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Read more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近10年更攀升近倍,每年有逾2500宗新症。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超過9成患者完成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復原,反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幫助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直腸癌治療研究中,18名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實驗中的免疫藥物療法後全部康復。有參與實驗者的癌症患者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但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專家表示,100%康復的癌症療法在醫學界前所未聞,有關結果令人鼓舞,但強調研究涉及人數不多,要再作大規模研究以了解確實成效。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Read more

腹膜癌病徵是什麼?腫瘤擴散 預後較差?腹膜化療新技術治療腹膜癌知多啲(癌治準繩)

【明報專訊】腹部為橫膈膜以下、盆腔出口以上的身軀;腹膜則是腹部中覆蓋內臟的薄膜。腹腔癌分兩種,第一種是原發性的腹膜原位癌,較少見;另一種是佔多數的擴散性腹膜癌,癌細胞由原發腫瘤擴散至腹膜,常見轉移來源有結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胰臟癌等。近日治理數名腹膜癌患者,俱無法進食而引致營養不良,身心承受極大痛苦。問:腹膜癌病徵是什麼? Read more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明報專訊】年將90的張伯,今天首次到我的診所求醫,陪張伯到診的還有他的家人。原來張伯同時患上3種不同的癌病,分別是直腸癌、前列腺癌及罕見的纖維組織癌,已經有多名專科醫生評估張伯的狀况。他們認為3個腫瘤都有機會以開刀根治,可是所有醫生都擔心張伯年紀老邁,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所以沒有醫生願意建議張伯開刀與否,只是叫他自己決定。年近90-應否開刀治癌?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最後張伯「選擇」紓緩治療,放棄開刀。可是家人感到徬徨無助,希望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Read more

【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明報專訊】治療中晚期直腸癌,腫瘤已擴散至淋巴或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究竟手術先,定電療先?手術前是否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5至6星期長程電療或1星期短程電療,又如何抉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Read more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明報專訊】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頭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2014年有1900多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直腸位處大腸末端,肛門對上15厘米之內,協助身體消化及排泄的功能。對付直腸癌,一般以手術切除作為根治手段,但放射治療既是外科手術的最佳拍檔,也是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Read more

10分鐘驗癌法面世 澳洲研發

【明報專訊】澳洲科學家研發出嶄新癌症快速檢測法,可透過偵測血液中的癌細胞基因痕迹,確認身體是否有癌細胞,10分鐘內便有結果,初步測試準確度更高達九成。專家稱,測試方法簡便可靠且成本低廉,而且在癌症初期已可發現,有望用作定期癌症篩查,並提高治癒率。 澳洲昆士蘭大學專家研發出10分鐘快速驗癌方法。左一為開發該方法的化學系教授特勞。(網上圖片) 偵測血中癌細胞基因痕迹 新檢測法由昆士蘭大學化學系教授特勞(Matt Trau)開發,建基於健康細胞與癌細胞的DNA特性差異而設計。健康細胞的DNA上有許多名為甲基(methyl)的分子結構,以控制基因運作,確保細胞功能正常。不過癌細胞的DNA上的甲基只集中於特定位置,其他大部分位置幾乎沒有甲基,助癌細胞不斷生長。研究員經測試發現,此特性可見於乳癌、前列腺癌、直腸癌與淋巴癌的DNA,亦會令健康細胞與癌細胞的DNA在水中有顯著不同的表現,包括附着於金屬表面的方式。 研究員便將黃金的納米粒子加入水中,製作癌細胞測試劑。黃金納米粒子令水呈粉紅色,正常細胞DNA附在其表面時,會將水變成藍色,而癌細胞DNA附上其表面後,卻不會令水變色。研究員以200個人體細胞DNA樣本測試,成功檢測出九成癌症DNA樣本,即使樣本DNA含量極低亦有顯著效果。 可檢測早期癌症助籂查 現時要確診癌症,須從疑似癌症腫瘤切取樣本化驗,當中涉及入侵性程序,亦需病人自行察覺病徵,很多時已非初期患癌。參與研究的卡拉斯科薩(Laura Carrascosa)博士指出,新檢測法雖然不能指出患癌位置或嚴重程度,但其好處在於成本非常便宜,而且操作方法極為簡單,也在癌症發病初期已可檢測得到,相信可輕易為診所採用作癌症篩查,及早讓醫生詳細跟進。 特勞教授亦稱,新檢測法涉及的DNA特徵似乎是簡單普遍的癌症指標,有助以單一方式測試多種癌症,而毋須採用複雜的DNA排序來確認。未來將展開臨牀測試,並確認測試是否適用於診斷其他癌症。研究報告刊於《自然通訊》期刊。 (綜合報道) Read more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明報專訊】新技術:影像導引近接電療 直腸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當中30%患者確診時年逾75歲,20%是80歲或以上。很多年長病人都會問﹕「醫生,可以不做手術嗎?」 【2018年結直腸癌講座】「腸」保健康 當病人不適合做手術,大都會接受紓緩性的體外放射治療,以減輕腫瘤帶來的不適,可惜療效短暫,數月至一年後腫瘤再生,引起大便排血、便意頻繁、肛門疼痛甚至腸塞,大大降低生活質素。近年歐美流行的影像導引近接電療(Image guided Brachytherapy),為老年直腸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真實個案 直腸癌 可以不做手術嗎? 那天一名剛確診直腸癌的老太太來看我,她頭髮花白,妝容整潔,女兒們陪她倚着手杖緩緩步入診室。雖已年屆九十,思路依然敏捷,甫坐下便娓娓道來病發的經過,仔細述說她的種種病史,更談到她年輕時抗戰大難不死的經歷﹕「醫生,我的病可以不做手術嗎?我早已年逾古稀,滿身是病,心臟不全肝腎功能又不好,但勉強仍能照顧自己享享兒孫福。我不怕死,最怕開刀後康復不來,生活便不好,更要連累兒女經常照料。」 直腸(rectum)是大腸的末端,位於肛門對上約12至15厘米處。直腸癌(rectal cancer)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清除主瘤及附近的淋巴組織;中後期患者,手術前則需輔以電療及化療先將腫瘤縮小,以提高將腫瘤完全切除的把握。 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第一號癌症,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的報告,2014年合共有約1900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大部分患者俱為年長一輩。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此外,相較之下,老年直腸癌病人亦較普遍有其他長期病患,如高血壓、糖尿、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大大增加了全身麻醉的風險。而隨着香港整體人口不斷老化,預期年老的直腸癌確診個案將會愈來愈多。 傳統體外電療 紓緩期僅一年 現時,當直腸癌患者被判斷為麻醉風險過高而不適合做手術時,大多數病人會接受紓緩性體外放射治療(palliative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以減輕病人因腫瘤帶來的不適,但療效短暫,一般只能為患者帶來數月或一年的紓緩;之後隨腫瘤再度增生,患者又要承受各種痛苦,包括大便排血、便意頻繁、肛門疼痛,甚至腸塞導致完全不能排便等,大大降低生活質素。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直腸癌常用的治療手段,而多數以體外放射(external beam)技術進行。顧名思義,輻射線(radiation beam)從電療機由體外照射直腸腫瘤將癌細胞殺死,但射線需穿過皮膚、骨骼、小腸、大腸、膀胱等正常組織才能到達目標靶區。雖然近年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電療引起的副作用已大輻減少,但體外放射治療技術畢竟有其局限,因要顧及附近的正常器官,電療劑量無法大輻提升,以致未能將腫瘤斬草除根。一般以體外放射技術進行的直腸癌電療,劑量只能達50Gy左右。近年研究卻指出,如直腸癌病人未能接受手術,往往需要約70至90Gy的電療劑量,才能更有效控制腫瘤。 近接電療直攻腫瘤 副作用大減 近接電療(Brachytherapy)的技術已於婦科癌症廣泛應用多年,而此技術應用於直腸癌治療,亦於近年在歐美國家開始流行。它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望文生義,輻射線接觸腫瘤的表面處近距離發出,好處是能針對腫瘤大幅提升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另一方面,由於輻射毋須穿越正常組織便能直達患處,電療副作用亦因而大幅減少。一般患者須接受兩至三次療程,每次醫生會將導管放進直腸內,之後放射性物質會經電腦遙控,透過導管直接置於腫瘤表面;治療完畢後,放射性物質會隨導管帶走返回密封機器,保證絲毫不會殘留於病人體內。 影像導引 毋須全身麻醉 為求更精準勾畫電療靶區,近接電療必須配合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影像作導引,以保證送出的輻射準確無誤。而醫生亦會為每個病人度身訂做針對的保護措施,以減低輻射對腫瘤附近正常直腸組織的損害。每次療程約兩至三小時,全程毋須開刀或全身麻醉,病人亦完全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 新舊電療齊用 80%腫瘤縮小 綜合香港及國際上另外兩個類似研究數據,將體外放射治療及近接電療結合使用,約有80%腫瘤會顯著縮小(response rate);而兩年局部控制率(即兩年沒有復發或增生)高達50%至70%左右,遠較傳統的單純體外電療(約20%)為高。隨着影像導引近接電療的嶄新技術引入香港並日趨成熟,無疑為愈來愈多年長而又不適合作手術的直腸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最後,那個老太太堅持不做手術,我們為她採用了近接電療的方案,治療效果理想,腫瘤完全清除,最近一次覆診約於治療後兩年,亦沒有復發迹象。我打趣問她﹕為什麼每次覆診總有不同的兒孫陪伴在旁,這是何等福氣!她沒有答我,卻笑得合不攏嘴。 ■知多啲 術後便意較頻 排便微痛 兩月內恢復 關於近接電療的副作用,患者會於療程後兩星期開始有短暫的直腸發炎,感到排便時有輕微脹痛,便意較頻繁。炎症大多能透過藥物有效控制,而上述副作用會於治療後6至8星期後完全消減。至於後遺症,15%患者會有慢性直腸損傷,可能間歇性會有輕微的大便出血現象。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圖:蔣子樑、yodiyim@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