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Read more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一年前才照過大腸,醫生還說一切正常。為什麼我會突然患上大腸癌?」 王先生還打算與太太明年待疫情過後到日本旅行,現卻變得心灰意冷,但又心有不甘,希望我可以拆解他的疑團。 王先生的個案並不常見,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5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機率。那麼王先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8)我愚昧,我不明白

【明報專訊】下筆的前一晚,我出席了段校長與學生及校友的對話,若然只看了某些新聞報道的剪輯,可能你會以為中大是充滿了暴徒的大學,但只要有耐心看畢整晚的對話,也許社會大衆可以感受到學生及校友的心底話和他們內心的苦澀。 我並沒有打算挑啟爭端或火上加油,也絕不認同以暴易暴,可是這晚的對話卻給我很大的反思。 當晚不少學生含淚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例如他們指在和平示威的情况下受到不合理及暴力對待,甚至在禁閉期間所受的屈辱。面對那些學生歷歷在目的描述,我們真的還可以鐵石心腸,不去盡快尋求真相嗎?但當局卻堅持要留待監警會調查,對於備受關注的事件,例如元朗施襲、831、新屋嶺等等,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有獨立調查委員會?我不會未審先判認為警察濫用武力,也不會認為監警會無能,但當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右腳踢球時,為何就不可以也用左腳踢球?我愚昧,我不明白。我們需要把濫暴的人繩之於法的同時,也要還那些盡忠職守的警察一個清白,更需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還香港一個公道。 不偏不倚執法 大眾才甘願守法循章 香港過往的成功有賴香港人的努力、團結和質素,人人尊重法治。現今一代變了質嗎?通識教育是罪魁禍首嗎?年輕一代不是天生暴民,只有以民為本的政策和不偏不倚的執法才能令社會大眾甘願守法循章。當晚有一個同學說得好:「有誰不願意在校園專心求學問、追求理想?」是的,學問是讓我們明白事理,懂得向不公義發聲。時代發展太快,社會要學習了解及珍惜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珍惜並不等於縱容,我不認同以不公義的手段去爭取公義,也不接受以侮辱或欺凌的手法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紛亂,大學也不能置身事外。我相信單以強硬的策略並不能令社會盡快洗牌重來,即使表面回歸安靜繁榮,也化解不了一代人的仇恨。這晚的對話最終在互諒的氣氛下結束,學生向校長認錯,校長也坦然承認過往的不足。 如果真誠可以化解繃緊對立,這又對我們的政府有何啟示?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6):家在香港

【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星期,我收到多個從海外寄來的電郵及短訊,內容全是關於近日香港的情况。他們大都覺得香港已變成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城巿,並表示同情及可惜。我總是心有不甘,不斷地告訴他們香港不會從此「一鋪清袋」。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5):自主學醫路

【明報專訊】開了一整天的會議,身心俱疲,正趕往內鏡中心途中,路過醫院的咖啡店,遠處傳來Dean Chan、Dean Chan的叫聲。回頭一看,見到幾名醫科生,聚在咖啡店向我揮手。 這幾位學生,都是我熟識的。Annie(化名)希望可以像腫瘤科的馬教授一樣,將來成為年輕的教授,一面做科研,一面做臨牀工作。她一直都想在研究方面預備自己,這幾年除了跟着她的導師做研究外,更在完成醫學院四年級的課程後,到哈佛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學習一年。這天原來是她離港到美國進修的前一天,特意回醫院的圖書館找些資料。 那邊的Samuel(化名)是一個陽光大男孩,一直很有興趣做人道救援工作,立志成為外科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到有需要地區做救援。自入讀醫學院後,多次到訪不同地區如尼泊爾、四川、東非洲等地服務當地社區。今年暑假,Samuel去了英國牛津大學,參與災害與人道救援的團隊學習。皮膚曬得有點黝黑的他,原來剛從一個service trip 回來,幾個星期後又會再出發往另一個地區作災後重建的工作。 另一位同學Eric(化名),除了讀醫外,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很有求知精神。在大學一年級時,他除了「上莊」,也副修法文。之後兩年繼續在醫科課程以外副修統計學和心理學,希望將來可以在公共衛生發展。原來Eric更希望有機會像他的師姐一樣,到瑞士世界衛生組織實習,到時他的多國語言能力便可以大派用場了。 新生入學收「心願卡」 這幾位同學不是個別例子。愈來愈多醫科生希望涉獵更多,認識這個世界更廣、更深。我極之支持他們,因為要做一個好醫生,只是追求醫學知識是不足夠。愈學得多,便愈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心裏便會愈謙卑起來。所以我和其他同事,都非常鼓勵同學在醫學院的這幾年嘗試不同的事物,不單單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我們現今的社會,實在太需要有國際視野、有廣闊胸襟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同學的性格、心志都不同,有不同的步伐,有不同的追求。所以醫學院在課程的安排上容許有彈性,讓他們自主。今年9月開始,每位新生入學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張「心願卡」,鼓勵同學思考一下如何過這幾年在醫學院的日子,只要他們願意,醫學院的教職員都會全力支持和協助他們達成。他們可以每年改變這些心願,一步一步的朝着自己的目標向前走。 正如那幾位同學一樣,各自各精彩,每位同學都可以自主他們的學習經歷,共通點是他們在這幾年學醫的日子裏,都認識自己更多,更明白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一位醫生,並且好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這樣的醫生。這是我作為他們老師最開心和最滿足的事。 我完全投入了與他們的對話中,這時我的電話響起,同事提提我要到內鏡中心做手術……我只好和這幾位同學道別,再次回到工作中。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我們欠缺了什麼?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三讀倚天屠龍記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3):我可以多飲些酒嗎?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2):當醫生再變成病人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1):在中東尋找機遇 更多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