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現免疫療法八成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命名為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具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關鍵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為Δ42PD-1作為治療肝細胞癌及其他相關癌症的新靶點提供科學依據,有望將Δ42PD-1抗體藥物在人體臨牀測試後,應用於肝細胞癌及其他癌病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現免疫療法八成肝癌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Δ42PD-1 現時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靶向PD-1的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抗體nivolumab,以恢復殺傷性T細胞的能力達到治療目的,縱使部分癌症病人能引起有效持久T細胞反應,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治癒癌症,但對約八成肝細胞癌病人無效。 研究冀用於肝細胞癌治療抗體藥物 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未接受治療的肝細胞癌病人體發現一群只有Δ42PD-1表達但沒有PD-1表達的T細胞,前者具腫瘤浸潤特性,與肝癌嚴重程度呈正比。用靶向PD-1的抗體治療會增加表達Δ42PD-1的T細胞,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腫瘤發展尤明顯。 團隊在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針對Δ42PD-1的抗體藥物能抑制肝細胞癌的發展,與PD-1通路無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發表。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表示,他們是世界首個發現Δ42PD-1的研究團隊,研究不僅揭示T細胞上的Δ42PD-1同時具有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及促進癌變的雙重特性,而且發現有望用於肝細胞癌治療的抗體藥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Read more

【新冠變種】研究:未曾染疫、已接種兩針復必泰 誘發中和抗體ZCB11有效對抗Omicron BA.1和BA.2

【明報專訊】港大及科大研究人員招募未曾染疫、已接種兩劑復必泰者抽取血液樣本研究,發現復必泰誘發的「ZCB11」有效對抗Delta、Omicron BA.1和BA.2等。中和抗體「ZCB11」可用於製作疫苗。領導研究的港大學者稱,初步發現ZCB11對Omicron BA.4和BA.5亦有效,需待更詳細分析確認。有關研究已於《自然通訊》線上發表。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直腸癌治療研究中,18名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實驗中的免疫藥物療法後全部康復。有參與實驗者的癌症患者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但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專家表示,100%康復的癌症療法在醫學界前所未聞,有關結果令人鼓舞,但強調研究涉及人數不多,要再作大規模研究以了解確實成效。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Read more

【膀胱癌】早期病徵、成因、治療等6個問題 警號:小便帶血、無痛楚 膀胱癌早醫保膀胱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診治數名膀胱癌患者。相對其他較常見的癌症:如肺癌、乳癌或大腸癌,一般較少人提及膀胱癌。一旦確診,病人最關心是可否保留膀胱?可否不用造口和尿袋?膀胱癌治療有沒有新發展?綜合了數個最常遇到的問題作深入解說。逾75%患者65歲以上-男女比例4:1-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資料,2018年共有475人確診膀胱癌,逾75%為65歲以上長者,當中又以男性比例較高(男女比例約為4:1)。2018年有199人死於膀胱癌。膀胱屬於泌尿系統一部分,是一個空心肉質器官,負責收集和儲存尿液,處腹部下方。尿液在腎臟製造後,通過兩條輸尿管輸送到膀胱並儲存起來,到了膀胱感到滿溢的時候,就會經尿道把尿液排出體外。 Read more

前列腺癌丨醫徹中西:中西醫合力 尋最佳治癌方案

近期遇上一名病人,他的擴散前列腺癌頗為頑固,傳統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和化療都沒有太大效用,後來經過腫瘤基因排序,發現腫瘤有一種特別基因,結果用了非傳統治療前列腺癌的免疫療法,再加上電療鞏固療效,病人癌指數下跌,最新的正電子電腦掃描已差不多找不到腫瘤痕迹。 Read more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Read more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Read more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了解肺癌】研究:肺癌提早用免疫療法 增存活期

【明報專訊】癌症因細胞基因突變所致,患者除了接受化療及標靶藥治療外,近年亦可選擇免疫療法,即激發免疫系統的細胞對抗癌細胞,但通常在癌症第四期才使用。有研究發現,在部分肺癌患者第三期時使用免疫療法,再配合電療及化療,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17個月,較一般治療長逾11個月。腫瘤科醫生指有關發現有望在癌細胞未擴散時,提前在肺癌第三期使用免疫療法,改善患者病情。 無惡化存活期長11月 新加坡上月舉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時,發表一項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療法「Pacific Trial」研究,該研究2014年開始進行,有713名來自26個國家、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分別為傳統治療法,即電療和化療,另一組是電療和化療外,再配合免疫療法。結果發現透過抑制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蛋白質,可令免疫系統的T細胞再活躍起來對抗癌細胞,即用自身免疫系統抗癌。研究顯示,傳統組別完成療程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約5.6個月;而免疫療法組別則16.8個月。 專科醫生:療法有望第三期使用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說,免疫系統的T細胞主要對抗外來的非自身細胞,包括癌細胞,但癌細胞會藉表面的蛋白作掩飾,避過T細胞,從而生存及擴散;是次研究發現在第三期肺癌裏,抑制癌細胞的掩飾蛋白PD-L1,可再次激活T細胞對抗癌細胞。曾在東區醫院工作的陳少康指肺癌患者中,逾八成是非小細胞肺癌,過去數十年已有研究免疫療法,但近年突破較大,約兩年前首次有晚期患者在東區醫院使用;目前PD-L1只應用在第四期肺癌患者,以減輕病情惡化,是次研究結果有望在癌細胞未擴散時提前在第三期使用。陳指免疫療法因影響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亦有副作用,常見的有皮膚、內分泌失調等,亦有可致 學者:研免疫療法治鼻咽癌成效 鼻咽癌亦在研究免疫療法。中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說,以前會抽鼻咽癌患者自身T細胞去培植,再注入身體,結果發現增加大量T細胞後,僅殺死小量癌細胞,故在1年多前與加拿大學者展開國際研究,嘗試在部分第三期鼻咽癌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再比較傳統療法,若證實免疫療法較佳,便會取代傳統療法,有關研究料明年底有結果。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