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血癌大致分為三大類:「淋巴瘤」、「骨髓瘤」及「白血病」,三類血癌個別亦分為急性和慢性,以及其他特有的種類。急性血癌的病情進展較快,病徵較明顯,病人較易察覺身體有異;慢性血癌進程則較慢,有機會毫無病徵。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日常可留意有否突然出現不適,例如發燒、流牙血、流鼻血、身體有瘀斑或頭頸、腋下有腫塊等,如有懷疑應求醫;同時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血常規檢查或能針對血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血癌三大類 淋巴瘤新症佔多 骨髓瘤、白血病次之 betway体彩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每年約有1,000多宗淋巴瘤的新症,是三大血癌中佔比最多;骨髓瘤及白血病則每年分別約有300宗新症。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淋巴瘤:唯一有固體腫瘤的血癌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失控增生而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個,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常見發生在頸部,是能夠讓人摸得到、感覺到的固體腫瘤。由於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一旦出現擴散,它可以出現在任何有淋巴結的器官或身體部位,甚至在骨髓,因此其擴散的程度及走向難以預測。 淋巴瘤可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病人比例在本港約為1:9。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個案較少,惟它的病徵獨特,會令病人身體痕癢難耐,但不會有皮疹。此外,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同時可再分為急性和慢性,由於急性淋巴癌的腫瘤生長得快,病人較容易察覺,例如頸部有可能長出無痛硬塊,並於短時間內生長至很大的體積;病人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夜間盜汗等病徵;至於慢性則可能沒有病徵,容易被病人忽略。 骨髓瘤:別忽視骨痛的潛在危機 骨髓瘤一般牽涉骨頭問題,不少患者通常會出現骨痛,表面上好像較容易察覺。然而,由於年輕人或上班族可能早晚都需要用電腦或其他電子器材,容易誤以為是長期勞損帶來的腰痠背痛問題,因而延誤求醫;年長病人則可能以為骨痛乃骨質疏鬆所致,因而掉以輕心,往往服藥後未有改善,直至疼痛惡化,甚至骨折,最終才確診骨髓瘤。此外,骨髓瘤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貧血,容易疲累,體能變差;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况,以上徵狀需分外警惕。 相關閲讀: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白血病:癌細胞佔據「造血工廠」 白血病意指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癌細胞充斥在骨髓,以致只能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壞血球。白血病可劃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同時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白血病代表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得非常快,正常血球及血小板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一般會引致患者有發燒、容易流血等徵狀。急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前者較常見於小童,病情相對較嚴重,但有較大機會能治癒;後者則以成人患者居多。 求醫檢查 捉緊每個蛛絲馬跡 日常除了警惕有否明顯病徵,以盡快求醫檢查之外,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亦十分重要。詹醫生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沒有病徵,在接受定期身體檢查時,即使透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甚或連續數年都高於正常水平,病人仍可能因為沒有不適或徵狀而忽略,但其實這些數據有機會是罹患白血病的警號,如有懷疑,建議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及早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識別變異基因 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詹醫生指出,大部分血癌個案都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引致形成組合基因及組合反白,激活多個細胞訊息傳導系統,以致癌細胞急速生長,最終引致血癌,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為病人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以識別出變異基因,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治療血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還有嶄新的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均是可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治療方案並沒有單一方程式,醫生必須先透過詳細檢查,為病人所患的血癌進行精確分類,按照其分類、病情及需要,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白血病復發 父母先後捐骨髓移植 出現「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35歲的美娟與丈夫皆在銀行工作,育有3歲兒子及5歲女兒。美娟早前不幸確診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基因測試顯示白血病屬高危一類,預後極差。雖然化療後白血病初步受控,但估計復發機率極高,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即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目標是根治。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白血病半年後復發 二次接受骨髓移植 異體移植必須先找到合適的捐髓者,以白血球血型百分之百脗合的兄弟姊妹為首選;移植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般較低,治癒機會亦較高。美娟乃家中獨女,沒有親生兄弟姊妹,從骨髓資料庫尋找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unrelated donor)乃另一選擇。醫生為美娟在本地、內地、台灣及全球資料庫作配對,可惜未能成功。 最新的移植技術容許使用半脗合捐髓者(haploidentical donor),一般是父母或子女,成功率接近無血緣移植;美娟的子女尚幼,體型細小,幹細胞數量不足以移植,父母乃唯一選擇。 醫生初步建議由美娟父親捐出骨髓,但他多年前曾患大腸癌。父親捐髓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多顆大腸瘜肉,其中一顆有初期癌變;幸而因捐髓及早發現,切除後腸癌治癒機會高。 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 有抗癌效果 父親最終捐出骨髓,美娟接受移植後,順利康復;可惜白血病半年後不幸再度復發,基因測試發現骨髓含微量癌細胞。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第二次骨髓移植,由母親捐出骨髓。美娟二次移植之後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現象(graft versus host effect),影響皮膚、腸胃及肝臟,病徵包括皮疹及腹瀉,驗血顯示肝酵素上升;處方類固醇之後,喜見病情迅速受控。移植物抗宿主現象同時有抗癌效果,可減白血病復發風險,不一定是壞事。 美娟第二次移植後逐漸康復,5年已經過去,未有復發迹象,可喜可賀。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betway体彩 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betway体彩 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免疫治療治癌病 改造T細胞 對準目標滅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治癌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及細胞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療(chemotherapy)、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及口服標靶藥物(targeted therapy);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則有自體或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單克隆抗體、PDL-1抑制劑、異體血幹細胞移植及CAR-T療法皆利用病者免疫系統來治癌,可通稱為免疫治療。利用獨特的克隆白細胞製成專用單克抗體具高度針對性,安妥昔(rituximab)是好例子,可治療B細胞淋巴癌;化療藥物混合使用,療效更佳。癌細胞表面或有PDL-1蛋白,可避免癌細胞受病者的免疫系統攻擊;PDL-1抑制劑令病者T細胞恢復正常攻擊能力,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慢性疾病】奇難雜症遇上新冠疫苗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宜先化療(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仍然嚴峻,變種病毒全球擴散,新受感染患者多未接種新冠疫苗。本地疫情雖然稍為緩和,但仍然不能鬆懈。香港有足夠疫苗供應,兩種疫苗同樣有效,可預防嚴重感染,鼓勵大家立即接種。個別人士患有慢性疾病,接種疫苗前可先與醫生商量。三高控制好可打針-70歲陳太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同時有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史。陳太定時服藥,血壓、血脂及血糖皆控制理想,應馬上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血癌】廣泛應用基因技術治療血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不同的醫療領域正廣泛利用基因技術作診斷及治療之用,新冠病毒測試是好例子;癌症診斷及治療亦經常利用基因技術,尤其血癌。按基因變化分類-定最佳療法-血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確診者,其中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acute-and-chronic-leukaemia)、「淋巴癌」(lymphoma)及「骨髓癌」(myeloma)。近年醫療科技急速發展,血癌患者治癒機會大大改善。 Read more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Read more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Freer Law@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 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 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中西合璧的服藥方法,相信不少人都試過。有些人將中西藥分隔三數小時服用,認為會較安全。然而,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梁栢行直指一樣不安全,「每一種藥物消化吸收時間都不一樣,西藥由消化、分解、吸收至排泄出體外,4至8小時不足以排走一種藥。中西藥隔兩小時食,基本上在胃已經相遇;如果隔4至8小時,則可能在血液中相遇」。 中西藥在體內相遇,會有什麼化學作用? 中藥影響西藥吸收分解 梁栢行說不少常用中藥,在藥物動力學和藥性都會與西藥有抵觸。藥物動力學即西藥的吸收、分解、排泄代謝過程,中藥可能影響西藥在體內的水平,從而影響藥效。 梁引述2014年在藥劑學期刊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刊登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坊間兩家涼茶店出售的廿四味,化驗當中6種中藥:菊花、蒲公英、甘草、薄荷、金銀花、魚腥草,發現這些成分會抑制環孢素和雷帕黴素的藥效。兩者都是免疫抑制劑,用於器官移植、免疫疾病的病人。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則在2010年刊登一個病例,一名26歲病人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簡稱CML),連續7年每天服用伊馬替尼400毫克,一直沒有併發症;後來突然右上腹痛,抽血及抽組織檢查診斷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追蹤病人用藥和生活方式,發現他3個月前開始飲用含人參能量飲品。 梁栢行(鄭寶華攝) 伊馬替尼遇人參 致肝中毒 報告指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一般會出現於病人用藥後1至2年內(中位數為100天)。這個病人在用藥7年後才出現毒性,相信是因為伊馬替尼和人參相互作用。結果病人暫停服用伊馬替尼及人參,以及服用皮質醇近3周,待肝功能回復正常後1個月,再次服用伊馬替尼繼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3個月後肝臟檢查一切正常。 或許大家認為,名貴的人參不是尋常百姓常用藥材,器官移植和免疫系統疾病病人也不多,因此影響不大。然而梁栢行表示,常用中藥如甘草、銀杏、丹參,甚至經常用於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牛黃解毒片,都可能與降血壓藥、薄血藥、抗生素等相冲。 「中西藥相互影響,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影響藥物動力學,另一是影響藥性。」梁說。 藥物動力學 中藥可能會影響西藥在體內分解、吸收和排泄的代謝過程,令西藥在身體水平升高或下降,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 牛黃解毒片減四環素藥效 梁舉例,年輕人爆暗瘡求診,西醫常用四環素治療。另一方面,不少人自覺暗瘡乃熱氣所致,服用中成藥牛黃解毒片,清熱解毒,以為中西藥雙管齊下,更快消滅暗瘡。「四環素代謝過程中,一旦遇上鈣,就不被身體吸收;而牛黃解毒片中的牛黃富含鈣質。兩藥同時服用,結果是牛黃解毒片減低四環素的藥效,其他鈣片也有同樣影響,食了等於沒食。」 另外,中藥方劑中常見的甘草,西方草藥貫葉連翹(St John’s wort),還有西柚汁,會影響西藥在肝臟的分解速度。梁解釋,當西藥加快分解,藥效會很快消失,「有些西藥的藥效範圍(Therapeutic window)狹窄,少一點沒效,多一點有毒,例如甘草和貫葉連翹,會加快薄血藥華法林分解,令藥物很快失效,就會增加血管栓塞風險;相反,西柚汁會抑制藥物分解,令藥物聚在肝臟,令藥效加強甚至出現毒性。以華法林為例,積聚體內會增加出血風險。」 ‧藥性 不少中藥的藥性,與西藥相似或相反。梁舉例,銀杏和黨參抑制血小板,若服用薄血丸的病人食用,就會增加出血風險;甘草、鹿茸有降血糖作用,若同時服用糖尿藥物,就可能引致低血糖,有暈倒風險。而麻黃常用於感冒方劑,會收縮血管、加快心跳,人參亦會令血壓上升,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病人要避免。他提醒,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另外,不少病人聽聞中藥有降血糖或降血壓功效,自行減少西藥劑量,改服中藥。梁強調此舉十分危險,因為沒法得悉中藥藥效高低,究竟將西藥減半,還是減四分之一?自己胡亂加減藥物,可能會增加藥物毒性或令藥效大減。 (Pamela Moore@iStockphoto) 特別小心——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建議分開一至兩天服用 梁最後提醒,日常湯水裏中藥材分量少,而且有大量水分稀釋,較少出問題;但中藥方劑或中成藥把藥材濃縮,藥性較強,就要小心。「最安全是將中西藥分開一至兩天服用;並告知你的西醫、中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亦可向註冊藥劑師查詢,你服用的藥物有否與中藥相互作用的報告。」 文:鄭寶華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譚談健康:我不是藥神

【明報專訊】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這是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電影,電影在2018年7月在全國正式上映,內容非常精彩,主要是反映在現代社會中,先進的醫藥費用非常昂貴,是一般老百姓難以負擔的水平。 片中主角「程勇」,他的爸爸患上了血管病,需要動手術;在醫院中動手術動輒需要數萬至十數萬元,程勇想方設法籌募這筆手術費,如果不是,他的爸爸便不能動手術了。 一天,一名血癌患者來到程勇的店舖,求他幫忙進口印度藥;因為這名血癌患者買不起天價的正版藥來保住生命,所以只好希望程勇能夠從印度帶回一批仿製的特效藥,使他可以保持生命。影片中最後情節是程勇被捕、被判監,影片中很多情節,正正是反映到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各種問題。 ▲《我不是藥神》劇照 標靶藥成效大 費用昂貴 這些醫療費藥費的問題,是社會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片中所說的一種藥「格列衛」(Gleevec),成分是伊馬替尼(Imatinib),是治療慢性粒性白血病的一種特效藥,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這是一種慢性粒性細胞白血病的標靶藥,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批成功研製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在「格列衛」面世之前,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在5年的生存率通常在50%以下,當用了這種標靶治療,生存率可達到90%,而且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常地工作和生活,這些病人的生存率和普通人不相上下,所以這個標靶治療藥是在治療血液癌症中的一個大突破。 但可惜的是這種藥物非常昂貴,這並不是只是在中國的問題,其實在全世界這種藥物都非常昂貴,所以當這種藥物如果沒有醫療保險的支付,或政府公共醫療體系的承擔,普通人是很難長期付得起這種很有效的標靶治療藥。 影片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台詞﹕「命等於錢,沒有錢買藥就沒有命」、「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藥就在那裏,我卻買不起」。 其實這些醫藥問題,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在世界上各社會也都面對相同或類似的問題。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