【基因突變】次世代定序檢測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為癌症患者處方標靶藥等治療 (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什麼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呢?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其實癌症是很籠統的名詞:除了不同器官或組織可能有不同的癌變,如肺癌、肝癌等;某器官上發現的惡性腫瘤,都可以有很多分類,如肺癌的非小細胞及小細胞類型等。隨着科技進步,我們知道引致癌變的基因突變有數百個之多。然而,每一種癌症,甚至每一個人的腫瘤,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特性也可以很不同,因此醫生須制訂最針對病人本身腫瘤特點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個人化治療。當然,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腫瘤的特性,尤其是其基因突變,從而處方最適合的標靶藥物,針對相關基因突變來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令這些細胞死亡。 次世代定序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傳統檢測每次僅針對1種基因測試 約20年前,醫學界已認知到某些癌症會帶有較常見的基因突變,於是我們從腫瘤抽取組織,分離出癌細胞,再用「免疫組化」或「熒光本位雜交」等傳統檢測方法,每次針對1種基因突變做1次基因測試,看看是陽性還是陰性,一般需時1周才有結果。由於每次只能驗1種基因突變,如要檢測10種便要做10次,或需時兩三個月才有齊結果,有可能延誤治療。如需要檢測一些較為罕見的基因突變,便要使用「桑格測序」,掃描整條基因後與正常基因對比,好處是能夠篩查整條基因,代價是時間和需要較多的組織樣本。 肺癌涉常見基因突變約6、7種 當我們對癌症的基因突變認識得愈多,便愈發現其複雜。以肺癌為例,常見基因突變有6至7種,如EGFR、ALK、ROS1等,但幾種突變可以並存,只是其中一種較主導腫瘤的特性,至於主導以外的基因突變,可能較為罕見,但能輔助主導基因令癌細胞生長,又或令原本有效針對主導基因的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影響藥效。所以,醫生有時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突變資訊來為癌症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幸好我們有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掌握癌症全景圖 助醫生準確預視抗藥情况訂治療方案 次世代定序有如同時間做幾百次「桑格測序」般,能夠一次過篩查已認知的幾十至幾百種基因突變,可以說是癌症的全景圖,讓醫生掌握基因突變的組合,從而更準確地預視抗藥情况,早點設計出下一治療方案,處方有效的標靶藥物,讓患者維持生活質素,如常上班、行街、睇戲、食飯。 相關文章:【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次世代定序限制:需較多腫瘤細胞量、費用數萬元 惟次世代定序也有限制:需要腫瘤細胞量較多(有時腫瘤細、鄰近重要器官,醫生未必能取得足夠癌細胞);不同平台做的檢測,可能有不一致的結果(這是腫瘤異質性所致,即同一腫瘤,不同地方的細胞都可能不同)。病人接受次世代定序檢測,需要支付數萬港元費用,也是尚未普及的原因,現時公立醫院也未有提供。 癌症治療在可見將來,必定是更加複雜和個人化。以更準確的基因檢測,配對最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是未來抗癌路上的重要基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浩勳(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 Read more

【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明報專訊】人體已知的基因有2萬多種,其中不少和肺癌有關,若這些基因出現突變,有可能引起不同種類的肺癌。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及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9年有5575宗肺癌新症,比10年前上升約 27%;引致死亡個案有4033宗,可見肺癌死亡率相當高。掌握愈多關於基因突變與肺癌的關係,就能幫助愈多病人。 時至今日,肺癌有很多治療方法。肺癌可分4期,第一、二期屬於早期,腫瘤比較細小,視乎病人意願、年紀、腫瘤實際位置等,只要情况許可,基本上可以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肺癌最有效方法。第三期屬於局部晚期,首先需要替病人做基因檢測,看看會否和某些基因突變相關,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有時會加入化療或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第四期屬於晚期,腫瘤已出現轉移,主要會採用化療,以及在檢測到基因突變之下使用標靶藥,或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組合治療。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四期 簡單來說,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肺癌,決定治療方案的主要關鍵是:有否出現基因突變。而早期肺癌並無病徵,在2019年新症中,約57%初次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以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EGFR陽性為例,若確診肺癌時已屬第四期,並檢測出EGFR陽性,現時會以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但部分病人用藥1年後或出現抗藥性,需改用第三代標靶藥。 隨藥物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們注意到,肺癌治療已出現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舉例說,一名肺癌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院方替他做基因檢測,結果沒檢測到基因突變,因此不會使用標靶藥。然而,本港公立醫院為肺癌病人提供的基因測試,只包括較常見的3種:EGFR、ALK、ROS1。只要沒檢測出這3種基因突變,就會視為不適合使用標靶藥。那麼,有多少肺癌個案和這3種以外的基因突變有關,卻被拒諸標靶藥或其他適切療法以外? 免費提供逾300種基因測試 為了找出答案,把更精準的治療模式引進前線腫瘤門診,幫助肺癌患者及醫生掌握治療方向,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政府及私人機構,合作推出「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整體個案約82%。這計劃目標是在醫管局轄下7間癌症中心,招募1800名合資格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免費提供全面癌症基因檢測,即涵蓋和肺癌相關的300多種基因。 參與這計劃的病人接受檢測之後,醫生可掌握更多病人資訊,從而為病人度身訂做最適切的治療方案。舉例說,若檢測出病人有EGFR、ALK、ROS1以外的基因突變,在現有10多種標靶藥中可能有適合他們使用的,有助他們控制癌症病情及延長存活期。 個案:揪出隱性基因突變 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一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確診時發現肺部右下葉有一粒4.3厘米腫瘤,且轉移到淋巴結、肝、胸膜、骨、腦。病人到過不同私家醫院接受基因檢測,但都找不到和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所以開始了化療和免疫治療組合的方案。最近參加「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檢測後發現他身上有隱性基因突變,主要是EML4-ALK 融合(變體 3a/b),在之前的檢測中並沒有發現。 這結果改變了他的治療方案,能夠接受較精準及個人化的標靶藥物治療。 文:李浩勳(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副教授)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精準醫學:建基因組數據庫 尋肺癌觸發成因 透過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除了為病人提供精準診斷和治療,亦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 期望計劃所得的數據,奠定本港臨牀基因組數據庫的基礎,可以對比亞洲或外國的肺癌病人,基因突變有無明顯分別,從中找出會否因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吸煙等,引致不同肺癌演變,甚至觸發肺癌。 2. 希望找到在亞洲尤其是香港肺癌病人身上,除了EGFR、ALK、ROS1這3種基因突變,還有哪些和肺癌關係較密切,從而探討公立醫療需否把更多基因納入為常規檢測。若發現和肺癌關係密切但過去未受重視的基因,未來在學術上或製藥工業上的研究也多一個方向,長遠幫助更多肺癌病人。 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 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詳情可致電9500 2757或電郵至nsclcgen@hku.hk,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的研究團隊查詢,篩選結果由醫生決定。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前列腺癌】BRCA基因突變是什麼?增前列腺癌胰臟癌風險 調查:八成患癌者不知

【明報專訊】醫學界近年發現BRCA基因突變,會增加患上常見癌症風險,其中對患乳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的風險,分別增10倍、4.5倍、50倍及2倍以上,並影響治療選擇。癌症病人互助組織「同路人同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分別有近七成及逾八成受訪者並不知悉BRCA基因突變與前列腺癌及胰臟癌有關。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穎樂指出,需透過基因測試,才能辨識病人有否帶基因突變,讓病人了解自己和家人患癌風險及協助選擇治療方案。 Read more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明報專訊】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Read more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有片】車輪戰抗晚期肺癌 延壽十年

【明報專訊】肺癌一直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但隨着近年肺癌治療改進,例如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放射治療又有新技術,還有最新的免疫治療等。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由以往的數個月,到現時可能生存數年甚至十年。只要按病情選擇合適療法,即使腫瘤細胞未能根治,病人也能與癌共存。 精準滅癌——新的導航刀儀器,可以更準確追蹤腫瘤的位置,不受肺部呼吸令腫瘤移位所影響,精準消滅癌細胞。(圖:受訪者提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醫院的肺癌病人「很少要覆診」,因為大部分病人在確診後三數個月已病逝。不過,現時肺癌的存活期已顯著改善,「不少病人的存活期長達三五七年,甚至十幾年也有」。他說主要原因是藥物及治療技術大有進步。 【2018最新消息】速閱戒煙唔怕遲系列 邱振中說,大約十年前,肺癌病人黃先生(假名)確診肺部腺癌,隨即以手術切除;而病理學分析顯示,腫瘤細胞有EGFR基因突變,於是安排黃先生服用相應標靶藥物,病情一直受控。數年後藥物開始失效,但他未有放棄,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化療,病情又再得以紓緩。可是黃先生的病情在一年後再次惡化,而當時免疫治療剛開始應用,即使檢測顯示其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高,未必能受惠於治療,但他仍願意嘗試,結果病情又再受控。直至一年多後,黃先生的病情再轉差,由於基因檢測沒有新的變化,於是再使用新推出的標靶藥物以控制病情。 基因突變 可用相應標靶藥 從上述個案可見,治療肺癌的方法正在不斷更新,邱振中說現時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病人是否適合使用,便要根據病情及病理分析結果,例如透過影像檢查了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亦需抽取組織作病理分析,讓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他說若發現有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便可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如果PD-L1蛋白水平高,則可以考慮免疫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 每針5至7萬元 一般來說,體內的PD-L1蛋白水平高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會有較大機會出現良性反應;但即使水平較低,服用後只要發現有良性反應,治療效果會跟蛋白水平高的病人一樣,所以如病人經濟能力許可,在接受其他治療無效後,醫生也會建議病人嘗試接受免疫治療,約兩至三星期會注射一次藥物,每次費用約五至七萬,如有良好反應,三個月後會見到療效。 (圖:勞耀全) 導航刀追蹤「移動」腫瘤 除了藥物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放射治療的技術亦有進步,讓一些年紀大或手術風險高的病人有其他選擇。邱振中解釋不少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亦不輕,身體狀况未必適合接受大型手術,或需考慮放療,例如新的立體定位放療,可以針對腫瘤而又盡量減低對附近的心臟、大血管等的影響;而新的技術如M6導航刀,更可即時追蹤腫瘤位置,不受肺部呼吸時腫瘤移位所影響。他說希望肺癌病人能夠明白現時有很多很好的治療方案,只要選擇合宜,大部分人都可以有正常的生活,享有不俗的存活時間及質素。 文:張意宇 圖:受訪者提供、勞耀全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肺癌講座特稿】抽組織診斷肺癌對症下藥增存活機會

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每年約有3,800 名患者因而離世。由於早期病徵不明顯,大部分患者在發現時已屬晚 期;故能及早發現及治療,才會增加治癒機會。為提升市民對肺癌的關注和認識,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日前假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肺癌診療新趨勢」講座,分享各種診斷及治療方案。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林冰醫生指出,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建議,年齡介乎55 至80 歲、吸煙或戒煙不足15 年、累積30 年吸煙史的人士,應接受電腦掃描檢查。然而,檢查雖有助及早發現肺癌,但缺點是發現細小陰影而不能抽組織檢查時,患者須接受最少三年的定期檢查,以確定陰影是肺癌還是疤痕,這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另外,多次檢查亦會因輻射而增加患肺癌風險。 抽組織才能確診肺癌 早期診斷對治療肺癌非常重要,林冰醫生表示,早期病人可用手術治癒,非早期則只能以藥物控制病情。然而,八成確診肺癌病人在發現時已屬三期B 至四期,因此五年存活率低於兩成。他強調,肺部有陰影並不等如肺癌,必須抽取組織才能確診,不能單靠X 光、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的影像診斷。 林冰醫生形容用支氣管抽取組織化驗,就如沿樹幹通往指定樹枝摘取蘋果一樣。肺部陰影如能在X 光下顯現,可在X 光引導下用支氣管鏡抽取組織;如陰影無法通過X 光顯現,可使用導航支氣管鏡及支氣管內超聲波來定位抽組織。另外,有些陰影並不在支氣管連接位置,傳統會以CT 引導經皮肺穿刺作活檢,雖然準 確度高,但引致氣胸的併發症風險相對高。最新做法會使用阿基米德系統,在最接近陰影的支氣管位置開闢新路到所需目標抽取組織,準確度達九成,因在體內進行,故不會引致氣胸問題。此外,淋巴診斷亦非常重要,尤其證實肺癌及在正電子掃描發現淋巴有問題後,可用支氣管內超聲波抽取問題淋巴,以確認是否擴散。 適當電療減少傷害肺部 肺癌個案中,佔八成屬於非小細胞,當中以腺癌最常見。醫生會先了解肺癌類型、期數及病人身體狀況,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法。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副主任蔡清淟醫生指出,局部治療分為手術及放射治療(電療),藥物治療有化療、標靶藥及免疫治療。 電療是以高能量X 光照射腫瘤,透過摧毀癌細胞DNA,令細胞失去生存及分離能力,並在一至三周後凋謝。不宜做手術的患者,可用電療作為替代方案。電療很多時需要分數次進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蔡清淟醫生表示,電療的要旨是盡量減少傷及肺部,避免導致病人術後出現嚴重放射性肺炎。一般會採用直線加速器作體外放射治療,部分在支氣管周邊復發的腫瘤,亦可以支氣管鏡將含有放射性的物質,直接放入靠近腫瘤的肺部位置,近距離將腫瘤消滅,但這做法不適用於大範圍腫瘤。 因應腫瘤位置,電療的放射量及次數亦有不同。蔡清淟醫生指出,周邊型肺癌會以大放射量做數次治療,中央型肺癌則會以較少放射量做25 至30 次治療。現時多會採用三維放射治療,以五至六個角度進行放射,攤分放射量,減少對肺部的傷害。另外,可調節放射量級數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儀(IMRT)、可隨肺部活動進行放射的四維放射治療儀(4DRT),都有助減少傷害肺部的正常組織,對肺功能欠佳及腫瘤較大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儀器。假如肺部有多個位置出現腫瘤,可以用螺旋式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以多於50 個角度對肺部不同位置腫瘤同時進行治療。 標靶藥及免疫治療各有療效 基因突變測試同樣重要,現時有一半不吸煙肺癌患者帶有EGFR 基因突變,合適的標靶藥可令腫瘤活躍程度減低或凋謝,藥力見效快。患者在確診後,會採用第一代標靶藥、或依附腫瘤能力較強的第二代藥物。當腫瘤演變令第一、二代標靶藥失去藥效時,可採用第三代,既針對T790M 基因突變,亦有效針對癌細胞轉移至腦部。此外,ALK 基因突變雖佔少數,但也有合適標靶藥作長時間控制病情。有些病人沒有基因突變,可選用針對血管因子的標靶藥,與化療藥一併使用可減低腫瘤抗藥性比率。 免疫治療開始漸受重視,由於免疫細胞(T 細胞)有能力辨認及消滅癌細胞,而癌細胞為自我保護,會產生PD-L1 蛋白與T 細胞的PD-1 結合,令T 細胞不會攻擊癌細胞。PD-1 抗體免疫治療主要用來阻止兩者結合,讓T 細胞辨認及攻擊癌細胞。蔡清淟醫生表示,與化療不同,免疫治療發揮的藥效需時較長,每兩至三 個星期要注射一次藥物,一旦發揮效果,可能持久有效。診斷、基因檢測及PD-L1 檢查,可幫助醫生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