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病毒基因測試 攔截「廣東癌」

【明報專訊】50歲的王先生有多名家族成員曾患上「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因此他參加了一項大學研究,定期驗血,接受病毒基因測試。這項研究最終成功發現多名早期鼻咽癌患者。 Read more

醫言有理:懶理高血壓 中風昏迷奪命

70歲的陳伯有「高血壓」(Hypertension)多年,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血壓在正常水平。陳伯經常不依時服藥,因此他的血壓指數經常處於高位,並不理想。那天,陳伯在洗手間如廁時突然倒地,即時進入昏迷狀態,幸好兒子就在附近,馬上把他送院。 Read more

醫言有理:肺炎鏈球菌疫苗 13、23價要識分

【明報專訊】長者易患肺炎,常見的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及「肺炎鏈球菌感染」(Pneumococcal infections),嚴重可以致命。75歲的陳伯,每年皆有接受「流感疫苗」注射,今年醫生建議他同時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 肺炎鏈球菌感染可導致「肺炎」(Pneumonia)、「敗血症」(Septicaemia)及「腦膜炎」(Meningitis),全部皆可致命,免疫力低的病人較容易受感染,尤其接受「脾臟切除手術」(Splenectomy)後,其他還有「漿細胞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病者。 建議先打13價 再打23價 「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可有效預防感染。目前有兩種疫苗可供選擇,包括含23種「莢膜多醣抗原」(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s)的「23價疫苗」(Pneumovax 23),還有較強力但覆蓋面較細的「13價疫苗」(Protein-conjugate vaccine);後者所含的「莢膜多醣抗原」具特殊結構,接種後可產生較強免疫力。因此,「13價疫苗」比「23價疫苗」更適合免疫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兩歲以下幼童及免疫力較弱的65歲以上長者。 幼兒接受疫苗注射,可減少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同時降低感染後成為「鼻腔帶菌者」(Nasal carriers)的風險;帶菌者數目減少,也有助降低其他人受感染風險。 專家建議高危人士接種全部兩種疫苗,可先接種13價疫苗,8個星期之後再加種23價疫苗;如已接種23價疫苗,則須等起碼一年後始再接種13價疫苗。 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危因素,包括抽煙、酗酒、糖尿病及慢性心肺或肝病,尤其長者。超高危因素則包括「脾臟切除手術」、骨髓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晚期腎病,還有「免疫功能障礙」(Immunodeficiency),例如愛滋病及癌症病人。高危人士宜5年後再次接種23價疫苗,以維持免疫力,不需要再接種13價疫苗。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久咳不癒 成因一籮籮

【明報專訊】78歲的陳伯有抽煙習慣數十年,多次嘗試戒煙,皆未能成功。陳伯長期咳嗽,日咳夜咳,最後確診「慢性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吸煙乃主要病因。除了慢性氣管炎,吸煙同時大大增加患癌風險,尤其肺癌及口腔癌,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及中風的風險亦大幅上升。 Read more

醫言有理:眼腫腳腫 提防腎病綜合症

【明報專訊】媽媽發現8歲兒子小明突然雙眼浮腫,雙腿並且有水腫現象。檢查結果顯示,小明的尿液含大量蛋白,最後確診「腎病綜合症」(Nephrotic syndrome)。 「腎病綜合症」患者經尿液排出大量「蛋白質」,每日超過3.5克,主要是「白蛋白」(Albumin),因此使血液的白蛋白水平下降至30g/L以下(hypoalbuminemia);這令血液「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下跌至低水平,大量水分因而從血管流失至周邊組織,導致全身出現水腫現象(Oedema)。 兒童成人病因有別 「腎病綜合症」的常見病因是「急性腎小球發炎」,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的一種。兒童的病理變化多是「最小變化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成人個案則三成屬「繼發性」情况(Secondary disease),本因包括「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及「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等毛病。「腎穿刺活檢」(Renal biopsy)有助診斷。 「腎病綜合症」的主要病徵是「蛋白尿」(Proteinuria)及水腫,大量蛋白質經尿液流失,主要是「白蛋白」,其他還有「血凝固抑制蛋白」(Clotting inhibitor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及各種「激素攜帶蛋白」(Hormone carrier proteins)。缺少白蛋白,可引致「低血量」狀態,最後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其他併發症還包括「激素流失」及「高血脂」(Hyperlipidaemia),「動脈粥樣硬化」(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風險亦增加,並且容易出現「靜脈或動脈血栓」(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sis)及「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患者相對較容易受感染。 戒鹽有助減少水腫 治療「腎病綜合症」,可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降低「腎小球內血壓」(Intraglomerular pressure),有助減少蛋白經尿液流失,紓緩水腫;又建議戒鹽,加上小心使用「利尿劑」(Diuretic),亦可減少水腫。個別病者或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或用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Immunosuppression),或可加速腎臟康復;其他還有抗血凝藥物,可減少血管栓塞的機會。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問醫生:高血壓孕婦 留意蛋白尿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易倦無力?小心自體免疫溶血症

【明報專訊】50歲的陳太,近日感覺非常疲倦,走兩步路即氣促。驗血發現陳太有嚴重「貧血」(Anaemia),最後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屬「免疫系統毛病」,血液內有針對紅血球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令紅血球溶解(Haemolysis),因而導致貧血。 成因不明 或疾病藥物引致 「自體免疫溶血症」大多成因不明,已知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淋巴細胞增生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以及「藥物反應」,例如青黴素(Penicillins)。 如果體內抗體水平不高,患者可能只有輕微貧血,甚至沒有任何貧血現象。相反,大量抗體可引發嚴重貧血,病徵包括氣促、心跳及全身無力,病者面青唇白、眼白發黃,甚至脾臟脹大,屬高危情况。 驗血檢查顯示患者「血紅蛋白」(Haemoglobin)水平下降,即出現貧血現象。血液內的「網細胞」(Reticulocyte)乃較未成熟的紅血球,數量上升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在增強,補充血液內紅血球不足的情况;溶血導致骨髓加快造血,令體積較大的「網細胞」數量增加,令血液「平均紅血球體積」同步上升。 「抗球蛋白測試」(Antiglobulin test)又稱「庫氏測試」(Coombs test),陽性反應有助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血液內的「抗紅血球抗體」令碟形的紅血球細胞膜變形,形成「球狀細胞」(Spherocytes)。 溶血又令紅血球內的「血紅蛋白」從細胞泄出,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結合,目的是保護腎臟不致受到破壞;「血紅素結合蛋白」水平下降至零,有助確斷「溶血症」。其他生理變化還包括「間接膽紅素」(Indirect bilirubin)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水平上升。 治療「自體免疫溶血症」,首選「類固醇」(Steroids);如效果欠理想,可考慮使用「抗B淋巴細胞單克隆抗體」(Anti-B cell monoclonal antibody)、「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或進行「脾臟切除手術」。其他選擇還有「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如「硫唑嘌吟」(Azathioprine)、「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及「環孢素」(Cyclosporine)。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明報專訊】80歲的陳婆婆定期檢查身體,最近發現有「蛋白尿」(Proteinuria),腎臟及心臟功能亦逐漸轉差;「腎臟活組織檢查」(Renal biopsy)顯示「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屬血液疾病一種。 「澱粉樣蛋白」(Amyloid proteins)乃「低分子量的血漿蛋白」(Low molecular weight plasma proteins),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細胞外沉積,形成幼小的「纖絲」(Fibrils),破壞細胞組織,影響器官正常功能,這稱為「澱粉樣變性」。 「澱粉樣變性」有多種,屬罕見疾病,其中以「原發性澱粉樣變性」(Primary amyloidosis)較多見,又稱AL amyloidosis,屬「克隆漿細胞增生病」(Clonal plasma cell proliferative disorder),病因包括「漿細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及「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人體正常「B淋巴細胞」可轉化成「漿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即對付細菌和病毒的抗體(Antibody),屬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有「重鏈」(Heavy chain)和「輕鏈」(Light chain)兩部分,不同的基因組合可組成千千萬萬不同結構的抗體,對付不同目標,尤其細菌和病毒。 可致舌頭脹大 心腎衰竭 「澱粉樣蛋白」源自異常漿細胞所分泌的「單克隆輕鏈」(Monoclonal light chain),「單克隆」(Monoclonality)乃「漿細胞」來自單一「母細胞」,其「子細胞」分泌分子結構完全相同的「輕鏈」。「澱粉樣蛋白」沉澱病者體內重要器官,造成破壞,主要影響心臟、腎臟、腸道、皮膚、肝臟、舌頭及骨髓等重要器官。患者舌頭脹大,又稱「巨舌頭」(Macroglossia)。腎臟受損引發嚴重「蛋白尿」,可引致全身水腫,甚至腎功能衰竭。心臟受影響尤其危險,引致心臟功能衰竭,可迅速致命。「澱粉樣變性」常與「漿細胞骨髓癌」有關,治療方法亦大同小異,有效藥物包括「類固醇」(Steroid)、「硼替佐米」(Bortezomib)、「沙利度胺」(Thalidomide)、「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及「馬法蘭」(Melphalan)等藥物;較年輕病者可考慮接受「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可更有效控制病情。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其他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明報專訊】不少疾病的病徵與低溫有關,其中包括某些免疫系統毛病。早前天氣較冷,50歲的李太發現自己雙手接觸冷水,即令手指顏色轉白,然後變藍,再轉紅。醫生懷疑李太患有「雷諾氏現象」(Raynaud phenomenon),手指或腳趾的「細動脈血管」(Arterioles)遇冷即出現異常收縮反應(Vasoconstriction);皮膚出現白、藍、紅3個階段的變色現象,手指或腳趾末端尤其容易受影響。皮膚首先變得「蒼白」(Pale),並與正常皮膚出現明顯分界。第2階段皮膚組織因缺氧而變成紫藍色,一般持續15至20分鐘。血管在最後的第3階段放鬆(Vasodilation),皮膚顏色轉紅。 梁憲孫醫生 「雷諾氏現象」通常從單隻手指開始,然後擴展至雙手雙腳的其他手指腳趾,尤其中指及無名指;大拇指通常不受影響,「繼發性雷諾氏現象」(Secondary Raynaud phenomenon)除外。 「原發性雷諾氏現象」(Primary Raynaud phenomenon)一般沒有任何誘因,而「繼發性」(Secondary)的病因則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全身硬化症」又稱「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or scleroderma)、「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ixed conmective tissue disease)、「薛格連氏綜合症候」(Sjogren’s syndrome)、「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等多種「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其他病因還有「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冷凝集素疾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副蛋白血症」(Paraproteinaemia),「低溫纖維蛋白原血症」(Cryofibrinogenaemia);又包括「過量使用振動工具(Excessive use of vibration tool)及「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等,亦要小心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症」(Hypothyroidism)。 患者必須保持全身溫暖,切勿吸煙,避免心理壓力影響情緒;有效的治療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或「氨氯吡啶」(Amlodipine)。 冷凍球蛋白血症 37℃以下發病 「冷凍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乃人體血清有異常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在37℃以下的低溫情况下,「冷凍球蛋白」(Cryoglobulin)可引致「血管發炎」(Vasculitis),並誘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冷凍球蛋白血症」患者多有免疫系統毛病,例如「B淋巴細胞」(B lymphocytes)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又稱「副蛋白血症」(Paraproteinaemia),其中包括「漿細胞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系統性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及「薛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部分個案與病毒感染有關,例如「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及「愛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長期眼乾口乾 慎防乾燥綜合症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