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免疫力】芫茜營養豐富 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保護大腦 營養師:勿高溫煮

芫茜氣味獨特,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卻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多吃更有助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皮膚和腦部健康等。不過,要注意芫茜不可經過長時間烹煮,當中的營養價值有機會因為高溫而大幅流失;此外,其保質期相應較短,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提供小貼士,只需在儲存前簡單處理,即可大幅延長保質期至約3星期。 Read more

【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明報專訊】本港引入兩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口服藥,分別為默沙東研發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研發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其中默沙東口服藥已有逾千人服用,指定診所近日處方逾200個療程;輝瑞口服藥今天(16日)起使用。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稱,兩種口服藥各有特性(見表),如輝瑞口服藥會影響肝酵素,正服用薄血藥或抗生素等的患者須停藥才可處方,至於默沙東口服藥不可用於孕婦及餵哺母乳者。醫管局稱,輝瑞口服藥較有效,故會優先處方。專家指藥物適宜於發病首5天用於長者等高危患者,本地患者初步反應良好。 Read more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已開始辦年貨,可能會考慮購買參茸海味用來送禮,或是作為新年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然而不少賀年菜式較常加入不同調味料來烹煮,隱藏高脂、高鈉陷阱,因此在烹調時應留意。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人士,未必適合進食部分海味或需注意分量,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常見海味:鮑魚、花膠、海參、蠔豉、瑤柱、冬菇營養一覽 betway体彩 營養師高咏梅指出,大部分海味其實非常健康,屬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礦物質,以及多種不同微量營養素。以下是部分海味的營養資訊及特色: 鮑魚: 鮑魚肉質細嫩、低脂、高蛋白質 含豐富鐵、碘、硒、鈣等微量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含有鮑靈素和鮮靈素,研究發現有機會有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相關文章: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花膠: 魚鰾曬乾後所製成 含豐富膠原蛋白 含鈣、鐵、鋅等多種微量營養素 花膠會增加母乳的稠度,餵哺母乳的媽媽切忌在產後馬上食用,會增加塞奶風險 海參: 高蛋白質、低脂及低膽固醇 含豐富鈣、磷、鐵、維他命B及多酚類抗氧化物 研究指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黏多糖,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有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嫩,較易消化 蠔豉: 低膽固醇 含豐富維他命B12、鋅、碘和鐵質 有助提升免疫力 預防及改善貧血 瑤柱: 即乾扇貝,能作為天然調味料增加餸菜鮮味 含豐富維他命B12、硒、鋅及奧米加三脂肪酸 冬菇: 蔬菜中的較高蛋白質的選擇 含豐富纖維及鉀質,有助控制膽固醇和血壓 含多醣體,有助調節免疫反應,減低罹癌機會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海味營養陷阱?高鈉調味 高脂配料 害處多 高咏梅強調,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製作和調味過程,不少人或會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賀年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她解釋,賀年菜式常見會加入蠔油、鹽、豉油、辣椒油或南乳等調味料作炆煮,惟本身海味已有豐富鮮味,上述濃味及高鈉的調味未必需要,建議可選用薑、蔥、蒜、洋蔥、芫茜等天然佐料來調味,如果有瑤柱及魚等鮮味的材料,亦可考慮利用浸泡瑤柱的水及魚湯來烹調海味。 此外,由於海味容易吸油,如果跟高脂、高鈉的肉類一起烹調,例如臘味、豬手、豬腳、腩肉、動物皮層等,食物脂肪量會隨之增加,容易攝取超標。她建議,海味適宜配合相對低脂的食材,例如去皮雞腿、豆腐等,以及適量的高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以蒸、炆、燉、焗的方法烹調,避免以高油煎炸等高脂方式烹調。 部分病人、服藥人士要注意 患有部分疾病及正服食某種特定藥物的人士,需注意海味進食量,甚至應完全避免。對某些海鮮敏感的人士,應避免進食該海味。若屬以下疾病患者,亦要注意:貝殼類的海味通常有高含量普林(Purine),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宜進食;而含有豐富蛋白質、磷質和碘質的海味,肝病、腎病及甲亢患者進食後可能會影響病情,亦需小心。藥物方面,高咏梅指出,由於海參具抗凝血功效,服用薄血藥人士不宜過量進食。 由於花膠和冬菇等海味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力較弱的人士及兒童應適量進食,亦建議在烹調這類海味前應徹底浸發,同時需煮熟透。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明報專訊】現年59歲的社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昨早8時許於灣仔胡忠大廈社署辦公室內暈倒,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下午2時許再被轉送東區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消息指,他腦部出現缺血性中風,涉及大血管。社署發言人證實事件,並表示十分關心林嘉泰的情况,已即時聯絡其家人並會提供適切協助。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Read more

【耳鼻喉問題】經常挖鼻、擤鼻涕易致流鼻血 緊記正確止血手法 4個注意事項

大部分人都曾流鼻血,甚至有人會因為經常流鼻血而感到不安,擔心是否有嚴重健康問題,然而經常流鼻血很可能只是源於血管接近鼻膜,加上時常挖鼻、擤鼻涕太用力而導致鼻腔反覆損傷而引致。若不幸流鼻血,緊記運用以下4個注意事項,正確止血便能加快止血速度,如連續兩、三天都流鼻血,建議尋求醫生作詳細檢查,由醫生處方外塗藥物,以降低流鼻血機會。 挖鼻、擤鼻涕 易令鼻膜損傷致流鼻血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醫生解釋,大部分人流鼻血屬「創傷性」,通常是鼻膜位置有損傷,因為此處有很多微絲血管,習慣挖鼻子用手指弄傷、打噴嚏或擤鼻涕時過於用力、天氣乾燥等,都是導致鼻膜損傷而流鼻血的原因。此外,小童因其鼻膜比較薄、血管較脆弱,較容易流鼻血;而患有傷風感冒時不斷打噴嚏,會令微絲血管膨脹,屆時同樣容易流鼻血。 經常流鼻血人士,大部分是因為血管接近鼻膜,血管較易脹起,屬結構性問題,一旦有上述提及挖鼻子及用力擤鼻涕等習慣,特別容易流鼻血。止血後,傷口位置會結痂(結焦),結痂位置的不適感又誘使挖鼻子及用力擤鼻涕等,最後又引致流鼻血,形成惡性循環。 流鼻血4個注意 止血要掐住鼻翼非鼻樑 袁醫生指出,一般流鼻血在5分鐘內就能止血,如流鼻血者有服用薄血藥、亞士匹靈,傷口會較難凝血,止血時間會相對較長,否則健康人士突然流血時間過長,應求醫作詳細檢查。 正確止血4個注意事項 掐住鼻翼位置以壓力止血 坐直身子、頭微微向下 不應躺着、不應後靠、仰頭 冰敷作輔助 袁醫生提到,坊間有人會按壓鼻樑來止血,方法實屬錯誤,因為鼻樑位置有軟骨阻擋,無法按到鼻腔內的血管,難達至止血效果;相反掐鼻翼位置能令流血的速度降低,即使傷口不完全在鼻翼位置,仍有效令血慢慢凝固而成功止血。 醫生處方藥膏降低反覆受損機會 流血時間長宜求醫 除流血時間過長外,若連續兩、三天都有流鼻血問題,同樣需求醫檢查。醫生檢查後如發現是一般鼻膜創傷,會處方塗於鼻腔的藥膏,藥膏除可形成保護鼻腔的屏障,減少傷口再次受損,含有抗生素成分可幫助殺菌,阻止細菌影響傷口癒合,加快康復避免同一位置容易再受傷;如發現鼻膜過薄而流血,亦會處方滋潤鼻腔的藥膏,並同時提醒生活習慣上需注意的地方,如不要大力擤鼻涕等,以減少流鼻血機會。 相關文章 【耳鼻喉問題】 偏頭痛成因不明?寫「頭痛日記」揪出誘因 留意5大徵狀 勿混淆嚴重腦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三高與中風】治療急性中風 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增康復成效 醫生教路做好3件事 減9成中風機會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又再一次提醒我們:中風是本港第四號疾病殺手,每年奪去3000至3500人的性命,若沒有及時救治後果可以十分嚴重!近年在治療急性中風的藥物和技術已有很大進步,如透過「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等都可幫助更多中風病人康復過來。決心要預防中風,何不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將中風的機會大幅減低八至九成! 急性中風:出血性與缺血性 成因有不同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多與血壓高、腦血管畸形或藥物影響等有關;至於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則多因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及膽固醇高,導致血管出現粥樣斑塊而堵塞血管。 注意心房纖顫致中風 致命及致殘率高 不過,吳醫生指,近年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值得注意一個新趨勢。「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纖顫等心律不正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也較嚴重,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若病人及早發現,服用薄血藥物已有助減低中風的機會。」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吳醫生表示,現時大部分急症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而治療關鍵時間亦由早期的黃金3小時有所延長,主要是針對一些發生大血管阻塞、掃描檢查顯示腦細胞未完全壞死的病人,可利用藥物溶栓,或以介入式手術取走血栓,令血管回復暢通。 接受溶栓或手術取栓治療 康復見成效 他引述研究顯示,每6至7名病人接受溶栓治療,或每2至3名病人接受手術取栓治療後,便有多於一名病人可以康復至能夠自理而毋須倚靠別人照料的程度。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急救,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以阻止血塊增大,有助提高病人癒後康復的機會,並可減低死亡風險。 急救錦囊:談笑用兵 注意小中風來襲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並要緊記「談笑用兵」的急救中風錦囊:「談」即出現言語不清;「笑」即面部表情不對稱;「用」即一邊手腳乏力和「兵」即立即求診,以便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救治。 此外,部分病人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只是這類小中風的徵狀會於一、兩小時後消失,容易令人忽視,但吳醫生提醒,在出現過小中風的個案中,多達一成人可於3個月內發生真正的中風。 「小中風其實已是一個提示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目前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及早接受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可以把中風機會減半。」 醫生Tips:中風可以預防嗎? 吳醫生強調,要預防中風,只要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要好好控制三高; 要提防心房纖顫; 改善生活習慣。 「有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便可以將整體中風風險降低八至九成。」 Read more

【有片:了解中風】免戒口新薄血藥 非人人適用

【明報專訊】常用薄血藥華法林(warfarin),減低血塊生成阻塞血管的風險,是預防中風和心臟病的重要藥物。不過,服用華法林限制多,劑量控制必須精準,過低預防血栓效力不足,過高則有出血風險。 近年推出的新型抗凝血藥(NOACs),正衝着華法林的「缺點」而來,是否舊不如新?新舊藥究竟有何優缺? 舊藥藥效易受食物影響 抗凝血藥(薄血藥)作用是干擾凝血因子,減慢凝血過程,防止血塊形成,最常用是傳統的華法林,使用超過50年,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則近年才出現。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指出,華法林使用歷史較長,使用的病人人數多,但無論醫生或病人,使用時都有好多地方需要注意,「華法林在體內劑量必須控制得相當精準,如果分量太低,未能達到阻止血塊形成;但分量太高,卻會增加病人出血風險。而且好多食物都會影響華法林在體內的藥力,一不留神便會令藥效變化,所以要控制藥效並不容易」。 要了解華法林在身體內的藥效,通常以血液中的薄血指數(又稱凝血指數,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作指標。董光達表示,病人必須定期抽血檢查,觀察指數變化,如果病人是長者,更需加倍留神,「好多時食華法林而出現嚴重問題的例子,都在老人家身上,主要原因是他們記憶力變差,容易食錯藥,例如食完一次後忘記了,再多食一次,如病人不小心跌倒或撞傷等出血,甚至不幸腦出血,因藥力過大,難以控制出血情况,甚至影響日後康復的進度」。此外,部分病人需要在不同日子,服用不同劑量的華法林,以平衡藥效。「曾經試過有病人,服用華法林後覆診,發現INR數值偏低,於是加大藥量,但下次覆診時INR數值又過高,因此食藥的方法會較為複雜,例如在單數日子及雙數日子,分別服用兩種不同劑量,以平衡藥力。對上了年紀的病人來說,記性或已較差,準時食藥也不容易,還要他們記住不同日子食不同劑量,難度就更大。」 換金屬心瓣病人必須用舊藥 就以上問題,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看似有更大優勢,因為新藥較少受食物影響,同時劑量控制不似華法林困難,毋須經常驗血檢測藥效。但董光達說,新藥並非所有病人合用。「例如患有二尖瓣狹窄而出現心房纖顫的病人,新藥並沒有太多數據支持其成效,反而是一些非心瓣性的心房纖顫病人身上,支持的數據較多。另外,更換了金屬心瓣的病人,服用新藥會增加併發症風險,所以這一類病人必須服用傳統華法林。」 舊藥幾毫子 新藥近20元 新藥除了面對以上限制,另一個「缺點」是,當遇到出血時,醫生處理的熟練度不及舊藥。「始終華法林已經應用多年,當出現流血不止時,醫生經驗充足,處理駕輕就熟。但新藥仍有不少研究正在進行中,當出血時如何處理,未有一致定案。」至於藥物價錢,亦是病人考慮因素之一,「傳統華法林,一粒藥只是幾毫子,但新藥藥價接近20元,而且大部分都需要自費」。 文:勞耀全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問醫生:停服薄血丸 先衡量風險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梁:梁家騮醫生 觀:facebook Live 觀眾 觀﹕我爸爸70歲,服食薄血丸(華法林Warfarin)5年。近日大便有血,可否做大腸鏡檢查?是否需要停藥? 梁﹕視乎什麼原因服食華法林(口服抗凝血藥),停藥與否,需平衡風險。若暫停用藥對於本來疾病沒有很大影響,病人可以停藥一段時間,安心進行大腸鏡,減低出血風險。 若病人不適宜停藥,醫生或會考慮轉用另一隻抗凝血藥(肝素Heparin);它比華法林易於控制,進行檢查相對安全一點。 某些極端個案(例如曾經接受更換心瓣手術),病人必須一直服食抗凝血藥,一旦停藥,風險很大;若醫生懷疑腸道出現嚴重疾病,可能在不停藥下照做腸鏡檢查,或者商討其他檢查方法(如:電腦掃描)。 痔瘡出血 不能做篩查? 觀﹕患有痔瘡,若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結果會否不準確? 梁﹕若在痔瘡出血期間採便,就會出現陽性結果。痔瘡病人如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應該在痔瘡沒有出血時採便。 大便隱血測試有其局限性,絕對不是百分百(大約80%) 準確。即使結果呈現陰性,不代表一定沒事。至於結果陽性,也包括不少「假陽性」個案。例如:30萬人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篩查,預計1萬人結果呈陽性。這1萬人再做大腸鏡檢查,可能300個有癌症,2000個有瘜肉,餘下7000多個可能是痔瘡患者。29萬呈現陰性結果的人當中,亦可能有癌症或大瘜肉;不過在大便隱血測試期間沒有出血,所以偵測不到。 另外,大家需要注意,大便出血(不論因為痔瘡與否),其實已經歸納在「出現病徵」群組,不要掉以輕心。 基因檢查 跟進遺傳性腸病 觀﹕我的媽媽48歲死於大腸癌。我在24歲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我是否要一直定期檢查? 梁﹕如果患者帶有某些突變基因,屬於遺傳性的腸道疾病,包括: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及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前者特徵是超過一名家庭成員患上超過一種癌症,而且年輕病發;後者則在年輕時候,大腸開始出現大量瘜肉,如果沒有適當的跟進和治療,40歲左右可能演變成為癌症。 如有懷疑,建議透過基因診斷(*),檢查有沒有突變基因。若帶有突變基因,病人須一直定期跟進。視乎年紀和病變,可能需要採取預防性的切除手術。 若非帶有突變基因,醫生就會當作高風險人士跟進。不論年齡,若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視乎瘜肉的數目、大小及病變程度,建議每3至5年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 有何風險? 鄭﹕大腸鏡檢查,出血風險在哪裏? 梁﹕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沒有發現瘜肉,一般風險很低。若發現瘜肉,需要切除治療,出現併發症和出血的風險增加。大腸鏡有弄損或刺穿腸道的風險,導致出血或腹膜發炎徵狀,可能需要手術修補。 另外,大腸鏡檢查前需要飲用藥水,清洗腸道。準備過程,也有可能出現罕有併發症。例如:某些洗腸藥水可能令到本來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出現腎衰竭;或腸塞病人洗腸時或會弄穿腸壁。 *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病理部學系轄下「遺傳性腸胃癌基因診斷化驗室」,為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診斷服務。 網站﹕goo.gl/F6Rvz5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