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心肌炎風險較高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透過分析大數據,研究不同群組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反應,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另分析922宗突發心肌炎病例中,發現接種兩針復必泰14日內出現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另發現首針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稍增,而滿60歲者接種兩劑科興後會增加過敏反應風險。團隊強調,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風險。 港大發現12至29歲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 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本港截至昨晚(30日)的新冠疫苗接種總劑次已超過1860萬,而12至19歲3針接種率約53%,兩針則約96%。 就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團隊分析衛生署及醫管局數據後,發現每接種100萬劑次中,接種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的粗發病率為18.94,遠高於科興的5.22;12至29歲者及男性打兩針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風險較高。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兩針復必泰較無打針 心肌炎風險高10倍 團隊另分析922宗心肌炎病例,發現打兩針復必泰發病率最高,接種14日內出現心肌炎風險是無打針者的10.81倍;接種1針及3針的發病風險分別為4.48倍及4.72倍。以1019名突發心肌炎患者與逾萬名非心肌炎住院患者群組對照後,曾在28日內接種復必泰者,有心肌炎的風險是無打針者的3.91倍,其中接種第1、2、3針患心肌炎風險分別為3倍、4.88倍及3.56倍(見表)。 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出現貝爾面癱總體風險增 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研究團隊亦分析去年2月23日至5月4日接種首劑疫苗者的情况,涉約98萬人,其中28名接種科興者、16名接種復必泰者出現貝爾面癱。團隊推算每接種10萬劑科興或復必泰後,分別會有4.8宗或2宗貝爾面癱個案。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兼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尹旭輝稱,結果反映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後出現貝爾面癱的總體風險增加,但強調接種效益大於風險。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長者打兩劑科興增過敏反應 心血管病風險未顯著增 團隊另分析62萬名年滿60歲長者接種科興後的數據,發現相關群組打第二針科興後,出現皮膚敏感等「速發嚴重過敏反應」風險增加,每100萬劑有6例,而長者、糖尿病及多病共存者打針後出現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不良反應的風險無顯著增加。團隊表示,病人使用抗生素、接種流感疫苗也有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仍需分析更多數據。團隊另推算接種第4針的過敏反應會較低,重申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受個案因素、疫苗平台等因素影響。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苗】18至59歲接種首針和第2針復必泰疫苗相隔延長至8星期 減心肌炎風險 22日起可改預約

【明報專訊】政府日前(17日)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委員會建議,將首兩針復必泰疫苗接種間距延長。衛生防護中心聯合科學委員會16日開會,有委員關注近期再有青少年注射復必泰後罹患心肌炎,科委會聯同專家委員會等審視復必泰疫苗數據,表示更多證據顯示接種首兩劑復必泰間距較長,可產生較佳免疫反應,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的風險較低。科委會發表暫擬共識建議:18至59歲者接種第1針與第2針復必泰新冠疫苗的間距,由3星期延長至8星期(56日)。政府表示相關市民周三(22日)上午9時起可在網上按新間距預約,已預約打針者可取消或更改預約。另科委會暫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 Read more

【新冠疫苗】第4針保護力僅多兩月?劉宇隆:18至59歲人士接種3針染疫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 長者長期病者宜打4劑

【明報專訊】政府上周六(21日)起容許18至59歲市民接種第4劑新冠疫苗。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日前(23日)表示,18至59歲者接種3針後,染疫後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至於接種第4針,除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外,其他人無必要打第4針,稱第4針僅提供多一至兩個月保護力,比喻如多次溫習也難以再提高分數,強調現時應優先提高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快速測試陽性康復者接種新冠疫苗及圍封強檢安排 梁子超:康復後短期內打針減疫苗功效、心肌炎等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衛生署3月7日推出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快測申報系統),供由2月26日起快測陽性人士登記。市民持感染或康復證明可豁免於短期內再打新冠疫苗,快測申報系統登記紀錄亦屬證明。不過,兩類康復者未能用該系統申報,分別是2月25日或之前快測陽性者,以及2月26日後快測陽性但康復前未申報者。政府曾指快測陽性結果的相片不屬康復紀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稱,上述兩類人將要遵從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須強檢時亦不獲檢測豁免。早前政府將第三針「疫苗通行證」要求提早一個月至5月31日推行,若未完成接種的新冠康復者怎辦呢?食衛局副局長徐德義昨日(3月 31日 )在疫情記者會表示,康復者登記平台預料在5月推出,請市民耐心等候。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出,如康復後短期內打針會減低疫苗功效,心肌炎等副作用風險亦較高。他建議未申報者應待康復後3個月才打新一針。 Read more

【新冠疫苗】港大醫學院研究:12歲以上接種兩劑復必泰後患心肌炎風險較一針多6倍 稱青少年相隔12周打第二針已有保障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以每10萬名12歲或以上青少年接種復必泰疫苗為基準,接種第一劑復必泰後有3人出現心肌炎,打第二劑約有22人患上心肌炎,即打兩針復必泰後患心肌炎的風險比只接種一劑多6倍。研究團隊根據研究結果及Omicron變種病毒的潛在威脅,認為青少年現時相隔至少12周才接種第二劑復必泰已有保障,建議青少年盡快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日前引述英國研究稱,3至11歲兒童接種復必泰或阿斯利康疫苗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和T細胞水平和成人相若,而兒童抗體水平可維持至少12個月。 Read more

【新冠疫苗】科興申請降低接種年齡為3至17歲 袁國勇倡學童打復必泰改為大腿注射 減心肌炎風險

【明報專訊】現時科興疫苗的接種年齡下限18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向本報表示,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將於下周一(15日)開會,討論科興申請降低接種年齡至3至17歲。政府發言人回覆,政府10月中旬收到科興申請更改接種年齡至3歲或以上,將交予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考慮及審批,並向食衛局長建議是否批准申請;現未收到復星藥業/德國藥廠BioNTech申請改疫苗適用年齡。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被問若仿效以色列,本港降低接種年齡至小學時,學童是否要全面接種,袁回應「沒錯」。他續稱,港府「做得未係咁好」是未安排打復必泰的12至17歲學童改為大腿注射,以減心肌炎機率。 Read more

【新冠疫苗】輝瑞:5至11歲接種BioNTech有效率90.7% 孔繁毅:復必泰三期臨牀未見心肌炎 料兒童劑量為成年人三分一

【明報專訊】美國藥廠輝瑞22日公布,5至11歲兒童的臨牀試驗顯示,BioNTech-輝瑞新冠疫苗有效率達90.7%。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昨表示,藥廠已經完成兒童接種復必泰疫苗的第三期臨牀研究,5至11歲的兒童接種兩針,劑量為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結果顯示,疫苗對付Delta變種病毒的效果好、保護力佳,而且非常安全,暫時未見打針後出現心肌炎的個案。他期望委員會日後可連同科興的相關研究結果一併討論,預料一兩個月後,5至11歲兒童有機會可打針。 Read more

【新冠疫苗】本港12至17歲男接種BioNTech復必泰兩針後 患心肌炎比率高美國5倍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黃志基表示,本港12至17歲男子接種BioNTech(復必泰)後,跟進14日數據顯示,每10萬人有18.52人患心肌炎,而打第二針後每10萬人有37.32人患心肌炎,較美國高5倍,上月政府要求將青少年接種指引改為只打一針,初步顯示心肌炎個案有減少,但他認為若青少年要到海外高風險地區,仍應打兩針。 Read more

【新冠疫苗】了解心肌炎、心包炎 青少年接種復必泰後出現心肌炎較背景率高20倍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委員會前日商討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建議青少年減至接種一針。據本報獲得至上月底數據,12至15歲接種者心肌炎較背景高逾20倍。昨約有500名12至19歲青少年接種第二針復必泰疫苗;近900名青少年打首針,按日升近七成。究竟什麼是心肌炎、心包炎?有醫生指,除復必泰疫苗外,天花疫苗也可引起心肌炎。 心肌炎可減弱心臟收縮力 心包炎可致心胞膜填塞 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心肌炎指心臟肌肉發炎,可減弱心臟收縮力;心包炎是包圍心臟周圍的纖維組織發炎,發炎的液體或積於心包膜與心臟間的囊腔,過多時會壓心臟致心包膜填塞,需做心包膜穿刺引流。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兩14至15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復必泰後感胸痛疑心肌炎 同期4人打針兩周內離世 3打科興1復必泰疫苗 醫生:復必泰外 天花疫苗可引起心肌炎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解釋,心包膜和心臟肌肉發炎可因病毒和病原體感染、免疫系統反應等引起,除復必泰,天花疫苗亦已知可引起心肌炎。兩症患者或胸口痛、氣促、心悸,一般打針後2至4日內出現。關建議青年接種後一周避免劇烈運動。 少年針後心肌炎高背景率20倍 醫管局持續監察新冠疫苗異常事件,實際數與預期數比率(O/E Ratio)為一項監察指標,即按過往發生不良事件比率,計算接種組別的預期不良事件數目,比率大於1即實際不良事件多於預期。自6月14日開展青少年接種計劃至8月29日,預期12至15歲接種者出現1.01宗心肌炎,實際錄得24宗,O/E Ratio為23.76;16至29歲比率為6.12、20至39歲為3.14、40至59歲為1.8。同期無打針的12至15歲人口,每10萬人有0.76宗心肌炎,接種者則為21.30宗,相差27倍;16至19歲無接種和有接種組分別有3.34和6.94宗,相差逾倍。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昨向本報解釋,可理解為青少年接種者出現心肌炎較背景高逾20倍,「噚日(前日)JSC(聯席科學委員會)直情有同事問不如煞停(青少年接種復必泰)」,相信因個別委員首次聽取37宗心肌炎分析,當下存憂慮,但經理性討論後決定最高風險群組減至一針。劉又強調所有心肌炎輕微,且重大公共衛生政策絕不能矯枉過正,委員做出了具勇氣且有擔當的決定。就香港針後心肌炎比例高於美國,劉解釋本港有便宜且覆蓋全民的醫療體系,且港人清楚知悉心肌炎可能性加快求醫。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劉宇隆:討論後減一針 風險低 另一名委員則說:「有人講停,有人講繼續,有人講打一針,有人講打大腿,你要明白不是一言堂。」至於如何得出打一針結論,他說希望學生在校園有保護,且相信打一針風險很低。 瑪嘉烈醫生:縱有送ICU 現無嚴重個案 關日華提醒要小心解讀上述O/E Ratio,因以往輕微胸口翳悶者多不求醫,因此備存背景數字或低於實際,現大眾提高警覺,醫院對輕微者亦提供全套檢查,比例會推高,該比率不準確反映實况並可能誤導。關續稱,部分針後心肌炎者縱報稱胸口翳悶較嚴重,為謹慎入深切治療部監察,但強調至今無嚴重個案,所有人出院時已無病徵,且覆診時心電圖和超聲波檢查正常。 關日華稱,疫情下兒童肥胖、近視和抑鬱非常嚴重,加上少數新冠病例可致嚴重併發症,呼籲青少年打一針。 20歲男針後心肌炎「心跳一下都會痛」 市民江太昨在港台《千禧年代》稱其子打了首針後心肌炎入院,照磁力共振確診心肌發大,獲處方3個月消炎藥。她說兒子剛出院時「心跳一下都會痛」,亦曾心翳,但他只服了11日,因腹瀉需停藥。她最近獲瑪麗醫院通知兒子可「溝針」,但她憂慮「溝針試驗的結果未出,即是我兒子要做白老鼠?」 她續稱,不想兒子打第二針,政府宣布12至17歲只需打一針復必泰,「他(兒子)是否都只是可以打第一針?我兒子現20歲,要出國的話,只有第一針,其他國家又不承認」。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新冠疫苗】加州大學研究:12至15歲男童接種兩劑BioNTech疫苗後出現心肌炎入院風險 較確診新冠肺炎入院比例高5倍

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今年上半年美國12至17歲青少年在接種BioNTech疫苗後的不良反應,發現每百萬名12至15歲男童接種疫苗,出現心肌炎的機會為162.2宗,16至17歲有94宗,少女數字則明顯較少。按照美國目前的入院率來看,健康男童在120日內,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的比例,約為每百萬人有26.7宗。12至15歲男打兩針BioNTech心肌炎住院風險-較感染新冠病毒入院高約5倍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