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betway体彩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Read more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Read more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明報專訊】年將90的張伯,今天首次到我的診所求醫,陪張伯到診的還有他的家人。原來張伯同時患上3種不同的癌病,分別是直腸癌、前列腺癌及罕見的纖維組織癌,已經有多名專科醫生評估張伯的狀况。他們認為3個腫瘤都有機會以開刀根治,可是所有醫生都擔心張伯年紀老邁,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所以沒有醫生願意建議張伯開刀與否,只是叫他自己決定。年近90-應否開刀治癌?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最後張伯「選擇」紓緩治療,放棄開刀。可是家人感到徬徨無助,希望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Read more

知多啲:二尖瓣狹窄不可用微創

【明報專訊】人的心臟共有四個房室,要確保血液單向流通而不倒流,便靠內裏四個心瓣──包括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在不同時間發揮開合功能,令血液向正確方向流動。除了主動脈瓣會出現狹窄,二尖瓣是另一個較常出現病變的心瓣。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指出,以十宗心瓣狹窄個案計算,當中大約八成是主動脈瓣問題,二尖瓣狹窄則佔兩成。二尖瓣狹窄成因與主動脈心瓣不同,較少由退化引起,多與類風濕性心瓣炎 或病菌感染有關,但同樣會影響血液供應,病人也會有氣促、體力下降及頭暈等徵狀。 結構複雜 或須刺穿心臟 不過,二尖瓣狹窄暫時未能如主動脈瓣嚴重狹窄般以微創方式處理。陳良貴解釋,二尖瓣的結構比較複雜,它位於左心室與左心房之間,若以導管進入便要先通過主動脈瓣再進入左心室,又或須刺穿心臟才能進入。現時國外已有不少專家正研究相關微創手術,或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突破。

Read more

多管齊下抗戰 胃癌末期延存活

【明報專訊】新趨勢:手術+多線化療+標靶藥 編按: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不單是病患本身,更因為治療選擇相對較少,副作用大,經常會掙扎應不應該接受。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存活率已比以往延長了不少,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個案 78歲患末期胃癌 3年後精神依舊 2014年聖誕前夕,78歲的伯伯確診末期胃癌,是他當醫科教授的小兒子先拿報告來找我。由於都是醫學內行,早已對病情心中有數,所以再三交代務必以紓緩為主,以平常心去看待生命長短;但假若有合適抗癌治療,還是願意試試。 不少癌症患者,也有伯伯和他兒子相似的考慮和掙扎,一旦診斷出末期癌症,都會擔心治療太辛苦太難受,擔心身體捱不住,寧可選擇較保守的紓緩治療;但另一方面,又想試試一些合適治療,希望活得好一點,活得長一點。 伯伯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多處淋巴,最初以為治療選擇不多,慶幸過去十年末期胃癌治療進步顯著,他接受了紓緩性胃切除手術,接着也用過多線化療、標靶藥;其間又經歷骨轉移肝轉移,電療、手術加起來也做過了四五次…… 轉眼2017年聖誕,伯伯精神依舊,一星期三次麻將耍樂,一級級走上在二樓的私人會所,每次必玩上六七小時,比起我處方的治療更有規律。這次回來覆診,伯母投訴的是伯伯前天打了7小時麻將而不休息……我心安矣! 不能根治≠不能醫治 胃癌是全球第五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100萬新症,超過七成患者在發展中國家,差不多一半個案發生於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死亡人數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肺癌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胃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2015年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每年有接近1200個新症,死亡個案接近700。煙、酒、醃製食物及幽門螺旋菌為致癌元兇,也有極少數屬於家族遺傳。偶有胃癌患者毫無徵兆,更多是因胃痛、腹脹、內出血、吞嚥困難、消瘦等徵狀求醫。早期胃癌主要以手術治療,中期患者要加上化療或電療等輔助治療。早、中期患者治療目標均為根治。 末期胃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不能靠當今醫學技術根治,2005年的數據顯示存活中位數不足一年。回想筆者2005年畢業之時,末期胃癌標準治療只有一兩種化療藥物,毒性高療效低。猶幸末期胃癌的治療在過去十年間進步顯著,不能根治實在不等同於不能醫治! 個人化治療 減副作用 現在第一線治療已有個人化考慮,腫瘤若為HER2+(陽性),標準應考慮在化療基礎上,加上抑制HER2蛋白過度表現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此藥有效緩解病情,延長壽命,但不適合有嚴重心衰竭的病人。不過,末期胃癌病人當中只有六分之一的病人為HER2+。 至於HER2-(陰性)病人則主要用化療,以鉑類和氟尿嘧啶類藥物為主。鉑類也分順鉑、卡鉑和草酸鉑;氟尿嘧啶亦有5FU、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和S1等,效果相若但服用方法、毒性各異,選擇起來比挑選標靶藥更花心思和功力,也要看病人體質和意願。 一般來說,年紀較大或身體較虛弱的病人,醫生大多會選口服化療和療程周期較長、覆診次數較少的方案,有需要時更會相應減少劑量以提高耐受性,減少副作用。 大約四至六成病人會受惠於一線治療,其餘一線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人便要考慮二線或其他治療方案。二線化療以單藥化療為主,常用的有紫杉醇類及伊立替康(Irinotecan),有助控制病情和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耐受性較高,但兩者都會引致脫髮及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和出血風險等化療常見副作用。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是新一類的標靶藥,用於阻截癌細胞血管生成;於二線治療單用或配合紫杉醇均有數據支持,不過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剛接受完大手術的病人都不適合。 免疫治療尚待成熟 免疫治療是癌症治療新貴,原理在於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剷除。雖然有證據顯示免疫治療可控制部分標準治療無效的末期胃癌,可是現階段對篩選合適病人還在摸索階段,與化療或電療的最佳配搭還未定位,因此免疫治療在胃癌的數據尚未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的臨牀研究發揮其最大效用。另外,基因排序偵測癌細胞病變機理,再對「變」下藥也是未來科研大方向,有望將今天之不治變成明天的可治! 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基因突變相關治療,都是這幾年間胃癌治療的進展里程,還有未詳述的立體定向電療及癌症手術的最新發展,大大增加了末期胃癌病人的治療選擇。特別是伯伯這類過往被傳統化療拒諸門外的年老病人,現在都能受惠科研發展的成果!話雖如此,81歲始終不是18歲,伯伯偶有治療不適之時,仍需時刻警惕,留意任何需要停止現正接受中的治療的信號。 文:林嘉安(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心臟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

【明報專訊】問:我有一個朋友,約四十歲時因心臟肌肉退化引致心臟衰竭,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經治療後情况保持穩定。直至最近,他因情况變差而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原來他的體重在一個月內增加了10公斤,而且出現心律不整。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他再次發病? 勿忽視非典型病徵:食慾不振 答:心臟其實就如一個泵,負責將充滿養分的血液輸送到身體不同部分。但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臟因出現毛病,無法把血液有效地帶到身體。心臟衰竭通常由冠心病導致的心臟肌肉受損而引起,但亦可由心瓣疾病、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等引起。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包括氣喘、肢體水腫及體重在短時間內急增等。但臨牀所見,不少病人都容易忽略一些非典型病徵,如食慾不振,病人宜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以免因忽略病徵而增加入院風險。 一周增5磅應求醫 自我管理在眾多病症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心臟衰竭亦不例外,病人假若能積極自我管理,住院機會及死亡率都能大大減低。假若在日常生活中監察自己的病况,就可以及早察覺出身體的異常,採取行動紓緩自己的病徵,避免入院。 心臟衰竭病人的良好自我管理,包括良好生活習慣、監察病情及出現病徵時的正確行為。病人可先從生活習慣入手,水分攝取每日不宜超過2公升;鹽分或鈉質亦不宜過量,普通病人每日進食鈉質不宜超過1.5克,而嚴重病人每日則不宜超過3克。 此外,我們亦建議病人每天運動約30分鐘,不用過分劇烈,運動至有少許氣喘便已足夠。若果仍然出現病徵,可進一步減少流質及鹽分攝取,亦可考慮多服半粒至一粒去水丸。病人亦要懂得監察自己的病情,每天量度體重,檢查足踝,並將結果記錄。一旦出現異常,如體重在一星期內增加5磅或肢體水腫增加,就應盡早求醫。 文:陳藝賢(心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有片:中風講座特稿】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 減低腦中風及眼中風風險

腦中風是由於腦血管突然遭血塊堵塞或爆裂出血而成,腦細胞因供血中斷而在短時間內受損或死亡,患者的活動能力甚至認知能力會出現問題。若血管堵塞或爆血管情況出現在視神經或視網膜,更會引致眼中風,視力有機會因此永久受損。建立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預防中風的最佳方法。由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合辦的「腦中風及眼中風診療新趨勢」講座,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 香港每年約有15,000 名急性中風病人,約有3,000 人死亡。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李頌基醫生表示,香港中風人士的年齡中位數是77歲。雖然年紀越大中風機會越高,但任何年齡人士也有機會中風,不能因年輕而掉以輕心。中風是腦血管病,當中八成是源於缺血性中風,其餘屬於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血管梗塞造成缺氧及缺乏養份供應,導致腦細胞功能受阻或死亡所致。若只是短暫阻塞,腦細胞未受破壞,即屬短暫性腦缺血(簡稱TIA 或小中風),雖然不會出現永久神經機能損傷,但中風警號已響起。出血性中風是因腦血管出血,令腦壓增加,損害腦細胞所致。 李頌基醫生指出,出血性中風成因包括退化性血管病變、血管瘤等異常結構,或動靜脈血管畸型等,加上血壓控制不好,就會在弱點位置出血。缺血性中風成因有四個可能:腦血管因硬化或收窄形成血塊栓塞;頸動脈因硬化或收窄,出現血塊流至腦血管造成栓塞;腦部細小血管因長時間受高血壓或血管健康問題影響而導致梗塞;心臟出現血塊並流入腦部造成堵塞。 出現中風徵狀應盡快求醫 中風徵狀視乎腦細胞受損範圍而各有不同。李頌基醫生解釋,腦血管分為左右部分,若一邊血管有血塊堵塞,將導致半邊身體出現問題。市民若突然出現臉部不對稱、一邊手腳無力、說話不清或有理解能力問題、失平衡、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突然劇烈頭痛,都要盡快求醫。他強調,中風急救分秒必爭,一旦出現中風徵狀,要盡早診斷及治療。若出現缺血性中風,要把握黃金三小時到醫院注射血栓溶解藥物,藉此打通血管,挽救未受損細胞,以增加康復機會。出血性中風則須視乎病情處理,若有大血塊堵塞引致病人神智不清,可能要施手術移走血塊,避免出現嚴重腦受損。 中風初期要小心護理,避免出現肺炎、褥瘡、肩關節脫位、消化道出血、腦水腫等併發症。若有嚴重損傷,有機會造成身體傷殘、手腳乏力、認知障礙、吞嚥困難、排尿困難、腦癇症等嚴重後遺症,所以盡力預防和及早治療,才能減少對腦神經系統的損傷。李頌基醫生強調,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吸煙、曾有小中風、心房震顫、超重、缺乏運動、飲酒過量,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預防中風或曾經中風人士都需要控制這些因素,保持健康。 眼中風會突發無痛視力下降眼中風是由於眼球血液循環不良引致視神經或視網膜細胞壞死,而視神經及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的伸延,因此中風亦有機會影響視力,病人會視力下降或視野收窄。betway体彩 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強調,眼中風會突然無痛楚地影響視力,令該眼視力永久受損,若處理不善,有機會影響另一隻眼睛的視力,並增加腦中風機會。預防勝於治療,市民應控制中風風險。 根據堵塞位置及程度不同,眼中風可出現視網膜動脈堵塞、視網膜短暫性缺血、視膜網靜脈閉塞、眼部缺血綜合症、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等情況。當中以中央視網膜靜脈堵塞最為常見,一般會出現黃斑點水腫併發症,因水腫會令細胞壞死引致視力下降。鄭智安醫生指出,醫生會為病人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子,以緩解水腫,改善視力。由於藥效只有四至六個星期,過後會再次水腫,因此要一直注射至病情好轉為止。有研究指出,首年注射八至九針,第二年四至六針,第三年兩至四針,第四年仍有一半人需要注射一兩針。期間病人亦要控制高血壓等風險因素。此外,若黃斑點水腫情況嚴重,可能要注射另一種類固醇,約半年注射一次,但患上青光眼或白內障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若病人屬於缺血性靜脈堵塞,情況更為嚴重,很大機會出現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體出血等併發症。即使病人最初並非缺血性靜脈堵塞,但隨時間增長亦有可能形成缺血性靜脈堵塞。 鄭智安醫生表示,中央視網膜動脈堵塞並不常見,病人視力會突然無痛楚地下降,眼前景象會全黑或一半黑。若是短暫性缺血,通常持續少於15 分鐘,嚴重的要一小時或一天時間才回復。有研究指出有視網膜動脈小中風情況的病人,約三成人會於三年內演化成視網膜動脈堵塞,當中七成會出現腦中風,當中又有兩成屬嚴重或致命,所以忽略治療會引致嚴重後果。若患者出現短暫性缺血,眼科醫生會將病人轉介腦科或內科醫生跟進。另外,有研究亦指出溶血治療對眼中風沒有幫助,醫生會盡量協助將堵塞的血塊沖走,例如教病人做眼部按壓,針刺排水降眼壓等。 中風復康儀器 練「壞手壞腳」 重拾生活 大血管栓塞中風 港大AI 20秒斷症 臉龐動不了 不是中風是面癱 把握首年復康黃金期 改善中風後遺症 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中風救援分秒必爭 半點延誤影響至深 治缺血中風 瑪麗用導管吸血塊 突感身體麻痹 或屬中風警號 養和推中風治療套餐 最快47分鐘可用藥 養和設中風急救先導計劃 縮短時間近半 問醫生:兩大抗血栓藥 分別對應動靜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療健康】知多啲:打印器官 醫生預習做手術

【明報專訊】雖然3D打印假牙技術仍要等多一段時間,但Louis表示,現時香港不少醫生已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打印病人器官,「其中骨科應用最多,例如當病人有骨癌而需要切除骨肉瘤時,便需要植入金屬假體代替切除的骨骼部分,切口必須與金屬假體一致,才能完全接合。過往大部分醫生只能憑經驗去做,但現時只需利用3D打印技術,預先將需要做手術的骨骼打印出來,之後以這個骨骼模型,再打印出可放入切除工具的支架,手術時只要跟隨支架的引導切除骨肉瘤,便可確保切口與金屬假體一致」。 除了切除骨肉瘤,嚴重的脊椎側彎或外移等矯形手術,亦一樣幫到手,「利用病人磁力共振成像(MRI)或電腦掃描(CT)的脊椎數據,再透過3D打印技術預先將整條脊椎打印出來,醫生便可先利用模型預習做手術一次,加快正式手術時的流程。另外,現時3D打印技術亦能為患者以鈦金屬、生物陶瓷等物料,打印出專用的手術部件,由脊椎矯形支撐零件至面骨整形之上,都能夠完全符合個別病人需要,而相比外國訂做,亦大大縮短製作時間,為不同病患提供多一個選擇」。

Read more

【男性健康】最佳男主角:小便顏色看健康

【明報專訊】我們每天都要小便,未必特別留意小便次數,但小便顏色有異,肯定十分上心。小便顏色的確可反映健康狀况,是非常重要的線索。最明顯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尿液,這可能代表尿中帶血或排出血尿,最危險便是因泌尿系統生癌而起,所以大家必定會盡快求診,以了解狀况。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