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當我們遇上問題,第一個自然反應便是嘗試把問題解決。這看來理所當然,當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壓力自然會減少。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呢?也是因為太想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解決問題過程易產生壓力、情緒問題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而且亦要視乎我們有多少資源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些問題雖然勉強能用很多時間和資源來解決,但過程中會產生壓力。若這種壓力狀態一直持續,便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核心在別人身上的「問題」 在無限可能徘徊變焦慮 有些問題好像跟自己有關,但我們可以做到的卻很少。「兒子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伴侶為什麼拋棄了我」,這些問題核心在別人身上,我們是被動,實際上可以做的亦很少。而當我們不停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是在無限的可能裏重複徘徊,這就變成了焦慮。 沒答案「問題」 不宜無止境思考 有些問題,可以從哲學角度討論和思考,例如「人生的意義」、「快樂是什麼」,但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不適宜無止境地思考。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例如每次10分鐘去想這些問題,時間到了便要停止。當發現自己在不停想某個問題時,代表這些問題單憑自己未必可以解答,如果想認真探討,也許可考慮先找找參考資料再繼續研究。 接納現狀 通往心靈平靜道路 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什麼時候才決定接受現狀,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沒有對和錯。有人會認為接納現狀是軟弱、放棄的表現,但背後卻是無比勇氣,是通往心靈平靜的道路。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當中帶着強烈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自責等。當情緒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更難向前進。情緒使我們不能安靜下來、使痛苦思想不斷重複。當這些情緒持續太久或太強烈,身體便可能承受不了,繼而形成情緒病。 情緒病會令人「鑽牛角尖」 致失眠疲倦孤僻 情緒病會使我們更固執,所謂「鑽牛角尖」,身體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包括失眠和疲倦,個性變得孤僻和暴躁,繼而影響人際關係。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會被困在過去,更難向前行。 很多病人在這個時候發覺身體出現問題而求醫。情緒病得到治療後,除了身體問題得到改善外,可能你會發現,過去使你悲傷或憤怒的事情,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相關文章:【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難關總會過去 照顧自己情緒 難關總有一天會過去。下一次當你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要照顧一下情緒。可能你會發現,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並沒有那麼可怕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賢心事:父母慣性貶低控制 埋情緒病伏線

童年陰影對我們的影響深遠。比較明顯的「童年陰影」可以是來自身體,甚至性侵犯;但更常見的,是父母慣性的批評、貶低、控制,或者是有意或無意的忽略、情感上的要脅,又或是父母之間不和,使到還是小孩的我們承受着大人之間的情緒。 Read more

醫賢心事:壓力累積 隱形焦慮炸彈

近半年,香港經歷了社會運動後,迎來新冠病毒肺炎的洗禮,實在是元氣大傷。在社會運動期間,有病人因為長時間接收相關資訊,當中難免有衝突、情緒高漲的畫面出現,焦慮便漸漸產生。還未有休養生息的時機,肺炎疫情便接踵而來,精神壓力一直累積下去。 Read more

醫賢心事:你上司有人格障礙嗎?

【明報專訊】正所謂「三歲定八十」,性格從小時候漸漸形成,一般不會有突變。性格的形成由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基因、親子關係、小時候朋輩影響等等。而性格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反應和行為,亦影響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觀感,以及我們與人相處的溝通模式。正因為性格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廣泛和深層次,因此才會有「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說法。 如果性格極端,使一個人在不同的層面,例如人際關係、工作、家庭、情緒反應等等都出現問題,引起困擾,甚至衍生其他情緒病、藥物濫用、暴力行為等等,這種情况便可以稱之為「人格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不一定像電影裏的變態狂魔般恐怖,有很多甚至是有一種表面上的魅力 (superficial charm),第一印象可能會使人感覺討好,但當相處日久,身邊的人才會發現問題。這類人很可能是所謂的「高功能人格障礙」,藉着自己表面的魅力,犧牲別人、爬上高位,因此,公司高層、政客等等也不乏這類人。 不理別人批評 自己永遠是對 自戀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很多也是高功能的人格障礙。他(她)們喜歡以自己成為世界的中心、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充滿信心。但反過來,他們對別人的批評都不放在眼裏,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不明白下屬的難處,因而給人「離地」或「沒有常識」的感覺。遇上問題時,他們往往把問題怪罪於別人,自己永遠是對的。這類人因為非常自我中心,因而他們的伴侶往往是相對上隨和的,才能和他們相處。 反社會人格障礙——這類人缺乏同理心,在小時候可能已經會欺負小動物,或者其他較弱小的同伴。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別人,而對自己傷害了別人完全不會感到悔意。因為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感受,所以無論在工作、在感情上都可能給人不負責任的感覺,而當別人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反而會用傲慢的方法來回應。 這些不同性格的元素可以同時出現,而共通點是都會使身邊的人覺得難受。可惜的是,因為性格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我們遇上這類上司、社會領袖時,如果制度上沒有適當的制衡,還是自求多福好了!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賢心事:滿腦子想抗疫 小心焦慮症

【明報專訊】我是精神科醫生,肺炎跟情緒健康表面上好像沒有大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近日不自覺地又看多了facebook?每次看到網上流傳關於疫情的新聞時,又有什麼感覺呢? 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會累積。當我們持續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精神壓力一直累積,便會漸漸出現焦慮、失眠等徵狀。香港在過去幾個月裏社會氣氛緊張,很多人已經出現焦慮的徵狀。現在可以說是禍不單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次肺炎疫情的威脅,因為對自身安全的威脅更大,會引發更大的恐懼。 Read more

醫賢心事:拜年有壓力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了!節日期間親友相聚,原本是快樂的事情,但原來好一部分人會在相聚期間感受到壓力,甚至因而外遊避年。 好意關心惹尷尬反感 長輩出於關心,在見面時免不了會關心一下年輕人的近况,熱門問題圍繞着年輕人的事業和感情。新工好唔好做?人工好唔好?近來有沒有拍拖?相信大家對這些問題心裏亦有一番感受。這些表面上是很「皮毛」的話題,但裏面其實牽涉很多個人感情。這些個人感情有時候連自己也未及好好處理,更不要說在各親戚面前「交代」了。 除了話題本身的敏感程度,當長輩「關心」了某人,大家的耳朵也自然地「豎起」,注意力瞬間落在「受訪者」身上。即使話題不是特別敏感,面對這種被聚焦的感覺,很多人也會覺得尷尬,變得表情僵硬,不知怎樣應對,有時甚至會產生不滿、憤怒的情緒,覺得長輩在侵犯其私人生活。 敏感度不足 初一變赤口 再者,近日社會氣氛撕裂,親友在社會問題上的看法可能分歧頗大。當某個親友在眾人面前以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其他人也得被動地接收信息。這時候,張力便漸漸累積,輕則是大家不願溝通,重則引起爭論,使氣氛緊張尷尬。 不同年紀的人,對透露自己近况、想法等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大家即使是親友,我們亦很難預計對方是否願意跟我們討論自己的事情。其實查問親友近况,原意是表達關心,但如果沒有注意對方的接受程度,便會被誤解為「八卦」,弄巧反拙。而不同年紀的人,因為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不一樣亦是十分正常。即使每人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但若選擇了錯的場合或錯的對象,便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情况。 農曆新年本是讓親友相聚的好時機,但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便要考考大家對別人感受的敏感程度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賢心事:長時間工作易情緒不穩

研究顯示,超時工作跟焦慮、抑鬱等情緒有關,可能會影響睡眠、使人容易疲倦,甚至出現自殺念頭等等。香港的工作時間長,相信很多人對連續長時間工作、沒有足夠休息也有一些親身體會。如果只是短期的超時工作,精神還能勉強撐下去。但如果連續兩三天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情緒便會開始變得浮躁、思考緩慢、判斷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尤其是如果工作裏有很多「電光火石」之間要決定的事情,精神疲倦時便不能冷靜思考,作出焦躁的決定。 Read more

【精神健康】醫賢心事:近日你的情緒有沒有差了?

【明報專訊】有些朋友問我,近日是否多了病人?確實,近日病人整體的情緒狀態是差了。當然不一定每個人也會嚴重到變成情緒病,但無可否認,充滿衝突、紛爭的社會,喚起了很多人內心的批判、憤怒,情緒變差是人之常情。有些病情原本已經穩定下來的病人,也因為近日的社會氣氛使病情變得不穩。 當我們擔心的事情持續地無法解決,便會消耗精神,使我們不安、焦慮、產生無力感。如果這些壓力帶着很重的情緒成分,例如見到同伴受苦,又或是持續很久,日積月累便會影響情緒。近日的社會衝突已經維持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大家的心也愈來愈累,這使社會的整體情緒狀態轉差。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朋友也變得較為暴躁,而在衝突中各方失控的情况愈來愈多,亦可能跟情緒狀態有關。 近日的社會衝突是因政治問題而起,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才,沒有靈丹妙藥。但有些生活上的習慣可以注意,使自己在這段時期過得輕鬆一點。 減接觸負面資訊時間 暫關即時通知 現在人人手機隨身,我們一打開手機,不知不覺間接觸到很多即時資訊。可能我們只是習慣打開手機,希望輕鬆一下,但因為近日的資訊負面情緒太重太多,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情緒負荷很大。而這些資訊因為情感成分很重,所以很吸引眼球,我們會愈看愈多,而且會重複地看。這段時間,可以考慮提醒自己減少接觸這些資訊的時間,例如一天只看兩次。如果發覺自己不能看少一點,便要研究一下手機裏面是否有程式會不時「彈出」即時資訊,可以考慮把這些通知暫時關掉。 保存精神力打持久戰 從新聞裏看到社會衝突的消息,已經會增加我們的精神壓力;如果這些衝突蔓延到我們家中、WhatsApp群組裏、同事或同學,甚至伴侶之間,我們的壓力便會大大增加。我們每人也想別人明白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大家立場不同,大家互相試着改變對方,便是衝突的開始。所以如果想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建議找一些跟自己立場、看法相近的朋友傾訴,而這些往往是年紀、背景相近的人。 相信近日的社會紛爭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大家開始要考慮保存實力去打持久戰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練「靜觀親職」 修補世代撕裂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賢心事:一句「新年快樂」招壓力?

【明報專訊】大家在節日期間所做的事、所見的人,都可能跟平日有很大出入,因而產生出不同的情緒。如果情緒狀態不太好的人,便容易被這些情緒牽動,誘發情緒問題。例如在節日期間,一班親戚朋友互傳節日信息,或是在社交媒體內出post放閃光彈,如果被孤獨感比較重的人看到,便容易產負面思想,例如覺得自己朋友不多、不受歡迎等等。 ▲聚會壓力——節日假期裏,與久未見面的朋友聚會,也可以是一種壓力。(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看朋友「放閃」掀孤獨情緒 除此之外,在舊朋友、舊同學的聚會上,每一個人給我們的感覺也不一樣;有些朋友我們會喜歡多一點,有些則不太說得上話來。跟自己喜歡的朋友在一起,可以帶動我們正面的情緒;反之跟一些久未見面,而自己又不喜歡的人交際,可能會產生抽離或格格不入的感覺,又或勾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畢竟,少見面的朋友,雙方的友誼本身可能已出現問題。有時候,互相問候也可以是一種壓力。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別人未必明白,如果遇上不懂聆聽的朋友,硬要給予意見,便會弄巧反拙。 雖說如此,大家不要誤會,一般來說,社交、互動可以帶來正面的感覺,但即使短暫地出現以上的負面想法,亦是很常見和正常。 至於情緒不太好的朋友,負面想法和孤獨感本身已很容易出現,而這些場合只是一個觸發點。 接受假日裏的情緒變化 當假期完結、回到日常的生活規律後,很多人都能自然地放開假期裏的情緒變化。如果發現這些情緒一直在困擾自己,便要留意是否情緒本身出現了問題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