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資深演員曾江昨被發現倒斃於指定檢疫酒店房間內,終年87歲。《明報》據悉,曾江患風濕及「三高」,前日曾向女兒透露心口痛,女婿隨即送藥到酒店,惟未知職員有否將藥送上房。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若長者有風濕及「三高」,往往每日需服5至10粒藥,以保持心臟健康,一旦未有帶備充足藥物,「食少幾日藥好易出事」,或增中風或心臟病發風險。經常聽到的「風濕病」究竟包括哪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等的成因、徵狀和治療是怎樣的呢?跟心臟病和中風有什麼關係?患者要如何提高警覺呢?至於「三高」,困擾着不少都市人,日常在飲食或運動方面又要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面上紅疹是玫瑰痤瘡定濕疹作怪 5個關於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

【明報專訊】面上爆出粒粒紅疹?!可能是濕疹、玫瑰痤瘡等,究竟怎樣分辨?面頰經常紅粉緋緋,未必因為肌膚白裏透紅,可能是玫瑰痤瘡作怪。醫生提醒,不要自行買藥膏塗搽,小心「愈搽愈衰」!5個關於玫瑰痤瘡和紅疹的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面上出紅疹-玫瑰痤瘡?濕疹?原因多蘿蘿?問:面上出紅疹,究竟是暗瘡還是皮膚過敏?鄭:紅疹有許多形態,有的表面平滑,有的很粗糙。面上紅疹有不同成因,常見如濕疹、接觸性皮膚炎、脂溢性皮炎、光敏性皮膚炎、玫瑰痤瘡,以及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也是常見出疹的成因,如紅斑狼瘡、銀屑病(牛皮癬)、皮膚發炎、暗瘡等。如果情况持續或徵狀不常見,須轉介至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 Read more

知多啲:脊椎遭侵蝕 須用生物製劑

【明報專訊】在香港,每1000人當中有3名銀屑病患者,每年超過600個新症,估計現時有逾2萬名銀屑病患者。 銀屑病還未有根治療法,目前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病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要視乎病情、多少關節及哪些關節受影響,加上每名病人的工作需要、社交需要及對自身外觀要求也不同,因此,每名病人的治療方案也是度身訂做。 未能根除 治療度身訂做 若病情較輕或只有4個以下關節受影響,醫生一般會先用消炎止痛藥控制病情。若過了6至8星期效果也不太好,就可能需要使用改善病情的藥物(Disease Modifying Agent),以改善周邊關節如手指及腳的病情,如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來氟米特。若周邊關節的關節炎得不到改善,或是中軸關節如脊椎、胸椎及骶髂關節(脊骨與盆骨的接位)出現銀屑病關節炎或被侵蝕,就要使用進階藥物生物製劑,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白細胞介素抑制劑、介素23抑制劑、口服激酶抑制劑等。生物製劑是針對發炎的路徑,治療病情的根本,一個月花費約6000元至1.3萬元不等,但不適用於患有脫髓鞘疾病、愛滋病、肺癆、肺炎、過濾性病毒及過去5年內曾患癌症的病人。 另外,病人亦需要改變生活習慣,作息定時有助強壯免疫系統,而且不要吸煙飲酒,以免加劇病情。運動亦有幫助,例如游泳,有助紓緩關節炎,而陽光及海水(鹽水)亦可改善病情。飲食方面,少紅肉多蔬菜、多吃乳酪及益生菌,因益生菌有助腸臟健康,增加免疫力。一般來說,銀屑病病人較易肥胖,亦較容易患上糖尿病、脂肪肝及尿酸高,因此,病人的飲食要較清淡。

Read more

手指腫 腰痠背痛 銀屑病偷襲 關節發炎

【明報專訊】銀屑病俗稱牛皮癬丶乾癬。因免疫系統失調,病人皮膚細胞異常活躍,過度增生變得粗糙和乾燥,厚如牛皮。雖然沒有生命威脅,但因影響外觀,令病人失去自信,情緒低落。 世界衛生組織將銀屑病列為嚴重、慢性及非傳染性疾病。 銀屑病除了影響皮膚,還會攻擊結締組織,若發現關節紅腫痛、指甲凹陷、手指腫脹,別誤以為是扭傷撞傷,應盡早求醫。 問醫生 郭:郭文亮(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銀屑病會否傳染? 問:什麼是銀屑病? 鄭:銀屑病,俗稱牛皮癬,但實際上不是癬,亦不是受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並不具傳染性。 銀屑病患者皮膚出現類似癬的紅疹及鱗屑,但病理與癬不同,銀屑病是由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皮膚表徵,除會影響皮膚,還會影響身體其他系統及器官,包括關節、血管、心臟等。因此,若發現身體出現紅疹,應看醫生診斷,不容忽視。 郭:銀屑病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人抗體攻擊皮膚真皮層,令真皮層的血管增生及擴張,加速新陳代謝,皮膚細胞過度增生,令皮膚變厚,呈現紅色,與癬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銀屑病除可攻擊皮膚,亦可攻擊其他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如關節軟組織及骨骼。銀屑病有多種表現方式,如:手背出現1至10厘米的皮膚變厚、甩皮反光;軟組織發炎令整隻手指腫脹如香腸;手指變形萎縮,因末端關節被侵蝕融解;肚臍及腋下等較隱蔽位置出現皮膚徵狀,較嚴重的會出現紅點及發燒。銀屑病並不是傳染病,每1000人當中有3人是銀屑病患者,男女比例相等。 一成半人關節炎沒出疹? 問:什麼是銀屑病關節炎? 郭:銀屑病關節炎是由銀屑病引起的關節炎。在銀屑病病人中,有關節炎的約佔30%。銀屑病關節炎有5種表現模式: 手指末端發炎 少於5個關節(大關節加小關節)發炎,或會有腳關節發炎 對稱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 侵蝕性關節炎,令關節變形 中軸關節(脊椎骨及骶髂關節)發炎 這5種情况可同時或逐步出現。在銀屑病關節炎出現時,約70%病人已出現銀屑病病徵(皮膚出現紅色斑塊、有銀白色鱗屑、增厚、乾燥、痕癢、疼痛等徵狀);另有15%病人只有關節炎而沒有銀屑病徵狀;餘下15%是以為沒有銀屑病,但其實只是銀屑病出現的位置不易見,如肚臍、髀罅、腋下、臀部, 甚至是陰囊。 鄭:大家要留意下列情况,一是已診斷有銀屑病,要留意有否出現關節炎;二是出現關節痛求診,醫生會詢問病人病史及檢查病人皮膚,留意是否銀屑病。 有家族史、指甲凹陷要小心? 問:如何確診銀屑病關節炎?如何分辨銀屑病關節炎及痛風? 郭:銀屑病或銀屑病關節炎本身沒有特定因子,因此暫時沒有單一方法確診銀屑病或銀屑病關節炎。如病人關節痛求診,醫生先問病人病歷,看看家族有否銀屑病或銀屑病關節炎病史,然後看病人皮膚有否銀屑病病變,以及關節炎模式,看關節炎程度或哪些關節發炎。 根據國際最新標準CASPAR,醫生可從5個範疇診斷病人有否銀屑病關節炎,包括: 1. 銀屑病證據:現在有銀屑病(2分) / 本人有銀屑病史(1分) / 銀屑病家族史(1分) 2. 銀屑病指甲病變:點狀凹陷,甲剝離,過度角化(1分) 3. 類風濕因子:陰性(1分) 4. 指炎(Dactylitis):整個指腫脹(1分) / 有指炎病史(1分) 5. 放射影像學:手或足的X光片近關節邊緣有明確骨化(1分) 若超過3分就可確診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與痛風最大分別是發病時間。銀屑病關節炎的關節痛一般慢慢出現;痛風發病較突然,而且多是單一關節出現痛楚,如腳趾公關節。醫生可替病人照X光、驗血看發炎因子及尿酸水平,甚或抽取關節液,看看有否尿酸晶體積聚,以診斷是銀屑病關節炎還是痛風。 父親易遺傳下一代? 問:銀屑病關節炎會否遺傳?患者是否不宜生育? 郭:銀屑病關節炎沒有特定的遺傳模式,但如直系親屬有,特別是父親那邊有,下一代患病機率約35%至47%。除了基因;環境因素亦有影響,例如吸煙,會較易引起銀屑病關節炎及會令銀屑病關節炎較難醫治。 文:陳子樂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銀屑病惡化 生物製劑速控病情 比傳統療法少副作用

【明報專訊】香港每100個人便有一人患有銀屑病(Psoriasis,又稱牛皮癬)。30歲及60歲前後是發病高峰期,當中不少是適齡懷孕的女性,患病不但影響皮膚外觀,導致情緒低落,病人往往因擔心病情惡化而不敢懷孕。 王女士因為懷孕,令銀屑病惡化成膿疱型銀屑病,手指長滿膿疱;分娩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她形容那份喜悅跟小孩出生不相伯仲! 36歲的王女士是一名記者,即將迎接第三個小朋友的來臨。然而她是銀屑病患者,之前兩次懷孕已經有過病變的現象,今次亦不例外。懷孕前的她一直患有銀屑病,大多出現於身體的局部位置,如手肘、膝蓋、臀部,口服藥物和藥膏一般都能控制病情。但當她懷孕時,銀屑病會轉化成膿疱型銀屑病,手指長滿膿疱,更出現銀屑病造成的關節炎徵狀。奈何工作需要,加上懷孕不能亂服藥,她只能硬着頭皮,忍着不適地繼續工作,鍵盤往往滿佈膿疱破裂流出的鮮血。 三大皮膚病 懷孕、壓力可觸發 銀屑病並非專攻孕婦,而是現今社會最常見的三大皮膚病之一。病人局部或全部的皮膚表面會出現粗糙紅色的丘疹或斑塊,因為表面有多層銀白色的鱗屑,故稱銀屑病。雖然銀屑病的成因仍然未明,但家族史、先天基因問題、免疫系統疾病和環境變化,都可能導致銀屑病的發生。 銀屑病不是傳染病,是自身免疫力系統出現了問題,過多白血球、多角形細胞和免疫力分泌物都會刺激T細胞釋放出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使皮膚細胞變得過度活躍而出現異常,導致皮膚周期比正常快。正常人的皮膚由初生細胞增生至脫落約需一個月,但銀屑病人只須5至7天,同時皮膚的血液供應也會改變,令皮膚出現發炎及斑塊、紅腫或痕癢等現象。懷孕、壓力和運動後創傷,皆有可能觸發銀屑病或使病情加劇。 30%患者有銀屑病關節炎 除了引致皮膚發炎和紅腫,銀屑病更會導致銀屑病關節炎,外國有研究指出,高達三成銀屑病人最終會發展出銀屑病關節炎。病人最常見於膝蓋疼痛、關節僵硬,嚴重的更會變得活動困難。此外,頭皮和指甲的病徵較常被銀屑病人忽略,但往往會為社交生活帶來影響。曾經有一名空姐病人,明明不是煙民,手指甲卻無故變黃,由於工作需要,只能以指甲油遮蓋;頭皮問題也愈來愈嚴重,由於公司制服較深色,頭皮大量跌落於肩膀令她十分尷尬,不但變得害怕上班,有時連朋友聚會也不願意出席。直至手腳相繼出現病徵時求醫,才得知自己患有銀屑病。 雖然銀屑病沒有生命的威脅,但它影響皮膚外觀,令病人感到尷尬、失去自信和情緒低落,更會影響身體各部分,較易出現三高、腎病甚至癌症,有研究更指銀屑病影響病人生活質素與癌症病人相似,可想而知患者承受的身心負擔的確不少。 目前,銀屑病不能根治且會復發,治療目的是控制病情,讓病人回復正常的生活質素。傳統療法包括外用藥物治療、光學治療和系統性藥物治療。外用藥物治療主要為含焦油類或類固醇,以及維他命D衍生物,能抑制表皮細胞分裂,但功效不算十分顯著,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引致皮膚萎縮、變薄或長出細毛等副作用。光學治療則是透過大劑量紫外線照射皮膚以減輕病情,但同時會令皮膚變得乾燥和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對付病情中等或嚴重的銀屑病,系統性藥物治療是較為常用的療法,能抑制免疫系統。傳統藥物包括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和環孢素(Cyclosporin A)和維他命A酸藥物,但維他命A酸效用有限,副作用也不少,系統性藥物或會產生破壞肝臟和腎臟的副作用。對此,生物製劑療法專門針對出現系統變異的銀屑病患者,可說一個嶄新的治療概念,能大大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的同時,又有相同或更理想療效。 生物製劑雖然較昂貴,但能迅速有效控制病情,而且減少系統性傳統藥物的副作用,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素,能抑制免疫系統,減低角化的過程。皮膚科醫生一般會小心檢查,及選擇合適的病人,以免出現如肺癆或肝炎等不必要的副作用 新療法助降心血管病風險 此外,近年醫學界證實銀屑病人患心血管病的風險較高。今年初在《美國皮膚醫學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生物製劑療法有助保護或改善心血管問題。很少人知道的是,心血管疾病是與銀屑病相聯的代謝綜合症,銀屑病人比正常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要高。該研究找來分別服用甲氨蝶呤和生物製劑的銀屑病人,觀察後發現服用生物製劑的病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服用甲氨蝶呤低45%,是不少銀屑病人的福音。 王女士分娩後,也接受了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兩星期後關節已活動自如;治療一個月後,皮膚大為好轉,她形容那份喜悅跟小孩出生可謂不相伯仲呢! 文:侯鈞翔(皮膚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Read more

知多啲:遺傳、壓力增發病風險

【明報專訊】銀屑病令皮膚出現紅、白屑,但不會嚴重痕癢,當事人未必第一時間察覺患病。余嘉龍指出,銀屑病與遺傳及壓力有關。「如果家族史中有銀屑病患者,病發風險較高。其次,後天環境亦會影響免疫系統失調。」研究顯示,飲食失衡、過量食肉導致腸道益生菌組合差,較容易發病;另外,感染和壓力亦增加銀屑病風險。「所以,注意飲食及減壓,可減少銀屑病發病。」 生物製劑雖有效控制銀屑病的病情,惟藥費高昂,每月約1.2萬元,「所以要根據病情考慮用藥。病情嚴重或傳統藥物失效,就要考慮生物製劑。當病情改善就減少甚至停用,減輕經濟負擔」。 病人可透過醫院的醫務社工申請藥費減免,若通過經濟審查便可獲得資助,注射生物製劑。

Read more

【有片】眼紅紅 腰背痛? 小心銀屑病聲東擊西﹗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有腰痛、膝痛、手指關節痛等「小毛病」,覺得是小事而忽略,休息一下就會康復,但沒想過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看似是皮膚問題,但近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患者同時出現多種共病纏身,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抑鬱、虹膜炎等。因此不要忽略這些「警號」,及早求醫以全面控制病情。 一名年約40歲的女傳道人,每日需要步行三層樓梯回教堂工作,患上銀屑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余嘉龍指出,「她病發了數月,九成皮膚受影響,有紅、增厚、脫皮等徵狀,受影響範圍極大。另外,因腳跟和膝關節亦受影響,需要輪椅代步」。當她來求診時,不停地哭,有抑鬱徵狀,不願意上班。 另一名老婆婆病人,因為膝痛向骨科求診,以為是勞損退化需要更換關節。然而,因為病情惡化速度快,不似是一般關節退化,引來醫生懷疑;再經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銀屑病關節炎。 發病高峰:20-30歲及50-60歲 銀屑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為2%。余嘉龍指出,香港的發病率則約為0.3%至0.6%,而發病年齡通常分兩個高峰期,最多為20至30歲之間,這個年紀病發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係;另一個是50至60歲,多是後天因素激發所致。銀屑病早期徵狀,七成人皮膚有脫皮情况,「但亦有三成患者的關節、筋腱首先受到攻擊,增加診斷困難」。 生物製劑有效紓緩急性發作 雖然數據顯示,銀屑病在香港的發病率較低,但余嘉龍認為數據未完全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不少病人逃避求診。「過去一直以為,銀屑病人因為皮膚外表受影響,導致抑鬱,患者隱藏自己而不去正視病情;但新的研究發現,銀屑病會影響腦部,因而出現抑鬱。」除了抑鬱,近年發現銀屑病有不少「共病」,如指炎、虹膜炎、血管病變等,「誤導」病人和醫生,因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無法根治。但余嘉龍補充,現時藥物成效亦不斷提高,除了有傳統的免疫系統調節藥物,現時最有效是使用生物製劑。「約十多年前便有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近年研究發現,控制白細胞介素IL12、IL23、IL17數量,可減低免疫系統對身體的攻擊,所以新的生物製劑都會針對抑制白細胞介素,減輕發炎,同時減低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 以上述40歲病人為例,由於她病發速度較快,所以余嘉龍決定使用起效較快的生物製劑,「傳統免疫系統調節藥物,要兩個月才起效,而生物製劑一般可在兩個星期發揮作用,這個病人用藥約兩周之後,可以慢慢行路;一個月後可正常行走,三個月後皮疹全部消失。此時便停止注射生物製劑,改用傳統口服藥,至今沒有復發」。 文:勞耀全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