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戊型肝炎再現】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編者按) 本港昨(16日)錄今年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稱,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有長期病患的28歲男子無接觸齧齒動物或鼠,潛伏期無外遊,暫未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會繼續調查。連同此個案,本港去年至今錄得3宗人類大鼠戊肝個案。究竟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什麼呢?其傳播途徑、潛伏期、治療或預防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Read more

【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明報專訊】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近日獲內地藥監局同意緊急使用,萬泰目標於未來6個月生產2億劑疫苗,並稱有關疫苗能否於本港使用,視乎港府會否批准。帶領研發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強調該款疫苗現時亦有效對抗Omicron。噴鼻式疫苗跟現時本港可供應的兩款新冠疫苗科興和復必泰有什麼分別?萬泰生物早前稱,疫苗在3個月內對無免疫史者的防住院、重症保護力為55%,有免疫史者接種半年內的保護力則達82%。袁國勇稱,相比肌肉注射的針劑疫苗,噴鼻式疫苗透過黏膜免疫系統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惟試驗中僅小量安慰組別參與者屬重症個案,故暫難評論疫苗防住院及重症的實際保護力。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港大噴鼻式疫苗 國家批准使用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港大(5日)透過新聞稿公布,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同意緊急使用。袁國勇相信,該款疫苗為世界首款獲批准使用的「港產」新冠疫苗,惟暫未知萬泰有否向港府申請認可。 萬泰目標於未來6個月生產2億劑疫苗,並稱有關疫苗能否於本港使用,視乎港府會否批准。袁國勇向本報表示,相信「衛活苗一號」為世界首款香港研發的新冠疫苗獲批准使用,希望本港能早日使用,「始終香港大學研發,香港都無得用好似唔係幾好」,惟未知萬泰有否向港府申請認可。他稱該款疫苗可於鼻腔及咽喉黏膜產生保護,阻礙病毒透過鼻咽入侵人體,而注射式疫苗則只能在血液產生中和抗體和T細胞反應。 袁國勇補充,研究團隊將以Omicron變異病毒株等更新噴鼻疫苗成分,惟強調該款疫苗現時亦有效對抗Omicron。 噴鼻式疫苗「衛活苗一號」三期臨牀:3個月內對無打針及無染疫者防住院重症保護力55% 「衛活苗一號」為減活疫苗(即已弱化的病毒),噴鼻後病毒會在上呼吸道系統繁殖,並產生鼻咽黏膜T細胞免疫反應,但受溫度限制,病毒不會進入肺內或在體內大量繁殖。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合作研發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近日完成三期臨牀試驗的中期主要數據分析。「萬泰生物稱,疫苗在3個月內對無免疫史者的防住院、重症保護力為55%,有免疫史者接種半年內的保護力則達82%。 相關文章:流感疫苗|擔心新冠疫情及流感夾擊? 流感疫苗知多啲:噴鼻式vs.針劑效用?自保良方? 袁國勇:相比針劑疫苗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 暫難評論防住院重症實際效力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相比肌肉注射的針劑疫苗,噴鼻式疫苗透過黏膜免疫系統更能阻截新冠病毒進入體內,惟試驗中僅小量安慰組別參與者屬重症個案,故暫難評論疫苗防住院及重症的實際保護力,亦未知本港何時可引入,籲市民不要等待,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萬泰生物指對Omicron變種有效 萬泰生物在公告稱,截至分析當日,共有約3.1萬名18歲或以上成年人參與試驗,當中一半接種噴鼻式疫苗,餘下接種安慰劑。結果顯示,有240人接種噴鼻式疫苗後仍染疫,當中無人需住院或轉重症,公告稱結果反映疫苗防住院重症的有效性為100%。另一方面,打針後感染Omicron BA.2、BA.4及BA.5亦無人入院,反映疫苗對上述病毒株仍有效。 帶領港大團隊的袁國勇向本報稱,由於住院個案均為安慰組參與者,且數量不多,難以評論疫苗防住院、重症的實際保護力。本港現時可接種的新冠疫苗均屬肌肉注射,翻查資料,首兩劑科興或復必泰疫苗須約兩周方有足夠保護力,袁表示,噴鼻式疫苗可在數小時內發揮效用。至於針劑、噴鼻式疫苗的有效性具體有何分別,他指出需在同一臨牀試驗直接比較,才能得知兩種疫苗差異,故暫無足夠數據作定論。 相關文章:XBB.1亞系變種傳播速度快 暫未見致更多重症 許樹昌: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 盡快為高風險者接種 試驗中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 至於試驗中的疫苗組及安慰劑組均有約12%人有不良反應,袁國勇指出,當中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出現不良反應比率與接種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相若。此外,一般噴鼻式疫苗只適用於2至49歲者,是次研究包含60歲或以上,袁解釋,團隊剔除噴鼻式疫苗的「NS1」基因,令長者也可接種,惟需更多研究才知道年幼、高風險者能否接種「衛活苗一號」。袁另估計,藥廠將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審批,其後才向特區政府申請。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XBB.1亞系變種傳播速度快 暫未見致更多重症 許樹昌: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 盡快為高風險者接種

【明報專訊】本港出現兩宗帶新變異株的輸入個案,分別為涉BA.2.75.2及XBB.1,兩人均於「0+3」實施前抵港,於9月27日檢測陽性、沒有病徵。至於港大最新本地個案的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回升至近1.03,為相隔一個月重上1的水平。本報分析「0+3」入境限制實施約兩周數據,發現機場入境者陽性率逾4%,較實施前微升。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稱,XBB.1有更強免疫逃逸,惟暫未見引起更多重症和死亡。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則稱,新加坡最先發現XBB.1亞系,XBB.1由BA.2.10及BA.2.75變異病毒株混合而成,為至今出現過的變種病毒中免疫逃逸能力最強,傳染性亦會更高。此外,專家委員會另一成員、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向本報稱,二價疫苗除防重症外,亦可減低感染風險。他認為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除原始病毒株,對近期各種Omicron亞系亦可產生針對性抗體。 潘烈文:XBB.1傳播力較強 新加坡未見致更多重症 兩宗帶新變異株的輸入個案,分別為涉BA.2.75.2的32歲女子,她9月23日從新加坡抵港,以及涉XBB.1的50歲女子,她9月25日從美國抵港,兩人均於9月27日檢測陽性、沒有病徵。政府專家顧問、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今(11日)表示,本港實施「0+3」入境檢疫下,新型變異病毒株勢會傳入香港,而XBB.1相比起現時同為變異病毒株的BA.2.75.2,XBB.1有更高機會成為主流病毒株,但他認為毋須過分擔心,因為XBB.1的「免疫逃逸」仍不足以避免「T細胞」的抵抗力反應,即代表接種疫苗後的產生的T細胞記憶仍有效。 新冠病毒持續演化。潘烈文向本報稱,XBB.1傳播力較強,新加坡近日三成個案帶該病毒株,惟重症、死亡個案未有大幅上升,估算病毒「毒性」與本港流行的病毒株無異,接種現有新冠疫苗產生T細胞反應仍有效防重症,籲市民毋須恐慌。潘補充,日後必然會出現更多病毒株,提醒市民應關注有否增加重症、死亡風險,而非有否令陽性數字上升。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Omicron BA.2.75 傳播力高於BA.5 英美澳加德正傳播 世衛籲復口罩令 蕭傑恒:XBB.1由BA.2.10及BA.2.75譜系混合而成 稱Omicron演變病毒株殺傷力不大 蕭傑恒今(12日)於港台節目表示,XBB.1由BA.2.10及BA.2.75變異病毒株混合而成,為至今出現過的變種病毒中免疫逃逸能力最強,傳染性亦會更高,但他指接種新冠疫苗後仍有效預防重症。他又指,現時XBB.1佔全球確診病例約1%,暫時難以判斷XBB.1會否成為本港主流病毒株。他表示,今年為全球復常後首個冬季,增加市民在聖誕假期外遊的機會,預料本港隨後會出現多類型的混合變異病毒株,確診個案亦會上升,又稱「邊隻(變異病毒株)會跑出」,需密切留意今個冬季情况。 蕭亦指,新加坡最先發現XBB.1亞系,經基因分析發現在尼泊爾、孟加拉等地方,有較多相關確診個案。他又認為,由Omicron所演變的變種病毒株殺傷力不大,相信臨床反應會大致相若,重症病例比率亦相對較低。 即時繁殖率重上1 薛達:港有足夠混合免疫 港大最新本地個案的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回升至近1.03,為相隔一個月重上1的水平。本港自9月26日實施「0+3」,據本報計算,新安排首周約3.9萬人經機場入境,同期有1643宗輸入個案,即機場入境者陽性率約為4.18%;而本月4日至10日有約5萬人經機場入境,共有2326宗輸入個案,機場入境者陽性率約4.64%。而實施「0+3」前兩周,機場入境者陽性率分別為2.88%及3.75%。 有參與新冠病毒研究的港大微生物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昨向本報稱,本港現有足夠混合免疫,重症、死亡數字較陽性個案更值得關注。他認為外遊者已接種疫苗、身體狀况「一定不差」,相信只有極少屬重症,大部分毋須接觸本地醫療系統,「如果要擔心3%至4%嘅分別,其實好荒謬」。 在「0+3」實施前兩周,機場檢測陽性個案佔當日輸入個案約兩成半至五成半,「0+3」生效後則維持在四成半至六成半。薛達估計,政府以快測陰性取代登機前核酸檢測要求,導致更多病毒量低、復陽且不具傳染性的入境者抵港,質疑輸入個案對醫療負擔構成的壓力不大,加上外防措施無法完全攔截輸入個案,反問「點解仲要『0+3』?」 薛達又認為本港放寬入境安排、社交距離措施後,個案升跌屬正常。翻查資料,單日新增重症個案過去一個多月呈跌勢,單日死亡數字則維持平穩,介乎3至23宗(見圖)。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病毒會循變弱方向發展,料打針後感染新病毒株將症狀輕微,而本港重症數字正拾級而下,認為本港絕對有條件推動「0+0」。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孔繁毅:曾感染BA.5應接種二價疫苗 至於復必泰向港府申請認可針對新冠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4和BA.5的二價疫苗,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劉宇隆早前明言反對採購二價疫苗,質疑有關疫苗抵港時,本地流行的變異病毒株已非BA.5。劉今(11日)指,不贊成引入雙價疫苗,認為Omicron變化速度快,3至4個月就會變成另一種變異病毒株,他引述英國研究顯示,另一款雙價疫苗只能增加50%抗體,幾星期後將會完全減退。如果年底本港引入該疫苗,針對的BA.4或5屆時或已成過去式。 同為專家委員會成員的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昨日在港台《千禧年代》稱,二價疫苗是以Omicron研製,即使將來流行的病毒株未必完全脗合,效用亦會較初代疫苗好。 孔繁毅亦說,二價疫苗主要防重症和死亡,防感染效果並非最理想,並引述研究指感染後3至6個月接種加強劑,保護力較只打加強劑或接種加強劑後感染更好,提醒市民即使曾感染BA.5,亦應接種二價疫苗。 許樹昌:盡快為高風險者打二價 專家委員會另一成員、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向本報稱,二價疫苗除防重症外,亦可減低感染風險。他認為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除原始病毒株,對近期各種Omicron亞系亦可產生針對性抗體,例如在歐美等地佔比增加的Omicron BA.4.6和BF.7等,建議盡快為高風險和高暴露人群接種。他並引述世衛文章稱,應對新冠疫情變化的策略是提供可針對不同病毒株的疫苗,配合各地疫苗策略。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何栢良:優先讓長者、已相隔逾半年人士接種二價 何栢良相信,不少到期打下一針的市民正等候二價疫苗,期望盡快引入,優先讓長者、與上一針相隔逾半年者接種,鞏固社會防重症能力。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二價疫苗】專家指未證二代疫苗有效 崔俊明:需先完成3針方可接種第二代疫苗

【明報專訊】英國及美國早前批准使用「二價」(bivalent)新冠疫苗加強劑。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昨日稱,初代疫苗仍有效減低感染變異病毒株Omicron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認為市民未必需要接種下一代疫苗,現應專注推高初代疫苗第3針接種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暫無數據顯示涉Omicron BA.4和BA.5的二價疫苗有效,相信本港採購第二代疫苗仍是「漫漫長路」。他又指,市民需接種3劑疫苗後,才可以接種第二代疫苗,否則未能產生足夠保護力。衛生防護中心表示暫未收到相關藥廠申請在港使用第二代疫苗,籲市民不要等待,盡快接種現有疫苗,以加強保護。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崔俊明:英二價疫苗效能與初代相若 完成3針方可接種第二代疫苗 崔俊明昨在港台《千禧年代》解釋,英國批准使用的是針對Omicron BA.1和原始病毒株的二價疫苗,美國則批准針對BA.4和BA.5與原始株的二價疫苗,相關藥廠仍在研究後者,暫無效能方面的數據,而BA.1疫苗則有研究顯示其效能與初代疫苗相若,「唔好以為二價一定好啲」。他稱政府仍與藥廠討論,或需更多研究數據以決定購買與否,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現有疫苗。他又認為,政府可考慮以行政方法,強制指定群組例如長者接種疫苗,以推高疫苗接種率。他又指,市民需接種3劑疫苗後,才可以接種第二代疫苗,否則未能產生足夠保護力。 被問到政府採購復必泰兒童版疫苗的進度,崔俊明表示,暫時未引入相關疫苗,相信與價錢或供應無關,可能政府仍與藥廠商議合約條款,又指如復必泰兒童版疫苗最後未能引入,可能需自行稀釋,但強調稀釋過程非常困難。他又指,現時本港只提供科興疫苗予幼童接種,認為政府應盡快引入兒童版疫苗。 劉宇隆:無數據顯示第二代疫苗較初代疫苗有效 應專注推高打第3針 身兼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劉宇隆向本報稱,得悉不少家長仍抱有等候第二代疫苗的心態,不願帶子女打現有疫苗。他引述哈佛大學著名免疫學家巴魯什(Dan Barouch)在《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的最新文章稱,接種加強劑後抗體會隨時間下跌,每4至6個月打一次加強劑並不實際、理想和長遠,亦會加劇市民「加強劑疲勞」(booster fatigue),加上現無充足數據顯示第二代疫苗有效,認為市民未必需要接種,強調過早討論應否打下代疫苗會令政策失焦,現應專注推高第三針初代疫苗接種率。 劉宇隆表示,目前新的變異株主要在接種率低的地區出現,他相信隨着全球接種率提高,出現新變異株的機率將減低,市民或毋須每年接種加強劑,屆時或只須免疫力弱的病人要打針。 相關文章:【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歐家榮:現疫苗有效 莫等次代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稱,在第五波疫情所得數據得知,現有疫苗對防重症和死亡非常有效,呼籲夠期打下一針的市民不應等第二代疫苗,盡快打齊3針。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情】調查分析:長者對新冠病毒及疫苗有6大謬誤 快測呈陽性不申報? 二次感染徵狀較輕?

【明報專訊】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有12%的長者或其家人曾在快測陽性後不呈報,有8%長者須接受強檢但無做檢測,亦有5%長者曾呈報舊的檢測結果;亦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二次感染的死亡及住院風險有多少呢?協進會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更難控制疫情。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新冠疫苗的理解有6大謬誤(見表)。有專科醫生估計長者不呈報的原因包括擔心要隔離,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下在家隔離,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 調查:12%長者或家人快測呈陽性不報 近半料未來病徵變輕微 曾祈殷分析:6大謬誤 現時新冠病毒快速測試陽性個案須靠患者主動申報。民研上月15至16日共訪問664名60歲以上長者,調查結果發現,除超過一成受訪者沒呈報快測陽性結果外,亦有27%受訪者表示有朋友不呈報快測陽性、有10%曾草率做快測。 被問及病毒嚴重性和接種意向,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31%認為傳染性會降低;只有10%受訪者認為60至69歲人士染疫後有較高重症及死亡風險。此外,有18%受訪者未完成接種3針疫苗,接種3劑以下疫苗的受訪者中,七成因擔心疫苗安全性而選擇不打針,有36%傾向盡量延遲甚至不接種。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呈陽性患者 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 曾祈殷:長者有「疫苗衰退症」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疫苗的理解有六大謬誤(見表),他指現時BA.5已逐漸成為主流病毒,是傳染力最高的病毒株,憂慮長者低估疫情。 曾祈殷指長者有「疫苗衰退症」,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反應及副作用均沒那麼強烈,認為長者毋須擔心副作用,亦應接種加強劑疫苗。他續引用第五波疫情數據,指出60至69歲長者亦算高危群組,該組別未打疫苗的感染死亡率達1.84%,對比50至59歲死亡率為0.77%,20至49歲則為0.03%至0.17%。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的原因是擔心隔離會影響家人,他對此感憂慮,亦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將更難控制疫情。龐補充,由於60至69歲長者仍會在社區活動,未退休者仍要上班,加上低估疫情對自己的影響,憂慮他們放下戒心,更易染疫。 梁子超倡允有人照顧者在家隔離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有多個潛在原因,包括不相信有嚴重後果、憂慮要隔離等,他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的情况下在家隔離,認為此舉可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梁不建議透過強制手段要求市民申報快測陽性結果,指此舉反會令人不做檢測。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醫局籲及早申報取口服藥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昨在疫情記者會回應時稱,希望病人會自行申報,因醫管局會主動聯絡病人,了解他們需否治療,強調如及早申報,可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及早控制病情。此外,政府3月推出快測申報平台,若市民使用網上平台有困難,可使用電話的自動留言系統,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天表示,現時每日透過電話接到數十宗呈報個案。 六成染疫長者拒口服藥 有寧食清瘟 另外,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日前(3日)表示,留意到有市民、尤其60歲以上長者或認為病徵輕微,即使獲建議求醫「都未必肯睇,睇咗都未必肯食抗新冠口服藥」,呼籲60歲以上、沒有病徵的染疫長者「可以亦都需要服用口服藥」,以減因病情轉差而入院及死亡風險。 劉補充,醫管局會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資料,主動致電未滿5歲、大於60歲或因病導致免疫力低的患者,了解其病情,為有需要者預約遠程醫療服務及指定診所,希望相關者盡早獲發口服藥;而較高危的患者如70歲以上,局方收到個案資料後,「基本上」會即日聯絡。 醫局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 誤以為「嚴重」始需口服藥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說,若市民到社區檢測中心做核酸檢測,採樣時須提供電話、身分證號碼等個人資料,衛生防護中心收到陽性報告後,會透過電腦系統將上述資料自動資料交予醫管局;而快測陽性患者則須靠患者主動呈報,「唔呈報唔會知道陽性」(見附圖)。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在港台《星期六問責》稱,醫管局會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了解其病情並提醒患者就醫,但有患者誤以為要「嚴重啲先食(口服藥)」、或不想服食「咁勁嘅」西藥,最終只有約四成長者會服用口服藥。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醫管局:幾萬人服口服藥 可減八成住院風險 未見嚴重副作用 有處方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向本報說,曾見求診染疫長者即使適合服用口服藥,但當中有人以「病徵輕微」、「仿效朋友經驗」為由,一度選擇服用「連花清瘟膠囊」;另有人誤解服用口服藥一定出現嚴重副作用,故取藥後未有服用。林建議家屬可多向長者解釋藥物成效,即使獲處方口服藥,亦應關心家人有否完成療程。 劉家獻補充,患者或因不同原因拒服口服藥,重申局方已為幾萬名病人處方,當中未見嚴重副作用。他引述研究稱,口服藥最多可減八成住院風險,「有啲嘢可以令到風險降低八成,大家一定要去使用」,呼籲市民如獲處方口服藥就應接受。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自7月1日至8月4日,共有30名非洲抵港者確疹瘧疾。瘧疾是可致命嚴重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地區,如非洲、東南亞等地。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等症狀。重症瘧疾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導致死亡。有專科醫生稱,本港僅間中有瘧疾輸入,形容情况罕見,認為流入社區風險很低,相信加強滅蚊已可減低潛在風險。其實被蚊叮咬後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要如何預防蚊叮呢?怎樣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瘧疾是什麼?徵狀發燒、嘔吐?出現貧血、痙攣、昏迷等併發症?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器官衰竭及昏迷,嚴重可致死亡。 本港瘧疾流入社區機會大嗎? 防護中心昨稱,30宗外地傳入瘧疾確診個案,涉及30名介乎25至57歲男病人,各人於7月1日至8月1日由非洲抵港。其中一名52歲病人檢疫期間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亦指,今(5日)午有一位瘧疾病人死亡,該名病人8月3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留醫,同日轉到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惟送院時情况轉差,服藥後未見好轉。另外,暫時有19位病人在公立醫院治療瘧疾,包括8名病人在瑪嘉烈醫院留醫,2名病人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9名病人在廣華醫院留醫。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表示,最近瘧疾個案情況令人擔心,有大部分患者由非洲畿內亞抵港,最近在檢疫酒店確診,有患者情况嚴重,屬惡性瘧疾,另有個別患者需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她亦透露,部分瘧疾患者於檢疫酒店確診,涉及酒店約6至7間檢疫酒店,其中包括油麻地香港海景絲麗酒店。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瘧疾在港並非常見疾病,每年間中有輸入個案,惟短時間內多宗瘧疾輸入很罕見。他說,瘧疾以按蚊為媒介,但本港按蚊數量不多,加上患者抵港後直接入住檢疫酒店,其後由酒店被送往醫院,未有走出社區,他認為是次事件致瘧疾流入本港社區的風險不大。 林稱,只要在患者曾逗留的地方加強滅蚊,相信已可減低流入社區的潛在風險。對於有患者在檢疫期間離世,他稱瘧疾患者有病徵時情况可很快轉差,不排除患者警覺低,離世前或未有人發現病情。 瘧疾知多啲?對付瘧疾有疫苗嗎?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當中包括超過26萬名5歲以下的非洲兒童。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以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蚊叮傳播 認識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每逢夏天都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細蚊仔闖大禍——登革熱 (譚談健康) 預防蚊叮後的登革熱,有4點要注意,第一是尋找蚊子滋生的地方,要斬草除根;第二是外出要有充足準備,例如穿淺色長袖衫褲,使用驅蚊劑;第三是如有懷疑,及早求診;第四是在蚊患嚴重的地方,應該要常常噴蚊怕水,以達到驅蚊或殺蚊的功效…… 預防蚊叮有辦法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Read more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日前(15日)撰文,認為本港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新冠和注射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並提出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獲續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回應查詢時認同港大學者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新冠疫苗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稱,群體免疫或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這剎那「躺平」,需保衛醫療系統及長者。 混合免疫是什麼?學者:即感染和接種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力 冬季前達最佳保護 本港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逾兩年半。4名港大學者日前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發表文章,包括兩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和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撰文,認為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除了維持戴口罩,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讓社區低度傳播?學者:夏季病毒存活力低 空氣傳播較少 專家又提倡放棄圍封強檢,學校亦應取消快測,讓社區有低度傳播,令人群透過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的免疫力。4名學者指出,若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都取消,入境者改為家居檢疫,根據新加坡經驗,每日個案數字或在3000至21,000宗之間上落,需聞氧氣住院者最高約1000人,死亡個案主要是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及有嚴重自身疾病者。他們認為,在夏季病毒存活能力較低、空氣傳播較少,趁此時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邊境措施較好。 4名港大學者認為要在等待針對Omicron疫苗的同時,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透過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background immunity),包括感染Omicron BA.2、BA.2.12.1、BA.2.75、BA.4或BA.5等亞系,不過戴口罩措施要維持。 建議圍封強檢、學校快測可取消?學者:須維持戴口罩 因內地仍繼續實施清零策略,他們建議優先和海外通關,逐步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改為家居檢疫;不論感染什麼變種,在社區感染者也應盡量在家隔離,除非家居環境不適合,或密切接觸者是高危者。 至於檢測,他們認為核酸檢測應集中在邊境、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圍封及強制檢測不僅昂貴,還會打亂生活及造成浪費,需要放棄,因為社區需要有低度傳播,令市民黏膜免疫力加強。至於學校,他們認為應取消快速測試,參考現有的流感監察機制,制定機制監察學校、幼稚園等的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同步推高接種率增驗核酸檢測?許樹昌:夏天推混合免疫較好時機 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盧寵茂回應稱,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稱,「混合免疫」非只是理論,有國家已「實戰」成功,如英國及新加坡,問題只是香港「夠唔夠膽做」,而推行「混合免疫」亦應同步推高高危群組接種率及加強核酸檢測,故不會是「躺平」。 許樹昌又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分流,無症狀或輕症者送往亞博等社區隔離設施,缺氧或有多種長期病患者才收入急症醫院,早些給高危但輕症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毋須太擔心本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 接種3針後再感染是方法?劉宇隆:非先感染後接種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他又認為,戴口罩措施最短要維持到明年,亦要維持學校每日快測安排,減低學童間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人第五波高峰後抗體水平正下跌?專家:冬季染疫「更弊」 抗病毒藥保護未打針長者 另一不願具名專家分析,感染後的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過4個月抗體會跌75%,本港第五波高峰在3月,若到今年冬季、高峰已過9個月,屆時才感染會「更弊」,現時社區抗體水平已下跌,但大部分個案仍是輕症,是好時機開始推混合免疫,雖然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放寬措施後都有一浪接一浪疫情,但每浪嚴重程度都低過上一浪。 該專家說,雖仍有長者未打針,但接種計劃推出一年多,又經歷第五波逾9000人死亡,這些長者仍不打針,相信很難說服他們,要靠抗病毒藥物來保護他們,且疫苗研發永遠追不上病毒變種速度,需靠自然感染才能鞏固人口混合免疫,不認同混合免疫是「躺平」。 現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 盧寵茂稱老幼接種低未必可保護 新任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本港「動態清零」是要維持個案數目向着零的方向,他在商台《政經星期六》稱,政府不能單憑免疫屏障或混合免疫概念就「乜都唔做」,因「呢一種理論未必咁實在可保護市民」,強調政府需繼續做好減感染工作,不可能「躺平」。盧於節目後晤傳媒時再被問到政府會否推行4名港大專家建議,他稱上任前已聯同特首李家超與新委任的6名政府專家顧問會面,會上有充分聆聽專家意見及作分析。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特別是某些重點人群,如80歲以上仍有三成未打針、3歲以下未能打針,亦要考慮醫療系統負擔。 盧又引述數據稱,現時本港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兩周後個案數字或升兩倍,即每日約6000至7000宗甚至更高,以此趨勢,本月底新冠病人或將佔用近2400張病牀,為公營醫療系統的約10%,屆時四分之一醫療服務會受影響,需延遲或暫停。政府會按照疫情發展,制定精準應對策略和措施,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效果,在保障巿民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同時,減低對社會正常活動影響。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慢性疾病】奇難雜症遇上新冠疫苗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宜先化療(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仍然嚴峻,變種病毒全球擴散,新受感染患者多未接種新冠疫苗。本地疫情雖然稍為緩和,但仍然不能鬆懈。香港有足夠疫苗供應,兩種疫苗同樣有效,可預防嚴重感染,鼓勵大家立即接種。個別人士患有慢性疾病,接種疫苗前可先與醫生商量。三高控制好可打針-70歲陳太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同時有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史。陳太定時服藥,血壓、血脂及血糖皆控制理想,應馬上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