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明報專訊】人體已知的基因有2萬多種,其中不少和肺癌有關,若這些基因出現突變,有可能引起不同種類的肺癌。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及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9年有5575宗肺癌新症,比10年前上升約 27%;引致死亡個案有4033宗,可見肺癌死亡率相當高。掌握愈多關於基因突變與肺癌的關係,就能幫助愈多病人。 時至今日,肺癌有很多治療方法。肺癌可分4期,第一、二期屬於早期,腫瘤比較細小,視乎病人意願、年紀、腫瘤實際位置等,只要情况許可,基本上可以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肺癌最有效方法。第三期屬於局部晚期,首先需要替病人做基因檢測,看看會否和某些基因突變相關,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有時會加入化療或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第四期屬於晚期,腫瘤已出現轉移,主要會採用化療,以及在檢測到基因突變之下使用標靶藥,或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組合治療。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四期 簡單來說,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肺癌,決定治療方案的主要關鍵是:有否出現基因突變。而早期肺癌並無病徵,在2019年新症中,約57%初次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以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EGFR陽性為例,若確診肺癌時已屬第四期,並檢測出EGFR陽性,現時會以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但部分病人用藥1年後或出現抗藥性,需改用第三代標靶藥。 隨藥物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們注意到,肺癌治療已出現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舉例說,一名肺癌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院方替他做基因檢測,結果沒檢測到基因突變,因此不會使用標靶藥。然而,本港公立醫院為肺癌病人提供的基因測試,只包括較常見的3種:EGFR、ALK、ROS1。只要沒檢測出這3種基因突變,就會視為不適合使用標靶藥。那麼,有多少肺癌個案和這3種以外的基因突變有關,卻被拒諸標靶藥或其他適切療法以外? 免費提供逾300種基因測試 為了找出答案,把更精準的治療模式引進前線腫瘤門診,幫助肺癌患者及醫生掌握治療方向,香港大學醫學院聯同政府及私人機構,合作推出「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佔整體個案約82%。這計劃目標是在醫管局轄下7間癌症中心,招募1800名合資格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免費提供全面癌症基因檢測,即涵蓋和肺癌相關的300多種基因。 參與這計劃的病人接受檢測之後,醫生可掌握更多病人資訊,從而為病人度身訂做最適切的治療方案。舉例說,若檢測出病人有EGFR、ALK、ROS1以外的基因突變,在現有10多種標靶藥中可能有適合他們使用的,有助他們控制癌症病情及延長存活期。 個案:揪出隱性基因突變 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一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確診時發現肺部右下葉有一粒4.3厘米腫瘤,且轉移到淋巴結、肝、胸膜、骨、腦。病人到過不同私家醫院接受基因檢測,但都找不到和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所以開始了化療和免疫治療組合的方案。最近參加「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檢測後發現他身上有隱性基因突變,主要是EML4-ALK 融合(變體 3a/b),在之前的檢測中並沒有發現。 這結果改變了他的治療方案,能夠接受較精準及個人化的標靶藥物治療。 文:李浩勳(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副教授)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精準醫學:建基因組數據庫 尋肺癌觸發成因 透過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除了為病人提供精準診斷和治療,亦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 期望計劃所得的數據,奠定本港臨牀基因組數據庫的基礎,可以對比亞洲或外國的肺癌病人,基因突變有無明顯分別,從中找出會否因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吸煙等,引致不同肺癌演變,甚至觸發肺癌。 2. 希望找到在亞洲尤其是香港肺癌病人身上,除了EGFR、ALK、ROS1這3種基因突變,還有哪些和肺癌關係較密切,從而探討公立醫療需否把更多基因納入為常規檢測。若發現和肺癌關係密切但過去未受重視的基因,未來在學術上或製藥工業上的研究也多一個方向,長遠幫助更多肺癌病人。 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 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詳情可致電9500 2757或電郵至nsclcgen@hku.hk,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的研究團隊查詢,篩選結果由醫生決定。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Read more

十大癌症丨甲狀腺髓質癌 用碘無效 尋精準治療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表最新數據,2018年升幅最高的癌症是甲狀腺癌,按年升17.3%;由2016年本港第11位癌症升至第9位,升幅驚人。治療甲狀腺癌,大家第一時間想起放射碘治療;不過,甲狀腺髓質癌的細胞不會吸收碘,手術切除腫瘤後,病人可透過基因分析,配對合適標靶藥。 Read more

化療開刀減免疫力 癌症病人抗疫有法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波及全球。雖然病毒感染整體死亡率只有3%至4%,但它帶來嚴重肺炎,對長者或長期病患者特別危險,死亡率可能逾10%。癌症病人年紀通常較大,許多治療方案亦會令身體免疫力受壓抑;加上經常要出入醫院,很可能成為新冠肺炎高危一族。 Read more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明報專訊】膽管癌是罕見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頁,2016年共有31,468癌症新症,膽囊及肝外膽管佔437宗(1.4%)。在第一線化療後已沒有共認的標準方案,亦沒有針對性的標靶治療。「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一個新領域,藉着運用「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嘗試找尋能針對腫瘤基因變異的藥物。 Read more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明報專訊】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頭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2014年有1900多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直腸位處大腸末端,肛門對上15厘米之內,協助身體消化及排泄的功能。對付直腸癌,一般以手術切除作為根治手段,但放射治療既是外科手術的最佳拍檔,也是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Read more

【乳癌電療】善用呼吸法護心 減輻射引致心病風險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電療)是乳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標是要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的病人需要做放射治療;即使整個乳房切除了,醫生若擔心有癌細胞殘留在胸壁,也會建議做放射治療。 Read more

【肝癌】激活免疫系統 K.O.肝癌 二線治療有效率升 副作用較少

【明報專訊】肝癌是香港第3號癌症殺手,2017年共奪去1552人性命。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把標靶治療列為晚期肝癌病人一線治療,最新研究指免疫治療PD-1抑制劑是有效的肝癌第二線治療。現時有不同的臨牀研究,把免疫療法與標靶藥物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一同使用,希望加強治療效果。 (magicmine@iStockphoto) 第二線治療——最新研究指免疫治療PD-1抑制劑,是肝癌第二線治療,有效率約為15至20%,比傳統二線標靶藥的10%理想。 癌魔入侵肝門靜脈 不宜動手術 陳先生,65歲,剛確診肝癌,腫瘤達16公分並入侵肝門靜脈,肝功能已轉差,Child-Pugh分級為B。Child-Pugh分級是肝硬化嚴重度分級,分A、B、C等3個級別,C為最嚴重。外科醫生評估後認為不適宜手術切除,轉介臨牀腫瘤科。病人首次來見我時臉色已泛黃,但精神尚可。他兒子問道:我們在網上讀了不少關於免疫治療的資料,未知我爸爸能否採用? 擴散肺部 曾用標靶治療 李先生,60歲,乙型肝炎患者,4年前患上肝癌,曾接受多次手術及射頻消融的治療,病情受控,奈何今年起情况反覆轉差,肝臟及肺部有多處擴散,曾採用標靶治療,但後因嚴重的手足綜合症而停藥。首次求診時他和太太擔心問道:我的女兒約半年後結婚,我很想親身參與,但實在憂慮屆時我的身體狀况,醫生,你能否幫我完成心願。 人體的免疫系統,能抵禦外來細菌及病毒入侵,保護身體免受傷害。理論上免疫系統亦能消滅不正常細胞,如癌細胞等。但癌細胞非常狡猾,能激活體內煞車系統,阻礙免疫細胞辨認能力,癌細胞躲過追捕並增生,破壞身體機能。直至近年,2018年奪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美日學者,發現免疫細胞上的蛋白「PD-1」及「CTLA-4」為免疫系統煞車的元兇,研發出相應抑制劑,使免疫細胞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狡猾癌細胞 「扮嘢」避追捕 癌細胞表面的PD-L1配體,當與免疫細胞的PD-1結合時,便會抑制了免疫細胞的殺癌功能,情况恍如癌細胞喬裝成正常細胞,避過免疫細胞的監察。而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的作用便是阻止癌細胞的PD-L1配體與免疫細胞的PD-1接觸,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 臨牀研究已證實免疫檢查抑制劑可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肺癌、腎癌、膀胱癌、頭頸癌等癌症,而最新研究亦發現免疫療法能應用於肝癌病人。 (作者提供) 腫瘤壞死——治療前(左)及治療後(右),掃描影像顯示治療腫瘤完全壞死。 根治措施只適合早期肝癌 肝癌是現時香港第3號癌症殺手,早期患者可透過外科手術、肝臟移植,或射頻消融達根治效果。但只有30%的患者確診時適合上述根治性措施,其餘70%患者確診時已到中期或晚期,傳統上只能採取標靶藥治療或經動脈化療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經動脈化療栓塞是在病人腹股溝動脈插入導管至肝動脈,直接注入化療藥物及栓塞物至肝腫瘤,殺死癌細胞。 現時晚期肝癌病人的一線治療為標靶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 或樂伐替尼(Lenvatinib)。研究顯示標靶治療能提高病人存活率,但治療有一定局限,首先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其次是藥物只適用於肝功能理想的病人(Child-Pugh分級A) ,而且用藥平均3至6個月後,大部分患者都會產生抗藥性,需轉用其他治療。 最新研究指PD-1抑制劑是有效的肝癌第二線治療,其好處及特點如下: 有效率約為15至20%,比傳統二線標靶藥10%理想 腫瘤控制較持久,對免疫治療有效的病人,90%治療反應會持續超過半年,愈50%的病人效果更會持續超過1年 副作用相對較少,較常見的副作用有:疲倦、皮疹、痕癢、肚瀉、肺炎、肝炎等;較嚴重的反應率約20%,較標靶藥的50%為低 最新資料顯示,免疫治療亦可用於肝功能已開始轉差(Child-Pugh分級B)的病人 但免疫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癌症患者,例如肝功能已屆末期 (Child-Pugh分級C)或自身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而免疫療法亦非全無副作用,嚴重反應的患者需服類固醇作為解藥。 雙管齊下 腫瘤完全壞死 陳先生在接受半年的免疫治療及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壞死,其間在停藥1年後完全沒有復發迹象。而李先生接受PD-1抑制劑後,病情受控,亦能如願健康地出席女兒的大喜日子。當他們分享和家人難忘時刻的相片時,即使我未有置身其中,隔着個「芒」亦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和感恩之情。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肝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