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新型標靶藥物-針對HER2型胃癌-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Read more

免疫治療治癌病 改造T細胞 對準目標滅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治癌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及細胞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療(chemotherapy)、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及口服標靶藥物(targeted therapy);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則有自體或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單克隆抗體、PDL-1抑制劑、異體血幹細胞移植及CAR-T療法皆利用病者免疫系統來治癌,可通稱為免疫治療。利用獨特的克隆白細胞製成專用單克抗體具高度針對性,安妥昔(rituximab)是好例子,可治療B細胞淋巴癌;化療藥物混合使用,療效更佳。癌細胞表面或有PDL-1蛋白,可避免癌細胞受病者的免疫系統攻擊;PDL-1抑制劑令病者T細胞恢復正常攻擊能力,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血癌】廣泛應用基因技術治療血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不同的醫療領域正廣泛利用基因技術作診斷及治療之用,新冠病毒測試是好例子;癌症診斷及治療亦經常利用基因技術,尤其血癌。按基因變化分類-定最佳療法-血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確診者,其中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acute-and-chronic-leukaemia)、「淋巴癌」(lymphoma)及「骨髓癌」(myeloma)。近年醫療科技急速發展,血癌患者治癒機會大大改善。 Read more

【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乳癌是本港女性常見癌症之首,2017年有超過4000宗新症,病發年齡一般是40至50歲。雖然近十年乳癌新症數字不斷上升,卻非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為近年有不少新的綜合治療方案,包括在手術前進行化療、新的標靶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有助提升治癒率。 Read more

【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肝癌是本港排行第五的常見癌病,更是致命癌症的第三位,單在2016年便有逾1800宗新症,奪去超過1500人性命。無論早期還是晚期肝癌的治療,近年都有很大新發展,例如手術方面引入了創傷較小的微創手術,還有可處理較大腫瘤的分段式手術;而較為後期個案也有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新藥物,療效比傳統化療藥物更為顯著。 betway体彩 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陳詩正醫生 與其他癌症一樣,肝癌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也愈高。betway体彩 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詩正醫生指出,早或中期的肝癌個案,若能進行手術切除,治癒的機會可達七成。餘下三成未能根治,主要是因為切除前已有轉移,又或手術後剩餘的肝臟又再長出新的癌細胞。 手術前評估 嚴重肝硬化者未必適合 他稱,病人需要接受詳細檢查,例如以正電子掃描找出身體肝臟以外其他地方潛在的癌細胞,然後再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及肝功能等因素,評估手術的可行性。 「醫生尤其需要計算手術後,病人剩餘的肝臟大小及可發揮的功能是否足夠,以嚴重肝硬化的病人為例,手術後剩餘的肝臟有可能無法維持身體功能,故此不能做局部切除手術,進行肝臟移植會更為適合。」 大腫瘤可分段進行手術 小則微創手術 傳統是以開放式手術切除肝臟的腫瘤,近年更有微創手術選擇。陳醫生表示,微創手術的創傷性較小,惟不適合一些腫瘤太大或太接近大血管的個案;至於腫瘤體積較大的病人,如預計手術後剩餘的肝臟不多,可考慮分兩次進行手術。 「第一次手術是先截斷需切除肝臟位置的血管,然後待餘下的肝臟增生長大至足夠身體使用時,再進行第二次手術切除腫瘤。」他強調,分段進行手術無疑會令病人需要承受兩次手術風險,又會延長治療時間,但卻可以處理一些待餘下肝較細小和肝功能不太好的病例。 肝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晚期用化療及放療 陳醫生表示,肝癌初期絕大多數症狀,大部分病人發現時已較遲,出現轉移或無法進行手術。 betway体彩 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表示,晚期肝癌一般不能以手術切除,但可用藥物及放射治療等非手術方法,將腫瘤縮細及控制後,或有可能增加手術的可行性。 他坦言,過去治療肝癌存在很大挑戰,原因是藥物選擇少,化療毒性高但療效不彰,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根本無法承受化療的副作用。 betway体彩 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梁惠棠醫生 新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對付擴散性肝癌 不過,近年肝癌有多種新藥面世,令治療效用顯著改善,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均用於擴散性肝癌不但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清除所有癌細胞。 梁醫生以一名60多歲病人為例,他本身患有乙型肝炎,並於約十年前首次證實患上肝癌,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康復,但至去年底肝癌再次復發,無法再做手術。梁醫生評估後建議病人接受體內釔90同位素放射治療,即利用導管經動脈把放射性釔-90(Yttrium-90)放入腫瘤中心,釋出輻射殺死癌細胞,可以對付一些較大腫瘤的同時,對附近正常細胞的影響也較小,最終令癌細胞消失。 兩個案接受新藥治療 癌細胞消失 另一名80餘歲的病人,在兩年前確診第四期肝癌,腫瘤有12公分大,並且有淋巴轉移及肺部擴散,癌指數高達24萬。由於病人不適合做手術或放療,而一線治療無效後,改為接受二線的免疫治療,用藥一年後癌細胞消失,病人亦回復正常生活。 梁醫生稱,隨着更多有效藥物出現,這類病情受控制的個案亦愈來愈多,而以往第四期肝癌的病人,存活期只有約6個月,但新的標靶及免疫治療可延長生存期至一年或更長。因此他鼓勵病人不要太早放棄,不妨向有經驗的醫生診治及評估,可能有更多的治療選項,出現轉機的機會也會提高。 乙肝患者年有1%肝癌 預防肝炎、戒酒及控制體重 慢性肝炎、經常飲用酒精及嚴重脂肪肝,均是肝癌的主要成因,其中乙肝患者每年有1%機會出現肝癌,而且風險會不斷累積。陳醫生指若同時有三種風險因素,患上肝癌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幾百倍」,因此由預防或控制肝炎入手。 兩位醫生均重申,肝癌與肝炎息息相關,故提醒要注意以下事項: 未受感染的人士應盡早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帶菌者要每半年檢測肝臟健康,如發現病毒數量增多便要接受抗病毒檢查,以減低肝細胞癌變的機會; 建議任何人宜戒酒及控制體重,以減低及預防脂肪肝出現。 查詢電話:2595 5437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10:00至中午12:00;下午2:30至5:30 肝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明報專訊】30歲的陳先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癌,正接受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化療後兩個星期,突然發燒超過攝氏39℃。此情况屬「急症」,病情可迅速急轉直下。陳先生火速趕往醫院急症室求診,馬上入院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Intravenous antibiotic injections)。醫生同時處方「升白針」(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可令「中性細胞」數目加速回升。 注意清潔——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小心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並用潤膚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filipfoto@iStockphoto) 骨髓造血,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白血球亦有多種,包括「中性細胞」(Neutrophils)、「淋巴細胞」(Lymphocytes)、「單核細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及「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s)。「中性細胞」專對付「細菌感染」,其數量減少,可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即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化療藥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 不少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尤其血癌病人;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同時短暫抑制骨髓細胞造血,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病者容易受細菌感染,尤其「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中性細胞」數目長期處於極低位,更增加「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風險。 除了發燒,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或有其他病徵,包括「寒顫」(Chills and rigors)、「喉嚨痛」、「口腔潰瘍」、「咳嗽」、「氣促」、「腹瀉」、「肛門疼痛」、「小便灼痛」及「皮疹」等,顯示身體受感染部位。 化療病人需格外注重衛生 若癌症患者正接受化療,應小心保護自己,免受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避免到人多地方或接觸生病親友,尤其小童,更千萬不可處理狗貓或其他寵物的排泄物。每天用軟牙刷刷牙,並同時使用漱口水預防口腔潰瘍。不要與他人共享食物、杯子、器具或其他個人物品。每天洗澡,並用潤膚乳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避免生冷及有骨食物,一切飲食必須加熱或煮熟,水果定要去皮。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瘤言情深:抗癌路上眾生相

【明報專訊】行醫多年,見盡病人在抗癌路上的各種心態。有年輕患者確診時本應有藥可醫,卻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治療,到最後撒手塵寰;亦有病情不太樂觀的患者徘徊於鬼門關,卻能於死亡邊緣努力掙扎,得以存活至今。 曾有一個三十多歲、育有一歲幼兒的病人,確診肺癌時已屆第四期,所幸是該種肺癌屬EGFR基因突變型,有相應的標靶藥物治療,藥費每月一萬多,對於這個來自中產家庭的病人來說,藥物的醫療開支尚可負擔。令人惋惜的是病人斷言拒絕接受藥物治療,雖然答應定時覆診,但每次覆診都只會追問癌指數的變化。眼見病人的癌指數不斷上升,病情每况愈下,即使醫生花盡唇舌規勸仍無動於中。連番追問之下,病人終坦言一直服食中藥,縱使病情持續惡化的事實擺在眼前,仍無法說服病人轉用或加上標靶藥物治療。最終病人於一年多後病逝,實在相當可惜。中藥自古流傳至今固然有其效用,但若病人願意聆聽醫生意見,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甚至適當地佈置中西合璧的癌症治療方案,結局或許會截然不同。 又有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直腸癌患者,原本或可以透過電、化療,以及手術切除治療,但病人還未接受首次電療已決定放棄,經護士聯絡病人,查探原因之後,才發現病人正在接受坊間流傳、未經科學驗證的自然療法。 同類個案,多年來屢見不鮮。細想之下,與根深蒂固的癌症負面觀感不無關係。過往癌症形同絕症,每當聽見癌症治療,定必聞癌變色。即使如今藥物推陳出新,嘔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已有方法應對,但始終未能改變大衆的負面觀感,令不少病人選擇一些宣稱同樣有效,但沒有什麽副作用的治療方案。 怕副作用 寧選未經科學驗證療法 接受治療與否,各人有不同的考量。藥物費用、副作用、治療期間和之後的生活質素、治療的目標到底是根治還是紓緩,都是不少病人和家屬的考慮因素。有比較年長的病人寧願把財富留給下一代,亦有病人希望得知自己尚餘多少壽命,只盼望走到生命的盡頭可以減少受癌魔折磨。 由於不少癌症藥物價錢昂貴,所以一些病人在應否接受藥物治療上遲疑未決,不知道應否耗費大量金錢為自己續命。對於病人心中的疑慮,醫生固然有問必答,但病人亦切忌執著於藥物為病人延長的壽命中位數,否則得知數字後感覺替生命設限,心裏只會更難受。 另外,家人朋友也是影響患者選擇治療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往在公立醫院與新確診病人會面的時候,即使病人的輪候數量不容許我們深入了解每一名病人,但至少會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邀請病人的家屬一同陪診,從病人與家人的言談間評估他們對各個因素的接受程度。 病人面對癌症,猶如置身黑暗之中,對前方的未知充滿恐懼。作為醫生,只能耐心了解患者和家人的恐懼和考慮,盡力為他們解釋清楚,做好心理準備,一步步帶領病人迎接前方的挑戰。 文:蔡添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