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港大學者料港逾95%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 第六波粗病死率較低 成風土病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和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陳福和,昨日在網媒《灼見名家》發表題為〈新冠疫情勢將盡 香港復常心所往〉的文章,指第五波疫情從去年12月31日起計算,主要由Omicron BA.2.2病毒株引起,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截至本月14日,粗病死率為0.59%,惟6月起可稱為第六波疫情,並已轉由BA.2.2、BA.2.12.1及BA.4/5病毒株引起,如單計6月1日至本月12日數據,粗病死率已降至0.097%。又認為以現時新冠疫苗接種率及自然感染,估計本港逾95%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港大學者估計逾95%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 第六波粗病死率有效繁殖率較低 本地新冠疫情近期有回落迹象,4名港大學者近日撰文,首次指出本港自6月起已踏入第六波疫情,認為以現時疫苗接種率及自然感染,估計逾95%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再出現年初般爆發機率很微,又指在疫苗及抗病毒藥物面世後,新冠殺傷力已減弱,並已成為風土病,建議社會應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逐步取消本地社交距離措施,並盡快落實第四階段疫苗通行證。文章又表示,本港「絕對有條件」實現「0+7」甚至更進取方案。醫衛局回應稱,政府會一如既往,繼續根據世界和本地的疫情發展和上述政策防控疫情,適時及適當地調整防疫抗疫措施。 新冠病毒成風土病 文章指出,與前幾波相比,現時疫情之粗病死率及有效繁殖率均較低,加上其季節性愈來愈明顯,病毒基本上與各地流行之季節性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接近,公眾應開始明白「新冠病毒感染已經在本港扎根,並已成為風土病之事實」,而未接種疫苗者即使再給時間亦不會有大改變,認為毋須再等待,社會應逐漸開始放寬及復常。 完成接種者先復常 盡快落實第四階段疫苗通 文章認為抗疫方針應以保護未接種者、防止公營醫療崩潰及提高接種疫苗為主,先讓完成疫苗接種者逐步復常。社交距離指施方面,應盡快落實第四階段疫苗通,進一步取消餐飲場所營業時間及每枱人數限制、有序取消室內活動社交距離措施等規定;外防方面,現時入境旅客個案僅佔本地總數約2%,不會對本港醫療系統造成明顯壓力,本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之「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 相關文章:【兒童疫苗通】5至11歲首階段須打第1針滿3個月打第2針 未曾接種康復者科興須打「3針」復必泰「2針」 建議患者好轉可出院毋須等Ct值達某水平 為緩解公立醫院緊張狀况,他們建議當局以應對一般呼吸道病毒之感染控制措施應對新冠病人;患者獲處方口服抗病毒藥後,待病情好轉即可出院,毋須等待病毒載量下降或Ct值達某水平才讓患者離開隔離設施。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逾兩年少接觸流感恐捲土重來 口罩令應最後撤 至於口罩令,他們稱近兩年半市民很少接觸流感等呼吸道病毒,對其免疫力很可能下降,一旦大部分市民除口罩,呼吸道病毒很大機率捲土重來,死亡人數將以千計,尤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最受影響,因此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的措施。另一方面,當局應未雨綢繆,為應對新變種制定中長期方案,建立更全面監測體系,盡早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並在發現生物學特性及傳播特性未明的新變種時,相應收緊感染控制措施。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日前(15日)撰文,認為本港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新冠和注射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並提出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獲續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回應查詢時認同港大學者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新冠疫苗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稱,群體免疫或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這剎那「躺平」,需保衛醫療系統及長者。 混合免疫是什麼?學者:即感染和接種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力 冬季前達最佳保護 本港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逾兩年半。4名港大學者日前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發表文章,包括兩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和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撰文,認為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除了維持戴口罩,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讓社區低度傳播?學者:夏季病毒存活力低 空氣傳播較少 專家又提倡放棄圍封強檢,學校亦應取消快測,讓社區有低度傳播,令人群透過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的免疫力。4名學者指出,若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都取消,入境者改為家居檢疫,根據新加坡經驗,每日個案數字或在3000至21,000宗之間上落,需聞氧氣住院者最高約1000人,死亡個案主要是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及有嚴重自身疾病者。他們認為,在夏季病毒存活能力較低、空氣傳播較少,趁此時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邊境措施較好。 4名港大學者認為要在等待針對Omicron疫苗的同時,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透過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background immunity),包括感染Omicron BA.2、BA.2.12.1、BA.2.75、BA.4或BA.5等亞系,不過戴口罩措施要維持。 建議圍封強檢、學校快測可取消?學者:須維持戴口罩 因內地仍繼續實施清零策略,他們建議優先和海外通關,逐步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改為家居檢疫;不論感染什麼變種,在社區感染者也應盡量在家隔離,除非家居環境不適合,或密切接觸者是高危者。 至於檢測,他們認為核酸檢測應集中在邊境、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圍封及強制檢測不僅昂貴,還會打亂生活及造成浪費,需要放棄,因為社區需要有低度傳播,令市民黏膜免疫力加強。至於學校,他們認為應取消快速測試,參考現有的流感監察機制,制定機制監察學校、幼稚園等的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同步推高接種率增驗核酸檢測?許樹昌:夏天推混合免疫較好時機 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盧寵茂回應稱,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稱,「混合免疫」非只是理論,有國家已「實戰」成功,如英國及新加坡,問題只是香港「夠唔夠膽做」,而推行「混合免疫」亦應同步推高高危群組接種率及加強核酸檢測,故不會是「躺平」。 許樹昌又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分流,無症狀或輕症者送往亞博等社區隔離設施,缺氧或有多種長期病患者才收入急症醫院,早些給高危但輕症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毋須太擔心本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 接種3針後再感染是方法?劉宇隆:非先感染後接種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他又認為,戴口罩措施最短要維持到明年,亦要維持學校每日快測安排,減低學童間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人第五波高峰後抗體水平正下跌?專家:冬季染疫「更弊」 抗病毒藥保護未打針長者 另一不願具名專家分析,感染後的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過4個月抗體會跌75%,本港第五波高峰在3月,若到今年冬季、高峰已過9個月,屆時才感染會「更弊」,現時社區抗體水平已下跌,但大部分個案仍是輕症,是好時機開始推混合免疫,雖然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放寬措施後都有一浪接一浪疫情,但每浪嚴重程度都低過上一浪。 該專家說,雖仍有長者未打針,但接種計劃推出一年多,又經歷第五波逾9000人死亡,這些長者仍不打針,相信很難說服他們,要靠抗病毒藥物來保護他們,且疫苗研發永遠追不上病毒變種速度,需靠自然感染才能鞏固人口混合免疫,不認同混合免疫是「躺平」。 現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 盧寵茂稱老幼接種低未必可保護 新任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本港「動態清零」是要維持個案數目向着零的方向,他在商台《政經星期六》稱,政府不能單憑免疫屏障或混合免疫概念就「乜都唔做」,因「呢一種理論未必咁實在可保護市民」,強調政府需繼續做好減感染工作,不可能「躺平」。盧於節目後晤傳媒時再被問到政府會否推行4名港大專家建議,他稱上任前已聯同特首李家超與新委任的6名政府專家顧問會面,會上有充分聆聽專家意見及作分析。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特別是某些重點人群,如80歲以上仍有三成未打針、3歲以下未能打針,亦要考慮醫療系統負擔。 盧又引述數據稱,現時本港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兩周後個案數字或升兩倍,即每日約6000至7000宗甚至更高,以此趨勢,本月底新冠病人或將佔用近2400張病牀,為公營醫療系統的約10%,屆時四分之一醫療服務會受影響,需延遲或暫停。政府會按照疫情發展,制定精準應對策略和措施,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效果,在保障巿民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同時,減低對社會正常活動影響。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認為18至59歲未染疫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考慮風險和益處後,與第3針相距6個月後,可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此外,港大3名專家包括袁國勇估算本港社區在第五波疫情後,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再現第五波規模大爆發的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至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電台節目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 科學委員會: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4針新冠疫苗 與第3針相距6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開會,今日(20日)更新暫擬共識建議,認為接種第四劑或能對較年輕的成年人提供短暫的額外保護,指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的成人若有較高暴露風險,如安老或殘疾院舍員工,或個人需要如到海外升學等,經考慮對自身的風險和益處後,可選打第4針,惟須與第三劑相距最少6個月,而相同的做法可適用於同年齡組別的康復者。 專家強調,本地數據顯示接種三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其保護力一般可於數個月內維持高水平。由於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中大多數為60歲或以上人士,專家上月已建議他們接種第四劑疫苗。 袁國勇及港大專家指港七至九成人具防重症屏障 提4緩解策略 此外,本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新冠病毒個案膠着,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臨牀助理教授薛達今日在本報撰文,以接種及自然感染情况,粗略估算第五波後社區七至八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如包括無打針或未完成基本接種的自然感染者,應介乎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故再現第五波規模大型社區爆發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疫苗。 他們建議今夏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提出四大緩解策略,包括取消熔斷機制並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容許完成接種的緊密接觸者以連續7日抗原測試代替檢疫等(見表)。針對上述建議,食物及衛生局昨回應稱,政府會繼續留意最新疫情發展及Omicron特性,適時調整及檢視策略。 孔繁毅對疫情樂觀 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他續稱,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市民毋須太關注每日新增個案數,重症及死亡個案方能真實反映疫情嚴重性及醫療系統壓力。他說,瑪麗醫院現只有3名患者因新冠病毒入院,較高峰期的500人大減,反映疫情已「控制得好好」。 歐家榮昨稱,現難預料暑假疫情,屆時須視乎單日個案數、第三針接種率、本地會否出現新變種病毒、死亡個案等因素檢視防疫措施,但提醒市民現時在室內外均要佩戴貼面口罩。 何栢良:BA.4及BA.5與BA.2棘突蛋白僅2處差異 不算「太大變種」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19日)公布12宗輸入個案帶有非本地流行的Omicron亞系,包括1宗BA.4及10宗BA.2.12.1;本港至昨錄得9宗BA.4個案及35宗BA.2.12.1個案,全部均在機場或檢疫酒店發現,並無流入社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引述世衛資料表示,目前全球有20個國家或地區有BA.4個案,佔所有流行變異病毒株約0.5%,其中南非有九成個案涉相關病毒株;而美國有近50%個案屬BA.2.12.1。 何栢良在同一電台節目稱,相比第五波前,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情况大有改善,目前只要聚焦向長者推動接種疫苗能繼續復常。他另引新加坡及新西蘭為例,稱除非本港出現有「重大轉變」的新變種病毒株,否則即使染疫人數增加,重症比例都不會大升。他補充,BA.4或BA.5與本地流行的BA.2的棘突蛋白只有兩處差異,故不算「太大的變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明報專訊】截至昨日( 22日),本港合共接種超過700萬劑新冠疫苗,其中接種首針者佔合資格人口58.30%。此外,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年輕人接種疫苗出現心肌炎屬預期之內,約每10萬人中有10人,其中男性較多。目前科興及復必泰疫苗均採用肌肉注射,港大專家袁國勇團隊以小鼠研究,發現以靜脈注射復必泰的小鼠,心包出現明顯白斑;而肌肉注射的小鼠沒上述情况。團隊稱現時注射前毋須先抽吸注射器,或令疫苗意外注射入靜脈,引發心肌炎或心包炎,建議注射前應抽吸注射器檢視,以確保針頭不會插入靜脈。 Read more

URSUS Fitness近無鮮風供應 袁國勇:場內人士每分鐘呼吸空氣量高6至10倍 病毒積聚空氣 健身群組累計147人確診成本港第二大感染群組

【明報專訊】西營盤健身室URSUS Fitness爆疫,群組近兩周累計147人確診。昨到場視察的港大專家袁國勇表示,該健身室沒鮮風供應,幾乎接近零換氣,令病毒積聚於空氣,釀成爆發,認為改善通風系統前不宜重開。業界憂慮政府會規定健身室鮮風量與食肆看齊,表示難承擔改裝成本。有測量師稱,事件揭示政府對人流較多的室內處所,未按疫情提升鮮風量要求,促檢視準則。 Read more

聯合醫院非與超級傳播者同病格病人初步確診?梁子超:需高度護理病人應重複檢測 袁國勇:第四波個案回落速度慢

本港的第四波疫情,連續多天維持感染確診雙位數,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目前個案回落速度慢,加上冬至、聖誕節街上人頭湧湧,顯示市民對防疫措施支持度愈來愈低,不排除假期後疫情反彈。至於聯合醫院出現院內超級傳播,共有12名病人及7名員工確診新型冠狀病毒,其中「超級傳播者」84歲婦初次入院時檢測呈陰性。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今(28日)在港台節目表示,應對需高度護理如餵食、抽痰等的病人,設嚴謹的重複檢測機制,當病人第一次檢測陰性時,應在3至5日後再檢測。 Read more

新冠肺炎丨確診及不明源頭個案持續 港疫情惡化 袁國勇:第四波疫情似已開始 與尼泊爾輸入個案有關

【明報專訊】本港疫情是否已進入第四波?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表示,今日(20日)新增26宗確診個案,包括21宗本地感染個案,涉及跳舞群組、Staycation 群組、的士司機及主婦,患者分別居於不同地區,另有30宗初步確診個案。 Read more

【新冠肺炎】樂手染疫 病毒可飄20呎 袁國勇籲病徵輕微強制檢測

【明報專訊】香港管弦樂團的樂季揭幕即現染疫樂手,樂團35歲低音單簧管男樂手昨日初步確診新型冠狀病毒。中大專家許樹昌指吹奏管樂會噴出飛沫,周邊2米內的樂手最高危;另一專家梁子超則認為要視乎音樂廳的空氣循環及確診者病毒量等,而病毒微粒可隨空氣飄到20呎外,不能排除觀眾經空氣感染的風險。 Read more

新冠肺炎丨袁國勇:食肆酒吧街市院舍教會易有超級傳播 室內、交通工具鮮風量不足 料口罩難阻病毒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持續多月,而病毒檢測被視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措施之一。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建議集中資源檢測輕微病徵者,如冬天再爆疫甚至上萬宗時,「不可以不考慮強制檢測」,認為目前要開始討論該議題。他指出,目前食肆、酒吧、街市、院舍及教會等地方,容易產生超級傳播,必須採取針對性措施,但落實時「很多時候有問題」。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至昨日連續兩天沒有源頭不明個案,但不代表疫情放緩,他說患者確診後衍生第二代傳播,顯示病毒滲入社區。他呼籲市民於未來兩周減少到酒吧等高危場所,以截斷現有隱形傳播鏈。 Read more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新冠病毒22℃環境可存活14日 袁國勇籲:市民進入嚴密戒備狀態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病毒疫情反彈,港大數據顯示病毒即時繁殖率已重上超過1的水平,即每名患者可傳染多於一人。港大專家袁國勇促請港府立即加強控疫力度,否則新一波疫情「慘烈程度就好大」。天文台9天天氣預測料最高溫度會由31℃跌至27℃,袁國勇表示病毒於秋涼天氣可生存更久,籲市民進入「嚴密戒備狀態」。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