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港大醫學院日前(11日)發表全球首創治療肝癌方案,結合3種治療將腫瘤「先縮後除」,研究顯示逾五成肝癌病人達至治療成效。研究團隊預計新治療每年可惠及約300名患中期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根治肝癌 兩年半後存活率逾九成 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招募33名符合資格的肝癌病人參與研究,透過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俗稱「大髀針」)控制腫瘤及殺死部分癌細胞,以及做5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即電療),其後再每兩星期一次免疫治療,整個治程歷時6個月,目的將腫瘤縮小至可割除,以根治肝癌。 研究發現55%的病人經新方案治療後,情况轉為適合切除腫瘤,其中4名病人已接受手術根治癌症;42%病人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不需要手術,他們在兩年半後跟進覆診結果亦顯示存活率逾九成。另外,研究發現整體病人存活中位數達30個月,較傳統藥物或介入治療更長。 新方案6個月見效 較傳統治療創傷小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他期望新治療方案可為不適合做手術的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他又指新治療方案需6個月就有治療成效,而且對病人的創傷較傳統的介入治療低,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亦較輕微,例如肝酵素短暫上升及發燒等。 肝癌患者參與治療 腫瘤沒復發 參與研究的68歲溫先生兩年前確診肝癌,但因腫瘤體積較大及壓迫右肝靜脈,評估為不適合做手術切除。他參與新治療後,癌細胞已完全壞死,癌指數更由接受治療前的4378跌至6,腫瘤亦沒有復發,又指治療過程無痛楚。 相關文章:【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擬推展雙免疫療法 增治療成效 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會免費為肝癌病人提供大髀針及電療。至於免疫治療,若病人未有參與研究,須每月自費3萬至4萬元,整個6月的療程共約20萬至30萬元。團隊稱相關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將會推展雙免疫療法,提高治療成效,目前已成功招募約18名病人參與。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Read more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新型標靶藥物-針對HER2型胃癌-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Read more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明報專訊】醫管局早前公布2019癌症數據分析,雖然整體癌症發病數字上升,但死亡率有下降趨勢,反映了治療的進步和及早檢測的功效。 因為新藥或新療法推陳出新,加上成像技術不斷改進,令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到位,與癌共存的病人愈來愈多。不過,治療選擇多了,治療時間長了,醫藥費亦隨之而增加,加上個別療程收費高昂,未必人人可以負擔。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我在腫瘤科工作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癌症治療上的改進非常大。」中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專業應用副教授、中大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分享說,「以肺癌為例,以往病人確診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做,既沒有合適化療藥物,電療成效亦不大,又或者根本沒有效用。當時的病人確診患癌後,醫生會說,你只剩下3個月命;今時今日就非常不同了,一旦確診肺癌,即使已屆第四期,經過治療,病人壽命都可維持幾年或以上,比比皆是。根據我個人經驗,10年以上也有」。如此巨大轉變,與癌症治療在各方面的突破有莫大關係。「藥物方面,化療藥物多了很多選擇,還有其後出現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除此之外,電療技術亦進步了很多。這些新藥物和新技術,每種都各自可以幫助病人延長壽命,加起來就變得有很大幫助。」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5,082宗。相比起2009年的25,977宗,升幅達35%。至於死亡率,雖然癌症仍然是頭號殺手,但整體而言,兩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註:年齡標準化比率(ASR)是一個健康統計指標,主要在消除人口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後,才比較不同地區或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發生率。) 支援藥物進步 減化療副作用 不止香港有此趨勢,唐美思參考美國數字,比起30年前,現今大部分種類的癌症,病人的5年存活率都提升不少。她相信跟治療進步有莫大關係。「例如化療,雖然近10年來並沒有推出很多新藥,不過相關支援藥物就進步了不少,例如止嘔藥、提升白血球針藥等,都令化療副作用大減,也減低化療併發症。病人做化療時較為舒適,醫生治療方案亦能更進取。電療技術上的改進,例如由二維改進到三維,輻射劑量以至分佈都更精準,減少損害周邊健康組織;此外,成像技術的進步,有助醫生更精準地診斷和為癌症分期。這些都有助醫生制訂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癌症由當年被稱為絕症,演變成今天個別患者可「與癌共存」。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指出:「隨着基因檢測科技的進步,加上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出現,不但延長癌症病人的壽命,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以晚期肺癌為例,以往未有癌細胞基因檢測時,一旦確診為肺癌,只能靠化療減慢惡化;但現在由於可以檢測癌細胞基因,可透過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以至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即完成抗癌療程,癌細胞已受控,仍繼續採用免疫療法以減低復發風險。」 近年腫瘤科最熱門課題是免疫治療。正常情况下,當免疫細胞遇上不健康的細胞,會自動將之消滅,但癌細胞卻會用不同方法避開被免疫系統破壞,包括改變基因,使其不容易被免疫系統識破。透過免疫治療藥物,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使免疫系統重新辨認癌細胞。 基因檢測 尋致癌「司機」 不過,免疫治療藥物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必須檢測癌細胞的基因。蔡添成解釋:「癌細胞基因檢測目的,不單要找出有無基因突變,同時亦要找出該基因突變會否刺激腫瘤生長,即腫瘤的生長是否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我們有一個比喻,基因突變就好像你在一部車上,它是司機還是乘客?要打就打個司機,不是打乘客,因為打倒乘客,車仍然會行駛,我們要找的是driver mutation。換言之,即使你找出很多基因突變,如果它們並不是控制腫瘤生長的話,找到甚至消滅它們也沒有作用。」 就好像用於肺癌的免疫治療,要先測試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的水平(表達力),若高於某個水平(例如50%),就會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病人未開始接受其他治療前,先接受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令免疫系統恢復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每月藥費$8000至數萬不等 問題來了,新的基因檢測、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以肺癌標靶藥為例,每月費用由$8000至$80,000不等,免疫治療單一藥物一般每月由$40,000至$80,000,混合治療可能更高。換言之,1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可以長期應付。不過醫生強調每人治療藥物組合和劑量均有不同,治療費用不能一概而論。 這些新一代抗癌藥,大都沒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病人必須自費。若無法負擔,便唯有轉而採用其他治療,病人「賣車賣樓」治癌也時有所聞。早前,港隊沙排運動員劉梓浩更發起衆籌,籌得約200多萬元來支付一種新的免疫治療(CAR-T),白血病已逐漸康復。唐美思則表示:「以往,癌症病人若需要某些藥物,例如標靶藥物,若醫管局沒有提供,病人只能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但現今,病人能夠自費買藥,而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個別人士亦可獲得資助。相對而言,病人的選擇已較以往為多。」 非牟利機構提供藥物資助 蔡添成認為:「公立醫院其實已經為病人提供很多抗癌藥物,我不會說癌症病人『無錢就無藥醫』,只可以說,若病人負擔到的話,會多一些選擇。」現時本港有多個非牟利機構為合資格病人提供藥物資助,包括撒馬利亞基金、關愛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香港乳癌基金會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等。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確診癌症後,接下來就是醫生因應癌症種類、分期、身體狀况、患者意願,制訂不同治療方案。目前治療癌症,大致分為以下種類: ‧外科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或遭癌細胞侵襲之組織 ‧化學治療:注射或口服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擴散 ‧放射治療(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射向腫瘤,殺死癌細胞。約六成癌症病人需要在發病的不同階段接受電療 ‧荷爾蒙治療:主要應用於與荷爾蒙激素有關的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等 ‧標靶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干擾涉及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標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令癌細胞死亡和停止擴散 ‧免疫療法:針對癌細胞特殊生物標記,重新激活身體受抑制的免疫功能。藥物能同時對付多種癌症,包括肺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和肝癌等。此外,近年還開發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例如CAR-T療法,透過抽血取出病人的免疫細胞,加以培養、誘導、活化及增量後,輸回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細胞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文:葉凱欣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Read more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Read more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Read more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身體產生的抗體,除可避免自己再受感染,更可幫助垂危病人擊退病毒。公立醫院從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並已在50名留醫深切治療部的重症確診者身上使用,60%病人康復,並將重症患者死亡率減半至22%。有曾患癌的確診老婦對各種抗病毒藥物無反應,每毫升樣本病毒量一度高達10億顆,並有嚴重肺炎需插喉供氧,接受兩次血漿治療後病毒清除並出院。 Read more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肺癌】「配音王」譚炳文日前因肺癌病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肺癌發病個案有逾5000人,肺癌仍是本港十大癌症的頭號殺手。有專科醫生指出,由於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故有約八成患者,因出現病徵而確診時往往已屬肺癌晚期。究竟肺癌的成因、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可以預防嗎? Read more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