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明報專訊】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香港港安醫院醫生表示,坊間對於肝癌存有四大迷思或誤解,例如認為不喝酒便不會患肝癌、以為無症狀即無肝癌等。他說過量飲酒只是常見高危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才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主因。他建議非乙肝患者,若有家人患乙肝,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未被感染,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肝癌四大迷思:不喝酒也會肝癌 主因慢性乙肝 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數逾1500。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牀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解釋,長期過量飲酒只是引發原發性肝癌(即始於肝臟的癌症)的次要因素。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倡及早檢查打疫苗 根據中心去年臨牀數據,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五成的肝癌個案中,逾九成患者體內曾帶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能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增加基因突變機率,從而引致肝癌,故乙肝患者患肝癌風險較非乙肝者高100倍。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70%個案早發現 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另一迷思是不少人認為肝癌難以根治,他說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肝癌第一線治療,根據中心數據,近70%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癒率近80%。 對於「無症狀即無肝癌」的誤解,馬家榮稱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疼痛,臨牀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無病徵,故患者可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需體檢或覆檢才能發現,當肝癌發展到中後期,才可能有上腹脹痛,右上腹或感到有硬塊等症狀。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節制飲酒、油膩食物 避免脂肪肝 至於肝癌能否預防的迷思,他建議乙肝患者每半年做檢查,例如抽血驗肝功能及甲胎蛋白,以及照肝臟超聲波;非乙肝患者則應節制飲酒、減少進食太油膩食物,避免形成嚴重脂肪肝。 53歲的曾先生10年前發現患乙肝,之後一直在公立醫院覆診,他於2018及2020年做電腦掃描發現有腫瘤,但未能確定屬性。他說,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覆診次數減少,家人擔心其腫瘤會惡化,故去年3月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但由於腫瘤主要在肝臟的中間及近背部,不適合做微創手術,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術後住院6日出院,至今未見復發。 Read more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明報專訊】本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相關文章: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相關文章:【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Read more

【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港兩成新冠病毒確診者肝臟受損 肝酵素水平超標 病情惡化風險高7倍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病人除了可能出現肺炎,肝臟也有可能受損。中文大學研究發現,逾兩成本港確診者的肝臟受損,最嚴重者肝酵素水平超出正常水平9倍,而肝臟受損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較其他患者高7倍,中大建議應為住院者做肝臟檢測。 Read more

【有片】新法預防愛滋 性安全有一套

香港首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發現於1984年,距今36年。儘管愛滋病治療方法已大有進步,並出現「暴露前預防療法」以藥物預防感染,但公眾面對愛滋病出現兩極反應:有人仍以為是「世紀絕症」,以致很多患者不敢向家人透露病情;另一方面有人卻以為有了預防藥物,就可有恃無恐,忽略安全性行為,導致性病纏身。 Read more

手術及新藥追擊肝癌 增療效及存活率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6年新增個案約1,800宗,加上逾八成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故不能掉以輕心。肝癌以男性及中年以上患者佔大多數,患者一般在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但當出現上腹痛、茶色小便或黃疸,已可能是後期肝癌。隨著近年醫學發展,不同期數的肝癌已有相應治療手段,有助增加存活率。betway体彩 及《明報》健康網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肝癌診療新趨勢」講座,讓參加者了解最新的診斷及治療方法,為病者及家人帶來新希望。     肝臟具有消化、分泌膽汁、化解毒素及儲存血糖等多種功能。患有乙型肝炎、脂肪肝或過量服用止痛藥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雖然肝臟有重生能力,但重複損傷及修復,會造成不斷的「結疤」,引致肝硬化,若在修復期間細胞出錯,便有機會形成肝癌,最佳的護肝方法是讓肝臟休息。   肝癌與乙肝有關 大部分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香港平均每八至十人便有一名肝炎帶菌者。患者應要每六個月檢驗血液及肝功能,而每日服用藥物控制肝炎,可令患肝癌機會減半。betway体彩 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詩正醫生表示,乙型肝炎或脂肪肝患者,患上肝癌的比例高於常人100倍,若加上同時患有丙型肝炎或有飲酒習慣,患肝癌機會更高。早期患者可進行根治手術,但後期患者因為癌細胞有機會經血管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手術後亦有相當的復發風險。   新儀器提升手術成效 手術期間為減低癌細胞進入血管及失血情況,會盡量以不接觸肝臟的方法切除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現時會利用超聲刀進行前切除手術,利用超聲波爆破肝細胞,減少失血及輸血需要。陳醫生指:「近年更不乏新儀器,有助提升切除效率及減少患者失血及輸血情況,並提升存活率。」 若患者肝功能較差,因肝硬化及肝臟縮小而無法進行切除手術,可選擇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有八成機會治癒肝癌。陳醫生指出,由於香港遺體捐贈肝臟數量不多,因此較常採取活肝移植,捐贈者若與患者體型相若,需捐出三分二的肝臟,並有0.5%的死亡風險,因此需慎重考慮。 此外,亦有射頻治療將針刺進腫瘤中心位置,利用熱力摧毀癌細胞,惟刺針有機會將癌細胞推向血管,一般較少使用此方法。   【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新藥帶來治療希望 非手術治療在過去數年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能有效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素。betway体彩 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肝臟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表示,非手術治療適合較後期的肝癌患者,可利用介入治療針對未擴散但無法切除的肝臟腫瘤。   其中,TACE血管栓塞化療是傳統介入治療,將碘油混合化療藥物注射入肝動脈,再配合血管栓塞步驟,可減少藥物流失,達到治療效果。近年則以帶藥微球介入治療取代,透過血管造影將帶藥微球注入腫瘤,逐少釋放抗癌藥物,令腫瘤壞死,好處是副作用較少,療效較高。   另外,還有釔-90微粒內放射治療,將具放射性的釔-90微粒注入腫瘤血管內消滅癌細胞,能治療特大肝癌細胞,一次療程已可達到相應效果。配合劑量控制及讓合適的病人使用,治療效果更理想。 針對癌細胞轉移,現時亦有多種標靶藥選擇。索拉非尼(Sorafenib)是首個獲美國FDA核准治療肝癌的標靶藥,能騷擾細胞傳導,阻止血管生成,令細胞缺乏養分而凋亡,經臨牀研究對擴散性肝癌,比服用安慰劑更能延長壽命。其他標靶藥還包括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替西羅莫斯(Temsirolimus)等。   梁醫生表示,近年還有新的抗肝癌標靶藥出現,例如樂伐替尼(Lenvatinib)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腫瘤收縮比率較索拉非尼為高,二線標靶藥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的存活率 亦達到12個月。   免疫治療增存活率 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方面亦愈見成效。納武單抗(Nivolumab)能夠喚醒T細胞,以辨認癌細胞及向其攻擊,半數人達到肝癌控制的成效,存活率由一般的六至八個月,平均增至14個月。最近,美國有報告顯示,進行雙免疫治療(使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收縮更有成效,存活率增至17至22個月。梁醫生強調,有80多歲的婆婆接受免疫治療後腫瘤消失,8至12個月都未見腫瘤出現,可回復正常生活,因此不要因為無法進行手術而感到絕望。   相關文章: 癌症360 – 肝癌

Read more

港大研究:乙肝患者近半不自知 收入愈低甲肝戊肝感染率愈高

【明報專訊】乙型和丙型肝炎是肝癌主要成因之一,及早治療有效減低風險。不過港大於2015至16年間為逾1萬名市民篩查肝炎,發現7.8%患乙肝,其中高達48%患者不自知,或錯失黃金治療期。研究又發現愈貧窮的群組,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感染率愈高,相信與生活環境有關。研究團隊促請實施全民乙肝篩查,助及早診斷和治療減死亡率。衛生署指出,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將制定一套全面覆蓋病毒性肝炎預防及治療的策略。 – 明報記者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公共衛生學院和香港肝壽基金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做本港首個大型病毒性肝炎篩查研究,為全港18區10,256名18至75歲漢族成人,檢驗甲、乙、丙、丁和戊型5種肝炎病毒。   感染率貧富懸殊 料與生活環境有關 研究發現,有甲型和戊型肝炎抗體的人分別為65.1%和33.3%,代表他們曾受病毒感染。研究同時發現,兩種肝炎的抗體陽性率與受訪者家庭收入成反比,例如甲肝和戊肝陽性比率在月入1萬元以下群組,分別為80.7%和41.4%,遠高於整體水平;3萬元以上群組則是48.2%和22.9%,研究團隊相信與低收入者生活環境較差,或較易進食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如海鮮和豬肝臟有關。甲型和戊型肝炎普遍能引起急性肝炎,死亡率低。   母染乙肝者 患病風險高4倍 至於肝硬化和肝癌元兇之一的乙肝,是次研究發現受訪者中患者比例為7.8%,當中達48%不知自己受感染,研究發現染乙肝最大的危險因素為母親是乙肝患者,母親染乙肝者,患病風險高3.8倍。研究又指出,本港1988年推行乙肝疫苗接種計劃後出生者,患病率為1.8%,遠低於接種計劃前出生群組的8.3%。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司徒偉基指出,結果反映乙肝疫苗很有效,接種後患病風險大減85%。 肝硬化和肝癌另一主因丙肝在港流行程度較低,上述研究發現僅0.5%曾染丙肝。另今次研究無發現有丁型肝炎感染者。研究團隊已轉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陽性市民至專科跟進。     學者倡全民篩查乙肝 衛署:將訂全面策略 乙肝初期病徵不明顯,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出,有乙肝病人至出現肝硬化等併發症才知患病,錯過黃金治療期,促請本港實施全民乙型肝炎篩查。他又說,驗血篩檢成本每人每次約20至30元,加上乙肝藥費便宜,相信大型篩查有助市民及早診斷和治療,減低死亡率,並減低對醫療系統的負擔。   6%市民打甲肝疫苗 倡推接種計劃 此外,司徒偉基指出,今次研究發現僅6%市民有注射甲肝疫苗,但本港甲肝患病率高,建議沒染過甲肝者可打疫苗預防,又認為未來可考慮人群甲肝疫苗接種計劃;並建議篩查丙肝高危人口,如曾共用針筒者。袁孟峰續說,丙肝藥費雖高昂,一個療程達9萬至20萬元,但逾95%接受治療者可根治。 衛生署昨回覆查詢稱,為消除病毒性肝炎對本港公共衛生的威脅,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已於去年成立,會制定一套全面覆蓋病毒性肝炎預防及治療的策略。   港大醫學院做的全港首個大型病毒性肝炎篩查發現,7.8%接受篩查者患乙型肝炎,其中48%病人患病而不自知,研究團隊成員袁孟峰(左二)和司徒偉基(右二)促請推行全民乙型肝炎篩查,助及早診斷和治療減低死亡率。(馮凱鍵攝)   Read more

知多啲:肝炎可互捐器官

【明報專訊】既然愛滋病帶菌者可互捐器官,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帶菌者之間又可否捐贈器官? ▲(圖:sakramir@iStockphoto) 李威廉指出,乙型肝炎帶菌者可捐贈器官予乙型肝炎帶菌者,丙型肝炎亦一樣。一般來說,沒有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的捐贈器官,會分配給非乙、丙型肝炎帶菌者。由於丙型肝炎捐贈者數目不多,故丙型肝炎受贈者也可接受非乙、非丙肝炎捐贈者器官。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