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母乳Q&A|解答餵哺母乳時間、抱嬰兒姿勢、奶水不足、乳頭破損等5個疑問

母乳除了為嬰兒提供天然營養,亦有助提高嬰兒免疫力,減低嬰兒患病風險。近年多了媽媽選擇餵哺母乳,初時餵哺母乳有何注意事項?不少新手媽媽餵哺母乳時,都會遇上奶水不足、乳頭破損等問題,該如何應對?嬰兒剛出生便可以餵哺母乳?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高利源醫生表示,媽媽在嬰兒出生後,可以先讓嬰兒的嘴巴直接觸碰乳頭,嬰兒會自然吸啜,一般情况下,媽媽在產房時已可以開始餵哺母乳。 Read more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自1990年代起,乳癌已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由1983年至2019年,女性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婦女對自身健康關注日益提高,乳癌篩查在本港亦漸漸成為熱門話題。(編者按: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共7個風險因素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乳癌篩查及早發現 盡早治療 了解7個風險因素 乳癌篩查的目的是當婦女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乳癌,盡早治療,避免癌症惡化,提高存活率。而乳房X光造影是最常見乳癌篩查方法。 雖然香港目前並沒有推行全民為本的乳癌篩查計劃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但一些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市場提供隨機乳癌篩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為希望接受乳癌篩查的婦女提供乳房X光造影。 2018年,政府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在香港醫學雜誌中發表了針對不同風險狀况的婦女接受乳癌篩查的建議,而在2020年施政報告,政府亦表示會根據專家工作小組提出的修訂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作乳癌篩查(risk-based screening),並在2021年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合資格婦女評估乳癌風險,並按照風險高低提供乳癌篩查服務。 建議按患癌風險分3級 由於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婦女做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該小組建議將婦女按患癌風險分為3個級別: 第一級:高風險婦女,包括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有強烈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在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有個人風險因素如乳癌病史,以及一些高風險乳房疾病等。她們應由35歲或比其最年輕患乳癌的家人確診年齡早10年(不應早於30歲前),開始諮詢醫生意見,並考慮每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二級: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1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2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的婦女。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考慮篩查利弊後才決定是否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三級: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令他們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他們考慮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 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一些生活因素會增加患乳癌風險。而適量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避免飲酒,在家庭計劃中考慮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時間,亦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婦女亦應時刻關注自己的乳房情况,熟悉乳房平常的外觀和觸感,一旦測覺乳房不尋常,盡快求醫。 文:羅麗雲(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副顧問醫生)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betway体彩 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betway体彩 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香港現正使用的兩款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世界各地過億的孩子、本港超過80萬個學生亦接種過這兩款疫苗。科興疫苗採用滅活病毒技術為平台,適合3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復必泰疫苗採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為平台,適合5歲或以上人士接種。 接種新冠疫苗會否出現過敏及副作用? 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設有先進和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密切監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有效掌握新冠疫苗的接種情况。兩款為小孩接種的新冠疫苗已獲證實安全有效。家長大可放心讓小朋友接種以上兩款新冠疫苗。 很多家長都擔心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會有過敏反應,接種新冠疫苗與打流感針差不多,世界各地已累積大量經驗,新冠疫苗過敏不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至於有一般過敏症的人士,甚至患有哮喘、鼻敏感、濕疹、食物,甚至藥物敏感的小朋友,都可以安全地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過敏反應。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新冠疫苗對預防孩子感染 Omicron 後出現重症有效嗎?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自從去年11月份在南非爆發之後,迅速席捲全球,今年2、3月更嚴重重創香港,長者和幼童都深受影響。目前,要安全獲得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並且建立群體免疫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有效的新冠疫苗接種。 世界各地已有非常足夠的科學數據,證實新冠疫苗能有效地預防感染後出現重症,減低入院和死亡風險,以及康復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家長值得留意的是小朋友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大大減低感染 Omicron 後入院和出現重症的風險。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要盡快為小朋友接種。 巿民仍需緊記,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亦應繼續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並經常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 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多系統性炎症,會有什麼影響? 家長絕對不能輕視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中、長期後遺症情况,因為發現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絕大多數兒童均未曾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即使最初感染新冠病毒時症狀輕微,但康復約2至6星期後,出現持續發燒,心臟、腦部、肝臟、腎臟等不同身體器官及皮膚出現發炎的情况。 大部分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兒童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使用呼吸機、強心藥和大劑量的類固醇以穩定病情、亦有機會導致死亡。亦有發現顯示,部分兒童就算僥倖地康復過來,亦會出現器官長期受損、長遠後遺症的情况,需要緊密跟進日後的進展。 預防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快幫小孩完成接種。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追蹤了幾千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多糸統性炎症的病人,發現接種新冠疫苗能成功避免大部分多系統炎症的個案。為了避免兒童出現重症及後遺症,家長應盡快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的患者大會在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之內出現病徵,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並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這些病徵可以牽泛多個身體器官,而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程度影響。 本港約有15%染疫小童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情冼。各人症狀、嚴重程度及病情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病徵包括影響味覺、嗅覺、失眠、頭痛、學習和認知能力兼記憶力變差等重要腦部功能。 目前尚未有針對「長新冠」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個別症狀進行護理,或透過一些循序漸進的復康治療,來減輕「長新冠」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建議患者作足夠休息、採取均衡飲食和生活模式、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做適量運動,來紓緩「長新冠」的徵狀。「長新冠」是一種需要多部門協作跟進的新冠後遺症。 現今全球專家仍正在了解「長新冠」的病因,並且努力找尋解決方案。「長新冠」發生的風險跟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和病毒量息息相關,再次強調,完成接種新冠疫苗能大大減低病毒量和感染重症的風險,是預防發生「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幫助「長新冠」徵狀的康復。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小孩感染過新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今年2、3月第五波的疫情爆發,有過百萬的香港市民感染Omicron,當中包括超過10萬個小朋友。許多家長以為孩子感染新冠後已有抵抗力,所以不需要再打針,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研究已證實感染Omicron 後的免疫保護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縱使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但這些抗體水平只能維持一段短暫時間,保護能力亦隨之消失。第五波爆發至今已經過了幾個月,孩子感染後的抗體已跌至很低水平,不足以保護孩子免受另一次重症的感染。 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小朋友感染新冠後必須完成接種疫苗。以測試陽性後14天作康復日計算,康復一個月後需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可選擇接種科興滅活疫苗或復必泰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提高對抗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更長久地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包括更具傳染性的病毒變異株。對於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如果不肯定小朋友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家長可直接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並不會增加風險。 懷孕和餵哺母乳的時候可否接種新冠疫苗?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孕婦若不幸在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對胎兒有負面的影響,可引致胎兒發育不良、夭折、小產及早產等嚴重問題,所有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儘快接種新冠疫苗。 未曾接種疫苗的孕婦可在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世界各地的科學數據已顯示懷孕期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疫苗都安全有效。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不但能減低孕婦受感染患重症的風險,媽媽打疫苗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更能經胎盤傳送給胎兒,保護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免受感染。 我們高度鼓勵孕婦接種後餵哺母乳,而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我們亦鼓勵他們接種,接種不但不會傷害嬰兒,抗體更可隨餵哺母乳傳送到嬰兒體內,保護初生嬰兒免受感染後發生重症。但切記接種新冠疫苗14天之後,才可產生足夠水平的抗體,所以孕婦應考慮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撰文: 葉柏強醫生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關日華醫生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Read more

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為什麼膚色總是暗暗啞啞、無光彩?容易出暗瘡,多吃西瓜竟然是錯?濕疹困擾註定要長期戒口?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均衡飲食除了有助預防疾病,亦與皮膚的健康息息相關,針對皮膚暗啞、暗瘡、濕疹等3大皮膚問題,原來可以透過進食不同的食物改善皮膚情况,至於吃什麼、怎樣吃才能保持皮膚健康、容光煥發?以下7個營養飲食貼士不得不知! Read more

【媽媽手】抱BB、扭毛巾都痛?手腕軟組織過度勞損發炎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肌肉訓練不可少(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懷胎十月,孩兒呱呱落地,媽媽的工作才真正開始——替孩子洗澡洗頭、餵哺母乳、「掃風」、哄孩子睡覺等,統統需要手腕用力。結果不少媽媽都受到「媽媽手」的困擾,當中最常談及的是手腕近拇指底(橈側)疼痛及無法使力。這是由於該位置的軟組織過度勞損而發炎,出現狹窄性肌腱滑膜炎(De-Quervain’s-Disease)所致。 Read more

【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明報專訊】本港引入兩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口服藥,分別為默沙東研發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研發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其中默沙東口服藥已有逾千人服用,指定診所近日處方逾200個療程;輝瑞口服藥今天(16日)起使用。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稱,兩種口服藥各有特性(見表),如輝瑞口服藥會影響肝酵素,正服用薄血藥或抗生素等的患者須停藥才可處方,至於默沙東口服藥不可用於孕婦及餵哺母乳者。醫管局稱,輝瑞口服藥較有效,故會優先處方。專家指藥物適宜於發病首5天用於長者等高危患者,本地患者初步反應良好。 Read more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已開始辦年貨,可能會考慮購買參茸海味用來送禮,或是作為新年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然而不少賀年菜式較常加入不同調味料來烹煮,隱藏高脂、高鈉陷阱,因此在烹調時應留意。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人士,未必適合進食部分海味或需注意分量,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常見海味:鮑魚、花膠、海參、蠔豉、瑤柱、冬菇營養一覽 betway体彩 營養師高咏梅指出,大部分海味其實非常健康,屬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礦物質,以及多種不同微量營養素。以下是部分海味的營養資訊及特色: 鮑魚: 鮑魚肉質細嫩、低脂、高蛋白質 含豐富鐵、碘、硒、鈣等微量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含有鮑靈素和鮮靈素,研究發現有機會有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相關文章: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花膠: 魚鰾曬乾後所製成 含豐富膠原蛋白 含鈣、鐵、鋅等多種微量營養素 花膠會增加母乳的稠度,餵哺母乳的媽媽切忌在產後馬上食用,會增加塞奶風險 海參: 高蛋白質、低脂及低膽固醇 含豐富鈣、磷、鐵、維他命B及多酚類抗氧化物 研究指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黏多糖,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有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嫩,較易消化 蠔豉: 低膽固醇 含豐富維他命B12、鋅、碘和鐵質 有助提升免疫力 預防及改善貧血 瑤柱: 即乾扇貝,能作為天然調味料增加餸菜鮮味 含豐富維他命B12、硒、鋅及奧米加三脂肪酸 冬菇: 蔬菜中的較高蛋白質的選擇 含豐富纖維及鉀質,有助控制膽固醇和血壓 含多醣體,有助調節免疫反應,減低罹癌機會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海味營養陷阱?高鈉調味 高脂配料 害處多 高咏梅強調,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製作和調味過程,不少人或會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賀年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她解釋,賀年菜式常見會加入蠔油、鹽、豉油、辣椒油或南乳等調味料作炆煮,惟本身海味已有豐富鮮味,上述濃味及高鈉的調味未必需要,建議可選用薑、蔥、蒜、洋蔥、芫茜等天然佐料來調味,如果有瑤柱及魚等鮮味的材料,亦可考慮利用浸泡瑤柱的水及魚湯來烹調海味。 此外,由於海味容易吸油,如果跟高脂、高鈉的肉類一起烹調,例如臘味、豬手、豬腳、腩肉、動物皮層等,食物脂肪量會隨之增加,容易攝取超標。她建議,海味適宜配合相對低脂的食材,例如去皮雞腿、豆腐等,以及適量的高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以蒸、炆、燉、焗的方法烹調,避免以高油煎炸等高脂方式烹調。 部分病人、服藥人士要注意 患有部分疾病及正服食某種特定藥物的人士,需注意海味進食量,甚至應完全避免。對某些海鮮敏感的人士,應避免進食該海味。若屬以下疾病患者,亦要注意:貝殼類的海味通常有高含量普林(Purine),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宜進食;而含有豐富蛋白質、磷質和碘質的海味,肝病、腎病及甲亢患者進食後可能會影響病情,亦需小心。藥物方面,高咏梅指出,由於海參具抗凝血功效,服用薄血藥人士不宜過量進食。 由於花膠和冬菇等海味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力較弱的人士及兒童應適量進食,亦建議在烹調這類海味前應徹底浸發,同時需煮熟透。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為本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不少女士從小到大或非常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其實女性在不同年齡層,無論是嬰兒期或至50歲,均有機會面對不同的乳房問題,除了惡性腫瘤的風險,亦可能有機會患上其他良性問題,如乳腺增生、水囊等,因此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屬第一道重要「防線」,警惕異常情况,建議如有任何懷疑或不適,應盡快求醫接受臨床檢查。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