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滿東華:「醉人」節日陷阱多

【明報專訊】聖誕新年節日氣氛濃厚,良朋共聚,不少人會暢飲一番。作為醫生,我希望藉着以下幾個例子,提醒大家小心飲用酒精飲料。 ▲節日陷阱——佳節當前,不少人因飲酒過量而出現各種問題求醫。(Tomwang112@iStockphoto) 一、鬥酒的年輕人 「醫生,急症室送來一名神志不清的後生仔,麻煩過來收症。」 面前是一名二十出頭,滿身酒氣,「紅」運當頭(因為跌倒而頭破血流)的學生哥。他的朋友說他因為跟人鬥酒,結果喝得太多,不慎在洗手間滑倒,頭破血流。喝醉了的他又不肯回家,結果沒有辦法下,便報警送了他進醫院。 消毒傷口及縫針後,學生哥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才驚醒,發現自己入了醫院,更不幸的是他的手機和銀包都不翼而飛。 錢財只是身外物,試想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跌倒,顱內出血分分鐘可以導致性命危險。 飲酒致胃穿窿 二、專科門診的胃潰瘍病人 「醫生,節日期間可能飲食沒有節制,這兩星期我一直感到胃痛,大便也怪怪的,像黑芝麻糊一樣。」 作為腸胃肝臟科醫生,一聽到「芝麻糊」這三個字,心及精神也為之「一震」! 於是急急為病人安排緊急胃鏡檢查,診斷為急性胃潰瘍,止血後,病人恍然大悟地說:「醫生,我現在終於相信飲酒會導致胃穿窿,以後都是少飲為妙!」 三、深切治療部肝衰竭病人 眼前是一名皮膚泛黃、昏迷不醒、倚賴儀器協助呼吸的中年漢,因為長期酗酒,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因細菌感染引發多個器官衰竭,最終不治。 「無酒精日」讓肝臟自我修復 衛生署建議男性每天不應飲用超過三個單位及女士每天不應飲用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量(註)。此外,我們也不應每天飲酒,「無酒精日」可給予肝臟自我修復的機會。過度服用酒精,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例如心、肝、腦部等……亦會增加患上食道及大腸癌的風險,而女性更增加患乳癌的機率。 酒能亂性、斷腸,也會傷肝。酗酒亦會產生家庭問題、酒後意外等……在此奉勸大家,面對酒精,要適可而止。 註:每一單位酒精量約為250毫升啤酒、100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烈酒 文:陳偉聰(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知多啲:酒對少女情緒影響更大

明報專訊】港大公共衛生學院另有研究,針對飲酒對少年心理方面的影響,結果顯示影響頗大(見表)。「青少年飲酒對精神健康有影響,尤其女生。四千多個中學生,飲少少酒而出現情緒問題徵狀的超過一成,還有行為問題、過度活躍……每周飲,問題更嚴重。」何世賢說。

Read more

法例新修訂 買酒「十八禁」 年少沾酒損腦 人蠢記憶差

【明報專訊】立法會剛通過修訂,往後買酒十八禁——實體或網店均不得賣酒予18歲以下人士。 加大力度,因為酒其實是第一類致癌物,即「確認」會致癌,並非可能、或者會致癌。而另一真相是年紀輕飲酒,腦部重要組織發育會較正常細10%——若要簡單理解,可以說這些人比較蠢,記憶力比較差。 新修訂條例只能減少青少年接觸酒精,要令青少年免受酒害?首先要由家長做起。 以往衛生署會定期宣傳酒害,呼籲年輕人謝絕酒精,例如2016年12月推出「年少無酒」宣傳教育運動,在大節前密集式推出廣告。「年少無酒」運動提供大量資訊,當中不少資料和數據來自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何世賢博士表示,他們研究控酒才五六年,相對控煙來說不算長;不過除了參與衛生署的行動計劃,學院另有關於少年飲酒的研究,例如「家長飲酒行為」(Parental pro-drinking practices)的調查,比起外國研究更全面。 腦組織細10% 酒熱量高致肥 「年少無酒」資料提及,大腦在二十多歲才完成發育。年幼接觸酒精,可能妨礙腦部正常發展,究竟程度有多嚴重?美國醫學會2003年的研究指出,未成年飲酒等於「搞亂」腦部發育期,無法發展到應有水平,額葉(Frontal lobe)和海馬體(Hippocampus)的體積會較正常的小10%。 何世賢以額葉為例,它主要負責記憶、判斷、做決定,這些對學習好重要,而判斷可影響年輕人做犯法、危險的事。他又多番強調飲酒致癌,而且是第一類致癌物,「Group 1的意思是confirm,有足夠證據,不是『可能』致癌!飲得愈多,患癌風險愈高,亦沒有安全水平說飲多少會無事」。 除了損害腦部發展和致癌,飲酒亦可以引致逾200種疾病和損傷,包括精神病、肝硬化、心臟病、中風等。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14年酒精與健康全球狀况報告》指出,2012年因酒害而死亡的人數達330萬。相比起死亡,何世賢說年輕人更緊張飲酒影響社交的問題,例如酒後失儀或做錯事,以及致肥。他表示,飲酒致肥的證據就簡單直接得多:「酒是燃料,當然有能量。1克Fat(脂肪)的熱量有9大卡,1克酒精是7大卡!」相比之下,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只有4大卡。 自小訓練子女酒量不可取 何世賢及小組所做的幾項研究,規模由二千多至二萬多人,從飲酒流行情况、相關因素、家長行為等着手,結果頗為一致:飲酒只有壞處,而導致孩子飲酒的原因,原來受家長的行為影響頗大。(見表) 「關於年輕人飲酒的研究,比較少針對家長自身行為對年輕人的影響,而我們就有9項,包括父母在子女面前飲酒、飲醉,叫子女開酒等,外國研究通常集中問家長有無給子女淺嘗,不似我們那麼仔細,這是因為外國人飲酒就好像中國人飲茶,很平常。」 佳節將至,成年人對青少年飲酒的警覺或會降低,抱着飲一兩啖無妨的心態,或鼓勵孩子試飲,對此,何世賢百分百反對,「開了先例,他們再飲還要你批准嗎?而且酒致癌,為何給子女飲致癌物?」 至於有家長提倡要訓練女兒飲酒,以免她們將來被灌醉,何世賢則反問:「舉例你有兩個女兒,一個識飲,一個不會飲,誰被灌醉的可能較大?我認為是前者,因為不飲酒便會少去飲酒場所,少接觸喝酒的人;另外,沒研究指識飲酒的孩子會安全一點,或較少可能飲醉。」 研究另一大發現,是受訪者中的大學生對酒害的認知度奇低,例如不足一半人認為酒會致癌,有六成人更認為酒有益心臟,八成認為酒不會令人上癮。何世賢估計年紀愈大,飲酒行為愈普遍,受訪者或許只是抗拒接受現實,並非純粹無知以為飲酒有益。而由於很多高官、醫護人士都飲酒,亦有可能令人錯覺飲酒是高尚及健康的行為。 說到宣傳酒害,何世賢認為政府開始意識到飲酒問題,參考有關的醫學研究,他認為將現時建議的合法飲酒年齡再推遲幾年更好,但承認禁止18歲以下人士飲酒,在現時環境、氣氛之下,比較困難。「可效法控煙經驗,包括酒商不可以賣廣告、成為贊助商,煙包上有警告字眼,酒亦可以研究是否可加致癌字眼。煙加稅,酒呢?減少飲酒意欲,令大家覺得買酒不方便、困難,已有幫助。」 文、圖:袁藹慈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