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知多啲:研究:腸菌或影響癌症腦病

腸菌失衡不單令腸道易受感染,現有不少研究指出亦與多種疾病有關。最直接是腸胃疾病,有可能會出現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及腸易激綜合症,徵狀如腹瀉、腹痛等。   影響體重——腸菌失衡與肥胖有關,現時中大正研究腸菌移植,醫治肥胖及相關疾病。(資料圖片)   近年腸菌研究範圍愈來愈廣泛,涉及腸胃系統以外的毛病。「以前醫學界的腸菌研究,大多集中在腸胃疾病,但現開始研究腸胃以外的健康問題。」範圍由大腦至癌症不等,黃秀娟說暫時未有確實證據指改善腸菌可治癒這些疾病,相信未來有更多這方面的研究;不過維持腸道平衡,的確有助減少患病風險。   癌症 2015年中大一份研究發現,腸菌失衡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另有研究指出腸菌失衡亦與胃癌及肝癌有關,因上述癌症患者腸內益菌壞菌的分佈,不如一般健康人士般平衡及繁多。真正原因仍有待發掘。   免疫系統疾病 腸道益菌有助激活T細胞,提升免疫力,若腸菌失衡,益菌數量不足,會影響免疫力,因此有研究把益菌聯繫至一眾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及過敏症如濕疹等。   自閉症、情緒病、認知障礙 不少研究指出腸菌與自閉症有關,2016年由美國及澳洲多間大學的研究發現,腸菌平衡有助改善自閉症徵狀。另有研究認為腸菌與抑鬱症及認知障礙症有關係,目前的解釋為腸菌會發出信息,刺激腦部活動,影響行為模式、情緒、睡眠質素、認知功能等。年老後腸菌種類減少,如欠缺益菌,或加速認知能力等退化。   肥胖及糖尿病 腸菌與肥胖有關,2013年一個由美國、法國、丹麥等不同大學合作的研究中,邀請4對一肥一瘦的孖女,將肥胖女孩的腸菌移植至瘦老鼠身上,一段時間後老鼠變胖;同時間,偏瘦女孩的腸菌亦移植去另一隻老鼠身上,則發現老鼠的體重不變。從實驗看到,腸菌與肥瘦狀態有關,相信瘦人的腸菌,有助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減少血液中的糖分,降低肥胖風險。另外,有些腸菌可影響吸收及消化能力,容易令人變瘦。 Read more

腸道健康:多吃纖維 忌濫服抗生素、胃藥

腸菌是否平衡,關乎以下3項條件: 1、多元化:腸道內含有細菌、真菌及病毒,種類繁多,有齊不同微生物品種,猶如森林般有齊樹木、花、泥土及水等,生態才得以平衡。 2、腸菌分佈:不同的腸菌要平衡地分佈在整條腸道內,愈平均愈好。 3、益菌數量:益菌可抑制壞菌的侵略,足夠的益菌有助平衡腸菌失態。 黃秀娟強調,人人腸菌數目、種類等都不一樣。雖然現時並無方法透過身體表徵,得知自己的腸菌平衡是否「達標」,但預防勝於治療,保持腸道健康,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腸菌自然平衡。 首先在飲食方面,要少食高糖高脂食物,也避免進食添加劑,例如無糖汽水的甜味劑,多吃纖維有助刺激益菌增生。另外,要避免濫用抗生素及胃藥,有病人擔心胃痛復發,長期食胃藥預防,均會增加腸菌失衡風險。恆常運動亦有助增加腸道益菌,「基本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已可保障腸菌平衡」。

Read more

移植腸菌 能醫百病?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剛成立亞洲首間「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研究腸道微生物群對健康的影響,並藉着移植腸道微生物群,增加腸內益菌,治療腸道疾病、二型糖尿病,甚至減肥。 驟看腸菌能醫百病,多食益生菌,豈非「有病醫病,無病強身」? 好菌不足 壞菌作惡致肚瀉發燒 人體腸道共有100兆微生物(簡稱:腸菌),可分為具保護性或侵略性,即大家所說的益菌及壞菌。中大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出,益菌可壓抑壞菌作惡,有助腸菌保持平衡。「腸菌平衡可維持腸道健康,有助身體吸收營養及提升免疫力。」 如果壞菌過多,腸菌失衡,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黃指出,「有些病人需要經常服食抗生素,抗生素會殺掉腸道內的細菌,包括益菌及壞菌;失去大量益菌保護,容易被『難辨梭菌』入侵」。患者以住院病人及長者居多,會出現肚瀉、肚痛、發燒、脫水等徵狀,嚴重者更會致命。 現時只得一種抗生素可對付難辨梭菌,但服用這種抗生素的患者中,約三成未能完全康復,病情反覆。由於病人的腸道內缺乏益菌,中大的研究發現透過接受腸道微生物群移植,令患者腸菌回復平衡。此方法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作為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以及對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治癒率近九成。 嚴選健康人士捐糞便 製作腸菌製劑 移植的腸菌從何而來?黃秀娟解釋是由健康人士捐出糞便製成。她強調對捐贈者的健康要求很高,捐贈前要嚴格篩查。捐贈者必須無過敏症如食物或藥物敏感,捐前3個月沒有外遊,沒有慢性傳染病、代謝性及免疫系統疾病、大腸癌或其他癌症,不煙不酒等。同時也要接受血液及糞便化驗,確定沒有傳染病。 捐贈過程需在實驗室內進行,因為糞便接觸空氣後,部分腸菌會很快死亡,故要快速處理。蒐集後會即時將糞便加入生理鹽水中,再過濾及淨化當中的雜質,製成腸道微生物群製劑,最後放入攝氏零下80度的雪櫃儲存,保存期長約6個月。 移植方法現時有4種: ˙導管經鼻腔進入十二指腸 ˙胃鏡經口腔進入十二指腸 ˙ 大腸鏡進入大腸,病人要先服食瀉藥清除大腸內的雜物 ˙以灌腸方法,用泵由肛門噴入大腸 病人可能於移植後24至48小時內有腹瀉、腹脹便秘等不適。黃秀娟表示希望未來將腸道微生物群製劑研發成口服膠囊。 短暫腸菌失衡 可食益生菌改善 移植腸菌,主要想增加腸菌平衡,提升益菌數量及品種。那麼多食益生菌是否也達到相同效果?黃秀娟解釋:「益生菌只是眾多腸菌的其中一種,要維持腸菌平衡,需要各式各樣的益菌。」單靠益生菌功效有限,而腸菌移植則包括不同種類的菌種,當中有多種益菌,可發揮更大效用,具治療作用。 不過若然只是短期用抗生素,導致腸菌失衡,補充益生菌有助改善。黃秀娟說由於益菌數量大大減少,引起短暫的腸菌失衡,出現腹瀉等不適,可食益生菌補充及增加免疫力。不過,並非所有益生菌都勝任,只得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及乳桿菌(Lactobacilli)這兩種才有效,更要服用100億菌量才能發揮上述功能。「大家可選用益生菌補充劑,但要留意菌的品種及註明益生菌數量,否則未必有用。」她說日常無病無痛,亦可服用作保健之用。 黃秀娟又強調,即使吃了益生菌補充劑,但如飲食不節、高脂高糖,又濫服抗生素,一樣會削減益菌。至於坊間標榜有益生菌的食物如乳酪及泡菜等,則未有明確研究證明有治療或預防疾病作用。 文: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