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betway体彩 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生蛇】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神經節 擊退「惡蛇」服用抗生素黃金72小時(膚見)

【明報專訊】最近走入港鐵站,都會看到燈箱播放以下廣告:一名年輕女孩,右手拿着串燒,左手拿着一瓶「清熱」飲品。我從這廣告收到的信息就是,有了這飲品,便可以盡情多食串燒而不用擔心了。我並不是想評論這飲品是否有效清熱,因為我不懂中藥,不會亂作解釋;但我從這廣告所收到的信息,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樣看法,問題就出現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探索,就算是日常生活、健康飲食習慣等,大家都不會因為得到可以減輕副作用的工具(飲品),而不斷重複引起副作用的動作(食串燒),這是本末倒置,不應該鼓勵。 Read more

【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84歲的張婆婆因兩年前一次中風,行動變得不便,加上語言表達有困難,家人安排她入住私營安老院舍,方便照料。張婆婆性格樂觀,數月後已習慣院舍生活。在一次外展探訪院舍期間,護理員表示張婆婆近日食慾不振及情緒變差,但由於她有失語的障礙,故未能認清她煩躁的原因。了解情况後,我們便開始為她檢查,發現她右大腿及臀部出現數塊紅疹,有些紅疹還伴隨着水疱,臨牀診斷是帶狀疱疹,俗稱「生蛇」。 Read more

【生蛇】帶狀疱疹俗稱「生蛇」了解發病原因 中醫:肝氣鬱結招「蛇串瘡」(養生帖)

【明報專訊】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蛇串瘡」、「纏腰火丹」或「蜘蛛瘡」。生蛇初起皮膚出現帶片狀紅斑,繼而出現成群簇集丘疱疹,很快變成如綠豆或黃豆般大小的水疱,纍纍如半珠,排成帶狀。聚集一處或數處,例如面部、腰肋部、胸部、大腿內側。若生在面部,有時會影響視力和聽覺。皮損一般發生在身體一側,因為神經分佈關係,不會超過人體正中線。 Read more

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持續頭痛儼如一道緊箍咒,每次發作都可以令人苦不堪言,服用止痛藥可了事?屬慢性頭痛的偏頭痛(Migraine)、壓力性頭痛或叢集式頭痛,其實只要及早求醫,大部分都能得到明顯的改善,若拖延治療,痛症可能已在身上留下「痛楚記憶」,有機會影響痛症的控制和藥物成效。立即認識偏頭痛的4大病徵和治療方法。偏頭痛4大病徵:持續頭痛、怕光、怕聲、嘔吐 Read more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甚至窒息或麻痺等不適感覺。胸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所以「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號,市民切勿輕視。 Read more

【流感】 流感vs肺炎 長者注射疫苗減併發症 常見副作用話你知

流感高峰期加上武漢肺炎夾擊,令很多港人擔心SARS重臨。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陳琳醫生提醒,一般肺炎的初期症狀與流感十分相似,而事實上流感若處理不當確有機會惡化變成肺炎,並誘發其他潛伏的疾病。故無論如何,都要做好個人衛生及預防措施,包括注射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有助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體弱及患長期疾病的長者,切勿因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抗拒注射。 Read more

【有片】惡蛇上頭 增中風之險 纏神經線一再復發 高危族打針預防

【明報專訊】「生蛇」是由引起水痘的帶狀疱疹病毒引致。水痘患者痊癒後,病毒潛藏在神經系統,待免疫力下降時伺機而起,沿神經線發病,常見部位是腰部,患處或痛或癢。不過,「蛇」亦可能出現在眼睛、耳,帶來失明或失聰風險;生於頭部更會增加日後中風風險。 Read more

【尿道炎】肚皮九宮格 估算肚痛根源

僅作參考——「腹痛九宮格」只是一個參考,初步估算身體狀况,仍須醫生做正確診斷。(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影星吳彥祖最近透露早前因胃痛和嘔吐求診,醫生一度診斷為腸胃炎,但痛楚持續3天,最終送院後證實是盲腸炎,盲腸已潰爛。 肚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腸胃不適;然而,盲腸炎、膽石、膽囊炎、胰臟炎、腸塞甚至「生蛇」,都可能出現肚痛。究竟如何分辨? 腹腔內裝着大大小小的器官,「肚痛」到底是哪個器官出現毛病?胃痛、腸痛,還是經痛?病人可能分不清楚。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門診中常見因肚痛求診的個案,通常是急性腹痛。 【網購Power Up】全天候網上購物平台搜羅健康食品、家電小品、運動用具、益智教材等各類型商品,精選優惠持續更新! 盲腸潰爛——早期的盲腸炎不易分辨,就如吳彥祖早前因誤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適,延誤治療,導致盲腸潰爛。(新華社) 從痛感、疼痛位置找問題 如果是因為吃了不潔食物引起的腸炎,可能拉幾次肚子便沒事。不過,肚痛也可能是嚴重疾病引起,譬如胰臟炎、膽管炎等。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肝癌、腸癌、膽囊發炎、腸塞、盲腸炎、腎石等疾病都會引起肚痛。不過醫生可從痛感、疼痛位置等蛛絲馬迹找出問題。 朱建華補充,肚痛有很多種類型,「有些是慢慢的痛,有些是突然劇痛,有些則會『揦下鬆下』痛。有管道的組織,例如腸胃消化系統,才會『揦下鬆下』地痛。以腸塞為例,食物在腸道裏無法通過的時候,病人便會間歇地痛;當腸收縮時,病人便會感到痛楚。至於發炎,則會是持續地痛」。不同痛感有時亦可反映出背後的疾病。林永和舉例指,腎石、腸塞會引起間歇痛,痛楚相隔幾分鐘至半小時出現一次。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李祖怡攝) 腹腔毛病 轉移變肩膊痛 但要留意一點,腹腔器官出問題,不一定痛在腹部。朱建華指出,「膽出現問題,或會背痛;若是橫膈膜有問題,可能會肩膊疼痛;輸尿管生石或會造成大腿內側疼痛。」上述情况,醫學上稱為「轉移痛」(Referred pain)。 生蛇肚痛 似針拮蟻咬 反過來說,肚痛也不一定是腹腔器官出問題,未必是「肚痛醫肚」。林永和舉例說:「最近有一名生蛇病人,表示持續數日肚痛,痛楚猶如針拮、蟻咬、閃電刺痛,而且痕癢和熱。雖然他未有出水疱和紅點,但因為生蛇會影響感覺、溫度及痛感神經,於是懷疑他可能生蛇。」 他又曾聽說一個年約40歲男士,因肚痛求診,看來像腸胃炎;而病人沒有明顯糖尿病病徵,最後卻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去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可致命的糖尿病併發症,其中一個病徵是肚痛。肚痛是常見病徵,但問題可大可小,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警號。 家庭醫生林永和(李祖怡攝) 腸胃炎多肚臍位痛 下腹痛或婦科病 腹腔內臟分佈在不同位置,醫生以肚臍為中間點,將腹部劃分為9格,根據腹痛的部位,有助推測病人所患的疾病。林永和舉例說:「若右邊肺葉近下方發炎,有可能會導致右上腹痛;一般腸胃炎,大概會感到肚臍附近痛;下腹痛則可能與婦科疾病有關。」 不過,「腹痛九宮格」只能幫助了解腹痛的位置,醫生還要配合問症技巧和檢查才能診斷。林永和提到以「SOCRATES」為病人作疼痛評估,包括Site(位置)、Onset(開始)、Character(痛的性質)、Radiates(轉移)、Associated symptoms(伴隨病徵)、Time(時間)、Exacerbating / relieving factors(惡化/改善原因)及Severity(嚴重性)。肚痛是怎樣的痛呢?痛楚持續了多久?這些都有助醫生診斷。 或婦科病作怪——下腹痛可能是由於尿道結石、尿道炎、子宮肌瘤、經痛引起。(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 遇不尋常肚痛 咪靠食成藥 「SOCRATES」疼痛評估 白領坐姿差 上交叉現身 頸梗膊痛 嚴重致肌肉萎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