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發燒39度屬高燒 兼有咳嗽、痾嘔、抽搐病徵即求醫 家長注意:處理方法7個 DOs and DON’Ts

武漢肺炎、流感令人聞咳嗽、發燒色變。尤其是小朋友發燒定必令不少家長憂心忡忡,究竟兒童發燒有什麼病徵?一旦高燒兼有咳嗽、痾嘔或抽搐,家長應如何應對?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馮加恆醫生強調,遇上小朋友發燒,家長應該注意7個 DOs and DON’Ts,若高燒持續及夾雜其他病徵,更應立即求醫! Read more

小朋友發燒成因多 注意異常反應 盡早求醫

小朋友的身體和腦部未成熟,當出現不適時,身體只能透過發燒、屙嘔、哭、抽搐,甚至休克等的方式表達出來。由於小孩未必能準確用言語表達,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的異常反應。若已知道小孩子發燒的原因和屬於輕微後,家長又可以怎樣做呢? 38度以上屬發燒 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馮加恆醫生指,如果小孩的體溫攝氏38度以上就屬於發燒。如果不是高燒,而且小孩的飲食、活動正常,亦沒有出現病徵,家長可以暫時觀察。但如果發燒三日或以上不退,就必須求醫,因可能是細菌感染。此外,如果嬰兒出生後首六個月發燒亦需要多加留意,要排除是併發症或先天毛病。 發燒病徵多 見腦膜炎症狀立即求醫 小孩發燒常伴有其他病徵,例如食慾不振、缺乏精神、易累,又有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咳嗽、鼻耳不舒服,或是引發腸胃炎屙嘔問題,嚴重甚至會出現皮膚變化,例如出疹或水痘。家長亦要留意病童的體溫是否上升得太快,或出現腦膜炎的症狀,例如神情變得呆滯、情緒失控、變得暴躁、不斷哭泣、抽筋,嚴重的會令病人缺氧甚至腦細胞壞死。如出現此情况,家長必須帶子女盡快求醫。 發骨燒:身體建立抵抗力 此外,坊間有「發骨燒」一說,認為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快速長高就會發燒。馮醫生指「發骨燒」除了與身體變化有關之外,亦代表身體正建立抵抗力。「發燒反映抵抗力正在攻擊病毒及建立抗體,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因為趁早建立抗體比一直沒有病痛,但後來突然大病一場好。」 馮醫生提醒,當小孩子發燒,首要是找出成因,不應只着重給病童服食退燒藥降溫。服用藥物最怕是傷害小兒肝臟,而且退燒藥含有糖份,放太久有機會滋生細菌;亦不應為小孩子「焗汗」、以酒精抹身或沖凍水涼,因為會阻礙散熱,弄巧反拙。 輕微發燒 家長注意三大事項 如果知道小孩發燒的原因和屬於輕微後,家長要注意以下三大事項: 可以替病童用濕毛布抹頸部、腋下或用溫水洗澡。這樣能令小朋友感到舒服一些,而又能幫助散熱及保持身體有足夠水份。 要讓小孩喝足夠水份,家長可留意其小便是否混濁。 應讓小孩留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房間的濕度不應過高,否則難以散熱,但又不能直接吹風,容易着涼。 Read more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明報專訊】30歲的陳先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癌,正接受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化療後兩個星期,突然發燒超過攝氏39℃。此情况屬「急症」,病情可迅速急轉直下。陳先生火速趕往醫院急症室求診,馬上入院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Intravenous antibiotic injections)。醫生同時處方「升白針」(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可令「中性細胞」數目加速回升。 注意清潔——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小心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並用潤膚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filipfoto@iStockphoto) 骨髓造血,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白血球亦有多種,包括「中性細胞」(Neutrophils)、「淋巴細胞」(Lymphocytes)、「單核細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及「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s)。「中性細胞」專對付「細菌感染」,其數量減少,可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即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化療藥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 不少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尤其血癌病人;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同時短暫抑制骨髓細胞造血,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病者容易受細菌感染,尤其「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中性細胞」數目長期處於極低位,更增加「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風險。 除了發燒,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或有其他病徵,包括「寒顫」(Chills and rigors)、「喉嚨痛」、「口腔潰瘍」、「咳嗽」、「氣促」、「腹瀉」、「肛門疼痛」、「小便灼痛」及「皮疹」等,顯示身體受感染部位。 化療病人需格外注重衛生 若癌症患者正接受化療,應小心保護自己,免受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避免到人多地方或接觸生病親友,尤其小童,更千萬不可處理狗貓或其他寵物的排泄物。每天用軟牙刷刷牙,並同時使用漱口水預防口腔潰瘍。不要與他人共享食物、杯子、器具或其他個人物品。每天洗澡,並用潤膚乳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避免生冷及有骨食物,一切飲食必須加熱或煮熟,水果定要去皮。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猩紅熱按年增半 20年最多 96%患者是兒童 同患水痘可奪命

【明報專訊】本港猩紅熱今年非常活躍,首11個月已達1947宗呈報個案,較去年同期多56%,為回歸20年來新高。兒科醫生指猩紅熱由細菌引致,需用抗生素治療,惟近年不少家長拒用抗生素,耽誤病童治療,亦加速社區傳播,呼籲家長多與醫生溝通,了解處方藥物的內容及原因。 首11月1946宗 無人死亡 衛生防護中心指出,過去4周共有267宗呈報個案,另有10宗院舍爆發;而今年首11個月接獲1946宗猩紅熱呈報個案,較去年同期的1244宗及前年同期的1060宗顯著增加,為回歸以來新高。今年1946宗呈報個案涉及1156男790女,當中96%為10歲以下兒童,大部分病情較輕,至今沒有死亡個案。上周(12月3日至9日)新增77宗猩紅熱,雖低於前一周(11月26至12月2日)的94宗,但仍高於11月中的一周48宗。 該中心預料未來數月猩紅熱活躍程度維持高水平。中心另指出,至今沒有證據顯示引致猩紅熱的甲類鏈球菌近期出現基因變異。 未必舌長草莓狀紅疹 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稱,猩紅熱主要由甲型鏈球菌引致,感染者多為10歲以下兒童,而甲型鏈球菌本身恆常存在於人的鼻腔、口腔、咽喉等,故難以預防,也容易傳播。兒科專科醫生易秉賢稱,部分家長誤以為舌頭出現如草莓狀的凹凸紅疹才是患上猩紅熱,實際上持續微燒約38℃、喉嚨痛、扁桃腺紅腫等,亦可能患猩紅熱,每個人病徵都不同, 小孩如有不適,家長應盡快帶往求診。 陳以誠又稱,猩紅熱一旦遇上流感或水痘,可引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建議未打水痘疫苗的學童補打。 家長拒抗生素加速傳播 兒科醫生余則文稱,猩紅熱是感染細菌所致,服食抗生素盤尼西林便可治理,療程一般5至10日可根治,但近年不少家長擔心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等問題,憂影響兒童健康而拒用,結果不但延誤患者接受治療,更加速傳播,令近年感染個案持續上升。余醫生說明白家長愛護子女心切,但任何細菌感染均有死亡風險,鼓勵家長多與醫生溝通,仔細了解病情,明白醫生處方藥物的內容及原因。

Read more

未必伴侶拈花惹草 盆腔炎可潛伏 隨時嫁禍好人

【明報專訊】盆腔炎,女性生殖器官受細菌感染而出現炎症,病因卻與個人衛生無關,主要是性接觸傳染,其次是因婦科檢查或手術等感染細菌。女士們一旦得悉盆腔炎是經性接觸感染,往往第一時間遷怒伴侶;然而,部分致病細菌可能潛伏在身體一段時間,現任伴侶可能是「食死貓」。 無論如何,盆腔炎可致不育,最有效預防的方法是安全性行為。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內的生殖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附近組織等,被細菌入侵引起炎症。婦產科專科醫生柴逸蘭指出,盆腔炎主要是因性接觸感染,較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衣原體、淋病雙球菌;其次是曾接受婦科檢查或手術後出現細菌感染。 腹痛發燒 下體異常分泌出血 盆腔炎常見徵狀是腹疼痛及發燒,病徵與盲腸炎及膀胱炎等下腹炎症相似,有時容易混淆。不過,柴逸蘭提醒,盆腔炎患者陰道或會出現帶異味的分泌、不規則出血等。由於盆腔炎的徵狀有時可以很溫和,令人容易忽視;但亦有較嚴重的盆腔炎,病人高燒及劇烈腹痛,甚至盆腔內形成膿腫。 柴醫生說,當懷疑是盆腔炎,醫生會抽取陰道分泌物種菌,並透過超聲波檢查盆腔內是否有膿腫。不過,為了讓病人盡早得到治療,也會即時處方抗生素,不會等待種菌結果,避免炎症惡化。 性生活注意安全 她謂,治療盆腔炎的抗生素療程一般為兩星期,通常服藥兩至三天後,腹痛及發燒等徵狀會逐漸減退,但病人必須完成整個療程,擅自停藥可能會讓細菌產生抗藥性;而治療期間病人應多飲水及休息,性生活要採取安全措施,以免再受感染。 假如服藥後病情未有好轉,持續腹痛及發燒,便需入院治療,接受靜脈注射藥物,嚴重時或需要做腹腔鏡檢查,清理膿腫。 嚴重延誤或致不育 不過,有時盆腔炎未必會引起不適,部分患者完全自不知。柴逸蘭稱,有些士女因為不育而求醫,檢查見到輸卵管堵塞,才知道是以前患過盆腔炎並引起後遺症。她解釋,盆腔炎若未有適當治療,可以對女性的生殖器官造成長遠的影響,例如炎症導致組織黏連令輸卵管堵塞,引起不育,亦會增加宮外孕的風險,部分人更因為盆腔內出現疤痕組織,導致難以處理的腹部不適,肚子長期「奄奄痛」。 她提醒女性若有持續腹痛及發燒,應盡早求醫找出原因,及早治療以減低後遺症風險;並且要注意安全性行為,原因是感染次數愈多、病情愈嚴重,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愈高。 採訪:鄭寶華 文:張意宇 圖:黃志東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細菌感染 易招青光眼 人工角膜仍有局限

【明報專訊】人工眼角膜的手術表現似乎令人非常鼓舞,簡直可以代替傳統的真人眼角膜移植。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人工眼角膜亦有局限。 第一,由於無法和人體組織融為一體,人工和真人眼角膜之間可能會有微小的間隙,為細菌提供入侵的途徑,或是造成眼睛內部水分的溢出滲漏。所以,接受人工眼角膜的病人必須永遠無間斷地佩戴保護性的隱形眼鏡,以提供額外的保護層。病人也必須使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 第二,因為要佩戴隱形眼鏡,病患必須有足夠的淚水分泌和正常的眼皮閉合能力。這樣,一些極嚴重的化學燒傷,和嚴重的眼表乾燥症如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疤痕性類天皰瘡等患者,因為眼表太乾,無法佩戴隱形眼鏡,波士頓人工眼角膜手術就不適合他們。 第三,因為人工眼角膜的光線折射有其獨特性,和普通眼睛的邊緣視力有分別,所以不能和正常眼睛協調,同時看清楚東西,因此只適合雙目因眼角膜疾病而失明的病人。 第四,裝上人工眼角膜後,無法用普通的方法準確測量眼內壓力,往往只能依賴醫生指探感覺、觀測視神經頭和光學掃描視神經厚度來預測青光眼。病人須經常覆診以排除青光眼的可能性,和定期更換隱形眼鏡。 全有機體人工眼角膜將面世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波士頓人工眼角膜手術為以前注定雙目失明的病人帶來新的希望。雖然手術後會有細菌感染、青光眼等等的併發症風險,但是技術的不斷改良已經大大減少了這些可能性。在可見的未來,全有機體生物工程製造人工眼角膜將會面世,為病人開拓恢復正常視力的康莊大道。 Read more

醫言有理:病毒細菌感染可致癌

【明報專訊】癌症乃疾病的頭號殺手,科學家不斷努力尋找病因。某些病毒(viruses)及細菌(bacteria)可誘發癌症,估計與15%癌症個案有密切關係。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引發「胃癌」(gastric carcinoma)及「胃淋巴癌」(gastric lymphoma),後者一般屬低毒性「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low grade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但可轉化成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high grad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與多種癌症有關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大多經性接觸傳染,可誘發「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亦與多種其他癌症有關,包括「陰唇」(vulva)、「陰道」(vagina)、「陰莖」(penis)、「肛門」(anus)、「直腸」(rectum)及「口咽」(oropharynx)。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皆可引致「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及「肝硬化」(cirrhosis),有機會誘發「肝癌」。酒精增加患癌機率,肝炎病毒帶菌者切忌飲酒。「丙肝病毒」亦同時與多種淋巴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低毒性及高毒性淋巴癌。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又稱「人類疱疹毒第四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4),與多種癌症有關,尤其淋巴癌,包括在非洲較多見的「伯基特淋巴癌」(Burkitt’s lymphoma)及西方國家常見的「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在亞洲地區,上述兩種淋巴癌皆不多見,EB病毒卻與「鼻腔NK細胞淋巴癌」及「鼻咽癌」有極密切關係,科學家在癌細胞中找到EB病毒基因。 作者簡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文:梁憲孫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