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次世代定序檢測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為癌症患者處方標靶藥等治療 (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什麼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呢?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其實癌症是很籠統的名詞:除了不同器官或組織可能有不同的癌變,如肺癌、肝癌等;某器官上發現的惡性腫瘤,都可以有很多分類,如肺癌的非小細胞及小細胞類型等。隨着科技進步,我們知道引致癌變的基因突變有數百個之多。然而,每一種癌症,甚至每一個人的腫瘤,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特性也可以很不同,因此醫生須制訂最針對病人本身腫瘤特點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個人化治療。當然,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腫瘤的特性,尤其是其基因突變,從而處方最適合的標靶藥物,針對相關基因突變來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令這些細胞死亡。 次世代定序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傳統檢測每次僅針對1種基因測試 約20年前,醫學界已認知到某些癌症會帶有較常見的基因突變,於是我們從腫瘤抽取組織,分離出癌細胞,再用「免疫組化」或「熒光本位雜交」等傳統檢測方法,每次針對1種基因突變做1次基因測試,看看是陽性還是陰性,一般需時1周才有結果。由於每次只能驗1種基因突變,如要檢測10種便要做10次,或需時兩三個月才有齊結果,有可能延誤治療。如需要檢測一些較為罕見的基因突變,便要使用「桑格測序」,掃描整條基因後與正常基因對比,好處是能夠篩查整條基因,代價是時間和需要較多的組織樣本。 肺癌涉常見基因突變約6、7種 當我們對癌症的基因突變認識得愈多,便愈發現其複雜。以肺癌為例,常見基因突變有6至7種,如EGFR、ALK、ROS1等,但幾種突變可以並存,只是其中一種較主導腫瘤的特性,至於主導以外的基因突變,可能較為罕見,但能輔助主導基因令癌細胞生長,又或令原本有效針對主導基因的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影響藥效。所以,醫生有時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突變資訊來為癌症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幸好我們有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掌握癌症全景圖 助醫生準確預視抗藥情况訂治療方案 次世代定序有如同時間做幾百次「桑格測序」般,能夠一次過篩查已認知的幾十至幾百種基因突變,可以說是癌症的全景圖,讓醫生掌握基因突變的組合,從而更準確地預視抗藥情况,早點設計出下一治療方案,處方有效的標靶藥物,讓患者維持生活質素,如常上班、行街、睇戲、食飯。 相關文章:【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次世代定序限制:需較多腫瘤細胞量、費用數萬元 惟次世代定序也有限制:需要腫瘤細胞量較多(有時腫瘤細、鄰近重要器官,醫生未必能取得足夠癌細胞);不同平台做的檢測,可能有不一致的結果(這是腫瘤異質性所致,即同一腫瘤,不同地方的細胞都可能不同)。病人接受次世代定序檢測,需要支付數萬港元費用,也是尚未普及的原因,現時公立醫院也未有提供。 癌症治療在可見將來,必定是更加複雜和個人化。以更準確的基因檢測,配對最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是未來抗癌路上的重要基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浩勳(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 Read more

【痰火核】頸部淋巴結脹大病因多 小心鼻咽癌淋巴癌 (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淋巴結(lymph nodes)遍佈全身,除了頸部、腋下及股溝等多個部位外,胸腔及腹腔內亦有大量淋巴結,屬人體重要免疫組織;內含大量免疫細胞,可抵抗病毒細菌入侵。病從口入,不少細菌病毒主要經口鼻進入人體,包括新冠病毒,頭頸淋巴組織乃第一防線。頸部淋巴結脹大,俗稱「痰火核」,有多種不同病因。(編者按:跟鼻咽癌、淋巴癌等又有何關係?) 相關文章:【有片】頸腫成因多 睇位抓黑手 鼻咽癌淋巴癌 頸淋巴結脹大 50歲王先生發現右頸淋巴結脹大至4厘米,不紅不痛;用抗生素後,沒有好轉迹象。正電子掃描顯示鼻咽亦有腫塊,活組織檢查確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醫生建議電療加化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60歲李太左頸淋巴結腫脹,已超過半年時間,一直諱疾忌醫;淋巴結緩緩增大,最終決定見醫生。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皆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低毒性濾泡性B細胞淋巴癌(follicular B cell lymphoma),骨髓穿刺亦見癌細胞,淋巴癌屬4期。李太接受針對B細胞的阿托珠單抗(obinutuzumab),加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化療,效果良好。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持續低燒 頸、胸腔淋巴結腫脹 淋巴癌2期 25歲張小姐正在大學攻讀碩士課程,最近有長期低燒現象,同時左頸淋巴結腫大。正電子掃描顯示左頸及胸腔淋巴結腫脹,後者直徑10厘米;左頸淋巴結活檢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骨髓穿刺未見癌細胞,屬淋巴癌2期。張小姐接受單抗藥物布倫妥昔(brentuximab vedotin),加3種化療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長春鹼(vinblastine)及達卡巴嗪(dacarbazine),效果良好,根治機會高。 70歲陳太左右頸淋巴結腫脹,正電子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脹大,活組織檢查確診較少見的套細胞淋巴癌(mantle cell lymphoma),骨髓穿刺亦見癌細胞,淋巴癌屬4期。李太接受針對B細胞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加苯達莫司汀化療;療程共6個月,效果良好。套細胞淋巴癌復發機率較高,完成6個月的療程後,建議持續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 相關文章:【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皮膚癌】澳洲70歲或以上長者逾半皮膚癌 教導市民塗防曬保護皮膚 (膚見)

【明報專訊】回想今年6月到澳洲旅遊探親,剛抵達澳洲悉尼時,見到街上大多數人都沒有戴上口罩,只有在公共交通如火車及巴士上,有較多人戴上,才知道澳洲的政府,只建議市民盡量在公眾及室內地方戴上口罩保護自己。當然,市民仍然可以自由選擇。(編者按:澳洲皮膚癌發病率比其他地方高,為什麼呢?)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澳洲皮膚癌發病率奇高 不用戴口罩,開始時感覺到很自由,亦令香港朋友們嫉妒。可惜這得意忘形的快感只維持很短時間,因為當想到如果不幸感染COVID-19,這個假期便要自動延長最少1個星期或以上(因為當時6月,香港政府仍然要求感染後最少14天,以及登機前24小時內快速測試呈陰性,才可以登機回港)。還有,當時澳洲跟香港一樣,要求染疫者須在家隔離1星期,不能外出和見朋友。所以,我不再有太多考慮,決定做好個人防疫措施,盡量像香港一樣嚴謹,因不想受到感染而壞了整個假期。 雖然現在的澳洲人,已慢慢回復pre-COVID的生活模式,但先前因疫情在家工作,產生了另類問題。那段日子,一方面令員工減少通勤時間和費用,另一方面公司可以縮小寫字樓租用面積,減輕成本之餘亦可以維持工作效率,這可是一舉兩得。一些國家如英國或澳洲,居家面積比較大而往返寫字樓路程比較遠,好處更加明顯。但如果從系統思考角度分析,當一個新的動作持續出現,可能對於系統內其他參與者產生持續負面效果。例如寫字樓附近的咖啡館、餐廳酒樓、健身室和超級市場等,也是另一個頗大的經濟體系,它們亦僱用很多員工。如果大多數人繼續留在家中工作(新動作),對另一體系中的員工(其他參與者)生計會造成很大影響。這令地方政府非常頭痛,要盡快拿出方案令大家重回寫字樓工作。 70歲或以上長者 逾半皮膚癌 澳洲陽光非常充足,加上大氣中臭氧層出現一個窿,這可以解釋到為什麼這裏的皮膚癌發病率比其他地方高。70歲或以上長者,3個中有2個患皮膚癌,而每年有逾2000人死於皮膚癌。 至於最毒的黑色素癌,澳洲的發病率也是在世界每個年齡群中名列前茅。所以走在街中會看到很多宣傳,教導市民怎樣在戶外活動時保護皮膚,指導塗防曬的好處。 相關文章:【防曬】選擇防曬霜 PA幾多+才適合?建議皮膚白淨揀 3+以上 古銅膚色選1至2+ 及早驗測皮膚癌可降死亡率 除了保護皮膚免被曬傷之外,及早驗測皮膚癌也可以降低死亡率,澳洲已經有掃描全身黑色素瘤的MoleMap,這儀器可幫助醫生及早驗測皮膚癌和提供適切治療。香港雖然亦有不少皮膚癌患者,但人數遠不值投資以上儀器作普查用途,故只憑目測和皮膚鏡(dermoscopy)作檢查。 文:黃偉傑(皮膚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乳癌】新型化療藥物ADC 像「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乳癌盤踞整體癌症前列,年齡標準化病發率過去數十年一直呈上升趨勢,2019年平均每天新增13名患者。隨着個人化精準治療日益進步,不同類型和期數的癌病,都有更具針對性、較少副作用的治療可供選擇。乳癌基本上是按照癌細胞表面的不同受體而分類,荷爾蒙受體陽性佔了整體乳癌約三分之二,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型)則佔兩成。我們常常聽到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些刺激癌細胞生長的受體而研發。自1998年針對HER2的標靶藥面世,便大幅地將HER2擴散性乳癌的死亡率減低,副作用亦相對輕微,對「晚期」乳癌治療是很重要的突破。現在的一線治療,已是雙標靶藥加化療,其後如反應理想可繼續用標靶藥作維持治療。然而,有不少病人在使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問題。 相關文章:【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ADC具標靶性新型化療藥 「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 近年,一種稱為ADC,具標靶特性的新型化療藥物為乳癌治療帶來新希望。有別於全身化療,生長較快速的正常細胞如頭髮等,會受化療藥影響而脫落,副作用明顯;ADC藥物就像「生物導彈」般,將化療藥力準確地帶到癌細胞內,精準地殺死癌細胞,對其他細胞傷害較輕,減少患者不適。偶有病人用藥後會出現間質性肺炎等副作用,但嚴重者為數不多,只有數個百分點。現時已有兩款ADC藥物用於治療晚期HER2型乳癌。而首款治療三陰乳癌的ADC藥物,亦於去年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這款藥物針對的受體稱為TROP-2,較多見於三重陰性的乳癌。 至於免疫治療,初時則主要應用於擴散性的PDL1陽性三陰乳癌,配合化療,可以有效延長壽命。現時更進一步擴展至較早期個案,於手術前用免疫治療加化療來縮小腫瘤,減少手術範圍;並於術後應用來減低復發機率。 配合CDK4/6抑制劑 助擴散性乳癌病人延長平均壽命 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亦有新的標靶藥物,稱為CDK4/6抑制劑。對比單單服用荷爾蒙藥,在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治療當中加上CDK4/6抑制劑能延長病人的平均壽命至5年或以上,是很大的進步。 嶄新藥物為很多癌症患者帶來曙光,但每次數萬港元藥費也可能造成經濟負擔。一些非政府組織如香港防癌會遂開設了不同計劃,如「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能提供藥物資助;治療期間如需要情緒或朋輩支援,有「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等。醫社合作,為乳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戴燕萍(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白血病復發 父母先後捐骨髓移植 出現「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35歲的美娟與丈夫皆在銀行工作,育有3歲兒子及5歲女兒。美娟早前不幸確診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基因測試顯示白血病屬高危一類,預後極差。雖然化療後白血病初步受控,但估計復發機率極高,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即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目標是根治。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白血病半年後復發 二次接受骨髓移植 異體移植必須先找到合適的捐髓者,以白血球血型百分之百脗合的兄弟姊妹為首選;移植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般較低,治癒機會亦較高。美娟乃家中獨女,沒有親生兄弟姊妹,從骨髓資料庫尋找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unrelated donor)乃另一選擇。醫生為美娟在本地、內地、台灣及全球資料庫作配對,可惜未能成功。 最新的移植技術容許使用半脗合捐髓者(haploidentical donor),一般是父母或子女,成功率接近無血緣移植;美娟的子女尚幼,體型細小,幹細胞數量不足以移植,父母乃唯一選擇。 醫生初步建議由美娟父親捐出骨髓,但他多年前曾患大腸癌。父親捐髓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多顆大腸瘜肉,其中一顆有初期癌變;幸而因捐髓及早發現,切除後腸癌治癒機會高。 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 有抗癌效果 父親最終捐出骨髓,美娟接受移植後,順利康復;可惜白血病半年後不幸再度復發,基因測試發現骨髓含微量癌細胞。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第二次骨髓移植,由母親捐出骨髓。美娟二次移植之後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現象(graft versus host effect),影響皮膚、腸胃及肝臟,病徵包括皮疹及腹瀉,驗血顯示肝酵素上升;處方類固醇之後,喜見病情迅速受控。移植物抗宿主現象同時有抗癌效果,可減白血病復發風險,不一定是壞事。 美娟第二次移植後逐漸康復,5年已經過去,未有復發迹象,可喜可賀。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betway体彩 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betway体彩 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前列腺癌】年過60注意3件事 驗血檢測PSA水平 早期治癒機會高(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前列腺癌發病率在這10年呈上升趨勢,從統計數字觀察到,年過60的男士會有較高的發病率……還記得那天,一對夫婦走進診症室,那名太太告訴我,她最近從電台節目中留意到一些男士健康資訊,費盡唇舌才「邀請」到丈夫來看醫生,請我好好為他檢查一下前列腺有否出現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早期前列腺癌治癒機會高 年過60注意3件事 先生剛踏入60之年。詢問過病歷後,發現他實在沒有什麼下尿路徵狀,因此很易理解他為何沒想過看醫生;但接着做前列腺檢查時,卻發現前列腺有硬塊,隨後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驗血報告也顯示有關指數明顯上升。而前列腺磁力共振檢查發現,除了前列腺出現癌變信號之外,盆腔淋巴及恥骨都出現懷疑轉移的情况。最後,活檢組織化驗結果證實是前列腺癌,從正電子掃描得知恥骨位置有活躍癌細胞,病情在毫無先兆之下已踏入擴散階段,即第四期。 前列腺癌未必有徵狀 發病率10年呈上升趨勢 根據最新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在2019年香港有2532宗前列腺癌新症。前列腺癌發病率在這10年呈上升趨勢,從統計數字觀察到,年過60的男士會有較高的發病率。在新症患者中,約三成患者PSA指數於10µg/L或以下確診前列腺癌,而有約四分之一新症患者確診時已為第四期癌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驗血檢測PSA水平 評估風險 男士們,要知道是否患有前列腺癌,有幾點可要留意。一,定期檢查身體及前列腺,要知道前列腺癌不一定會帶來不適徵狀;二,透過驗血檢測PSA水平,評估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三,倘若上述檢查結果異常,應與醫生商討,及早做活檢組織化驗從而斷症。 患上早期前列腺癌,只要得到適切治療,治癒機會很高,5年期生存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九十。早期前列腺癌患者,PSA指數大多在10µg/L或以下的水平,此時癌細胞仍處於前列腺之內,未有擴散到附近組織或轉移。在這個階段,外科手術或電療,都是根治前列腺癌的標準方法。 文:魏浩然(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前列腺癌】早期未擴散低中高風險患者常用治療方法 知多啲: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明報專訊】早期前列腺癌,西醫治療根治率很高。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括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既然西醫治療有效,中醫在治療局部前列腺癌又有何角色呢?早前提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擴散的前列腺癌(見文〈壯年患者多基因突變 中西藥夾攻治頑固前列腺癌〉)。今次闡述中西醫如何互相配合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前列腺癌早期沒擴散 手術、電療根治率高 早期前列腺癌,指癌細胞還是局限於前列腺當中,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骨頭或內臟。對於局部前列腺癌,西醫一般按照前列腺癌指數,即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高低、影響位置和前列腺癌病理報告中的分化程度,再釐定病人屬於低中高3種風險組別(見「未擴散前列腺癌風險分類」一表)。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使用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的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對於某些中、高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假如使用電療,或需要配合半年或至兩年荷爾蒙療法。 中醫治療主要是減低西醫治療的併發症,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術後腎虛滲尿 膀胱忍尿力下降 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輕微滲尿,一般在手術後數星期自然慢慢回復;但有小部分病人即使好轉,但仍受滲尿影響生活。中醫認為不少病人屬於腎氣虛弱,令膀胱忍尿能力下降,所以治療需要補腎氣。常用中藥包括著名中藥方金匱腎氣丸,當中地黃可以補腎陰,附子、肉桂可以補腎陽,陰陽兼顧。另外,有些常用中藥例如蓮子、茨實,也有一點協助收斂小便的作用,幫助回復小便忍耐力。 另外,雖然電療技術愈來愈先進,但有些病人始終會出現電療後長期副作用,包括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原因是電療過程中,部分放射線灼傷了大腸黏膜和膀胱黏膜(現時有新方法,透過注射水凝膠減低大腸發炎風險,以後再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電療後小便出血 清膀胱濕熱止血 最近有一名病人,兩年前由於前列腺癌擴散到附近的淋巴腺,需要接受較大範圍的電療。電療後反覆出現小便出血和小便疼痛,經膀胱鏡確診為膀胱發炎,治療了1年病情反覆,並影響正常生活。最困擾病人的是每次打高爾夫球時,因為動作大,球賽後就會小便出血。病人希望透過中藥治療改善情况。從中醫角度,是因為濕熱積聚於膀胱,再加上病人經常睡眠不足和進食辛辣,導致膀胱熱上加熱,引起出血。治療以中藥清膀胱濕熱,涼血止血,再配合生活作息改變,數星期後小便出血情况已經停止,病人可以再去打高爾夫球。 亦有病人因電療後大便出血而尋求中藥治療,其徵狀和痔瘡出血沒有太大分別,用清大腸濕熱的中藥,再加上調理腸胃,一般大腸出血都能控制。 益氣養陰 改善疲倦潮熱 此外,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需要注射荷爾蒙藥物,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感覺疲累,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期潮熱、盜汗。這一類病人可以利用中藥益氣養陰,改善疲倦和潮熱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早期前列腺癌,透過合適治療,根治率很高。但無論接受什麼治療,都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透過中醫藥可以減輕不適,中西醫配合治療的確是相得益彰。病人接受前列腺癌治療,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之前必先請教主診醫生和中醫,以策安全。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初期無徵狀 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由2010年1492宗新症,增至2019年2532宗。病發初期通常沒有任何徵狀,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時,可能會引致以下徵狀: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更嚴重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或射精時感赤痛 ‧小便或精液帶血 ‧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盆骨或脊骨,會感到痛楚或僵硬,患者亦可能會感到疲倦、胃口不佳和日漸消瘦 前列腺癌徵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醫生診斷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香港防癌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世界骨髓捐贈者日】血癌淋巴瘤等患者需骨髓移植 患癌婦獲青年捐骨髓康復4年親口說:我有好好活着

【明報專訊】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稱未來兩日捐血及登記捐贈骨髓者,可獲贈環保食物袋,呼籲大眾踴躍登記,讓更多病人獲重生機會。本港每年約1200至1500人因罹患血癌及淋巴瘤等疾病需骨髓移植保命,惟病人與親屬骨髓脗合機率僅四分之一,與無血緣關係捐贈者成功配對機會更只有5000至一萬分之一。4年前罹患淋巴癌末期的譚女士命懸一線之際,幸獲當年25歲男生Dicky捐出骨髓,令她重獲新生。譚女士身體亦出現微妙變化,康復後血型由原本自身的「B+」變為Dicky的「A+」,她笑言是其人生成績表上一大「進步」。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世界骨髓捐贈者日 淋巴癌婦4年前獲青年捐骨髓保命 親口說:我有好好活着 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指出,本港每年成功配對的無血緣骨髓移植個案約40至50宗,現時全港約16萬人登記捐骨髓,年齡中位數為35歲,冀每年可有8000年輕「新血」加入。 昨日在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安排下,與素未謀面、身上卻流着「同一滴血」的譚女士和Dicky終首次會面,多年來僅在聖誕節時互通書信問好,譚女士終可親口向Dicky「報佳音」,「謝謝你,我有好好活着」。 化療令身心俱疲 獲捐骨髓現生命曙光 今年63歲的譚女士2013年罹患第四期淋巴癌,一直以化療穩定病情,惟2017年復發,醫生告訴她,不能再無止境的做化療,需尋找可根治的方案,「當時做化療做到身心俱疲,心肝脾肺腎已無可能抵受到,如果找不到骨髓,我諗我都係等死」。然而譚女士兩個姊姊的骨髓不脗合,她只能續做化療保命,半年後終聞喜訊有人願捐骨髓,她形容是令其生命重現曙光的奇蹟。 25歲捐骨髓青年聞可配對:是上天安排 拯救譚女士生命的人叫Dicky,當年25歲。他憶述,收到配對電話時「好興奮」,認為成功配對屬「萬中無一」,是「上天安排」,與家人商討後答應捐贈。 癌婦骨髓移植前先殺癌細胞 飽受脫髮嘔心副作用 另一邊廂,譚女士在骨髓移植前需接受重劑量化療,把體內癌細胞殺死,過程中飽受脫髮、嘔心等副作用折磨。接受骨髓移植後亦因身體曾有排斥感不適,惟她記得,留醫兩個多月雖辛苦但從未哭過,至出院時收到Dicky的鼓勵卡終忍不住「爆喊」,「佢祝我早日康復,又話要收到我的好消息,應該係我畀心意卡多謝佢,點知佢畀咗我先,好感動」。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手術後曾因身體排斥不適 收青年鼓勵卡「爆喊」 康復後的她自此每年聖誕節均向Dicky寄卡「報佳音」;昨日二人相見,譚形容心情激動,終可親手向Dicky送上心意卡,感激其無私奉獻。 紅會輸血中心總監:冀每年8000年輕「新血」加入 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指出,本港每年成功配對的無血緣骨髓移植個案約40至50宗,現時全港約16萬人登記捐骨髓,年齡中位數為35歲,冀每年可有8000年輕「新血」加入。中心昨日亦表揚2019年至2021年度82名骨髓捐贈者。9月17日是「世界骨髓捐贈者日」,中心稱未來兩日捐血及登記捐贈骨髓者,可獲贈環保食物袋,呼籲大眾踴躍登記,讓更多病人獲重生機會。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