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每7.7秒一感染新冠已破億 專家憂數字被低估 抗疫未容樂觀

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本港時間周三(27日)早上突破1億宗,其中過去3個月全球病例從5000萬宗飈升至1億宗,今年初開始平均每7.7秒就有一人感染。有專家憂慮,實際確診個案可能遠遠被低估,抗疫工作未容樂觀。《紐約時報》形容這是希望與憂慮交織的時間——數據顯示作為全球確診人數最多國家的美國,最近數周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呈下降趨勢,加上各國開始接種新冠疫苗,預計今年底前歐美大部分民眾已接種疫苗,有望達至群體免疫,惟窮國料要等到2024才廣泛獲得疫苗,可能令疫情難平息 Read more

【尿道炎】多吃紅莓 忌忍小便 預防尿道炎

【明報專訊】問:尿道炎經常復發,為何我特別容易感染?有什麼方法預防? 答:尿道炎多數由大腸桿菌引起,徵狀包括尿頻但量少、小便赤痛,部分人小便帶血。男女都有可能感染尿道炎,但由於生理結構差異,令女性風險比男性大。一來女性尿道較短,細菌容易進入;二來性接觸時細菌亦可能會進入女性尿道,導致感染。當中生育期和更年期都是較易感染的時期。 Read more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明報專訊】30歲的陳先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癌,正接受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化療後兩個星期,突然發燒超過攝氏39℃。此情况屬「急症」,病情可迅速急轉直下。陳先生火速趕往醫院急症室求診,馬上入院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Intravenous antibiotic injections)。醫生同時處方「升白針」(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可令「中性細胞」數目加速回升。 注意清潔——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小心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並用潤膚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filipfoto@iStockphoto) 骨髓造血,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白血球亦有多種,包括「中性細胞」(Neutrophils)、「淋巴細胞」(Lymphocytes)、「單核細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及「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s)。「中性細胞」專對付「細菌感染」,其數量減少,可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即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化療藥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 不少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尤其血癌病人;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同時短暫抑制骨髓細胞造血,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病者容易受細菌感染,尤其「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中性細胞」數目長期處於極低位,更增加「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風險。 除了發燒,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或有其他病徵,包括「寒顫」(Chills and rigors)、「喉嚨痛」、「口腔潰瘍」、「咳嗽」、「氣促」、「腹瀉」、「肛門疼痛」、「小便灼痛」及「皮疹」等,顯示身體受感染部位。 化療病人需格外注重衛生 若癌症患者正接受化療,應小心保護自己,免受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避免到人多地方或接觸生病親友,尤其小童,更千萬不可處理狗貓或其他寵物的排泄物。每天用軟牙刷刷牙,並同時使用漱口水預防口腔潰瘍。不要與他人共享食物、杯子、器具或其他個人物品。每天洗澡,並用潤膚乳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避免生冷及有骨食物,一切飲食必須加熱或煮熟,水果定要去皮。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問醫生:病毒/細菌感染 如何分辨?

【明報專訊】鄭:鄭志文醫生 李:李禮舜醫生 觀:facebook Live觀眾 鄭﹕要減少使用抗生素,就要對症下藥。抗生素用於殺滅細菌,但對真菌及病毒感染沒效。有建議使用臨牀測試,分辨出是否細菌感染,是否可行?現時又有什麼選擇? 李﹕臨牀診斷最主要是分開病毒或細菌感染,因為只有細菌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目前可以考慮進行病毒學測試,當確診是病毒,就毋須用抗生素。另外,亦可在護理點(包括私家醫生、健康中心等)進行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測試有沒有嚴重感染。這些都可以協助醫生分辨細菌還是病毒感染,不過準確度並非百分百。所以,醫護人員會根據臨牀指引作診斷,例如病人喉嚨紅腫,有白點分泌物,就是甲型鏈球菌咽喉炎(圖)的徵狀。 濫用抗生素 可致肥胖、哮喘 觀﹕抗生素不單殺死惡菌,亦會殺死好菌,令身體抵抗力減弱,不食抗生素,可以嗎?進食益生菌作代替,是否可行? 李﹕近年愈來愈多抗生素的研究,令我們更加了解它的副作用。過往已知抗生素的副作用,主要是出現敏感及白血球偏低,而近年發現會影響到人體內的微生物群組,其中最常見導致腸炎。如果服用太多抗生素,將好菌壞菌一併殺死,反而出現更多壞菌,導致出現肚痛、腹瀉等問題,嚴重可致命。另外,近年亦有研究顯示,用太多抗生素會致肥胖、糖尿病、哮喘,以及各樣的敏感問題,尤其常見於小朋友身上。這些研究令我們明白,抗生素不能胡亂使用。 但一旦確認是細菌性感染,就必須使用針對性的抗生素。益生菌主要作用並非殺菌,所以不能代替抗生素。 傷風咳不斷尾? 或因過敏 觀﹕每當生病時,如醫生不處方抗生素,病情就會拖延一段時間才能痊癒,應否主動叫醫生開抗生素? 李﹕是否需要抗生素,最主要看醫生的臨牀診斷。醫生最常遇見的情况,病人有病毒性感染,如傷風,但痊癒後仍不停流鼻水或咳嗽,便以為並未痊癒。其實這往往是痊癒後的過敏徵狀,並非雙重感染。所以應該要針對病徵,而進行紓緩性的治療,而非服用抗生素。 鄭﹕日常診症,病人不時要求處方抗生素,但如病人不是細菌感染,處方抗生素也不會加快痊癒。所以,我的做法是先了解病人為何有這要求,他們可能說考試臨近、明天出遠門等,我或會處方抗生素,但提醒對方不要急着服用,要充分休息及定時服用其他藥物,若病情好轉,就毋須服用抗生素。當病人有抗生素作為「安慰劑」,未必會服用,的確能減低抗生素的使用。

Read more

水中分娩 增感染風險 僅紓緩陣痛 婦產科醫生不建議

【明報專訊】上周網上流傳一條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影片中的產婦在水中分娩,痛楚似乎很短暫,生產過程亦十分順利。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另外,婦產科醫生指出,陣痛時若浸泡在溫水中,或會令產婦感到較放鬆,有助減痛;但在水中分娩卻可能對產婦和胎兒構成風險。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除了止痛藥、麻醉劑外,還有什麼減痛方法? 英國廣播公司上周報道,美國一名助產士在九月初上載一條孕婦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得到10萬個讚和2.3萬個留言。片中孕婦站在浴缸,經歷短暫陣痛後,BB就出生了,媽媽立即將BB抱入懷中。 無證據指水中有利生產 港醫院未提供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但歐美不少人推崇水中分娩,指浸在溫水中,不單可以減痛,同時可以減少陰道損傷,然而這些說法仍欠研究支持。美國婦產科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的指引亦表示,在產程第一階段,產婦浸在水中或許有助減痛、減少使用麻醉藥及加快分娩;然而,在水中分娩則帶有風險。 明德國際醫院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解釋,產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陣痛至子宮頸全開 第二階段:子宮頸全開至BB出生 第三階段:BB出生至胎盤排出 「產程第一階段浸泡在溫水中,或許令產婦感到較放鬆,而水的浮力或可給予一點支撐,但這純屬個人感受,有些產婦未必喜歡。」陳世樂指出,而到了產程第二、三階段,至今未有醫學證據,證明水中分娩有好處;相反,水中分娩帶有風險: 倘情况不穩 水中難處理 ◆即使是低風險懷孕,分娩過程也不能保證是零風險,萬一出了問題,例如:媽媽或胎兒情况不穩定,需要持續監察,在水中難以處理 ◆醫護在接生過程中,難免接觸池水,當中有產婦的血液和分泌,有感染風險 ◆BB在水中出世,或會增加感染風險 陳世樂指出,每一個產婦和胎兒承受風險不同,忍痛能力亦有差別,所以不要迷信某一種方法是最好;應是按自己情况,與醫生商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知多啲 分娩姿勢借力 半蹲趴地一樣得 分娩,沒有最好的方法。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有很多減痛方法。醫學上減痛,可選擇笑氣、止痛針或無痛分娩,而非醫學的選擇則更多。陳世樂醫生舉例,有產婦選擇透過音樂治療紓緩痛楚,亦有人選擇以微電流刺激穴位減痛、有人利用健身球幫忙。 另外,瑪麗醫院和明德國際醫院可讓產婦選擇不同的分娩姿勢,相信有助分娩。陳世樂說,「傳統躺臥在牀上,但對有些孕婦來說,例如有腰背痛,未必能夠用力,轉為側臥、趴或蹲,可能較容易發力」。 明德國際醫院註冊助產士Sue Winstone表示,較多產婦嘗試的姿勢,其中一個是站在牀邊,雙手按着牀發力,雙腳半蹲,這姿勢令盆骨張開,有利胎兒滑下;另外,亦有媽媽選擇趴在地上,上半身攬着健身球幫助發力。 哪一個姿勢最有利分娩?陳世樂指出,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腳力不足,有些人腰力不夠,因此應視乎產婦感覺,也不是限定只用一個姿勢,「分娩時,產婦可嘗試不同姿勢,找出最能發力的姿勢」。然而,這必須在助產士和醫生協助和指導,產房亦需要有足夠空間,確保產婦和胎兒安全。 文:鄭寶華 圖:林俊源 編輯:屈曉彤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