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藥】轉服別嘌醇後出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停藥續惡化至「毒性表皮溶解症」彌留方知帶藥物過敏基因

【明報專訊】有年長病人獲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方並服用痛風藥「別嘌醇(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先後出現頸腫、發燒及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更惡化為「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皮膚潰爛、如重度燒傷,於兩個月後離世。家屬在事主彌留之際,方得悉至親帶有「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其後於網上搜尋亦發現,不少醫學文獻及媒體均有刊載別嘌醇對擁有特定基因者風險的資訊,質疑醫生開藥時未告知副作用是「絕對有不足」,「如果當時有同我哋講……幾多錢都會自己做基因檢測」。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TEN。 (明報記者 何珮瑚) 轉服痛風藥「別嘌醇」後出現過敏反應 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入院停藥續惡化 死者為患尿酸高、三高及慢性腎衰竭等長期病多年的七旬婦許婆婆。醫管局回覆本報指,個案已轉介死因裁判官跟進,理解家屬對治療程序存有疑問,已安排醫護向家屬詳細解釋,亦會盡力提供協助及跟進其他需要。至於當日基於什麼臨牀因素決定處方別嘌醇,以及涉事醫生有否向病人講解副作用或注意事項,局方未有回應。 相關文章:【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醫局稱已派醫護解釋程序 未答開藥理由 許婆婆女兒蔡小姐向本報說,母親約20年前開始在西灣河普通科門診診所求醫。她憶述,今年4月26日陪媽媽覆診,醫生見其母曾獲發不少止痛藥,遂處方別嘌醇,並稱「對腎好、可以預防痛風」。蔡憶述,當日覆診過程不足5分鐘,醫生無告知別嘌醇任何副作用,取藥時亦無醫護講解需注意的過敏反應。 許婆婆轉藥後,曾因微燒求診家庭醫生,約一個月後出現頸腫、喉嚨痛及發燒等,到威院求醫後獲收入院,多番檢查未能找到病因。許婆婆留院至6月初,院方終懷疑她對別嘌醇過敏,醫生遂決定停藥,蔡小姐嘆道:「如果早啲停(藥)可能無咁嚴重喇!」 停藥後過敏反應持續 皮膚潰爛「痛到震」 臨終前血肉模糊 不過,許婆婆過敏反應未有因停藥好轉,陸續出現皮膚紅疹、痱滋等,6月10日被診斷患「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身上多處皮膚脫落潰爛,如同嚴重燒傷。蔡憶述,母親曾透露洗傷口時「痛到震」、「成地都係血水」。同月21日,婆婆被轉往隔離病房,其後皮膚脫落面積漸增,SJS惡化成「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臨終前嘴角滲血,面上有如嚴重燒傷的傷口,雙耳潰爛成「鴨屎綠色」。 眼見母親在病牀上不斷呻吟、血肉模糊的病容,蔡小姐坦言不敢再直視,需由其他家人繼續探訪,最終母親數天後病歿,出殯時屍體仍有血水滲出,無法瞻仰遺容,「原來有種藥會折磨一個人到咁先死」。 蔡小姐稱,母親彌留之際,她方獲告知母親帶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後出現SJS或TEN等不良反應風險較高。她質疑醫生當日未有盡責告知潛在風險,否則她將安排自費基因檢測,期望局方日後處方別嘌醇前為病人安排基因檢測。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彭鴻昌:轉藥後短期內安排覆診 倡製藥物安全單張 醫管局曾於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公布兩名病人服用別嘌醇後皮膚出現嚴重副作用,局方當時建議開藥前要教育病人,包括提醒服藥後留意病徵等。根據醫管局《病人約章》,病人擁有對處方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的知情權。醫委會《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亦列明,即使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偏低,醫生應向病人講解治療可能出現的風險。 跟進個案的社協幹事彭鴻昌稱,醫生應清楚講解藥物副作用,建議局方至少製作藥物安全單張,為病人轉藥後亦應安排病人短期內覆診。他又稱,多年來均有市民關注別嘌醇副作用,建議局方提供清晰處方指引,包括如何衡量處方的必要性等。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講解治療副作用絕非前線醫生單方面責任,醫管局作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有責任監察醫生或藥劑師。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藥物敏感?疫苗過敏病史?接種新冠疫苗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研究:帶HLA-B*5801基因者 服別嘌醇增SJS或TEN等致命過敏風險 此外,國際間多年來不乏研究顯示,帶HLA-B*5801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較高機率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部分別嘌醇藥廠建議向華人處方前先做基因篩查,惟本港醫管局一直未有相關指引。醫管局曾就許婆婆個案安排召開藥物安全委員會會議,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醫生向所有新獲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做基因檢測,在電腦系統試行提示檢測功能。委員會主席蘇詠儀稱,委員會有定期審視需否調整處方藥物程序,但不諱言許婆婆個案「催化」局方提早檢視相關做法。 期刊早列風險 今倡新獲藥者做基因檢測 許婆婆獲處方別嘌醇兩個月後離世,彌留之際方得悉因帶HLA-B*5801基因誘發SJS,其女兒蔡小姐慨嘆本港對藥物敏感的認知較低,若母親離世可驅使醫管局強制為所有新處方別嘌醇者檢驗基因,能避免悲劇重演。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SJS或TEN。 15%華人有特定基因 最多2%服後嚴重過敏 翻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頁,部分藥廠在其生產的別嘌醇藥物標籤上,建議在有較多人帶HLA-B*5801基因的族群,例如「漢族(Han Chinese)」、韓國及泰國等地,處方前為病人先做基因檢測以減風險。港大醫學院去年一項研究顯示,若在處方別嘌醇前為所有病人做基因篩查,比對患者用藥後出現副作用的住院及用藥成本,或可減約67%醫療成本。 電腦系統提示檢測 醫管局:明年初理順 醫管局稱,參考本地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病例數據後,服用別嘌醇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病率約0.12%至0.3%,相信許婆婆個案屬罕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局方專家近日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更新公院處方別嘌醇程序,包括建議醫生向所有新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先做HLA-B*5801基因檢測,另在電腦系統加設提示功能,提示醫生向從未服用別嘌醇的病人安排基因測試,預計明年初能理順相關流程。 蘇詠儀補充,局方每年約向6000至8000名病人新處方別嘌醇,做基因檢測的人數每年遞增,至近年按年有約6000人獲藥前有做相關檢測,而為應付日後需求增加,相關實驗室將理順流程以提高檢測量,預計可在數周內提供報告。 Read more

【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明報專訊】在中醫角度,痛風有急性、慢性之分,其臨牀症狀、病機、治療對策都有分別。急性痛風屬於「熱痹」,為風濕熱邪侵襲,治療要清熱、祛風濕、通絡;慢性痛風屬於「濁瘀痹」,為脾虛、肝腎不足,痰濁、瘀阻沉積,治療要健脾化痰、活血逐瘀、補益肝腎。無論是急性抑或慢性痛風,日常起居飲食的養生調護都十分重要,有助預防發作、減輕病情。臨牀上痛風症可分成4個階段。此外,在痛風的間歇階段,或者在尿酸值偏高但臨牀上無症狀時期,中醫主張透過日常起居飲食的養生改善體質,保持身體狀况穩定;西醫認為痛風原因是體內「嘌呤」代謝失調,因此主張通過節制飲食,減少攝取嘌呤。究竟痛風患者需要戒口的食物,除了動物內臟、蝦、蟹、貝殼類海產,還有哪些呢? Read more

【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資深演員曾江昨被發現倒斃於指定檢疫酒店房間內,終年87歲。《明報》據悉,曾江患風濕及「三高」,前日曾向女兒透露心口痛,女婿隨即送藥到酒店,惟未知職員有否將藥送上房。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若長者有風濕及「三高」,往往每日需服5至10粒藥,以保持心臟健康,一旦未有帶備充足藥物,「食少幾日藥好易出事」,或增中風或心臟病發風險。經常聽到的「風濕病」究竟包括哪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等的成因、徵狀和治療是怎樣的呢?跟心臟病和中風有什麼關係?患者要如何提高警覺呢?至於「三高」,困擾着不少都市人,日常在飲食或運動方面又要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已開始辦年貨,可能會考慮購買參茸海味用來送禮,或是作為新年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然而不少賀年菜式較常加入不同調味料來烹煮,隱藏高脂、高鈉陷阱,因此在烹調時應留意。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人士,未必適合進食部分海味或需注意分量,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常見海味:鮑魚、花膠、海參、蠔豉、瑤柱、冬菇營養一覽 betway体彩 營養師高咏梅指出,大部分海味其實非常健康,屬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礦物質,以及多種不同微量營養素。以下是部分海味的營養資訊及特色: 鮑魚: 鮑魚肉質細嫩、低脂、高蛋白質 含豐富鐵、碘、硒、鈣等微量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含有鮑靈素和鮮靈素,研究發現有機會有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相關文章: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花膠: 魚鰾曬乾後所製成 含豐富膠原蛋白 含鈣、鐵、鋅等多種微量營養素 花膠會增加母乳的稠度,餵哺母乳的媽媽切忌在產後馬上食用,會增加塞奶風險 海參: 高蛋白質、低脂及低膽固醇 含豐富鈣、磷、鐵、維他命B及多酚類抗氧化物 研究指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黏多糖,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有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嫩,較易消化 蠔豉: 低膽固醇 含豐富維他命B12、鋅、碘和鐵質 有助提升免疫力 預防及改善貧血 瑤柱: 即乾扇貝,能作為天然調味料增加餸菜鮮味 含豐富維他命B12、硒、鋅及奧米加三脂肪酸 冬菇: 蔬菜中的較高蛋白質的選擇 含豐富纖維及鉀質,有助控制膽固醇和血壓 含多醣體,有助調節免疫反應,減低罹癌機會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海味營養陷阱?高鈉調味 高脂配料 害處多 高咏梅強調,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製作和調味過程,不少人或會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賀年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她解釋,賀年菜式常見會加入蠔油、鹽、豉油、辣椒油或南乳等調味料作炆煮,惟本身海味已有豐富鮮味,上述濃味及高鈉的調味未必需要,建議可選用薑、蔥、蒜、洋蔥、芫茜等天然佐料來調味,如果有瑤柱及魚等鮮味的材料,亦可考慮利用浸泡瑤柱的水及魚湯來烹調海味。 此外,由於海味容易吸油,如果跟高脂、高鈉的肉類一起烹調,例如臘味、豬手、豬腳、腩肉、動物皮層等,食物脂肪量會隨之增加,容易攝取超標。她建議,海味適宜配合相對低脂的食材,例如去皮雞腿、豆腐等,以及適量的高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以蒸、炆、燉、焗的方法烹調,避免以高油煎炸等高脂方式烹調。 部分病人、服藥人士要注意 患有部分疾病及正服食某種特定藥物的人士,需注意海味進食量,甚至應完全避免。對某些海鮮敏感的人士,應避免進食該海味。若屬以下疾病患者,亦要注意:貝殼類的海味通常有高含量普林(Purine),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宜進食;而含有豐富蛋白質、磷質和碘質的海味,肝病、腎病及甲亢患者進食後可能會影響病情,亦需小心。藥物方面,高咏梅指出,由於海參具抗凝血功效,服用薄血藥人士不宜過量進食。 由於花膠和冬菇等海味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力較弱的人士及兒童應適量進食,亦建議在烹調這類海味前應徹底浸發,同時需煮熟透。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痛風】尿酸濃度波動引發痛風發作 早期發病關節紅腫熱痛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風是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關節疼痛。最初人們認為痛風是「富貴病」,後來才逐漸將痛風從風濕類的疾病劃分。數世紀前,人們推測痛風是由於腎臟喪失排泄尿酸功能或尿酸生成增加所致,直至上世紀最終確認尿酸由嘌呤形成。人體每天尿酸產生量與排泄量大致平衡,三分之二尿酸鈉鹽經腎臟尿液排泄,三分之一由腸道分解排出。至於高尿酸原因,一是尿酸生成過多,佔10%,如突發性酶異常、藥物、溶血、骨增生疾病、高嘌呤飲食等;二是尿酸排出減少而引致痛風,佔70%,如腎功能不全、代謝綜合症等;不明原因自身代謝障礙則佔20%。年齡約40歲以上男性佔90%,而女性通常在絕經後發病。 Read more

【膽固醇】大閘蟹蟹膏愈多膽固醇愈高 解構食蟹3大禁忌 痛風、懷孕等4類人士忌吃

【明報專訊】大閘蟹一年當造一次,鮮美蟹膏真的避之則吉嗎?有說蟹與柿相剋,又有指吃蟹時不能喝酒,孰真孰假?中醫指蟹寒涼,營養師又說蟹含高膽固醇,明明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兼低脂,卻被標籤為「不利健康」。蟹,真的如此「邪惡」嗎?怎樣才可驅寒解毒?膽固醇攝取上限早已取消,來一個大閘蟹放題也不怕超標?專家解構關於食蟹的3大禁忌問題,還有痛風、懷孕等哪4類人士不適合食蟹呢? Read more

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痛風(Gout)是由於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在關節和軟組織內形成針狀結晶(尿酸鹽),刺激免疫系統而引發的關節炎。現時在香港每100人便有3人患有痛風,數目比10年前上升了一倍,成為最常見的炎症性關節炎。患者大多是40歲以上,當中以男性居多。痛風尿酸水平過高所致-初期影響單一關節-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人體內的尿酸約八成來自新陳代謝,其餘兩成由食物內的嘌呤轉化而成,大部分尿酸會經腎臟由尿液排出,但當腎臟因為某些原因,例如肥胖、遺傳、腎功能衰退、受藥物影響等未能有效排走尿酸,就會令血液內的尿酸濃度增加,誘發痛風。 Read more

運動錯姿勢 肌力不足損關節 護膝四招 練肌伸展

【明報專訊】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膝痛,雖然程度和成因各有不同,但肯定是不愉快的經驗。疫情之下,大家比以前更注重健康,增加運動健身強體。但無論在家運動又或到郊外行山遠足,運動時姿勢錯誤、操之過急或肌力不足,容易觸發膝關節炎,引起膝痛。 Read more

1隻裹蒸糉 = 6碗白飯 患糖尿宜少吃

【明報專訊】端午節快到,主角是大大小小有鹹有甜的糉。傳統鹹肉糉少不了高脂肪、高熱量的材料,例如鹹蛋黃、肥豬肉。註冊營養師萬侃提醒,不要把糉當小吃,建議當正餐並搭配蔬菜。如果感到飽滯,可在餐後隔一會兒吃水果或茶消滯。一般而言,一日最多吃四分之一至一隻糉,一星期不宜吃多於1至2隻,視乎糉大小。 Read more

預防痛風由飲食著手

痛風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積聚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要減少復發,須從日常保健、減輕痛楚及控制尿酸水平著手。betway体彩 及《明報》健康網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痛風診療新趨勢」講座,分享痛風診治及各種痛風飲食,拆解坊間對痛風食療的謬誤。 年紀愈大患上痛風機會愈高。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70歲以上患有痛風機會明顯增加,主因是機能衰退,尤其是腎功能衰退影響尿酸排出,使尿酸積聚導致痛風機會增加。較常積聚的位置包括關節、筋腱及滑囊。病徵多為急性關節痛,痛楚會在24小時內形成,令關節紅腫、嚴重疼痛、不能活動。若出現在腳趾公位置,甚至會痛得不能站立。有需要可進行超聲波或雙能量電腦掃描,檢查關節發炎及尿酸沉積情況以作診斷。 避免持續高尿酸 尿酸值反映痛風機會,5毫克/分升以下的痛風機會近乎零,但升至7至9毫克,患痛風機會就會直線上升。張錚強調,痛風並非純粹由尿酸引致。他以點火為例,積聚的尿酸是柴枝,來自動物脂肪的長鏈脂肪酸、醋酸鹽(酒精)及高尿酸,是引起痛風的燃點物,即大魚大肉及飲酒,容易引發痛風。而攝取奧米加3、食用纖維及短鏈脂肪酸(奶類食品如芝士及牛奶),則有助減少痛風復發。 雖然痛風病徵一般會在7至10日自然消減,但患者若不服藥治理,尿酸會持續沉積形成尿酸石,痛楚程度及發病時間亦會隨之增加。而關節因長期發炎及受到破壞,將影響關節活動能力。張錚指出,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全屬消炎目的,不能降低尿酸值。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鹼、生物製劑。藥物成效相若,選擇取決於病人體質及對患者是否有明顯副作用。 痛風只是高尿酸的警號,患有痛風而又不處理高尿酸問題,會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風險。高尿酸主因是腎臟排出尿酸功能欠佳,遺傳、腎功能衰退、肥胖或藥物都是影響因素。尿酸值每高出1毫克,高血壓風險增加13%。尿酸高的患者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46%、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增加34%、中風風險增加41%。若尿酸值高於8毫克,腎衰竭風險較常人高出9倍。張錚鼓勵一年有超過一次急性痛風發作或患有痛風共病的患者,應考慮服食降尿酸藥。其中,別嘌醇及非布司他用於阻截嘌呤成為尿酸;丙磺舒幫助排出尿酸。不過,別嘌醇有機會增加出現嚴重藥物敏感風險,醫生在處方藥物前,可通過遺傳基因測試預計患者對別嘌醇的敏感風險。他亦提醒,由於尿酸水平波動有機會引發痛風,因此患者在服藥首六個月,即使成功降低尿酸水平,亦未必見到成效,但病人應繼續服藥,藥效會逐漸出現。醫生或會同時提供預防痛風藥物,當中最常用是秋水仙鹼。 營養師拆解嘌呤謬誤 嘌呤的代謝產生尿酸,因此嘌呤攝取過多,會令尿酸增加。由於嘌呤佔八成源自人體內部,兩成由進食攝取,而動物或植物性食物都含有嘌呤,份量高低各有不同,因此追求零嘌呤並不可能。betway体彩 營養師鄭智俐表示,戒口未必有助降尿酸,如何排走尿酸才重要。其中要多吃蔬菜及水果等鹼性食物,每日喝2至3公升水份,包括清水、清湯、檸檬水、牛奶、花茶或綠茶。而濃茶、咖啡及酒則不作水份計算。另外,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排走尿酸。 坊間有指痛風患者啤酒不能沾,紅酒或白酒則可小酌。鄭智俐澄清這是一個謬誤,乙醇會引發乳酸及酮體的積聚,不單會阻礙尿酸排出身體,更會刺激關節發炎引發痛風,因此任何酒精都會對痛風帶來影響。而啤酒含有嘌呤,會促進尿酸的合成,因此對痛風患者影響較大。 坊間亦有指全素食可避免痛風發作,鄭智俐指出,素食不等於低嘌呤飲食,當中也有很多中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豆芽、菇藻類、蘆筍、竹筍等,每日應進食少於半杯,沒有必要堅持「全素食」。另外,因水溶性的嘌呤在加工過程中流失,黃豆加工成豆腐或豆腐皮後,其嘌呤含量會大幅下降。在痛風緩解期,可以適量攝入大豆製品,建議順序是豆腐、豆乾、豆漿、整粒豆,攝入量也應按順序減少。而100克的乾黑木耳含有超過100毫克嘌呤,看似是屬高嘌呤食物,但浸水後重量會增加10至12倍,嘌呤含量下降成為低嘌呤食物。 暴食及節食都可誘發痛風復發,要預防就應避免進食高嘌呤、高脂、煎炸、過鹹及辛辣的食物。其中,蛋白質食物如鯖魚、沙甸魚、動物內臟、肉汁等都屬於高嘌呤食物;肉類及海鮮都是中嘌呤食物,每日應限制6至8両;低嘌呤食物特別推介雞蛋。飲品方面,內臟製成的湯、燉湯及酒精飲品都是高嘌呤;肉湯屬中嘌呤;蔬菜湯、果汁、汽水、咖啡及茶,都屬於低嘌呤。鄭智俐強調,痛風復發期間,應減少每日攝取的嘌呤總含量,盡量選擇低嘌呤組合的食物。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