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康復長者失動力練習 逃出抑鬱惡性循環

以林伯為例,經過兩個月抗抑鬱藥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的努力後,林伯願意吃、睡得熟,慢慢重拾正面積極態度,也不再抗拒做練習,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現在終於可以靠一己之力站起來,並且行動自如。林伯漸漸回復正常社交和教會生活,經常與家人出外飲茶行街,真正的憑一己之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Read more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情緒問題無分性別,面對生活上各樣挑戰,男女同樣有機會會遇到。然而在固有的思想中,男性在社會中需要比女性剛強,扮演「強者」的角色,有男士或因此而束縛着自己,面對壓力問題不主動表露出來,拒絕承認問題,更以各種對身體有害的壞習慣來「紓壓」;最終當壓力爆煲,嚴重時或會走上不歸路。因此,男士遇有情緒困擾,應主動向信任的人傾訴,如問題嚴重更不應諱疾忌醫,絕非懦弱行為。家人及朋友亦多關心身邊的男士,協助他們走出情緒困局。 Read more

【兒童健康】 擊退兒童偏食問題 家長3招化身創意主廚 把握兒童黃金發育時期

偏食是家長與孩子常見的角力問題,父母想解決但又吃力不討好,可能令兒童在黃金發育時期吸收營養不全面,體型瘦弱兼容易生病。其實,父母應先了解導致子女偏食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在烹調菜式時化身創意主廚,加點創意,並以身作則,偏食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Read more

醫賢心事:長時間工作易情緒不穩

研究顯示,超時工作跟焦慮、抑鬱等情緒有關,可能會影響睡眠、使人容易疲倦,甚至出現自殺念頭等等。香港的工作時間長,相信很多人對連續長時間工作、沒有足夠休息也有一些親身體會。如果只是短期的超時工作,精神還能勉強撐下去。但如果連續兩三天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情緒便會開始變得浮躁、思考緩慢、判斷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尤其是如果工作裏有很多「電光火石」之間要決定的事情,精神疲倦時便不能冷靜思考,作出焦躁的決定。 Read more

不讚好不嬲嬲 審慎應對 尋死留言

【明報專訊】本港青少年自殺率近年呈輕微上升趨勢,其中不少個案曾在事前於網絡上明示或暗示尋死。近月的社會紛爭中,亦曾有人網上留言有輕生意圖。普通網民看到此等信息,又應如何應對呢? ■ 真實個案 遺言遭廣傳恥笑 花生友留言足害死人 本文選取一個較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探討網上一段文字、一個按鍵如何影響人的生死。但為免打擾逝者及其親友,本文會略去或虛化有可能聯想到當事人身分的信息。 青年A於某夜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失戀痛苦,想要輕生。他的朋友,包括剛分手的女友見到後都留言或私信,勸他珍惜生命。亦偶有陌生的網民留意到他的留言,表示關心勸解。經過前女友及朋友們勸說,A一度表示會放棄自尋短見,但翌日清晨,負面情緒再次控制了他,他一早就去買安眠藥和炭,表示「冷靜的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離開,不用勸我了」。這條像是遺言的發文引起關注,短期內被轉發數百次,讓很多陌生的網民加入了留言、轉發、點讚的洪流。其間有人勸解,有人報警,也有人說風涼話。A當時情緒激動,一邊責罵網友不該報警,拒絕提供自己所在的地點給警方,一邊怨恨自己嘗試了幾次都沒能點燃炭,藥物服下去後似乎也沒什麼效。 狼來了?嘩眾取寵? 一時間,陌生網民的負面情緒亦被觸發,認為A是在玩「狼來了」,嘩眾取寵,甚至有社交媒體紅人加入冷嘲熱諷,並成為轉發熱帖。這時,A的情緒更加激動,他一時感謝那些擔心他安危的人,咒罵那些逼他去死的人;一時哀求圍觀的網民「別逼我了」;一時又說自己現在沒有理智,只是在亂講話。這些混亂的發言引發了更多陌生網民的挑釁、蔑視和嘲諷。如此持續大約一小時後,A表示藥物開始發揮作用,炭盆也已燃起,他的意識愈來愈模糊。他反反覆覆地說着「對不起」、「真的結束了」,但也發出最後的嘆息「我還不想死,但是沒法自救了」,不久停止了發文。當日下午,A的朋友發文說警方已找到A,並送去醫院搶救,「希望網友能停止說風涼話,祈禱人平安」;再後來就是警方通報,該青年搶救無效去世。 這一案例的代表性,在於它較為完整地呈現了一個青年在最後關頭、生與死之間掙扎的心路歷程,以及這期間網上人際溝通的複雜。今日回顧A的個案,希望大家不要試圖去復原A是誰,因為不想再驚擾逝者及其親友;而是希望延伸探討:如果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每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反應才能挽救生命。 無分「真想死」「假想死」 首先,我們需要破除一種「叫嚷着要自殺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的迷思。A所呈現的掙扎反覆,與大量自殺研究的發現都一致,大部分逝者都在生死之間徘徊,難以衡量所謂的「真」想死。筆者亦曾透過問卷調查逾千名網民,發現那些會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想輕生的人,絕大多數都確實在經歷着嚴重的負面情緒或自殺意念,他們的表達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及跟進。 那麼在社交媒體上,隔着屏幕,我們該如何表達關注和幫助呢?最基本的,要避免點「讚好」或者「嬲嬲」,以免A以為網友在鼓勵他實行,或者蔑視他的自我表達,這兩種情况都可能進一步激化A的情緒。如果要轉發,應清晰地表達出以解救為目的,盡量通過轉發引起專業危機干預或救援人士的注意;而避免抱持看好戲、甚至藉機炒作的態度。近期由於社會爭議,一些青少年對於專業機構、社會組織的信任度降低,但在生死救亡關頭,由專業人士處理的危機干預通常更有效,因此特別呼籲網民放下成見。 如果網民要留言,就需要更加審慎。首先要避免簡化A想要自殺的原因,繼而加以指摘。有網民在看過網路紅人的冷嘲熱諷後,認為A是因為短暫的網戀分手而要自殺,批評他軟弱、輕率;但如果我們逐條閱讀A的發文,會發現他提到自己一出生就被拋棄,成長的歷程中痛苦到麻木,自我價值感極低,且有長期失眠的困擾;最後再遇到失戀,加重他的被拋棄感和絕望感。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此外,有網友將A初步嘗試自殺但未見效,嘲諷為一種失敗、無能,甚至嘩眾取寵。殊不知曾嘗試過自殺的人,其實正處於極大的死亡風險。一般人群中,每100人裏就有十幾人想過自殺,但最終死於自殺的是每10萬人裏才有十幾人。從想到自殺到死於自殺之間,原本有一個巨大的障礙,包括人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對自殺方法不熟悉等等。這些原本是防止自殺的寶貴機會,但如果有網友在旁邊刺激他、甚至就自殺方法出謀獻策,無疑是在幫A跨越障礙,推他跌落懸崖。 如感染負面情緒 避免發言 我們亦需要了解在心理危機情况下,A情緒極為激動,又受藥物影響,認知和溝通能力都會減損。普通人遇到這種情况,容易產生有理說不清的挫敗感。我們作為網友可以做的是提醒自己盡量保持冷靜、耐心,避免被當事人的反應激發出自己的負面情緒。當感到自己也感染到負面情緒時,寧願暫時不發言,也不要火上澆油。或者可以自己先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和建議,學習如何更好地跟處於危機狀態的人溝通。 聆聽鼓勵 紓緩當事人情緒 溝通時先不要急於說服當事人,而是認真地聆聽他的訴說,並鼓勵他將更多心事講出來,疏導壓抑已久的情緒。雖然網上是虛擬空間,但只要有心,很多人都會體驗到一種類似現實空間的「共在」、「共情」,都能讓A感受到有很多人想緊緊拉住他。而當對方情緒紓緩下來之後,我們要爭取做的是獲得對方的電話及地址,爭取通話甚至見面,讓解救和陪伴都更落到實處。即使普通網友難以親身陪伴,也可以爭取聯絡通知他的親友,或者在緊急情况下報警。有人或許見到當事人一度抗拒報警的態度而不敢通知警方,這時我們不妨提醒自己,A到最後的時刻,是在感謝那些關心他安危的人,也曾在最後的時候發出了「不想死」的呼救。 總結來說,每一個說想要自殺的表達都值得我們嚴肅以待,寧可誤撞警鐘,都好過萬一錯過。當嚴肅以待時,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開始勸解說教,試圖在一時半刻之間幫對方解決問題,這通常會導致溝通無效,令試圖幫助的人感覺挫敗而放棄。作為普通人,我們在那一刻能做以及需要做的是關顧對方當時的情緒狀態,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被聆聽,幫助對方冷靜下來。而後續更為複雜的跟進,可以交給專業人士。如果更多網友秉承這些原則來參與和配合自殺危機干預,網上平台就有希望成為幫助困頓者的救生圈,而非打擊脆弱者的審判台。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從「心」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患者常見的5個情况

腸易激綜合症屬於慢性功能性腸胃障礙,患者症狀因人而異。但心理因素有可能會令症狀持續、惡化或引發其他症狀。心理學家指出,如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可以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以達致相輔相成的效果。 Read more

【男性健康】男士更年期知多啲 賀爾蒙分泌減 生理心理轉變屬正常 毋需羞於啓齒

男士踏入40歲,正值工作的黃金時期,但身體可能已經悄悄走下坡。雖然男士的更年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着男性賀爾蒙分泌減少,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轉變。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關俊文醫生指,男性賀爾蒙由睪丸及腎上腺製造,會影響多個身體系統功能,包括勃起及性功能,亦會影響新陳代謝,例如骨髓製造血液細胞、骨的形成、脂質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肝功能及前列腺生長。一般男士在30歲過後,男性賀爾蒙的水平每年會下降大約百分之一。水平愈低,出現「男性更年期」徵狀的機會愈大。 「男性更年期」三大徵狀 影響身心 男性更年期的徵狀十分廣泛,簡單可歸納為整體、心理和性及泌尿三大範疇: 整體徵狀:身體脂肪比例增加、肌肉質量及強度下降、變矮及失去活力等。 心理徵狀: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抑鬱、憂慮、缺乏自信及失眠等。 性及泌尿徵狀:性慾減低、勃起時堅硬度下降、陽萎及排尿問題等。 社交或受影響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在處理病人的情况時,除治療其健康問題,亦會兼顧病人的心理及社交生活,以達至全人治療。最常見的例子是更年期的男士,可能因為難以集中精神和容易疲倦,而降低工作表現,並懷疑自我能力,影響與同事關係。 此外,不少男士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萬一失去工作,手停口停,未能支持家庭開支;有些男士的更年期正值子女剛長大成人,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可能感到被忽略及不受了解,脾氣變壞,影響家庭和諧;如果與伴侶溝通不足,性功能下降往往會影響與伴侶的關係。 慢性疾病浮現 部分選擇沉迷煙酒賭博 此外,男士踏入更年期後,不少慢性疾病開始浮現,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至多種癌症。若不幸患病,身體不適伴隨憂心,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若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有些男士可能選擇嘗試以吸煙、飲酒和賭博等方式去疏導負面情緒,有機會形成酗酒和病態賭博等問題。 處理「男性更年期」小貼士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戒煙戒酒、定期運動、均衡飲食。 正面處理壓力情緒,與親友傾訴、培養良好嗜好,如情况嚴重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需要時諮詢醫生,以確診更年期及排除其他疾病。 醫生會因應病人的情况,而安排男性賀爾蒙補充治療。 男性更年期是正常的過程,如男士能及早了解更年期,並在心理上得到支援,大部分男士都能順利應付更年期帶來的變化。如有問題,應及早尋求家庭醫生的意見及協助。 相關文章: 【男性健康】失眠潮熱現肚腩 男士都有更年期 【男性健康】靜觀男人心:元專注力 管好自己的心 【男性健康】退休男士竟是控制糖尿大贏家 【男性健康】靜觀.男人心:當女人說:我要減肥 Read more

醫賢心事:一句「新年快樂」招壓力?

【明報專訊】大家在節日期間所做的事、所見的人,都可能跟平日有很大出入,因而產生出不同的情緒。如果情緒狀態不太好的人,便容易被這些情緒牽動,誘發情緒問題。例如在節日期間,一班親戚朋友互傳節日信息,或是在社交媒體內出post放閃光彈,如果被孤獨感比較重的人看到,便容易產負面思想,例如覺得自己朋友不多、不受歡迎等等。 ▲聚會壓力——節日假期裏,與久未見面的朋友聚會,也可以是一種壓力。(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看朋友「放閃」掀孤獨情緒 除此之外,在舊朋友、舊同學的聚會上,每一個人給我們的感覺也不一樣;有些朋友我們會喜歡多一點,有些則不太說得上話來。跟自己喜歡的朋友在一起,可以帶動我們正面的情緒;反之跟一些久未見面,而自己又不喜歡的人交際,可能會產生抽離或格格不入的感覺,又或勾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畢竟,少見面的朋友,雙方的友誼本身可能已出現問題。有時候,互相問候也可以是一種壓力。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別人未必明白,如果遇上不懂聆聽的朋友,硬要給予意見,便會弄巧反拙。 雖說如此,大家不要誤會,一般來說,社交、互動可以帶來正面的感覺,但即使短暫地出現以上的負面想法,亦是很常見和正常。 至於情緒不太好的朋友,負面想法和孤獨感本身已很容易出現,而這些場合只是一個觸發點。 接受假日裏的情緒變化 當假期完結、回到日常的生活規律後,很多人都能自然地放開假期裏的情緒變化。如果發現這些情緒一直在困擾自己,便要留意是否情緒本身出現了問題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小一生被驚所困 上學哭不停

【明報專訊】「番茄」說很害怕返學,一想到上學就想哭,不想提及任何與學校有關的人和事。 每天早上,他一邊哭鬧一邊跟父母搏鬥,半推半拉地離開家門;到了校車站又是另一番糾纏。回到課室,番茄又忍不住哭起來,由偷偷飲泣演變成放聲大哭。 不再困擾——在學校裏,「番茄」一想起媽媽,就哭起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番茄現在不再被困擾了!(作者提供) 今天的「番茄」跟第一次見面時的那個面目無光、眉頭深鎖的「番茄」很不同。今天的他展現了活潑的笑容,還用輕快的語調向我娓娓道來自升上小學這幾個月以來難得感受到的快樂時刻。 由起牀哭鬧至上課 持續3個月 在過去的幾個月,「番茄」經歷了他的人生中暫時最痛苦的時期。每天早上,「番茄」帶着焦慮不安的心情起牀,一邊哭鬧一邊跟父母搏鬥,半推半拉地離開家門。到了校車站又是另一番糾纏。最後父母也拿他沒辦法,唯有親自送他回學校。到達校門,又是拉拉扯扯、哭哭鬧鬧的場面。好歹回到了課室,「番茄」一面上課,一面又忍不住哭起來。由最初在課室內偷偷飲泣,漸漸演變成放聲大哭。偶然會平靜一下,然後思前想後,又再次哭起來。如是者,「番茄」由9月開學至11月都一直處於這個狀態。父母和教師都有詢問過「番茄」不想返學的原因。他只是說很害怕返學,一想到上學就想哭,不想提及任何與學校相關的人和事。 教師們起初對「番茄」也特別關愛,明白他剛升上小一,可能在適應上有些困難,也容讓他「發泄一下」。但是到了11月,「番茄」仍然在上課時哭個不停,有時哭聲比教師講課的聲線還要響亮,教師也拿他沒辦法,唯有安排他到社工室冷靜一下。 父母無責罵 堅持送上學 父母也試過用不同的方法應對這些哭鬧場面。最值得欣賞的是他們那份堅持——無論「番茄」怎樣掙扎,父母仍然堅持送他返學校,也沒有嚴厲責罵他,只是堅定地告訴「番茄」:「小朋友是必須要上學的。」話雖如此,我可以從他倆的倦容和臉上的那份無奈,看得出他們來見我的這天已經再無計可施了…… 「番茄」告訴我,他的爸爸曾經跟他一起看過一本有關「種番茄」的書。書中講述孩子的焦慮和擔心就好像種番茄一樣。最初只是一粒很小的種子,你愈是給它注意,愈去給它澆水施肥,它就會結出更多更多的番茄,最後番茄多得很,不知怎麼辦,甚至為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多困擾,最終令自己招架不了。他覺得自己好像書中種了很多番茄的孩子,所以他就叫自己做「番茄」。 解救「番茄」——這本有關孩子焦慮的書把「番茄」從思想陷阱中救了出來。(作者提供) 不知「驚」什麼 感無助不安 那麼,我問「番茄」他最初的那一粒種子是什麼?他想了又想,然後說:「驚囉!」我又問:「咁驚咩呢?」他說:「總之就係驚。」原來他在過去兩個多月一直在「種植」這個「驚」,不斷地圍繞着這個「驚」而「驚」,但不知道自己在「驚」什麼。我說「原來你好驚自己驚!」「番茄」說:「就是了,所以我很害怕去想上學的事。」我說:「那麼,現在是時候勇敢面對了!」 (作者提供) 孩子有時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焦慮起來。而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相關的身體反應,例如肚痛、頭痛、想哭等反應更是無法理解和表達出來,但又不能控制,令他們產生不安和無助感。在這個時候,家長除了要耐心聆聽和接納孩子的感覺外,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從「認知」(想法)和「行為」(對應策略)兩方面走出負面情緒。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