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戊型肝炎再現】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編者按) 本港昨(16日)錄今年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稱,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有長期病患的28歲男子無接觸齧齒動物或鼠,潛伏期無外遊,暫未確定感染源頭及途徑,會繼續調查。連同此個案,本港去年至今錄得3宗人類大鼠戊肝個案。究竟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什麼呢?其傳播途徑、潛伏期、治療或預防方法又有何不同呢? Read more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明報專訊】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香港港安醫院醫生表示,坊間對於肝癌存有四大迷思或誤解,例如認為不喝酒便不會患肝癌、以為無症狀即無肝癌等。他說過量飲酒只是常見高危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才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主因。他建議非乙肝患者,若有家人患乙肝,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未被感染,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肝癌四大迷思:不喝酒也會肝癌 主因慢性乙肝 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數逾1500。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牀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解釋,長期過量飲酒只是引發原發性肝癌(即始於肝臟的癌症)的次要因素。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倡及早檢查打疫苗 根據中心去年臨牀數據,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五成的肝癌個案中,逾九成患者體內曾帶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能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增加基因突變機率,從而引致肝癌,故乙肝患者患肝癌風險較非乙肝者高100倍。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70%個案早發現 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另一迷思是不少人認為肝癌難以根治,他說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肝癌第一線治療,根據中心數據,近70%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癒率近80%。 對於「無症狀即無肝癌」的誤解,馬家榮稱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疼痛,臨牀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無病徵,故患者可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需體檢或覆檢才能發現,當肝癌發展到中後期,才可能有上腹脹痛,右上腹或感到有硬塊等症狀。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節制飲酒、油膩食物 避免脂肪肝 至於肝癌能否預防的迷思,他建議乙肝患者每半年做檢查,例如抽血驗肝功能及甲胎蛋白,以及照肝臟超聲波;非乙肝患者則應節制飲酒、減少進食太油膩食物,避免形成嚴重脂肪肝。 53歲的曾先生10年前發現患乙肝,之後一直在公立醫院覆診,他於2018及2020年做電腦掃描發現有腫瘤,但未能確定屬性。他說,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覆診次數減少,家人擔心其腫瘤會惡化,故去年3月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但由於腫瘤主要在肝臟的中間及近背部,不適合做微創手術,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術後住院6日出院,至今未見復發。 Read more

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大流行,大家可能有些忽略了其他病毒。30、40歲以上香港人,有一成屬「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轉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當帶病毒者免疫能力下降,病毒即有可能轉趨活躍,破壞肝細胞,可導致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相關文章:【肝炎與肝癌】乙肝帶菌者 定期覆診為上策 30、40歲港人一成屬乙肝帶菌者 免疫力下降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幼兒出生後,或會從帶病毒母親感染乙肝病毒,有兩成機率成為帶病毒者;愈年幼受感染,因免疫系統未成熟,成為帶病毒者的機率愈高。其餘八成感染因身體產生足夠免疫力,有效清除病毒。1990年代以後,香港所有嬰兒出生後皆接種乙肝疫苗,有效避免受到乙肝病毒感染。 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 驗血檢查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呈陽性反應,即屬帶病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呈陽性反應,代表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而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呈陽性反應,則顯示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與乙肝病毒疫苗無關。 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HBsAb-,HBcAb+)有較大健康風險,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建議定期檢查,或需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或替諾福韋(tenofovir),同時定期接受肝癌篩檢。如帶病毒者需要接受化療或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則必須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防止病毒量急升誘發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乙肝病毒感染後康復(HBsAg-,HBsAb+,HBcAb+),肝臟細胞仍含乙肝病毒,患者接受某些標靶藥物如對付B淋巴癌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乙肝病毒仍有可能轉趨活躍,誘發急性肝炎;建議同時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繁殖。 骨髓移植 一箭雙鵰 40歲王先生乃乙肝病毒攜帶者,早前確診急性白血病,接受兄長的骨髓移植手術。哥哥對乙肝病毒有抵抗力,移植手術後免疫力移植給王先生,清除王先生體內的乙肝病毒,急性白血病同時受控,一箭雙鵰。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港大醫學院日前(11日)發表全球首創治療肝癌方案,結合3種治療將腫瘤「先縮後除」,研究顯示逾五成肝癌病人達至治療成效。研究團隊預計新治療每年可惠及約300名患中期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根治肝癌 兩年半後存活率逾九成 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招募33名符合資格的肝癌病人參與研究,透過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俗稱「大髀針」)控制腫瘤及殺死部分癌細胞,以及做5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即電療),其後再每兩星期一次免疫治療,整個治程歷時6個月,目的將腫瘤縮小至可割除,以根治肝癌。 研究發現55%的病人經新方案治療後,情况轉為適合切除腫瘤,其中4名病人已接受手術根治癌症;42%病人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不需要手術,他們在兩年半後跟進覆診結果亦顯示存活率逾九成。另外,研究發現整體病人存活中位數達30個月,較傳統藥物或介入治療更長。 新方案6個月見效 較傳統治療創傷小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他期望新治療方案可為不適合做手術的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他又指新治療方案需6個月就有治療成效,而且對病人的創傷較傳統的介入治療低,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亦較輕微,例如肝酵素短暫上升及發燒等。 肝癌患者參與治療 腫瘤沒復發 參與研究的68歲溫先生兩年前確診肝癌,但因腫瘤體積較大及壓迫右肝靜脈,評估為不適合做手術切除。他參與新治療後,癌細胞已完全壞死,癌指數更由接受治療前的4378跌至6,腫瘤亦沒有復發,又指治療過程無痛楚。 相關文章:【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擬推展雙免疫療法 增治療成效 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會免費為肝癌病人提供大髀針及電療。至於免疫治療,若病人未有參與研究,須每月自費3萬至4萬元,整個6月的療程共約20萬至30萬元。團隊稱相關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將會推展雙免疫療法,提高治療成效,目前已成功招募約18名病人參與。 Read more

【肝癌】現免疫療法八成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命名為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具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關鍵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為Δ42PD-1作為治療肝細胞癌及其他相關癌症的新靶點提供科學依據,有望將Δ42PD-1抗體藥物在人體臨牀測試後,應用於肝細胞癌及其他癌病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現免疫療法八成肝癌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Δ42PD-1 現時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靶向PD-1的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抗體nivolumab,以恢復殺傷性T細胞的能力達到治療目的,縱使部分癌症病人能引起有效持久T細胞反應,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治癒癌症,但對約八成肝細胞癌病人無效。 研究冀用於肝細胞癌治療抗體藥物 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未接受治療的肝細胞癌病人體發現一群只有Δ42PD-1表達但沒有PD-1表達的T細胞,前者具腫瘤浸潤特性,與肝癌嚴重程度呈正比。用靶向PD-1的抗體治療會增加表達Δ42PD-1的T細胞,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腫瘤發展尤明顯。 團隊在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針對Δ42PD-1的抗體藥物能抑制肝細胞癌的發展,與PD-1通路無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發表。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表示,他們是世界首個發現Δ42PD-1的研究團隊,研究不僅揭示T細胞上的Δ42PD-1同時具有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及促進癌變的雙重特性,而且發現有望用於肝細胞癌治療的抗體藥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Read more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明報專訊】本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相關文章: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相關文章:【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betway体彩 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betway体彩 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症再達新高,錄得超過3.5萬宗,按年上升3.1%,其中肺癌新症按年增加6.2%,是自2012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且57%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是香港最致命的癌症。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Read more

【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的飲食漸趨西化,令中央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愈來愈普遍,而這些情况都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大部分脂肪肝病人沒有病徵,但如果沒有適當介入處理,有機會引致肝臟發炎、纖維化,長遠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然而,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大部分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惡化,改善病情。脂肪肝風險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酗酒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