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產後定期覆診監測肝臟

【明報專訊】問:乙肝孕婦產後,還需要定期覆診嗎? 答:早前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受訪的乙肝攜帶孕婦中分別有86.4%和52.6%,在懷孕中途及產後沒有定期為乙型肝炎覆診。 乙肝攜帶孕婦無論在懷孕期間抑或是產後,都應該定期覆診。在懷孕期間,乙肝病毒指數高的孕婦應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減低垂直傳播風險。但很多孕婦覺得乙肝對懷孕沒有特別大影響,忽略了常規檢查。但其實不論是否懷孕,乙肝攜帶者患上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風險都較高,所以應該定期接受抽血、肝酵素、超聲波等檢查,監測肝臟情况,一旦發現早期病徵,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可延遲併發症出現。 毋須提早驗提早食藥 問:為降低嬰兒感染風險,孕婦應否盡早檢測乙肝病毒指數?盡早用藥?應否在懷孕前服用抗病毒藥? 答:研究顯示,病毒指數在整個妊娠期內變化不大;因此,孕婦可在懷孕第12至14周檢驗病毒指數,或者待第28周時檢驗亦可。文獻指出,在28周開始服食抗病毒藥已可將傳播風險降至接近0%,所以不用先服食抗病毒藥才準備懷孕。再者,未知什麼時候能懷孕,長期服藥就不太划算了。 剖腹順產 感染風險相若 問:孕婦若是乙肝攜帶者,剖腹產還是順產好? 答:胎兒感染途徑,估計可經胎盤傳送,或在抽羊水檢查時感染;另外,大多數是在分娩時接觸到母親分泌而感染。乙肝病毒存在於陰道分泌,理論上經陰道生產,嬰兒就有可能受感染。不過,只要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即使是病毒指數較高的乙肝孕婦,無論剖腹產還是順產都不影響嬰兒感染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肝癌是本港排行第五的常見癌病,更是致命癌症的第三位,單在2016年便有逾1800宗新症,奪去超過1500人性命。無論早期還是晚期肝癌的治療,近年都有很大新發展,例如手術方面引入了創傷較小的微創手術,還有可處理較大腫瘤的分段式手術;而較為後期個案也有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新藥物,療效比傳統化療藥物更為顯著。 betway体彩 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陳詩正醫生 與其他癌症一樣,肝癌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也愈高。betway体彩 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詩正醫生指出,早或中期的肝癌個案,若能進行手術切除,治癒的機會可達七成。餘下三成未能根治,主要是因為切除前已有轉移,又或手術後剩餘的肝臟又再長出新的癌細胞。 手術前評估 嚴重肝硬化者未必適合 他稱,病人需要接受詳細檢查,例如以正電子掃描找出身體肝臟以外其他地方潛在的癌細胞,然後再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及肝功能等因素,評估手術的可行性。 「醫生尤其需要計算手術後,病人剩餘的肝臟大小及可發揮的功能是否足夠,以嚴重肝硬化的病人為例,手術後剩餘的肝臟有可能無法維持身體功能,故此不能做局部切除手術,進行肝臟移植會更為適合。」 大腫瘤可分段進行手術 小則微創手術 傳統是以開放式手術切除肝臟的腫瘤,近年更有微創手術選擇。陳醫生表示,微創手術的創傷性較小,惟不適合一些腫瘤太大或太接近大血管的個案;至於腫瘤體積較大的病人,如預計手術後剩餘的肝臟不多,可考慮分兩次進行手術。 「第一次手術是先截斷需切除肝臟位置的血管,然後待餘下的肝臟增生長大至足夠身體使用時,再進行第二次手術切除腫瘤。」他強調,分段進行手術無疑會令病人需要承受兩次手術風險,又會延長治療時間,但卻可以處理一些待餘下肝較細小和肝功能不太好的病例。 肝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晚期用化療及放療 陳醫生表示,肝癌初期絕大多數症狀,大部分病人發現時已較遲,出現轉移或無法進行手術。 betway体彩 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表示,晚期肝癌一般不能以手術切除,但可用藥物及放射治療等非手術方法,將腫瘤縮細及控制後,或有可能增加手術的可行性。 他坦言,過去治療肝癌存在很大挑戰,原因是藥物選擇少,化療毒性高但療效不彰,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根本無法承受化療的副作用。 betway体彩 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梁惠棠醫生 新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對付擴散性肝癌 不過,近年肝癌有多種新藥面世,令治療效用顯著改善,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均用於擴散性肝癌不但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清除所有癌細胞。 梁醫生以一名60多歲病人為例,他本身患有乙型肝炎,並於約十年前首次證實患上肝癌,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康復,但至去年底肝癌再次復發,無法再做手術。梁醫生評估後建議病人接受體內釔90同位素放射治療,即利用導管經動脈把放射性釔-90(Yttrium-90)放入腫瘤中心,釋出輻射殺死癌細胞,可以對付一些較大腫瘤的同時,對附近正常細胞的影響也較小,最終令癌細胞消失。 兩個案接受新藥治療 癌細胞消失 另一名80餘歲的病人,在兩年前確診第四期肝癌,腫瘤有12公分大,並且有淋巴轉移及肺部擴散,癌指數高達24萬。由於病人不適合做手術或放療,而一線治療無效後,改為接受二線的免疫治療,用藥一年後癌細胞消失,病人亦回復正常生活。 梁醫生稱,隨着更多有效藥物出現,這類病情受控制的個案亦愈來愈多,而以往第四期肝癌的病人,存活期只有約6個月,但新的標靶及免疫治療可延長生存期至一年或更長。因此他鼓勵病人不要太早放棄,不妨向有經驗的醫生診治及評估,可能有更多的治療選項,出現轉機的機會也會提高。 乙肝患者年有1%肝癌 預防肝炎、戒酒及控制體重 慢性肝炎、經常飲用酒精及嚴重脂肪肝,均是肝癌的主要成因,其中乙肝患者每年有1%機會出現肝癌,而且風險會不斷累積。陳醫生指若同時有三種風險因素,患上肝癌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幾百倍」,因此由預防或控制肝炎入手。 兩位醫生均重申,肝癌與肝炎息息相關,故提醒要注意以下事項: 未受感染的人士應盡早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乙肝帶菌者要每半年檢測肝臟健康,如發現病毒數量增多便要接受抗病毒檢查,以減低肝細胞癌變的機會; 建議任何人宜戒酒及控制體重,以減低及預防脂肪肝出現。 查詢電話:2595 5437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10:00至中午12:00;下午2:30至5:30 肝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急性肝衰竭需數日內換肝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楊鳴章因肝硬化導致肝衰竭昨病逝,終年73歲,輔理主教夏志誠指其病情近日迅速惡化。有醫生指出,本港肝硬化個案主要由乙型肝炎引起,患者一旦出現急性肝衰竭,要在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內接受肝臟移植,否則可能死亡,無其他藥物治療;而5年內曾患癌的病人,一般而言都不適宜接受肝移植,因擔心癌症復發影響換肝後存活機會。 肝硬化主要乙肝引起 香港大學外科名譽臨牀副教授夏威指出,肝硬化是指肝臟炎症令組織纖維化而變硬,當這些沒有功能的纖維組織累積,肝臟正常細胞愈來愈少,就喪失排毒、新陳代謝、蛋白質和凝血物質供應等肝功能。夏續指出,肝硬化不能逆轉,只能找出病因加以控制,例如用藥控制肝炎病毒、戒酒、改變飲食控制脂肪肝等減慢肝硬化。 肝硬化嚴重可演化至肝衰竭。夏威說,肝衰竭病人肝功能起碼少於原本功能的30%。病人一旦出現急性肝衰竭,要在一周甚至更短時間內換肝,否則可能因嚴重感染、出血等原因死亡,無其他藥物治療。夏威指出,即使病人出現肝衰竭,若5年內曾患癌,一般都不適宜換肝,因擔心癌症復發影響換肝後存活機會。 「5年內曾患癌 不宜換肝」 本港肝硬化個案最主要由乙型肝炎引起,夏威指本港整體人口有7%至8%是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者,當中約四分之一人最終會演化至末期肝病,包括嚴重肝硬化;小部分個案則由丙型肝炎、脂肪肝、新陳代謝病、膽管阻塞等原因引起。 Read more

【肝炎與肝癌】乙肝康復者仍有患肝癌風險

香港約有8%人口,即約60萬名乙型肝炎帶菌者,他們平均一年有1%的機會出現原位性肝癌。萬一不幸感染,患者應定期進行與乙肝有關的身體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肝酵素、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有否變得粗糙或有肝腫瘤。 乙肝帶菌者可以全無病徵,但乙肝病毒可能會令肝細胞長期發炎,慢慢演變成肝纖維化、肝硬化以至肝癌。另一方面,乙肝病毒亦有機會令肝細胞變異,形成癌細胞。 肝癌的學名為肝細胞癌。betway体彩 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指,乙肝帶菌者平均一年有1%出現原位性肝癌的機會。這1%的機會由中年開始逐年累積。也就是說,10年就有10%,20年20%,餘此類推。若患者是男性,有家族性的肝細胞癌史,或者乙型肝炎病毒在其血液內的數目偏高,這百分比便會更高。香港於1988年起,才開始為全港初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所以現時30歲以上人士並不是全部都受疫苗保護。可喜的是,現今已有安全及有效的口服藥物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抑壓病毒在血液中的數目至極低,大大降低肝細胞癌症出現的比率至每年0.5%。 肝細胞癌的生長速度迅速,平均每3個月直徑大一倍。1厘米的肝細胞癌6個月後便長至4厘米,如果覆診的時間超過6個月,很可能發現時已經是5厘米以上(第三期)。由於腫瘤較大,即使能以手術切除肝癌組織,但也大大減低徹底治癒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肝細胞癌可說是外科病。當癌腫瘤過多、肝硬化程度嚴重,或無法切除腫瘤時,才考慮藥物治療。事實上,在過去10年間,外科切除已把第二期肝細胞癌病人的治癒率從6成提升至7成。雖然醫學界正不斷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但在未有顯著療效的藥物治療適用於晚期肝癌病人之前,乙肝帶菌者一年兩次的肝臟檢查是不可隨便省卻,定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癌變及盡早醫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肝炎與肝癌】50歲後乙肝康復 5年內患肝癌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分析逾4500名慢性乙型肝炎康復者的數據,結果顯示50歲以上男性乙肝康復者,於康復後5年患肝癌風險最高,達2.5%;女性康復者則有1%風險。研究團隊呼籲患者每半年接受一次肝臟檢查。 中大研究 籲患者每半年驗肝 研究團隊於2000至16年間,收集分析全港逾15萬名帶乙肝病毒的個案數據,當中7萬名曾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另有逾4500人為乙肝康復者。臨牀上,乙肝患者出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清除」,即屬乙肝康復者。 研究在4500名乙肝康復者的數據中發現,50歲或之前康復的患者,患肝癌的風險較50歲後康復的人低。結果顯示,50歲以上的男性乙肝康復者,在康復後5年患肝癌的風險最高,達2.5%,女性則為1%。50歲或以下的男性乙肝康復者,5年內患肝癌的風險為0.7%,女性數字則是0。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解釋,乙肝康復者患癌主要原因有3個,包括有患者在康復前已惡化至肝硬化;乙肝病毒的基因組已整合到患者肝細胞的染色體中,引發病變;及其他致病成因如脂肪肝及糖尿病等。 中大計算器 網上測肝癌風險 黃麗虹又表示,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推出肝癌指數網上計算器,乙肝患者輸入年齡、性別等風險指數,便可計算出罹患肝癌風險。 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表示,醫護人員及患者有可能因乙肝康復,而忽視定期做肝臟檢查的重要。黃麗虹建議康復者每半年做一次肝臟檢查,若資源有限,應至少每年做一次。 是次研究在全球同類研究中屬於最大型,並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 中大肝癌指數網上計算器:www.livercenter.com.hk/liver-cancer-calculator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肝炎與肝癌】乙肝帶病毒者小心 盲灌保健品 引爆肝炎

【明報專訊】乙肝帶病毒者,當病毒變得活躍,免疫系統就會發動攻勢,引發肝炎。當肝炎平息,別以為打勝仗,從此免疫,因為「發炎」和「靜止」會不斷重演。 而坊間的護肝、強肝或增強免疫力等中西保健產品,更可能是乙肝帶病毒者的計時炸彈,因為當肝臟或免疫系統變強,就會嘗試攻打乙肝病毒,引發肝炎。 衛生署數據顯示,本港約有5至10%人口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現時香港人口約730萬,保守估計約有幾十萬人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由於沒有正式統計,衛生署以2015年捐血人士去推算,男女比例大概一半一半。」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沛然說。 世界各地的乙型肝炎帶病毒率都有所不同。在低流行地區(美國、西歐、澳洲、新西蘭等),乙肝帶病毒率少於2%;而中流行地區(地中海國家、東歐、中亞、南美、日本等),約3至5%;至於高流行地區(東南亞、中國、太平洋群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等),高達10至20%。陳沛然補充,香港屬於中流行地區;乙型肝炎帶病毒率介乎5至10%,不算嚴重。 定期驗血照超聲波監察 「任何途徑(身體檢查、捐血等)得知自己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如何可以減低未來患上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家庭醫生鄭志文問。 「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是沒有明顯病徵;定期檢查,可以監測狀况。」陳沛然建議,乙肝帶病毒者應找一位醫生持續跟進病情;不一定是專科醫生,家庭醫生也有足夠能力處理。「每三個月至半年抽血檢查;如果加上超聲波肝臟檢查,效果更好。」他說。 血液檢驗項目當中,肝酵素是肝臟的健康指標,而甲胎蛋白是肝癌指標。超聲波檢查可以探測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結構問題。兩者互補不足;一旦發現肝臟異樣,可以及早治理。 發炎、休戰不斷重演 肝酵素高,可能是因為肝臟受損或者發炎。「例行檢查發現肝酵素高,醫生會進一步替患者檢驗乙肝病毒DNA,監測病毒的數量。」陳沛然說﹕「如果乙肝病毒的DNA數量多,加上肝酵素高,就可確定因為乙肝病毒活躍化而導致肝炎發作。」這個時候,醫生就會考慮用藥。 陳沛然指出,大部分乙型肝炎都是透過母體傳染(即是帶有病毒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把病毒傳給嬰兒)。一般在0至20歲,人體能和病毒共存,乙肝極少發作。「但當身體的免疫系統成熟,會嘗試清除體內乙肝病毒,在過程中會引致肝炎。可是,免疫系統無法徹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它只能抑制病毒,肝炎因而得到平息。」 「觀察」拒吃藥 傷肝留疤痕 每當病毒變得活躍,免疫系統就會發動攻勢。重複「發炎」和「靜止」的過程,正是乙型肝炎的特性。他說﹕「肝炎發作的次數和密度因人而異,無法預計。而每次免疫系統攻打病毒,肝臟細胞都會受到破壞,並留有疤痕。過了十幾廿年,就會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 鄭志文補充,「這個觀念十分重要。我有一些病人,抽血驗到乙型肝炎病毒變得活躍,不願服藥。只是選擇觀察,不停覆驗,直至肝炎平息。他們以為身體打倒病毒,卻不明白這是乙肝病毒活躍化的指定形態」。 現時,乙肝並沒根治方法;但是藥物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從而減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病率。如有需要,醫生會建議長期服藥,維持肝臟健康。陳沛然補充:「每天一次,每次一粒;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大。至於可否停藥,視乎病情;患者應該跟醫生好好溝通。」 文:麥穎姿 圖:馮凱鍵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