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轉天氣又發作 打破濕疹要斷尾的心魔 勿誤解類固醇盲從偏方(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濕疹,對不少病人來說是噩夢,無緣無故出現卻又揮之不去。雖然定期覆診,但一直不能斷尾,轉天氣時病情又惡化。眼見好像無了期受苦,心魔不斷湧現,開始質疑醫生處方的藥物是否有效,甚至自行去找其他治療方法或濕疹偏方。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常見心魔:濕疹要斷尾 對類固醇心存恐懼 濕疹病人其中一種常見的心魔是「濕疹要斷尾」,其實濕疹這個病的本質的確比較難「斷尾」,病人需要正確使用藥膏、潤膚膏及做好日常護理,才可以有效控制濕疹。不過當要面對長期護理,病人另一個心魔又出現:「潤膚膏油很麻煩、每天工作又很繁忙,少塗一兩次應該沒問題」,久而久之就有不同的藉口躲懶,於是不能好好控制病情。又或者醫生建議一些病人在睡覺時濕裹,即是在患處塗潤膚膏和藥膏後,先用濕再用乾的紗布蓋着皮膚睡覺,這有助皮膚吸收潤膚膏和藥膏,從而有效地控制濕疹及改善睡眠質素。不過有患者表示擔心濕着皮膚睡覺會着涼,這又是病人自己的心魔作祟,醫生當然平衡過每種療法的優點和缺點,才安排予病人。 類固醇有效紓緩過敏、消炎 勿盲從偏方 此外,不少病人對類固醇存有極大恐懼,怕用在小孩身上,會影響他們發育甚或令他們變成「毛孩子」。其實類固醇能有效紓緩過敏、消炎等症狀,在治療上能發揮極大的作用,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是極為安全、有效的藥物。可惜很多市民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令它變成了一種如怪獸般、聞之色變的藥物;反而有些病人自行在外尋找「靈丹妙藥」、「偏方」,往往是用了類固醇而不自知。 兒童盲目戒口招營養不良 應戒則戒 由於資訊發達,病人很容易就可以從網上找到資料,有時從網上討論區看到一知半解的資訊,例如「芫荽水醫濕疹」,就盲目地跟從,結果令病情反覆甚至惡化,這是現代版的「張三李四綜合症」。我亦遇上不少病人戒口戒得十分清,恐怕「食錯」一種食物便立即濕疹發作。雖然部分病人的濕疹的確與飲食有關,但「應戒則戒,不應亂戒」,戒口與否應該按醫生臨牀診斷而定,不應人云亦云;尤其對於兒童濕疹患者,應避免過度戒口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成長。 所謂中不成西不就。中西合璧或許才是處理濕疹的最佳方法。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韓錦倫(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為什麼膚色總是暗暗啞啞、無光彩?容易出暗瘡,多吃西瓜竟然是錯?濕疹困擾註定要長期戒口?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均衡飲食除了有助預防疾病,亦與皮膚的健康息息相關,針對皮膚暗啞、暗瘡、濕疹等3大皮膚問題,原來可以透過進食不同的食物改善皮膚情况,至於吃什麼、怎樣吃才能保持皮膚健康、容光煥發?以下7個營養飲食貼士不得不知! Read more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罹癌後應戒口抑或進補?小心過重或過輕 影響治療成效、存活率

一旦不幸罹癌,部分病人、家人及照顧者或有兩極的飲食對策,有些人可能會瘋狂戒口,但亦有人會選擇積極進補,最終前者可能會令病人營養不良、體重過輕,後者或則體重急增,甚至變成肥胖。然而,上述兩個情况同樣會影響癌症治療的成效,甚至有機會令病情進一步惡化。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維持正常體重對癌症病人尤其重要,現時可透過新一代的脂肪磅,定期監察身體的體脂,甚至細胞結構完整性等,從而調整飲食,以助提高癌症治療效果。 Read more

照顧晚期病人飲食 切忌將坊間食療當「藥」

【明報專訊】60歲的瓊姐半年前確診晚期胰臟癌,和她自小相依為命的家姐相信食療和戒口能令妹妹康復,堅持要妹妹每一餐吃上一大碗蘑菇。醫生曾多次向家姐解釋,妹妹病情不能夠靠「食療」逆轉,妹夫亦告知瓊姐吃下一大碗蘑菇後,會胃痛得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Read more

【風濕】痛風頻發作 及早治療 預防關節變形 保存腎功能 患者須知:6大常見飲食謬誤

痛風發作,會令患者舉步為艱,但症狀來得快,卻又可以在數天內痛楚消退,患者變回一切如常。不過,正因如此,很多痛風患者都抗拒以長期的降尿酸治療對付這個並非每天發作的疾病。有專科醫生指出,如痛風發作頻密,有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和影響腎功能,必須正視。治療以外,病人也需要配合戒口,認清6個常見的飲食謬誤,「識揀識食」有助預防痛風發作。 估計本港每100人便有3人患有痛風!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痛風是由於尿酸積聚在關節而引起的問題,年紀大、腎功能差、中央肥胖及經常飲酒的人屬於患病的高危人士。 不適當處理痛風 發作次數愈密、關節變形 痛風在初期發作時通常影響遠端及體溫較低、尿酸容易沉積的腳趾關節,其中大拇趾就是最常受影響的關節,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張醫生稱,若病人沒有適當的處理,緩解期(即痛風沒有發作的時間)會愈來愈短,發作的次數也會增加,更會愈趨頻密,症狀也會更為嚴重,到後期更可能會出現持續關節炎,令關節逐漸受破壞,甚至變形,以及結有尿酸石。 僅25%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療 張醫生表示,治療痛風並不難,只是並非每一個病人都願意接受治療。「根據本地的研究,大約只有25%痛風病人有接受降尿酸治療。相信原因是大部分病人較為抗拒以一種長期治療對付一個只是間中發作的疾病。」 他強調,治療痛風不只是要避免發作和關節痛,也在於預防痛風關節炎對關節造成的破壞,還有更重要的是保存腎功能。 「當尿酸愈來愈高,反映腎功能可能愈來愈差,而腎功能差會影響尿酸排出體外,更有可能因此要用較低劑量的藥物,降低了治療痛風的效果。故此病人宜盡早求醫,在腎功能未變差前用藥,有效控病的機會也較高。」近年用於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或長期降尿酸的藥物都有進展,可以帶來療效的同時,副作用也相對較少。 降尿酸治療 適合發作頻密、腎功能較差患者 張醫生表示,要預防痛風發作首先要將尿酸穩定在目標水平之內,藥物能令尿酸慢慢溶解及排走,過程可能需要一至兩年。他建議,如果病人在一年內有兩次痛風發作,又或者腎功能比較差,以及有其他風險因素,便要考慮盡早開始降尿酸治療,從而改善長期尿酸水平。 嘌呤轉化尿酸 注意飲食適當戒口 適當的治療外,痛風患者也需要注意飲食,因食物中的嘌呤可轉化成尿酸,故適當地戒口,以免誘發痛風。不過,betway体彩 營養師鄭智俐指出,不少痛風病人以為必須嚴格戒口,甚至出現不少飲食謬誤(詳見附表),但其實只要控制嘌呤攝取量,發作期間每日不超過150mg,平常也不超過400mg,便不會有大問題。 她稱,食物可分為高、中及低嘌呤三類,其中高嘌呤食物,包括部分海鮮、內臟、含肉的老火湯及火鍋湯等,必須要戒食;至於低及中嘌呤的食物,如五穀類、根莖瓜果、奶類及雞蛋等等,即使是豬肉及牛肉等都屬於中嘌呤食物,只要不過量也可正常食用。 足夠水份排走尿酸 痛風病人不但要「識揀識食」,減少進食油膩食物以控制熱量攝取,還要配合每日飲用兩至三公升開水。鄭智俐指出,尿酸有八成是由新陳代謝而產生,飲足夠的水有助身體排走尿酸,幫助穩定尿酸水平。此外,多做運動亦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改善尿酸,但流汗後緊記要補充足夠的水分。 「痛風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2019年10月15日(星期二) 時間: 晚上7:00-8:30 查詢電話:2515 5437 痛風系列文章 Read more

夏天濕疹易發作兼變差?專家教你做足3招預防濕疹

夏天持續高溫令人汗流浹背,加上經常出入冷氣地方,原來都會誘發濕疹發作,甚至變差。betway体彩 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指,汗水、陽光、冷氣都可能是誘發濕疹惡化的「元兇」,不過,只要做足三項簡單措施,已可以預防濕疹發作,一旦病情轉差則宜盡早求醫。現時有新的針劑藥物,可以短時間內改善皮膚狀况,紓緩濕疹患者的痕癢程度和恢復皮膚外觀。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