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當我們遇上問題,第一個自然反應便是嘗試把問題解決。這看來理所當然,當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壓力自然會減少。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呢?也是因為太想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解決問題過程易產生壓力、情緒問題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而且亦要視乎我們有多少資源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些問題雖然勉強能用很多時間和資源來解決,但過程中會產生壓力。若這種壓力狀態一直持續,便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核心在別人身上的「問題」 在無限可能徘徊變焦慮 有些問題好像跟自己有關,但我們可以做到的卻很少。「兒子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伴侶為什麼拋棄了我」,這些問題核心在別人身上,我們是被動,實際上可以做的亦很少。而當我們不停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是在無限的可能裏重複徘徊,這就變成了焦慮。 沒答案「問題」 不宜無止境思考 有些問題,可以從哲學角度討論和思考,例如「人生的意義」、「快樂是什麼」,但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不適宜無止境地思考。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例如每次10分鐘去想這些問題,時間到了便要停止。當發現自己在不停想某個問題時,代表這些問題單憑自己未必可以解答,如果想認真探討,也許可考慮先找找參考資料再繼續研究。 接納現狀 通往心靈平靜道路 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什麼時候才決定接受現狀,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沒有對和錯。有人會認為接納現狀是軟弱、放棄的表現,但背後卻是無比勇氣,是通往心靈平靜的道路。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當中帶着強烈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自責等。當情緒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更難向前進。情緒使我們不能安靜下來、使痛苦思想不斷重複。當這些情緒持續太久或太強烈,身體便可能承受不了,繼而形成情緒病。 情緒病會令人「鑽牛角尖」 致失眠疲倦孤僻 情緒病會使我們更固執,所謂「鑽牛角尖」,身體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包括失眠和疲倦,個性變得孤僻和暴躁,繼而影響人際關係。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會被困在過去,更難向前行。 很多病人在這個時候發覺身體出現問題而求醫。情緒病得到治療後,除了身體問題得到改善外,可能你會發現,過去使你悲傷或憤怒的事情,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相關文章:【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難關總會過去 照顧自己情緒 難關總有一天會過去。下一次當你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要照顧一下情緒。可能你會發現,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並沒有那麼可怕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明報專訊】部分抑鬱症患者,在旁人眼中,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 而這名詞背後,反映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可能受到DSM-5《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定義所影響,一般人對抑鬱症患者印象,都是學習、工作以至社交功能受損,甚至認定他們的抗壓與抗逆能力比較弱,導致出現負面情緒。不過,作為抑鬱症過來人,再加上自己跟進精神及情緒個案逾10年經驗,我見證到很多受抑鬱困擾的朋友皆非弱者,相反,他們都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傾向將不同重擔孭上身,事事力求完美…… 相關文章:【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高功能抑鬱症患者工作生活無異樣 暗裏負面情緒籠罩 有資深社工教授說過,抑鬱症患者,出問題時往往會先責怪自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常常擔心自己未能惠及他人;所以,他們都不是自私自利及不懂自省的人。 相比其他人,抑鬱症患者在履行工作或照顧家庭等責任時,要耗費額外精力與負面情緒抗衡,很多時在完成工作後,都已感到筋竭力疲。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當中,部分未有展現明顯病徵,在旁人眼中,他們的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 過來人:最低潮從不請病假 放工後情緒決堤 記得約8、9年前,當時我仍是一名前線社工,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因為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情緒變得非常差,常常悲從中來,每日以淚洗臉,胃口及睡眠都較以往差,放假時也不太願意外出見朋友,在最低潮的時候,更加會質疑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那時候看精神科醫生,有按照指示服藥;同一段時間,自己每日如常面見個案,聽他們訴說過去的痛苦與創傷經歷,協助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記憶中,即使在最低潮時,也沒有請過一天病假。在同事與案主眼中,我仍然是那個積極、勤快與盡責的社工。只是每當下班後,夜闌人靜,負面情緒便有如江河決堤般全部湧出來,整個人就像虛脫了似的。 在多年的個案工作中,我也遇上不少類似情况。當中有一名中年男士,歷時數年也未能放低至親離世的傷痛,他覺得自己之前低估了至親病患的嚴重度,未有積極關顧。他每天停不了悔疚及自責, 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嚴重的時候,更不時會聽到一把聲音,矛頭都是指向他,批評他做人非常失敗,不配生存下去。 竭力與幻覺並存 工作中尋意義 然而,縱使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他未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身為家中的經濟支柱,所謂「仔細老婆嫩」,一家上下包括兩老的生活,都靠他一人工作維持照顧。即使在情緒最差的時候,他仍然能夠維持工作,也會駕車接載兩老到公立醫院覆診;平日亦不時返回舊居,為雙親的生活打點。只是放假的時候,他會將自己關在房內,不願對外溝通,對着妻子及一對年幼子女,也是不理不睬。 像我與中年男子的案例,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而這名詞背後,多少反應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在別無選擇,例如要照顧家庭的時候,會竭力與抑鬱及幻覺並存。而正如前述,抑鬱症患者通常有很強的責任感,這個特質亦驅使他們在逆境中奮力掙扎。 就我自己的情况,事後回想,大概是從個案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存在感,令自己可以如常上班,而這亦可能是一種自然發展出來,應對負面情緒的有效策略。事實上,往後的日子,「抑鬱」這老朋友仍不時到訪;至今天,自己由前線轉向教學工作,於我而言,工作背後那份意義,仍然是最有效的抗抑鬱藥。 當然,「高功能抑鬱症」由於表徵不明顯,身邊人未必容易察覺得到,當事人常常獨力苦苦掙扎,未必能得到適時的支援。而長時間以責任感壓迫自己,確實可能會有倒下一天。 希望大家多點留意、關心身邊的人。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疫情社運衝擊 七成人現抑鬱症狀 港大調查: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狀

本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發現,社會運動及疫情令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團隊今年2至7月用電話或問卷訪問11,493名香港市民,近半是25歲以下,73.7%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 Read more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再有新冠肺炎的本地感染個案確診,令本港連續23日 (至5月13日) 的「零紀錄」已斷纜,即表示每一個香港人仍要繼續防疫,不容鬆懈! Read more

抑鬱症像嚴師? 直視情緒 重新出發

抑鬱症是洪水猛獸嗎? 隨着愈來愈多名人及藝人分享自身的情緒問題或經歷,抑鬱症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不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雖然大家可以開放討論,但這是否又代表社會大眾可以坦然地面對? 時至今日,很多人聽到「抑鬱症」三個字,態度仍然敬而遠之。抑鬱症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情緒低落,與社交圈子、職場甚至是家人關係的逆轉,固然會感到無助、害怕,而患者身邊的家人及朋友,亦可能因為不懂得如何相處,無法理解患者的想法而選擇逃避。其實這些無助、害怕及逃避的想法都是人之常情,抑鬱症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願意嘗試敞開心扉,多理解、多學習,你便會發現抑鬱症並不可怕。 健康的膚色加上燦爛的笑容,很難想像Maria經歷過兩次抑鬱症。第一次患上抑鬱症已是二十多年前,但Maria仍然清楚記得當時的情况,並非因為任何突如其來的打擊或轉變而誘發抑鬱情緒,Maria形容那次抑鬱就好像感冒一樣,沒有原因的說來就來。當年香港普遍對抑鬱症認識不多,患病就去看醫生,沒有別的選擇,Maria亦是在家人安排下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但她坦言覺得當時醫生對她的幫助並不大。 經歷幾個月時間,Maria的情緒變得平穩,生活重回軌道,以為「抑鬱」這個名詞在她生活中應該不會再出現。這是她第一次經歷抑鬱症。 二十年來,Maria生活在無風無浪的環境下,但人生不似如期,2015年Maria經歷喪父之痛,抑鬱徵狀再次出現。她變得胃口差,以及會無緣無故出現驚恐情緒,導致她不能外出及上班,生活基本上是停頓下來。Maria知道應該是抑鬱病發,雖然萬般不願意,但在哥哥勸喻下仍然乖乖地去看醫生。此外Maria在家人介紹下亦認識了一名社工,她認為社工抱持非批判態度,提供較為中肯的意見,確實讓她感到病情得以紓緩。這是Maria第二次患抑鬱症的經歷。 抑鬱症可怕?因為不理解 Maria患過兩次抑鬱症,分別在於她如何面對及看待抑鬱症。第一次患抑鬱症時,Maria以為自己生活重上軌道就等於沒事,亦認定抑鬱症一定是外來原因誘發;在第二次患病中,她覺得今次自己不能心存僥倖,明白到因為不理解「抑鬱症」才會變得可怕,而且了解到抑鬱症不一定源自外來因素,個人的思想模式又或是對事情的處理手法,也可能會誘發抑鬱情緒,所以當她情緒變得平穩後,便上網搜尋各式各樣有關抑鬱症的資訊,過程中Maria填寫了情緒GPS(eGPS服務)的抑鬱及焦慮情緒自我測試網上問卷,從而接觸到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及eGPS服務。 情緒管理課程 同路人交流互助 根據當時情况,Maria獲轉介至參與「整全認知行為情緒管理課程」(Transdiagnostic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TCBT)。有別於一般單向課程,這課程有臨牀心理學家教授各種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讓參加者學習如何正視自己的情緒問題外,Maria亦可以在課堂中與同路人互相分享患病經驗及討論如何面對。Maria認為這個分享及討論的過程很重要,她終於明白到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而且學懂了時時刻刻為自己的精神健康作好準備。除了上課,她亦繼續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此外,她參加了新生會的「靜觀大使」計劃。Maria希望學習如何將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 經歷過兩次抑鬱症,Maria認為抑鬱就像發燒、感冒一樣,其實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發出的一個警號,要自己好好調理身體,以免狀况惡化下去。套用在抑鬱症上,道理亦一樣。抑鬱症亦好像一個很嚴厲的老師,讓長久以來積壓的鬱結一次過爆發出來,只要直視抑鬱情緒,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及處理問題的方法,配合專業人士的協助,反而是一個讓生命從新出發的契機。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醫賢心事:勿輕視抑鬱症

【明報專訊】在香港,情緒病很普遍,而最常見的便是抑鬱症。 抑鬱症的徵狀包括情緒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不能感受開心,而思想亦會變得負面,覺得自己沒有用,對前景感到絕望。 為什麼說抑鬱症可大可小呢? 抑鬱症可以影響人的動力,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本來能夠應付的事情都會變得吃力。我們可能什麼都沒有動力去做,整天感覺疲倦,應付工作時感到十分困難、沮喪,不能集中精神,因而可能要請病假。 如果有家人患上抑鬱症,對家庭關係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抑鬱症患者因為思想負面,往往有很多事情擔心,而其他家庭成員要安慰病者並不容易。抑鬱症患者比較敏感,很容易覺得其他人不了解自己,甚至當家人嘗試安慰時,覺得家人不明白自己而發脾氣。家庭裏的關係是互動的,當患者情緒不穩,亦容易令其他家人感到氣餒,甚至乎對患者產生討厭的感覺。 更令人擔心的就是自殺傾向。抑鬱症患者因為覺得生命沒有希望、沒有意義,因此很容易產生放棄生命的想法。這些想法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久不久才出現,但隨着病情嚴重,出現次數可能會愈來愈多。從病人的角度,會覺得生活中的問題沒辦法解決,只能夠放棄生命才能把事情了結。 暴力傾向影響身邊人 更加罕有的是出現暴力傾向。產後抑鬱症的媽媽,可以把沮喪遷怒於小孩,輕則使小孩留下心理陰影,嚴重的更可以令小孩嚴重受傷甚至死亡。而年輕人患上抑鬱症時,可能會埋怨父母沒有給予他好的成長環境、覺得自己的父母不及別人的好等等,因而對父母產生怨恨。父母一般會覺得難以理解,認為自己已經做了本分,甚至責罵子女沒有盡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背後的抑鬱症,輕則使家庭關係決裂,嚴重的更會引發家庭暴力,甚至產生悲劇。 抑鬱症不單單是不開心那麼簡單,它可以為患者和身邊的人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因此必須正視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

【明報專訊】大麻二酚(CBD)於2月已列為危險藥物,管有及服用最高刑罰為監禁7年及罰款100萬元。CBD被禁,想找另類治療紓緩失眠和壓力,有哪些更佳選擇呢?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嗎?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有註冊營養師建議,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例如4両肉配上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壓力大呢?要減壓,鬆弛練習、靜觀和瑜伽等都是放鬆心情、減低壓力的好方法,有助改善抑鬱、焦慮…… (設計圖片,IRA_EVVA@iStockphoto) 蛋白質配碳水化合物 4両肉+大半碗飯食出好睡眠要素 CBD產品標榜能紓緩壓力和改善失眠,有醫學根據嗎?「據現有醫學文獻,不能百分百肯定CBD有效用。」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允丰指,有研究指出CBD可以紓緩焦慮,有些稱可以幫助睡眠,有些則指沒有功效,「但相信某些個案在使用後能夠紓緩壓力、改善失眠」。沒有CBD,還有其他更佳選擇嗎? 針對失眠,李允丰表示,有研究證實褪黑激素(melatonin)能幫助睡眠,他有時亦會處方褪黑激素補充劑給病人,劑量一般為3至5毫克。但長期服用身體或會逐漸適應,減弱功效,不建議增加劑量,因可能產生頭痛、頭暈、手震等副作用。 相關文章:壓力影響心情 7大飲食要訣你要知 褪黑激素是睡眠荷爾蒙 多攝取色胺酸及血清素食物 褪黑激素負責調節生理時鐘,是身體重要的睡眠荷爾蒙,主要由色胺酸轉化為血清素後合成,因此想刺激褪黑激素,平日可多攝取增加色胺酸及血清素的食物。註冊營養師區雅珊指,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色胺酸,需從飲食中吸收,常見於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肉、蛋黃、豆類等。「蛋白質必須與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才能幫助吸收色胺酸」,因碳水化合物能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可更快地將色胺酸帶入大腦,幫助合成褪黑激素。她建議午、晚餐各吃3至4両肉,即約1個手掌心大小,再配合半碗至大半碗粉麵飯就足夠。 鈣和鎂可放鬆肌肉 可選奶製品、豆類、南瓜籽、奇亞籽 她又建議,平時多攝取維他命B6、B12,可穩定神經,讓人放鬆,還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血清素,將色胺酸轉化為助眠的褪黑激素,其中三文魚、吞拿魚、牛肉等均富含維他命B6和B12。另外,鈣和鎂同樣可放鬆肌肉、安神,提升睡眠質素,不妨多吃奶製品或加鈣食物,以及南瓜籽、奇亞籽、杏仁、菠菜、豆類等含鎂量高的食物。 口服茶胺酸放鬆 先諮詢醫生 茶胺酸(L-theanine)是近年其中一種主打可放鬆、助眠的胺基酸,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都曾透露藉補充茶胺酸降低焦慮感。它可在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中找到,蘑菇亦含小量。區雅珊解釋,「曾有小型臨牀研究發現,補充50至250毫克茶胺酸,可提升大腦中掌管放鬆的α腦電波」。不過茶胺酸僅佔茶葉重量1%至2%,一杯200毫升的茶,僅得8至25毫克,需飲用多杯才達到有效分量,較難從日常生活的茶飲攝取。雖然茶胺酸可讓人放鬆,但她不建議透過飲茶助眠,因茶本身含咖啡因,暫未有研究指可解決失眠。至於茶胺酸營養補充品,雖然研究指口服茶胺酸安全,但建議先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意見。 靜觀、運動減壓 改善抑鬱焦慮 除了從飲食着手之外,鬆弛練習、意象練習、靜觀和瑜伽都是放鬆心情的好方法。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說,愈來愈多病人運用靜觀來協助放鬆,「有很多研究證實,靜觀可減低壓力,改善抑鬱、焦慮」。單做一次也有好轉,但想有持久改變,要養成習慣每天練習,不但慢慢提升專注力,腦部也會產生變化,前額葉皮層增厚和杏仁核(amygdala)活躍程度減低,有助管理及調節情緒(詳見「知多啲」)。 李允丰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有很多研究證實做運動能夠幫助放鬆、紓壓和改善失眠」。可是,不少人覺得做運動沒有效用,或難以持之以恆,「大部分人比較急功近利,期望今天做完運動明天就有好轉,實際上大腦很複雜,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是場持久戰」。建議根據自己性格找出運動的動力,例如結伴同行或參加運動課程。 如使用補充劑、放鬆練習、與人傾訴等方法後,問題仍未改善,怎麼辦?李允丰和翁婉雯同指,若除了壓力和失眠外,同時感到情緒低落、時常疲倦、焦慮不安等,影響日常生活,情况持續2周或以上,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知多啲:放鬆練習 一有空就練 臨牀心理學家翁婉雯建議嘗試以下2個容易掌握的放鬆方法: ·意象練習: 緩慢地深呼吸幾次,閉上眼想像一個令自己很舒服的地方,如曾經旅行到訪的草原、海灘,運用五感代入情景,觀察環境,感受溫度和躺在草原、沙上的感覺,聆聽風聲或海浪聲等,讓自己置身其中,慢慢放鬆 ·腹式呼吸: 閉上眼,用鼻深深吸入一口氣,吸氣時感受腹部自然膨脹,然後緩慢地呼出,重複深呼吸至感到放鬆。用深而長的呼吸「啟動」主宰身體放鬆狀態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令人不再處於備戰狀態,較容易放鬆和休息 每次腹式呼吸練習約5分鐘,而意象練習或需較長時間,視乎投入情景的時間而定。翁婉雯表示,壓力大、焦慮、失眠時可運用不同的放鬆方法,但「最緊要平時有空就做,以調節神經系統容易達到放鬆狀態,遇到壓力事件時焦慮便能減低,就像經常做運動鍛煉身體,可增強免疫力,而不是生病了才去跑步」。 此外,可考慮個人化的放鬆方法,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在睡前做伸展運動幫助入眠;如果覺得音樂、香薰或浸浴等能令身體放鬆也不妨嘗試,但要注意身體狀况,如鼻敏感患者或不適合用香薰,高血壓病人則不建議高溫浸浴;亦不建議用有害的方法減壓,例如有人覺得飲酒很放鬆,但有損健康亦有上癮風險。 護膚貼士:醫生:沒有神奇保濕產品 大麻二酚(CBD)產品形形色色,早陣子成美容界寵兒,不少護膚產品見其蹤影,聲稱可鎮靜、抗炎,甚至針對濕疹問題。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無論CBD護膚抑或醫治皮膚病的效用,都暫未有充足研究證明。市面上有不少較安全且有效成分,可取代CBD。 非人人需鎮靜皮膚 皮膚泛紅、長出痘痘,膚况不穩定,很多人會用一些標榜能鎮靜皮膚的產品,林嘉雯指不一定需要,宜先了解問題根源,「有些人為何要鎮靜皮膚,本身可能屬敏感性皮膚,或皮膚出現潛在問題,如玫瑰痤瘡或濕疹。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一般人毋須特別用鎮靜皮膚的物質」。 神經醯胺 溫和修復皮膚屏障 又有指CBD保濕、鎖水功效強,「是否存在一些很神奇的保濕產品?坦白說並沒有,反而選擇適合自己皮膚使用的產品才最重要」。保濕成分大致分為3種,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可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防止水分蒸發,石蠟、礦物油等是常見成分;吸水性保濕劑(humectant)如天然保濕因子(尿素、乳酸鈉等)、甘油、透明質酸等,都可幫表層皮膚抓緊水分;還有潤膚性保濕劑(emollient),如馬油或其他人工合成的油脂,可填補細胞之間的空隙,防止水分流失。林嘉雯尤其推介含成分神經醯胺(ceramide)的護膚品,「我們皮膚本身都有這種成分,含此成分護膚品可模仿皮膚本身的油脂,而且性質溫和,不易引起敏感」。 市面上護膚產品會將以上幾類成分混合,達到較全面保濕效果,但封閉性保濕成分或對油性膚質的人而言過於油膩,非人人適合。至於濕疹或銀屑病患者皮膚乾燥,她建議可用含神經醯胺成分的產品,修復皮膚屏障,取代CBD。 「很多人追求天然產品,但即使是天然成分或者從植物提煉出來,仍有可能刺激皮膚。」她不建議大家刻意追求「天然」,反而應選一些成分溫和,經過皮膚測試,或標榜敏感皮膚適用的護膚品,才最理想。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抑鬱】節日氣氛成壓力?易生孤獨感距離感 毋須強迫自己歡樂(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節日可以是高興的,也可以是難過的。聖誕節和春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大家喜氣洋洋、互相祝福,可以暫時從忙碌工作中休息一下,心情也愉快一點。但不是每個人也享受這種氣氛,這種氣氛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壓力。如果你本身情緒狀態不好,在這種強烈的歡欣氣氛下,反而容易產生距離感和孤獨感。焦慮和抑鬱情緒往往使人對社交感到焦慮和煩厭,因而更傾向獨處和留在家中。但這跟社會期望相違背,因而使情緒病患者感到壓力。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節日感孤單不罕見 不要勉強壓抑情緒 有時候,即使我們的情緒沒什麼問題,但遇上某些性格特質的親友,也可以令我們反感。有些親友平日本來就不多見面,大家生活圈子和價值觀也不同,在相聚過程中,若對方高談闊論,沒有留意其他在場人士的感受,或嘗試強行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便容易引起不愉快情况。 若有些我們想念的親友離開了香港,在節日便容易勾起思念之情。這種想念對老人家來說尤其痛苦。老人家生活圈子一般較窄,亦比較重視家庭關係。若子女移民,節日裏便會倍感孤單。 節日裏感到孤單並不罕見,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感到歡樂。感受自己真實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每種情緒也有它背後原因,不能勉強壓抑或改變。 聆聽內心感覺 思考背後原因 節日時感受到的情緒,可能是整體情緒其中一部分。當我們對某些人和事產生反應,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了解自己喜歡和什麼人相處。 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聆聽自己內心的感覺,若第一個感覺是自己需要休息,這便是最真實的感覺。可以嘗試找個平衡,例如跟親友作短暫聚會,然後告訴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不能逗留太久。記住,你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 面對真實自己 面對情緒是寶貴經歷 我們不能控制或改變別人。親友高談闊論,甚至把意見強加在你身上,會使你感到不安和憤怒。他在嘗試改變你,你不要犯同樣錯誤。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對這個人有這樣感覺,這種感覺跟過往經歷有什麼類似?當過去的創傷沒有好好處理,便會對當下情景有更強烈的反應。我們能夠做的,是好好了解自己和照顧自己。 只要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無論是怎樣的情緒,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呢。 相關文章:【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