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早期未擴散低中高風險患者常用治療方法 知多啲: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明報專訊】早期前列腺癌,西醫治療根治率很高。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括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既然西醫治療有效,中醫在治療局部前列腺癌又有何角色呢?早前提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擴散的前列腺癌(見文〈壯年患者多基因突變 中西藥夾攻治頑固前列腺癌〉)。今次闡述中西醫如何互相配合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前列腺癌早期沒擴散 手術、電療根治率高 早期前列腺癌,指癌細胞還是局限於前列腺當中,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骨頭或內臟。對於局部前列腺癌,西醫一般按照前列腺癌指數,即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高低、影響位置和前列腺癌病理報告中的分化程度,再釐定病人屬於低中高3種風險組別(見「未擴散前列腺癌風險分類」一表)。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使用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的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對於某些中、高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假如使用電療,或需要配合半年或至兩年荷爾蒙療法。 中醫治療主要是減低西醫治療的併發症,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術後腎虛滲尿 膀胱忍尿力下降 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輕微滲尿,一般在手術後數星期自然慢慢回復;但有小部分病人即使好轉,但仍受滲尿影響生活。中醫認為不少病人屬於腎氣虛弱,令膀胱忍尿能力下降,所以治療需要補腎氣。常用中藥包括著名中藥方金匱腎氣丸,當中地黃可以補腎陰,附子、肉桂可以補腎陽,陰陽兼顧。另外,有些常用中藥例如蓮子、茨實,也有一點協助收斂小便的作用,幫助回復小便忍耐力。 另外,雖然電療技術愈來愈先進,但有些病人始終會出現電療後長期副作用,包括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原因是電療過程中,部分放射線灼傷了大腸黏膜和膀胱黏膜(現時有新方法,透過注射水凝膠減低大腸發炎風險,以後再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電療後小便出血 清膀胱濕熱止血 最近有一名病人,兩年前由於前列腺癌擴散到附近的淋巴腺,需要接受較大範圍的電療。電療後反覆出現小便出血和小便疼痛,經膀胱鏡確診為膀胱發炎,治療了1年病情反覆,並影響正常生活。最困擾病人的是每次打高爾夫球時,因為動作大,球賽後就會小便出血。病人希望透過中藥治療改善情况。從中醫角度,是因為濕熱積聚於膀胱,再加上病人經常睡眠不足和進食辛辣,導致膀胱熱上加熱,引起出血。治療以中藥清膀胱濕熱,涼血止血,再配合生活作息改變,數星期後小便出血情况已經停止,病人可以再去打高爾夫球。 亦有病人因電療後大便出血而尋求中藥治療,其徵狀和痔瘡出血沒有太大分別,用清大腸濕熱的中藥,再加上調理腸胃,一般大腸出血都能控制。 益氣養陰 改善疲倦潮熱 此外,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需要注射荷爾蒙藥物,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感覺疲累,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期潮熱、盜汗。這一類病人可以利用中藥益氣養陰,改善疲倦和潮熱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早期前列腺癌,透過合適治療,根治率很高。但無論接受什麼治療,都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透過中醫藥可以減輕不適,中西醫配合治療的確是相得益彰。病人接受前列腺癌治療,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之前必先請教主診醫生和中醫,以策安全。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初期無徵狀 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由2010年1492宗新症,增至2019年2532宗。病發初期通常沒有任何徵狀,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時,可能會引致以下徵狀: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更嚴重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或射精時感赤痛 ‧小便或精液帶血 ‧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盆骨或脊骨,會感到痛楚或僵硬,患者亦可能會感到疲倦、胃口不佳和日漸消瘦 前列腺癌徵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醫生診斷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香港防癌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醫徹中西:一「網」連結中西醫

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明報專訊】最近一個女病人因肚痛和惡心求診,擔心自己感染了近來人人自危的流感。細問之下,應該是她三天前吃了螄蚶所致。她很奇怪地問:「已經是三天前吃的,還會有關嗎?」病人的脈象屬滑細弦,完全沒有感冒迹象,我便對她說確實與流感無關,也不是感冒菌入腸,結果她服用簡單調理腸胃的藥後,兩天就痊癒了。 ▲明報資料圖片 不同的食物,在進食後都有不同的「空窗期」,例如冷凍類食物通常在一天內就會爆發出來,至於螄蚶等海鮮,其影響可延至三天才顯現;吃火鍋,空窗期更可長達五天。因誤食引起的腸胃病症,未必會立時表現出來,有病人外遊,回港後腸胃才開始有徵狀。 進食生蠔 十天後才發病 再說一個病例,大概二十多年前,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肚痛求診,經初次治療,徵狀未能緩解;覆診時,細問下發現他之前吃了五六隻生蠔。起初,我不能確定這跟生蠔有關,因為由進食至發病相隔了快十天。在X光檢查下發現大腸中有一團氣,把部分位置阻塞,病人雖然回家服藥但仍然肚痛;再照X光,見氣泡仍在大腸內,但位置已往下移。幾天後,病人腸道內的氣泡完全消失,方才痊癒。估計氣泡可能是蠔的反應物,終於隨大便而除。這病人因為吃蠔,前後影響了差不多三十天時間,當時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談及腸胃中存在着許多好和壞的微生物,而且都與身體狀况息息相關;而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問題就是與脾臟相關。中醫的脾臟,可以理解為現代醫學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上月在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和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合辦的講座中,我特別提出「脾主迎糧」,講及中醫理論中脾臟如何與身體過敏反應相關。其實,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早已指出「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意思就是脾臟能保衛身體。 脾臟如何保衛身體呢?一般中醫理解「衛」為「水谷的悍氣」,意指食物入腸之後經消化,會產生營養身體的「營氣」,同時帶動護衛體表的「衛氣」。 如果結合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食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進食後,身體會作出反應,消化有益的,抵抗有害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一起工作,讓身體吸收好的資源。中醫學的「脾臟」,可以說包涵了吸收、消化和代謝,在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協助下,傳送營養以滋養全身。「迎糧」指的就是當迎接糧食入口時,消化、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開始作出反應。 近來有不少學者研究腸胃吸收,或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變化,甚至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繁多。當中最值得注意是在分辨吃進肚子的食物是好或壞。很多動物或小孩,會對不喜歡的食物作出特別反應,除了免疫反應外,神經系統亦有這種機制,藉着腸胃內環境與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互動而產生記憶,慢慢形成新的吸收食物運作模式。當不能排除壞的食物或雜質,腸道就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產生適應性的免疫記憶,表現為過敏。身體在小時候形成的特定反應,在發育後會演變出很多變化,甚至令腸胃的微生物也產生變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維持腸道免疫系統健康,就可以預防過敏,避免產生易激或發炎的徵狀。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中醫治療】胡途中西:雙贏

【明報專訊】學貫中西的梁頌名教授是我的良師益友,每當我遇到任何有關中醫的問題,他也是我的「頭號求救對象」。某天,我向他請教如何在臨牀上結合中西醫,他信手拈來一個平常例子: 補氣藥緩解血壓藥副作用 一位伯伯已經服用降血壓藥物十多年,病情控制尚算不過不失,不過藥物的副作用令這位伯伯欠缺食慾,雙腳乏力,連外出走動的興致也欠缺了,整天沒精打采地困在家裏過日子,輾轉之下,伯伯的家人找上了梁頌名教授。梁教授替伯伯望聞問切一番後,認為伯伯的證型屬於「陰虛陽亢型」,雖然中藥可治療這證型的高血壓,但療效未必及得上伯伯所服用的西藥,於是梁教授建議伯伯繼續服用西藥,與此同時給伯伯處方具補氣作用的中藥,着伯伯在每劑西藥之間服用,以緩解西藥的副作用。不久,伯伯的力氣及食慾慢慢得到改善,他的血壓也得到良好控制,最後竟還能夠減少服用的西藥劑量。梁教授猶記得,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伯伯的兒子分享他爸爸某一天興奮道:「我終於可以去茶樓飲茶喇﹗」這簡單的一句,不僅說明伯伯重拾胃口,雙腳回復力量,更清楚表達出他能夠真正擺脫疾病的束縛,重獲良好生活質素的喜悅。 中西藥互補 切合病人需要 梁頌名教授所舉的例子,不僅令我意識到以中西醫藥處理患者的不同需要,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一個可行模式,更令我明白到兩者要結合成功,中西醫雙方也必須擁有謙虛的心。西醫的降血壓療效確有可取之處,於是梁教授並沒有強行以中藥全盤取代,令伯伯不用冒病情惡化之險;而西醫也得承認,即使近代西藥的副作用已較以往大為減少,但仍有部分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藥物副作用在他們身上較明顯,經過利弊權衡後,為了控制對生命威脅性更大的疾病,患者也得無奈地接受這些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可是從病人的角度來看,藥物一方面雖然紓緩了一些病徵,另一方面卻同時帶來不適,治療還不算完全成功,身體依然被疾病所限制,只是換了個方式而言。倘若有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不大幅降低西藥藥效的情况下,能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素,又何必故步自封,抱持拒抗態度呢?這種雙贏局面,相信是各人都樂於見到的。 作者簡介:接受西方醫學教育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因緣巧合,參與中西醫結合研究,尋覓醫療新路向。(隔周見報) 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胡志遠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作障礙 病人無所適從

【明報專訊】余醫生和梁醫生都曾經提到中西醫合作存在很多問題,使病人和家屬無所適從。筆者深有同感。 來回中西醫治療腸癌 有一次一位腸癌病人來醫院求診,他的腸癌已經擴散,我們建議他進行化療結合標靶藥治療。他拒絕,說正在接受一位中醫師的治療,對方建議他不要做化療,而且他認為吃了中藥後徵狀正在好轉,所以不想做較辛苦的化療。筆者尊重他的意願,並且叫他定期回來醫院覆診。他幾星期後回來,癌指數一直上升,為他安排了X光和電腦掃描。再過幾星期,癌指數繼續上升,而且X光和電腦掃描顯示疾病正在迅速惡化。我問他有否跟中醫師提及癌指數正在上升,可能提示疾病不能受控。 病人說他已告訴中醫師, 但中醫師沒有改變治療方法。於是筆者在門診馬上打電話給這位中醫師,並知會中醫師有關X光和電腦掃描的結果,那位中醫師說看來病情真的無法受到控制,但是藥方應該對症,叫病人再去他那裏覆診。後來病人再回到那位中醫師的診所求診,把中藥方帶回來給筆者看,藥方跟之前的沒有大改變。在過了兩星期,病人覺得病情無法控制,同意進行化療標靶藥治療。 在此例子中看到幾個問題。 第一,如果中西醫兩者能夠直接對話,大家無分高低地談論病情,探討最佳治療方法,首先得益的是病人。第二,中醫不能看到政府醫院所做的X光、電腦掃描、抽血報告等檢查結果,增加了全面了解病情的難度。 第三,其實中西醫毋須互相貶低對方的療法。在以上例子中,中藥幫助了病人的實際感覺,紓緩了徵狀,後來病人的病情,亦因為化療而得到減慢。但實際上基於病人的安全考慮,西醫一般叫病人不要服食中藥,當然這裏也有法律責任的因素,但很多中醫聽後,就覺得這是西醫的打壓。所以有些中醫對西方醫學產生的敵意,常常反過來叫病人不要吃西醫的「毒藥」。 互不了解 礙合作添誤會 筆者有幸接受兩方面的訓練,亦認識中西醫兩界不少同道。其實大部分西醫並沒有排擠中醫打壓中醫的心態,只是出於責任問題,很難建議病人去使用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藥物或療法。反過來中醫亦未必能全面掌握西醫療法的作用和副作用,其實根本是一個溝通的問題。 可幸的是, 現在有不少學會鼓勵中西醫合作,而政府亦在公立醫院推行中西醫合作先導計劃。筆者亦留意到不少私營門診同時有中西醫駐診。中西醫溝通的橋樑正在搭建,對病人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 其中中醫界存在一個隱憂。根據近來某報紙報道,某些中國大陸院校的收生質素和訓練方法值得質疑。再加上據說廣東的中醫院校近年大量收港生,單在廣東讀中醫的香港學生有超過一千人。這相比西醫學院的學生大多是入學時學業上最頂尖的學生,有顯著的差別。當然一個人的學業成績不代表將來的能力,但對於醫學這門嚴謹的學科,的確需要習醫者的專注和能力才能成功。這可能對將來中西醫合作帶來困難。 在此希望有關當局能夠繼續完善醫療專業的監管和發展。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腸胃為第二腦(中)

【明報專訊】上一期(6月17日)講到腸胃與大腦之間的相互影響,其實除了精神狀態和腸胃有關,腸胃和身體的免疫系統或癌症都有密切的關係。 執筆之時,筆者剛剛在西班牙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其中一位講者談到他做了很多研究,分析腸胃中細菌的分佈和大腸癌發生的關係。他發現正常人和大腸癌病患者,大便中的正常細菌分佈(bacteria flora)有不同的組成。如上期談到我們腸胃中有上億個細菌和我們共存,這些細菌租客租住我們的腸道,細菌如租客一樣有好的亦有壞的。這個學者發現在大腸癌病患者的糞便中,某一些正常應有的細菌較少,而一些有害的細菌比健康人士較多,因此推斷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和大腸中的細菌分佈改變有關。 食物影響細菌平衡 舉個例說,大家都知道多食高脂肪食物較容易得大腸癌。其中的一個可能機理是因為進食高脂肪食物,膽汁的分泌較多,膽汁中的膽汁酸會經過腸道的細菌消化再轉化為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而這些膽汁酸是某類細菌的食物,使到某一類細菌個別生長,引致腸內的細菌失衡(gut dysbiosis)。另外,次級膽汁酸亦和大腸癌的演變機理有關。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所選擇的食物種類亦會影響腸道的細菌平衡,從而影響腸道的疾病。 腸胃的細菌跟大腸癌發生有關,聽起來好似匪夷所思,其實細菌感染引起癌症並非少見。例如幾十年前醫學界未發現幽門螺旋球菌,亦不知道原來它是胃癌的一個重要風險,根治幽門螺旋球菌感染可大大減輕胃癌的風險。 同樣道理,雖然現在所有的研究結果是非常初步,未很能確切指出,哪一種細菌引致大腸癌,哪一種細菌能夠保護大腸避免癌症發生,但飲食影響腸胃的細菌平衡是不容忽視的。現在研究證實不同的食物影響着大腸中的細菌組成,壞的細菌增加,會產生大量游離基,這些游離基能夠破壞大腸表皮細胞的基因,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另外壞的細菌亦會使大腸產生一種慢性炎症,長期不癒的慢性炎症,會增加細胞突變的風險。 長期濕熱積聚 引發癌病 在中醫的角度看來,很多癌症都是所謂長期濕熱積聚所引起的。濕熱的主要來源在幾個月前本專欄已提及,現不詳述,簡單來說就是進食了不當的垃圾食物所引起。因此,中醫特別強調戒口,是因為中醫學認為各種食物有不同的特性和四氣五味。有些食物偏性較強,例如較為熱毒的食物,身體產生各種「熱氣」。情况就如各種慢性炎症一樣,例如覺得口乾,口舌生瘡,甚至有痔瘡病人會大便出血等等,這些都是輕微熱氣的徵狀。長期的濕熱積滯會引發大腸癌。因此中醫學在治療大腸癌方面非常注重飲食調理,這好像和上述現代科學研究暗合。 下期再談談腸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