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者】中招後無力行路腳軟 肌肉加速流失?簡易3式家居肌力訓練(運動處方)

【明報專訊】數個研究均指出,感染新冠康復後容易出現或加劇肌肉流失。特別是年長一族在疫情下缺乏運動,染病時食慾不振,以及因病導致超量發炎,均會加速肌肉流失。有長者經常指「坐低起身無力、行路腳軟」,可能是缺乏肌肉及肌力的徵兆。(編者按:以下教你3個家居簡單肌力訓練,緊記做運動要做得正確,不單是隨便走走、隨便動動,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有研究指出,感染新冠後容易出現或加劇肌肉流失,尤其是年長一族(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面對新冠後遺症:咳嗽氣喘乏力 研究:中醫治療三成可根治 肺功能呢? 感染新冠 康復後感無力肌肉易流失? 許多研究指出,缺乏肌肉或與慢性痛症、癡肥、二型糖尿病、機能下降等問題息息相關。一些長者的腰背痛或膝頭痛,可能是因為臀部肌群乏力,步行時身體姿勢不穩及傾側。而長期姿勢不良會使骨骼處於非理想位置,加速骨骼磨蝕並可引致退化及疼痛。肌肉量下降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會增加跌倒以至骨折風險,對長者及照顧者而言均是一大問題。 簡易3式家居肌力訓練 肌肉受刺激才變大 做運動要做得正確,不單是隨便走走、隨便動動。因為肌肉必須受到足夠刺激,讓其產生微量損傷後自我修復,才能使肌肉變大。長者練肌肉必須做阻力運動,通過肌肉對抗外在阻力的方式,達到鍛煉效果。做的時候須重視離心收縮,即用力後須回到原來姿勢,以及盡量延長肌肉收縮時間以刺激肌肉。 以下3個家居簡單肌力訓練,建議1星期最少做2次(非連續2天),每個動作10次為1組,做3組。 下肢訓練 旨在增加坐下至站立時使用的臀部及大腿肌力,並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腰背痛、膝痛或跌倒風險。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雙手交叉放胸前。身體微微前傾,雙膝保持輕微外八(圖A) 2.利用臀部及下肢用力站直(圖B) 3.邊數3秒邊坐回椅子,動作要慢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或裝有物件的袋子以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相反,若動作太難,可以扶着穩固物品站起。 背肌訓練 旨在強化中及下背部之背肌,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圓肩(即寒背),以及因肩胛骨不穩而可能導致肩周炎。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身體前傾。雙手舉高成Y字(圖C),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2.Y字手向下至手肘與肩膊平排(圖D),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 臀部外展肌肉訓練 旨在強化臀部外展肌肉,減少此肌肉乏力而導致跌倒風險,以及因姿勢錯誤而導致腰背痛或下肢疼痛。 動作: 雙手扶着穩固椅子站立,保持身軀正中及挺直,向側邊提起一邊下肢,定着3秒(圖E),緩慢放回原位,換邊再做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可延長定着時間到5至10秒,下肢亦可緩慢地凌空畫圈,或在雙腳踝上使用阻力帶,增加肌肉刺激 上述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家評估的治療方案,如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示範:陳嘉顥(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明報專訊】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引用追蹤55萬名長者的初步數據,稱復必泰二價疫苗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有關,但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建議民眾繼續接種。本港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表示,從數據未見明確風險,加上從本港通報系統暫未見相關風險,籲市民安心接種。另建議有三高、吸煙的長者如有憂慮,接種二價疫苗前可先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法新社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日均增至逾萬劑 研究:接種3針後打二價 增BA.4/5變異病毒中和抗體效力 美:二價復必泰或關65歲以上長者中風 風險未證 港衛署:未見涉二價中風個案 本港市民上月起可經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免費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至14日已打逾38萬劑。衛生署回覆查詢稱,專家委員會已知悉相關公告,會繼續對相關疫苗做安全監察。署方至今共接獲不超過5宗涉及復必泰二價疫苗的異常事件報告,當中並無涉及中風個案。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周五(13日)公布,根據CDC疫苗安全監察系統「疫苗安全數據鏈」(Vaccine Safety Datalink,簡稱VSD,是近乎實時監察系統),65歲及以上者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後21天內,與22至44天相比,更可能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引述CDC官員指出,VSD追蹤了約55萬名接種二價復必泰的長者,其中130人在接種後3周內中風,無人死亡。缺血性中風又稱「腦缺血」,是由於向腦部供血的動脈阻塞引起。 美追蹤55萬長者發現「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可繼續接種 不過,CDC及FDA強調,其他大型研究、CDC的「疫苗異常事件通報系統」、其他國家的數據庫及輝瑞和BioNTech數據庫均沒顯示相關安全問題,需更多調查。這兩家機構表示,VSD有關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但認為與公眾分享這一信息是重要的。CDC稱,目前不會改變接種建議。CDC在新聞稿另表示,未有初步信號顯示莫德納二價疫苗與缺血性中風有關。 美國輝瑞和德國復必泰聲明稱,CDC或FDA都沒有在美國和全球許多其他監測系統中觀察到類似發現,也沒有證據顯示缺血性中風與接種復必泰有關。 林永和:三高、吸煙等高風險長者 可先諮詢後接種二價疫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孔繁毅稱,上述數據只屬觀察結果,數據未見接種二價疫苗後與缺血性中風的明確關係,另稱多項因素均可能導致觀察結果存在偏差,如較多健康風險的長者較有可能接種加強劑,重申將密切觀察本港情况,籲市民毋須過憂。 委員會另一成員林永和則表示,本港監察暫時未見有市民接種二價疫苗後出現中風的情况,加上美國當局未有改變接種建議,認為一般健康長者可繼續安心接種二價疫苗;而有長期病或吸煙習慣等的長者,如有不安,接種前可先向家庭醫生查詢哪種疫苗適合。(明報記者) 孔繁毅:本港新冠病毒可視為風土病 另外,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稱,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高,認為若農曆新年後疫情穩定,將可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包括取消隔離令、醫院或院舍探訪者的檢測要求、學生快測要求等,惟口罩令應在明年3或4月取消。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14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表示,從科學而言,本港已有條件將新冠病毒視為風土病,另推算單日新增陽性個案數將持續下跌,估計港府在農曆新年及通關後若見疫情維持穩定,將「放心」取消隔離令。他說,醫院或院舍探訪者檢測要求、上學前快測要求隨後亦可逐步取消。 口罩令屬「最後卸下防禦措施」 孔繁毅形容,口罩令屬「最後卸下的防禦措施」,加上現時仍要慎防新冠和冬季流感雙重夾擊,應維持相關措施。他在節目後見記者時補充,若疫情持續趨向平穩,認為3月或4月可取消口罩令,又說縱取消口罩令仍建議市民在冬季或室內佩戴口罩。 相關文章: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孔:不排除XBB.1.5或成本港主流毒株 料患者病徵輕微 另,衛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首宗帶Omicron XBB.1.5變異病毒株的本地個案,孔繁毅不排除XBB.1.5可能成為本港主流毒株,惟感染相關病毒株的患者大多無病徵或病徵輕微,預料對醫療體系威脅很低,加上本港整體混合免疫屏障較高,市民毋須過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港12歲以上第3針接種率逾83%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明報專訊】截至昨(28日)晚8時,本港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醫衛局長盧寵茂曾稱疫苗通行證將是最後撤銷的措施之一,上周六(24日)他重申「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不適宜取消。事隔4日,政府以本港已「築起穩固防疫屏障」為由,全面撤銷實施逾10個月的疫苗通。有公共衛生學者質疑,不少專家和學者早於半年前提出本港具「混合免疫」保護,不見得免疫屏障過去數個月有何改變。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孔繁毅:應視感冒處理 隨着本港逐步放寬防疫,盧寵茂最近多次被問到維持疫苗通的理據,他本月中形容有關措施曾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發揮效用,維持措施是為要繼續推動接種,以及保護未打針的長者和幼童進入高危場所,並質疑要求撤銷疫苗通者是「幫倒忙」。他最新一次回應維持疫苗通的理據是於上周六,當時稱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本港混合免疫早於今年5月已非常穩固,一直以來重症比例很低,新冠早已在港成為風土病,應視為感冒般處理。 80歲以上長者63.53%打3針 3歲以下幼童逾22%打首針 截至昨晚8時,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至於疫苗通未涵蓋的半歲至3歲幼童,至昨晚第一針接種率僅22.94%,較上周六增加0.3個百分點。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4名港大學者今年7月提出,本港應於今夏逐步放寬防疫,以產生由自然感染和疫苗注射構成的「混合免疫」屏障。盧寵茂當時反駁有關說法,指「純屬理論」,未能保護市民。昨記者會公布取消疫苗通時,盧寵茂引用已打3針者及已打兩針並曾感染者的「有效接種率」達94%為理據,形容「已建立穩固防疫屏障」,惟未有使用「混合免疫」字眼。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學者:長幼接種率近月未變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認同,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過去半年來都非常高,不見得現在有何轉變,包括長者和幼童接種率,質疑為何待今天才大幅放寬措施。 (新冠疫情) Read more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明報專訊】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的黯然銷魂飯(叉燒煎蛋飯),教人垂涎三尺,但不少長者因為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與叉燒「絕緣」。到日本參觀安老院舍,發現同一餐單有4種選擇:常食、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所以我決定製作「黯然銷魂飯軟餐」,長者毋須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 相關文章:【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軟餐非固體食物加水攪拌 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者有更多選擇 11月初舉行的第六屆樂齡科技博覽高峰會(下稱樂齡展),標誌着我加入安老服務、推廣軟餐文化的第五年。 軟餐一詞在5年前並未普及。在安老院舍,食物形態一般分為正常餐、碎餐、剪餐及糊餐;而大眾只會把固體食物加水攪拌後的形態視為「糊餐」。無論患者有沒有吞嚥困難,只要吃不到正常餐(如牙齒咬得不好),就只有糊餐的選擇。這是因為當時市場欠缺選擇,市面並未流行使用軟餐酵素粉、食物凝固粉等改變食物形態,甚或用模具塑形。 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我們團隊一直有留意日本的長者食品市場。因為日本社福機構對長者健康和飲食相當重視,照護食(日語稱為「介護食」)發展多年。日本就吞嚥困難作研究,發現吸入性肺炎是當地長者常見死亡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日本早於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照護食科技,例如食物軟化技術、食物凝固科學等,以及設計一系列社區服務配套,例如訂購式(subscription based)送飯服務。日本介護食品協議會還提倡通用設計食品(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見表)。 日本一直倡議「經口進食」的理念,希望延遲吞嚥困難患者使用鼻胃喉的需要,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飲食選擇。 記得第一次參觀日本東京安老院舍「青葉之鄉」,院長特意為我們準備院舍的日常餐膳。相同餐單有4種選擇,質感各異,分別是常食(即正餐)、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即使是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院長分享說,只要能讓長者微笑,他們都會盡力做。他們以長者福祉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深感動了我。 我當時剛剛加入社福界,眼見香港安老院舍長者欠缺食慾、體重下降,桌上剩下的廚餘像沒吃過一樣,長者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我心想:「為什麼『吃』不是院舍生活最重要的部分?」「真的沒有辦法嗎?」看過日本院舍精細的「介護食」,我希望把軟餐製作技巧和技術帶回香港,設計長者喜歡的本地食品,只有這樣才能把技術本地化。於是我和團隊動動腦筋,湊巧聯想到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家燕姐吃完史提芬周煮的黯然銷魂飯後,驚呼一句對白:「點解?點解要畀我食到一碗咁好味嘅叉燒飯?我第日食唔番點算呀!」 黯然銷魂飯的味美固然教人垂涎三尺,但對我而言「食唔番點算呀」才是重點,不少長者因為吞嚥或咀嚼困難而與叉燒「絕緣」,所以我們決定把這道經典電影菜式製成現實中的「黯然銷魂飯軟餐」,希望長者毋須只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一碗「黯然消魂叉燒飯軟餐」就這樣誕生了。 讓吞嚥困難者吃得有尊嚴 2018年第一次參加樂齡展,帶着戰戰兢兢心情,穿上廚師制服,把一碗「黯然消魂飯軟餐」端出。我非常記得,很多長者充滿好奇上前詢問:「這是否假食物?」當知道是軟餐,又會問:「我是否有吞嚥困難?」當時他們不知道哪裏可以買到專門給吞嚥困難患者的食物,哪裏尋找相關資訊。 回顧這4年,除了為社區照顧者和院舍廚師舉辦軟餐學堂,更走進學校和社區中心分享軟餐技術。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在疫情下舉行了23場「流動五感大茶樓」,發現院舍長者對照護食需求非常大,幾乎每家院舍都有一半或以上長者的食物需要特別處理成軟餐。而參加「流動五感大茶樓」的長者每次都非常感激能夠透過軟餐重拾飲茶「一盅兩件」的滋味。 軟餐的道路愈走愈闊,第一年樂齡展只有4個軟餐攤位,到今年有超過13間非政府機構、社企和商家參與,還有社會服務聯會提供公眾教育特設的「照護食體驗及教育館」,除了展示運用不同製作技巧的軟餐膳食,還有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和復康介紹,以及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 樂齡展印證不同持份者的努力,感恩能夠參與這個過程,認識一班擁有共同理念的朋友,讓我們繼續履行使命, 維護長者有尊嚴地飲食!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疫苗接種】50歲以上人士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長者打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更新10月10日)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日前表示,過去兩年,流感在世界傳染情况較低,然而南半球今年冬天出現嚴重流感季節,澳州本年新增流感個案超越過去5年平均數,達近年高峰;新西蘭新增個案同樣接近歷史高位等(見表)。衛生署榮譽顧問醫生曾浩輝另引述英國研究稱,若同時感染新冠及流感,死亡率將高兩倍。有政府抗疫專家顧問相信,只要市民佩戴口罩、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不會出現如外國般大爆發。為加強預防新冠病毒和流感夾擊,10月6日起年滿50歲或以上人士可於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可接種流感疫苗的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名單如下。至於「政府防疫注射計劃」今日開始分階段為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提供免費流感疫苗接種,包括孕婦、居於護理院舍的人、指定公營診所的65歲或以上病人等。其他長者則可由10月24日開始,到衛生署指定14間長者健康中心及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診所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至於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則於全年繼續進行。有關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 50歲或以上人士即日起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名單 各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由10月6日起,為50歲或以上接種新冠疫苗的香港居民,同時提供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的服務。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科學委員會8月已有共識,新冠疫苗可與包括流感疫苗在內的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在預約接種新冠疫苗時同時預約接種流感疫苗。 預約系統:booking.covidvaccine.gov.hk 政府發言人日前表示,本地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自2020年2月以來一直處於低水平,本港市民現時對流感的整體免疫力較低。故呼籲市民在冬季流感季節來臨前,盡早完成接種所建議的新冠疫苗劑量及新一季度的流感疫苗,以達致較佳的保護。 其中負責營運接種中心的「尚至醫療」醫務總監郭寶賢(右)和副總監何學工(左)昨日同時接種兩種疫苗,何稱以往長者亦可同時打流感針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左右開弓」非新事,呼籲冬季前盡快打齊新冠和流感針。至於私家診所接種站,衛生署稱,若有關醫生參與「疫苗資助計劃」的流感疫苗接種,亦可為市民同時注射新冠和流感疫苗。 接種流感疫苗的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提供科興疫苗的接種中心: . 北角渣華道體育館 . 觀塘創紀之城 5 期(17 樓) . 佐敦官涌體育館 . 港鐵青衣站 . 沙田源禾路體育館 提供復必泰疫苗的接種中心: . 西灣河體育館 . 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逢星期一及三) . 旺角界限街體育館 . 荔枝角公園體育館 . 觀塘曉光街體育館 . 港鐵青衣站 . 葵涌林士德體育館 . 上水廣場短期社區疫苗接種中心(17 樓) . 元朗體育館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澳紐流感個案達高峰 港會大規模爆發? 衛生防護中心日前(7日)引用澳紐及歐美等地情况,指今年澳洲流感個案超越過去5年平均數,新西蘭個案更接近歷史高位,憂慮本港亦可能出現大規模爆發。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表示,過去兩年,流感在世界傳染情况較低,去年全球樣本陽性百分比持續維持在低水平,惟今年出現升勢。其中南半球今年冬天出現嚴重流感季節,澳州本年新增流感個案超越過去5年平均數,達近年高峰;新西蘭新增個案同樣接近歷史高位等(見表)。 歐家榮稱,過去兩三年因口罩令、社交距離措施等,令市民流感免疫力下降,現時感染流感風險料增加。 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 死亡率高兩倍? 歐家榮補充,3歲以下幼童出生後可能從未接觸流感病毒,形容本港「儲咗一個比較大嘅人口未曾感染流感」,相關人士感染後或令重症風險增加。 對於有醫生估計隨本港逐步放寬入境限制等措施,今年將提早出現冬季流感高峰期,衛生署榮譽顧問醫生曾浩輝另引述英國研究稱,若同時感染新冠及流感,死亡率將高兩倍。 有政府抗疫專家顧問相信,只要市民佩戴口罩、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不會出現如外國般大爆發。曾浩輝回應稱,據以往經驗,本港流感高峰期通常在1至2月來臨,惟本港過去一段時間未見流感爆發,「唔知道會唔會打破模式」,惟覺得有一定可能,現時難以準確掌握。 今冬流感爆發風險大於新冠? 政府抗疫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新冠疫情以來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令本港未有出現明顯的流感爆發,惟隨入境安排放寬至「0+3」,季節性流感病例很可能因此輸入香港。他補充,只要市民在公共場所繼續佩戴口罩,高危、高暴露風險人群接種流感疫苗,估計只會出現「零星病例(sporadic cases)」或「小規模爆發(minor outbreaks)」,出現大型爆發風險不大。 另一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9月25日)出席一個呼籲接種流感疫苗活動時稱,市民戴口罩接近3年,相信對新冠「混合免疫」保護力可維持半年至一年,惟過去兩年市民防疫意識提高,亦有社交措施和「口罩令」等,令社區流感傳播減少,加上流感疫苗接種率減少,流感的群體免疫降低,估計今年冬季流感爆發風險將大於新冠。 孔提到,海外地區放寬口罩令後,今年流感現反彈,其中澳洲5月入冬後出現甲型流感高峰,個案超越2019年水平,英國亦出現相近情况,輸入個案傳入本港風險隨之增加。他引述外國研究稱,同時感染新冠和流感可能性較小,主要是先染新冠再染流感,惟會令肺炎和其他併發症風險增加,籲長者和幼童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雙價疫苗更接近流行病毒株 政府收到BioNTech針對BA.4/5雙價疫苗加強針的認可申請。孔繁毅今(10 日)則表示,暫時未收到章程,但相信衛生署處理後很快會交由專家委員會及科學委員會審視,認為值得引入雙價疫苗,指相比針對原始病毒的第一代疫苗,雙價疫苗更接近流行毒株,效果更好,同時指出雙價疫苗主要防重症及死亡。 出席同一節目的中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則表示,新的變異病毒株或對現時使用的新冠口服藥產生抗藥性,本港的疫情發展趨勢則視乎疫苗效用,他又指現時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已推廣雙價疫苗,本港面臨的問題在於變異病毒株BA.2.75.2會否成為主流毒株。 許樹昌孔繁毅同籲戴口罩打流感針 孔繁毅認為,即使現時本港有條件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口罩令、疫苗通應在今冬至明春維持,估計待世衛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才有望取消口罩令,料最快明年夏季方可撤銷室外戴口罩要求。若市民仍然佩戴口罩、接種流感疫苗,估計流感在本地流行情况將比外國樂觀。 許樹昌向本報表示,市民自前年初已開始戴口罩和注意手部清潔,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近兩年均無爆發,預計解除口罩令將致新冠和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反彈,公院將如以往流感高峰期般受壓,籲冬季前推動高危群組接種流感針,減低明年1至3月爆發風險。他亦估計未來6至9個月難完全解除口罩令,或可待新冠疫情更穩定、接種率更高時參考新加坡做法,只要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和往醫院診所才須戴口罩。 相關文章:預防流感及2019冠狀病毒病來襲 醫生建議及早接種疫苗 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 ~ 符合資格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群組 醫護人員 (包括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護理人員); 50 歲或以上的人士; 懷孕婦女; 居於護理院舍 (例如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人士; 有長期健康問題的人士*; 6 個月至 11 歲兒童; 家禽業從業員;及 從事養豬及屠宰豬隻行業的人士 * 長期健康問題包括患有長期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壓但無引發併發症的人除外)、肺病、新陳代謝疾病或腎病、肥胖#(體重指數 30 或以上)、免疫力低的人士^;長期服用亞士匹林的兒童或青少年(6 個月至 18 歲);患有長期神經系統疾病,以致危及呼吸功能,或難於處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因此病增加異物吸入肺內風險的人士,或欠缺自我照顧能力的人士。 # 肥胖被視為流感併發症的獨立風險因素,因此體重指數 30 或以上的人士也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 免疫力低的人士包括因受疾病(例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或治療(例如癌症治療) 影響而令免疫機能減退的人士。 有關新一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的詳情,可致電衞生防護中心電話(2125 2125)或參閱疫苗接種計劃專頁。 ~65 歲或以上符合資格免費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長者 在「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和「疫苗資助計劃」下,合資格的65歲或以上長者可獲免費或資助接種肺炎球菌疫苗。65 歲及以上患有長期新陳代謝疾病、肥胖 (體重指數 30 或以上) 、長期神經系統疾病也有資格獲得免費 / 資助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關於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9個問題 問1:如本地季節性流感的整體活躍程度維持在低水平, 為什麼要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答:本地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自2020年2月中以來一直處於低水平,流感的傳播可能因一系列抗疫措施,如社交距離、手部衞生和在公眾地方佩戴口罩等,以及旅遊和出入境限制而改變。然而,當放寬這些防控措施後,流感的傳播可能會增加,因而進一步導致流感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新型冠狀病毒)共同流行的可能性,對體弱人群和醫療系統構成額外負擔。基於流感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而健康人士亦有可能患上嚴重流感,因此,除個別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所有年滿 6 個月或以上人士都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問2: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後會否立即有效? 答:不會。接種疫苗後身體約需兩星期產生抗體來預防流感病毒。為預防流感,已接種疫苗的人士須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恆常運動、休息充足及不吸煙。 問3:應在何時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答:應該在冬季流感季節開始之前至少兩星期前接種。過往香港的冬季流感季節通常在1月開始。然而,即使未能在冬季流感季節前接種,仍可盡快接種。 問4:為什麼有些人接種了流感疫苗後仍然會感染流感/有流感樣病徵? 答: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由於接種疫苗後身體約需兩星期產生抗體,所以如在接種後不久就受流感病毒感染,該人士仍會因身體未有足夠抗體而生病。第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亦可引致類似流感的病徵,使患者誤以為自己感染流感。第三,小部分人在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後會出現副作用,例如發燒或肌肉疼痛,令接受疫苗接種者誤以為自己患上流感。最後,流感疫苗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作用,因為疫苗效能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疫苗病毒株與流行病毒株的匹配程度,和接受疫苗接種者本身的個人因素 (例如年齡) 。儘管如此,每年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其中一種有效減低患上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風險的方法,亦可減低因流感而入院留醫和死亡的機會。 問5:一般人怎樣會受肺炎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是怎樣傳播的?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在香港的發病率為何? 答:肺炎球菌存活於人體。肺炎球菌常見於上呼吸道,即使健康的人士也可以是肺炎球菌的帶菌者。肺炎球菌可經飛沫或口腔接觸直接傳播,或透過接觸受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在 2009 至 2019 年,本地發病率為每 100,000 人中有 1.7 至 2.9 人。發病率於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士較高。 相關文章:【流感疫苗】新冠肺炎跟流感有機會同時感染?臨床徵狀難分辨 解答接種流感疫苗5個疑問 問6:流感與肺炎球菌感染有什麼關係? 答:流感會使人更容易患上社區性細菌性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導致流感患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問7:為什麼長者須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答: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導致流感患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一項本地研究顯示,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減低長者入院及死亡機會。 問8: 肺炎球菌疫苗可與流感疫苗一同注射嗎?答:可以。二十三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及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一同接種,但應使用不同針筒在不同部位注射。 問9: 肺炎球菌疫苗可否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答:在知情同意下,新冠疫苗可與肺炎球菌疫苗同時、之前或之後的任何時間接種。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 Read more

【新冠疫情】調查分析:長者對新冠病毒及疫苗有6大謬誤 快測呈陽性不申報? 二次感染徵狀較輕?

【明報專訊】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有12%的長者或其家人曾在快測陽性後不呈報,有8%長者須接受強檢但無做檢測,亦有5%長者曾呈報舊的檢測結果;亦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二次感染的死亡及住院風險有多少呢?協進會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更難控制疫情。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新冠疫苗的理解有6大謬誤(見表)。有專科醫生估計長者不呈報的原因包括擔心要隔離,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下在家隔離,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 調查:12%長者或家人快測呈陽性不報 近半料未來病徵變輕微 曾祈殷分析:6大謬誤 現時新冠病毒快速測試陽性個案須靠患者主動申報。民研上月15至16日共訪問664名60歲以上長者,調查結果發現,除超過一成受訪者沒呈報快測陽性結果外,亦有27%受訪者表示有朋友不呈報快測陽性、有10%曾草率做快測。 被問及病毒嚴重性和接種意向,有47%受訪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致病的嚴重程度會變得更輕微、31%認為傳染性會降低;只有10%受訪者認為60至69歲人士染疫後有較高重症及死亡風險。此外,有18%受訪者未完成接種3針疫苗,接種3劑以下疫苗的受訪者中,七成因擔心疫苗安全性而選擇不打針,有36%傾向盡量延遲甚至不接種。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呈陽性患者 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 曾祈殷:長者有「疫苗衰退症」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認為,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對疫情及接種疫苗的理解有六大謬誤(見表),他指現時BA.5已逐漸成為主流病毒,是傳染力最高的病毒株,憂慮長者低估疫情。 曾祈殷指長者有「疫苗衰退症」,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反應及副作用均沒那麼強烈,認為長者毋須擔心副作用,亦應接種加強劑疫苗。他續引用第五波疫情數據,指出60至69歲長者亦算高危群組,該組別未打疫苗的感染死亡率達1.84%,對比50至59歲死亡率為0.77%,20至49歲則為0.03%至0.17%。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的原因是擔心隔離會影響家人,他對此感憂慮,亦認為調查結果反映快測呈報機制有漏網之魚,憂慮他們會繼續社交活動,將更難控制疫情。龐補充,由於60至69歲長者仍會在社區活動,未退休者仍要上班,加上低估疫情對自己的影響,憂慮他們放下戒心,更易染疫。 梁子超倡允有人照顧者在家隔離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長者不申報陽性結果有多個潛在原因,包括不相信有嚴重後果、憂慮要隔離等,他建議當局考慮容許長者在有照顧者看顧的情况下在家隔離,認為此舉可從源頭減少漏報問題。梁不建議透過強制手段要求市民申報快測陽性結果,指此舉反會令人不做檢測。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醫局籲及早申報取口服藥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昨在疫情記者會回應時稱,希望病人會自行申報,因醫管局會主動聯絡病人,了解他們需否治療,強調如及早申報,可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及早控制病情。此外,政府3月推出快測申報平台,若市民使用網上平台有困難,可使用電話的自動留言系統,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天表示,現時每日透過電話接到數十宗呈報個案。 六成染疫長者拒口服藥 有寧食清瘟 另外,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日前(3日)表示,留意到有市民、尤其60歲以上長者或認為病徵輕微,即使獲建議求醫「都未必肯睇,睇咗都未必肯食抗新冠口服藥」,呼籲60歲以上、沒有病徵的染疫長者「可以亦都需要服用口服藥」,以減因病情轉差而入院及死亡風險。 劉補充,醫管局會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資料,主動致電未滿5歲、大於60歲或因病導致免疫力低的患者,了解其病情,為有需要者預約遠程醫療服務及指定診所,希望相關者盡早獲發口服藥;而較高危的患者如70歲以上,局方收到個案資料後,「基本上」會即日聯絡。 醫局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 誤以為「嚴重」始需口服藥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說,若市民到社區檢測中心做核酸檢測,採樣時須提供電話、身分證號碼等個人資料,衛生防護中心收到陽性報告後,會透過電腦系統將上述資料自動資料交予醫管局;而快測陽性患者則須靠患者主動呈報,「唔呈報唔會知道陽性」(見附圖)。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在港台《星期六問責》稱,醫管局會主動聯絡高風險長者了解其病情並提醒患者就醫,但有患者誤以為要「嚴重啲先食(口服藥)」、或不想服食「咁勁嘅」西藥,最終只有約四成長者會服用口服藥。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醫管局:幾萬人服口服藥 可減八成住院風險 未見嚴重副作用 有處方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向本報說,曾見求診染疫長者即使適合服用口服藥,但當中有人以「病徵輕微」、「仿效朋友經驗」為由,一度選擇服用「連花清瘟膠囊」;另有人誤解服用口服藥一定出現嚴重副作用,故取藥後未有服用。林建議家屬可多向長者解釋藥物成效,即使獲處方口服藥,亦應關心家人有否完成療程。 劉家獻補充,患者或因不同原因拒服口服藥,重申局方已為幾萬名病人處方,當中未見嚴重副作用。他引述研究稱,口服藥最多可減八成住院風險,「有啲嘢可以令到風險降低八成,大家一定要去使用」,呼籲市民如獲處方口服藥就應接受。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苗】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心肌炎風險較高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透過分析大數據,研究不同群組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反應,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另分析922宗突發心肌炎病例中,發現接種兩針復必泰14日內出現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另發現首針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稍增,而滿60歲者接種兩劑科興後會增加過敏反應風險。團隊強調,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風險。 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 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本港截至昨晚(30日)的新冠疫苗接種總劑次已超過1860萬,而12至19歲3針接種率約53%,兩針則約96%。 就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團隊分析衛生署及醫管局數據後,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接種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的粗發病率為18.94,遠高於科興的5.22;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兩針復必泰較無打針 心肌炎風險高10倍 團隊另分析922宗心肌炎病例,發現打兩針復必泰發病率最高,接種14日內出現心肌炎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接種1針及3針的發病風險分別為4.48倍及4.72倍。以1019名突發心肌炎患者與逾萬名非心肌炎住院患者群組對照後,曾在28日內接種復必泰者,有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3.91倍,其中接種第1、2、3針患心肌炎風險分別為3倍、4.88倍及3.56倍(見表)。 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出現貝爾面癱總體風險增 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研究團隊亦分析去年2月23日至5月4日接種首劑疫苗者的情况,涉約98萬人,其中28名接種科興者、16名接種復必泰者出現貝爾面癱。團隊推算每接種10萬劑科興或復必泰後,分別會有4.8宗或2宗貝爾面癱個案。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兼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尹旭輝稱,結果反映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增加,但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心血管病風險未顯著增 團隊另分析62萬名年滿60歲長者接種科興後的數據,發現相關群組打第二針科興後,出現皮膚敏感等「速發嚴重過敏反應」風險增加,每100萬劑有6例,而長者、糖尿病及多病共存者打針後出現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不良反應的風險無顯著增加。團隊表示,病人使用抗生素、接種流感疫苗也有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仍需分析更多數據。團隊另推算接種第4針的過敏反應會較低,重申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受個案因素、疫苗平台等因素影響。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第五波確診者沒打針病死率較已打3針者高約70倍 注意長者染疫初無病徵第4天變差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表示,第五波最新染疫病死率為0.68%,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的高約70倍(見圖),80歲或以上長者沒打針與打3針的病死率亦相差15倍。本港連日逾200人入院,稱情况令人擔心。另外,再多一名於社區居住的婆婆疫歿,該名85歲婦曾接受兩次局方「護訊鈴」致電評估病情,因無病徵而未獲處方新冠口服藥,其後病情惡化入院後不治。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提醒,長者多於染疫第4天後病情轉差,籲勿因起初無病徵便掉以輕心,亦不要忽視疲倦、沒胃口看似「唔關事」的症狀。 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沒數據顯示口服藥對無症狀者具成效,故不宜「浪費彈藥」。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張竹君:第五波染疫者中沒打針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高約70倍 80歲或以上長者相差15倍 近月不乏社區居住染疫長者病逝,醫管局昨公布新增逾200名新冠病人入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提到其中一半為60歲或以上,另有逾20人未滿3歲,強調兩個年齡群組抵抗力弱,應盡快打針。 張竹君補充,第五波最新染疫病死率為0.68%,沒打針的病死率較已打3針的高約70倍(詳見附圖),80歲或以上長者沒打針與打3針的病死率亦相差15倍。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 Omicron新亞系確診或密切接觸者准居家隔離檢疫 完成可自行剪掉電子手環 許樹昌:輕症患者發病5天內 服用口服藥最有效 醫管局昨日公布一名與家人同住的85歲婦前天離世,生前沒接種新冠疫苗,患高血壓和甲狀腺疾病。她7月19日因咳嗽往普通科門診求醫,留下深喉唾液樣本作核酸檢測,翌日結果呈陽性。該老婦兩天後收到醫管局「護訊鈴」來電查詢身體狀况,由於她無病徵而未獲處方口服藥。局方職員其後再致電,她當時亦無病徵。至同月28日,老婦因無胃口、氣喘往急症室求醫,入院時沒發燒,接受核酸檢測仍呈陽性、Ct值27.3(數值愈高,病毒量愈低),需聞氧氣呼吸;其後情况變差,轉送深切治療部,獲靜脈注射抗病毒藥和處方類固醇,但肺花情况嚴重,延至前日離世。 許樹昌向本報稱,輕症患者發病5天內服用口服藥最有效,但沒數據顯示對無症狀患者具成效。他提醒未必全部染疫長者均會發燒,應留意有否咳嗽,以及精神狀態和胃口有否變差。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默沙東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 專家:可致癌症或畸胎 港藥劑師:新藥臨牀未包括孕婦 嚴重肝腎病患不適用 老人科醫生稱染疫長者多第4日起惡化 醫生籲注意胃口倦意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前主席李舜華昨於港台《千禧年代》稱,長者通常染疫後第四日身體變差,呼籲勿因起初無病徵便太安心;患糖尿病、腎衰竭等致免疫力弱的疾病,可令病毒長時間留體內,即使曾打針亦可連續14至20天檢測陽性,其間可致併發症。她提醒可留意長者胃口、喝水或精神狀况;若家人不同住,應早晚致電或視像通訊聯絡,亦建議當局安排有長期病的獨居長者入住社區隔離設施。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於記者會稱,患者「有時病徵未必嚟得咁明顯,但如果一開始有呢啲(病徵)嘅時候,就會惡化得好快」。她指局方一向有留電話給已接觸的病人,有需要可隨時聯絡;至於安排獨居長者入住隔離設施,則需與其他部門研究。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精神健康】港大研究: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較去年升一倍 港自殺風險月內攀升觸及極高風險警戒水平

【明報專訊】港大研發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分析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22日低位攀升,3月20日觸及黑色極高風險警戒水平,是系統設置兩年以來首次,於3月23日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為各年齡層之最,較去年同期升一倍。他提到,2003年SARS爆發,本港自殺率為歷年新高,一年內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數字於翌年回落,認為SARS後港人懂得處理疫下情緒。他建議政府重啟康文設施讓長者使用以紓緩負面情緒,在防疫與優質生活間取得平衡。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稱,疫下難有家庭聚會,長者易感孤單和感覺被遺棄,鼓勵市民關懷長者。 Read more

【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但原來痔瘡與性別無關,女士亦有機會受痔瘡困擾,而且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原來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痔瘡出現初期未必會有明顯不適,但可能會有出血情况,當嚴重時痔瘡更會凸出,令患者感到無比痛楚。有醫生提醒,若痔瘡長期凸出,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切除後並非一了百了,為什麼呢?注意以下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