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康復者:「有時覺得胃脹,我是不是復發了?」 不同癌症復發風險大不同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73)

【明報專訊】走到診症室,知道今天會見到周太,一個胃癌康復者。周太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一圈,眼神也有點暗淡無光。「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嗯……沒有什麼大的不適。不過最近知道有病友的癌病復發,我有時也會覺得胃脹,不知道會不會輪到我……」 相關新聞:【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胃癌康復者:覺得胃脹 擔心復發 了解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 癌症病人經治療之後康復,本是值得高興。但我了解很多病人因為擔心復發,而令到自己非常緊張,甚至餘生都有陰影。 「從醫學角度來看,通過定期的覆診,我們可以監察你的病情,即使復發亦可以盡早處理。我們會睇住你,不用太擔心的。」我嘗試安慰她。 事實上,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可以非常不一樣。第一類是「循序漸進」,例如腸癌,分一、二、三、四期,如果病人患第一或是第二期癌症,經治療後5年也沒有復發的話,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訴他:「你的癌病已經根治,不用再擔心復發。」 但第二類癌症就不是這樣簡單,就算病人患的是早期癌病,將來亦有可能復發,對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醫生會替病人定期覆診,以免耽誤診斷復發,亦希望正常的化驗報告可以令病人安心。但是我亦見過很多例子,雖然一切報告正常,可是患病的朋友總是「草木皆兵」,小小事情都令他們覺得癌症復發。這種心理壓力似是一個計時炸彈永遠埋藏心內。 相關新聞: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非必要檢測愈多愈令人焦慮 有些病人會不停的重複又重複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測,我嘗試勸喻這些病人:「你做的檢測愈多,只會令自己愈焦慮,更泥足深陷,一點也不會幫助到你。」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令病人安心把健康交託給醫生。 同樣,身邊的家人亦幫得上忙。雖然病人不是對醫生缺乏信心,可是每當夜闌人靜,無名的恐懼又湧上心頭,揮之不去,頓時又生疑慮。那時家人不斷的支持和鼓勵,對病人就尤為重要了。 「周太,請放心!當年你的手術十分成功,胃癌已經徹底割除。轉眼已過了6年,今次檢查結果又很『靚』,真的沒問題啊!」 周太帶着似信非信的目光問道:「陳醫生,我真的沒有復發嗎?」 我明白她不是懷疑我的專業判斷,只是患得患失的心魔總是纏着她。於是我笑着回答:「陳醫生跟你打賭,如果半年後覆診又是一切正常的話,你便輸1蚊給我好嗎?」 周太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陳醫生,我希望以後每次覆診都輸1蚊給你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Read more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一年前才照過大腸,醫生還說一切正常。為什麼我會突然患上大腸癌?」 王先生還打算與太太明年待疫情過後到日本旅行,現卻變得心灰意冷,但又心有不甘,希望我可以拆解他的疑團。 王先生的個案並不常見,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5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機率。那麼王先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Read more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明報專訊】面對世紀疫症,除了口罩和搓手液,我們還需要一隊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中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壞」菌多,「好」菌少,不但增加感染風險,而且壞菌愈多,病情愈嚴重。恒常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相反,食物添加劑如色素、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及代糖等,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8)我愚昧,我不明白

【明報專訊】下筆的前一晚,我出席了段校長與學生及校友的對話,若然只看了某些新聞報道的剪輯,可能你會以為中大是充滿了暴徒的大學,但只要有耐心看畢整晚的對話,也許社會大衆可以感受到學生及校友的心底話和他們內心的苦澀。 我並沒有打算挑啟爭端或火上加油,也絕不認同以暴易暴,可是這晚的對話卻給我很大的反思。 當晚不少學生含淚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例如他們指在和平示威的情况下受到不合理及暴力對待,甚至在禁閉期間所受的屈辱。面對那些學生歷歷在目的描述,我們真的還可以鐵石心腸,不去盡快尋求真相嗎?但當局卻堅持要留待監警會調查,對於備受關注的事件,例如元朗施襲、831、新屋嶺等等,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有獨立調查委員會?我不會未審先判認為警察濫用武力,也不會認為監警會無能,但當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右腳踢球時,為何就不可以也用左腳踢球?我愚昧,我不明白。我們需要把濫暴的人繩之於法的同時,也要還那些盡忠職守的警察一個清白,更需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還香港一個公道。 不偏不倚執法 大眾才甘願守法循章 香港過往的成功有賴香港人的努力、團結和質素,人人尊重法治。現今一代變了質嗎?通識教育是罪魁禍首嗎?年輕一代不是天生暴民,只有以民為本的政策和不偏不倚的執法才能令社會大眾甘願守法循章。當晚有一個同學說得好:「有誰不願意在校園專心求學問、追求理想?」是的,學問是讓我們明白事理,懂得向不公義發聲。時代發展太快,社會要學習了解及珍惜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珍惜並不等於縱容,我不認同以不公義的手段去爭取公義,也不接受以侮辱或欺凌的手法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紛亂,大學也不能置身事外。我相信單以強硬的策略並不能令社會盡快洗牌重來,即使表面回歸安靜繁榮,也化解不了一代人的仇恨。這晚的對話最終在互諒的氣氛下結束,學生向校長認錯,校長也坦然承認過往的不足。 如果真誠可以化解繃緊對立,這又對我們的政府有何啟示?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