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長者、長期病患者做足日常防疫4式 減少孤獨感、情緒問題 強壯身心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近期疫情雖稍有放緩,但長者尤其患有長期病患者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一旦被感染,死亡率仍屬較高。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在疫情下,長者們防疫措施不可或缺。但若過分擔憂、長期被隔離等都會容易產生孤獨感,誘發情緒問題,影響食慾、吞嚥、服藥等,隨時令本身的病情惡化!長者、其家人和照顧者不妨由日常生活做起,做足以下防疫4式,共同強壯身心! Read more

【人生下半場】不透露病情 免老人家擔心? 徒添猜疑兼可能違法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雖然是人生必經階段,但亦是不少人的禁忌。面對危疾噩耗,有人欣然接受,有人選擇逃避。若然病人拒絕了解和討論病情,醫護人員應採取「不傷害原則」尊重其決定,還是應按照「自主原則」要病人自行作醫療決定? Read more

知多啲:社區康健中心 助街坊「企穩」

【明報專訊】由本月開始,髖骨骨折病人將有一個在社區康復的好選擇——地區康健中心。剛在葵青區開展的首間地區康健中心,工作包括加強公眾的預防意識、提升公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能力、及早診斷並治療慢性疾病、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管理知識及支援。其中第一層預防——健康推廣、諮詢及輔導服務尤其重要,中心會舉辦名為「站穩陣腳」的防跌小組項目,為市民評估跌倒風險,並透過各類型的活動傳授防跌知識及訓練。 Read more

【有片】謬誤逐個拆解 在家安寧死後要驗屍?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不少末期病患者,臨終前都希望回到熟悉的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度過最後時光。 二○一六年香港大學的調查發現,逾八成港人期望由自己決定安寧照顧的安排,而非由醫生、家人或其他人作主。 香港的在家安寧服務仍未普及,謬誤多多。作為家屬,如何在家支援末期病患?病人在家離世,是否一定要報警或驗屍呢?選擇在家臨終,誰人簽發死亡證?種種疑問,由醫生逐一解答。 ■問醫生 ◆岑:岑健(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 ◆梁:梁萬福 (老人科專科醫生) ■最後歲月只能住醫院? 問:什麼是在家安寧服務? 岑:對於在家安寧,很多市民甚至是醫生,都未必很清楚,到底如何才能在臨終日子留在家中?有什麼要事前準備?其實在家安寧,是專為病情無法逆轉的末期病人而設,例如嚴重認知障礙、末期癌症,或是單一器官包括心、肺、腎嚴重衰竭,這些病人不喜歡醫院環境,他們可以選擇在家臨終。在醫院門診部,不時有末期病患者或其家人求助,向醫生表明不想進出醫院,又極不願最後日子在醫院度過,查詢有什麼選擇。「在家安寧服務」提供醫生、護士等醫護人員上門醫療服務,支援整個家庭,病人在家接受醫護人員看診,不用到醫院,可在家人陪伴下走畢生命最後的路。 ■在家安寧要什麼條件? 問:若病人對在家安寧服務感興趣,如何轉介? 岑: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在家安寧服務,亦不知道他們有這個選擇的權利。很多末期病患的家屬,未必懂得照顧病人,例如病人因經常躺牀而生褥瘡,以致需要帶病人見醫生。有些病人會說不喜歡醫院的環境,亦有些病人覺得來看醫生勞師動眾。在這情况下,家庭醫生除了提供治療外,可建議病人選用「在家安寧服務」;不過在轉介前,要先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現階段接受的專科治療,看醫生的頻密程度,以及病人對自己病情的認識程度。家庭醫生還要知道病人的家庭環境,例如家人可以給予多少照顧,是否願意付出時間去照顧病者等。另外還要考慮病情的發展,例如是否很快會變差,抑或是慢慢變差。家庭醫生會選擇適合的個案交給專科醫生,再由專科醫生作最後判斷。 ■何謂病情無彎轉? 問:如何決定病人是否適合「在家安寧服務」? 梁:當收到家庭醫生轉介,專科醫生需要詳細評估,了解患者、家人的意願,以及其疾病是否無可逆轉。所謂「無可逆轉」,在醫學上要確診為末期病患者,最普遍是末期癌症,晚期認知障礙症,末期的心衰竭、呼吸衰竭和腎衰竭等。針對末期病患的治療,效果有限,而治療亦有可能只會為病人帶來不適、不便。即使繼續治療,病情仍會惡化。 根據過往經驗,大多數選擇在家安寧的末期病患個案,都曾數次入院而病情無法逆轉,最終病人或家人都會選擇停止接受介入式治療,避免病人受無謂的痛苦。 當藥物和手術治療都無法將病人醫好,而病人必然要面對死亡的時候,醫生才會建議病人考慮在家安寧照顧。相反,如果病症仍有機會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改善病情,醫生都會建議病人繼續接受治療。 ■不用再看醫生? 問:病人選擇在家安寧,是否代表不用再看醫生? 梁:當然不是。在家安寧只是不再接受介入式治療,但仍需醫護人士監察病情。事實上,末期病患選擇在家安寧,除非是突然死亡,否則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在走下坡,愈來愈辛苦。病人可能不太清醒、呼吸有困難,需要醫生定期監察,提供止痛或其他藥物紓緩不適。因此在最後階段,醫護人員上門看診的次數亦會較頻密。一般情况下,醫生會每兩星期一次上門為病人診症,在最後階段,醫生每兩三日要看病人一次。除了有實際需要,醫生上門亦可以令家人安心,知道這條路是有人支援的。此外,按照香港《死因裁判官條例》,如果有人在家自然離世,必須在離世前十四日內曾接受註冊醫生診斷,證明該人已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否則屍體有可能需要接受剖驗,所以選擇在家安寧,也要繼續睇醫生。 ■家人要學清潔遺體? 問:如何準備合適的家居環境,方便在家安寧照顧? 梁:接受在家安寧照顧,醫生會到患者家中,清楚解釋病人的病情將如何轉變,有什麼徵狀會出現,當面對死亡時,家人有什麼需要預備,並安排社康護士上門教授基本的護理知識。此外,設施的準備亦很重要,家人可考慮為病人購入比較舒適的醫院牀,協助病人坐高、移動,一般需數千元。患有認知障礙症,或神經系統問題的病人,例如中風,後期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要學懂抽痰。因應個別情况,有些患者會需要氧氣機、抽痰機協助,令他舒適一點。此外,有時病人深夜在家中離世,可能要翌日早上才能移動遺體。因此家人亦需學會如何清潔遺體、調校適當室溫,好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 ■屋企會變凶宅? 問:病人在家離世,家屬是否要立即報警?居住單位會變成凶宅? 梁:家人一般最關心的問題是,病人在家離世是否合法?香港有九成人都在醫院過身,令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在醫院過身才屬合法。病人在家中離世,就以為一定要報警處理,再將遺體送往剖驗,其實都屬謬誤。就香港法例,註冊醫生在病人離世前十四日內見過病人,並在離世後廿四小時內上門證實不屬於「非自然死亡」,註冊醫生是可以在死者家中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再由死者家屬拿着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繼而安排殯儀服務移動遺體。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死亡之後,遺體必須於四十八小時內移送到一個合法存放的地方,即是任何的殮房、殯儀館。所以在病人未過身之前,建議家人預先向殯儀公司查詢有關安排,做足準備。 至於很多人擔心病人在家中過身,居住單位會變成凶宅。其實凶宅主要針對死於非命,即是他殺或自殺的個案。我們處理大部分的個案都是八九十歲以上的長者,能夠在家中自然死亡,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好事來,不會構成凶宅的因素。 文:高嘉莉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問醫生:變瘦無胃口 最怕癌症重病

牙齒問題——蛀牙、牙齒鬆脫會影響咀嚼功能,導致食慾不振。(圖:gangliu10@iStockphoto) 【明報專訊】 岑﹕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岑健醫生 黎﹕老人科專科黎嘉慧醫生 岑:長者食慾不振,未必是病,什麼情况需要求醫? 黎:建議先找醫生檢查,了解問題所在。醫生會考慮一些危險警號,特別是體重減輕,因為體重減輕與食慾不振同時出現,擔心會潛藏嚴重疾病;其他需要了解的徵狀包括:肚痛、嘔吐、便秘、發燒、咳嗽等,也會查問有否失眠、情緒低落和無心機,以及了解是什麼因素導致。 很多疾病也可導致食慾不振,當中最擔心是癌症。癌症可引致長者無胃口及逐漸消瘦,至於其他疾病包括感染,如肺炎、尿道炎及肺癆;或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衰竭、肝病等。 另外,晚期認知障礙、抑鬱症,亦可影響長者的食慾,其他身體衰老過程如牙齒問題,影響咀嚼而令長者失去胃口,不想進食。 全面評估 度身檢查 岑:長者食慾不振,最怕是重病,是否要做很多檢查? 黎:醫生先問診,再替患者做身體檢查,除了檢查心肺及觸摸腹部,亦會檢查牙齒,例如牙齒有否鬆脫、假牙是否適合,因為這都會直接影響食慾。同時,醫生需要了解長者有否受長期痛症困擾而影響胃口,例如關節、腰椎退化或發炎等。 根據臨牀徵狀訂定檢查,基本驗血驗測貧血、糖尿病、腎功能、肝功能及甲狀腺功能等,再按需要安排肺部、腹部X光或超聲波。若懷疑是情緒問題,可利用老人抑鬱評估了解情况。 沒有「開胃藥」 對症下藥最實際 岑:病人常問:「有無開胃藥?」另外,坊間健康產品是否適合長者? 黎:求診的長者及家人經常希望醫生處方「開胃藥」,現時沒有特別藥物可以針對性幫助長者改善胃口,最重要是透過診症及檢查,找出致病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當問題受到控制或治理,長者胃口自然可以恢復。 至於坊間有健康產品聲稱可以提升食慾,我們強調,長者應接受診症,找出食慾不振原因,對症下藥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Read more

兒言自得:想老人所想

【明報專訊】今年春節假期和一班醫生朋友飯敘,觥籌交錯之間,話題不期然帶到將於明年落成的兒童醫院。老李是兒科醫生,多年來一直鼓吹香港應和中外大城市看齊,擁有至少一所兒童醫院;憧憬着明年理念成真,興奮地不斷自吹自擂說政府願意斥資建院,全仗他多年游說之功,還洋洋自得地說:「全科醫院都是以成人病人為中心,當權的都是內科外科大夫,兒科是少數民族,只有靠邊站。現在有了兒童醫院,兒科終於站起來了,可以為兒童多做點工作。」 老人科、精神科被忽略 老李這番話可惹惱了年輕時已是憤青,現在是憤怒中年的老張。老張是老人科大夫,一向不遺餘力抨擊政府的醫療政策,「香港的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全世界最低,顯示香港的兒童保健和醫療都是世界頂尖,花百多億建兒童醫院只是錦上添花」。我身為兒科醫生,正想「撐」政府說醫療服務水平高處未算高,更上層樓有何不可,老張已憤憤不平繼續發炮:「可是你看看老人家,有病在急症室等上好半天還未見到醫生,見罷了醫生需要入院,病房卻騰不出病牀接收,可能要在急症室甚至走廊等一兩天。政府這樣分配資源,簡直是昏了頭腦。」我一時語塞,老李也不知如何反應,思索之間,本來一向寡言的精神科大夫老林忽然插嘴:「豈獨是老人科,精神科不也是備受忽略?說了這麼多年缺乏精神科醫生,政府也認同,可是做過什麼來?不單是醫生,臨牀心理學家都很不夠。總之老人和精神病患者都是弱勢社群,被遺忘也是活該。」說到最後,一向溫柔敦厚的老林已經語帶譏諷,憤世嫉俗之情溢於言表。 說到照顧老人,香港和其他發達地區相比,真的應該汗顏。單是醫療一項,每年都有公院病房迫爆,病牀不敷應用的新聞。可是單是增加老人病房,讓多些年老病人住院,真的是老人最需要、最想要的服務嗎?我不是老人科大夫,可是和香港許多人一樣 ,曾經長時期照顧家裏的老人家。老人家最不想,也可能是最害怕的,就是要被迫離開熟悉的家,住進陌生的醫院。要是政府能夠提供多點老人家居照料服務,減少他們住院或到急症室的需要,可能是他們最渴望的德政。 我認識一位患了腦退化行動不良的老人家,因為膀胱機能失調,長期要通過膀胱導尿管排尿。政府雖有提供外展護士服務,每星期兩次上門給他更換導尿管,有一次他的導尿管在晚上意外脫落到體外,求助無門,唯有到公院急症室求診。老人家有長期病患,又說不清自己的病情,急症室醫生不清楚他是否有其他問題,很自然地把他送了上病房。住院期間他得了交叉感染,病得死去活來,差不多一個月後才病癒出院。經此一役,他身體明顯弱了許多,腦退化的病情也愈見嚴重。我常想,要是他脫落導尿管當晚,有受過訓練的人員上門,花十分鐘時間為他重新放置導尿管,老人家可以避過一劫,醫院也可省回不少資源。 人口急遽老化,照顧老人的政策是當務之急。制定政策和調配資源時,當局不但要急老人所急,還要想老人所想。 文:霍泰輝 (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銀髮族養生】生活壞習慣 「催老」元兇 老得快 糖作怪

【明報專訊】人類奢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不止一次派人找長生不老藥,可惜2200多年後的今天,儘管醫學和科技如何進步,科學家仍未找出長生不老之法。 當面對頭髮掉落、皺紋顯現、體力下降等等衰老現實,心裏並不好受,年輕時精力充沛、皮膚飽滿的狀態為何不能維持?更甚是,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教授郭志銳直言,「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加速老化」! 長生不老藥未出現,但如何延緩老化是科學家從未停止研究的課題。不用吃藥打針花錢買保健產品,一些延緩老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細胞修復力減 衰老避無可避 疫苗、抗生素、藥物、衛生設施、醫學科技等進步,使人類愈來愈長壽。可是,任何生物也敵不過時間挑戰,逐漸失去活力,身體機能衰弱、老化,最終死亡。老化不止令身體機能衰退,更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延緩老化,或許是長壽秘訣。為何有些人三四十歲已老態龍鍾,有些人五六十歲仍保持青春活力?人類老化,跟基因與環境影響有莫大關係。郭志銳教授說﹕「說到底,老化與細胞新陳代謝有關。」 新陳代謝修復受損細胞 遺傳基因決定了細胞的構造,而人體由無數細胞組成,細胞透過分裂製造新細胞,藉由頻繁的新陳代謝,不斷替補和修復身體受損細胞,維持我們身體活力和生命。 郭教授解釋﹕「人要複製本來的細胞過程複雜,亦受很多因素影響導致出錯。當出錯時,新細胞功能減弱,甚至停止分裂,使人逐漸衰老,身體狀况不如當年。假如細胞分裂失控不斷增生,更可能引致腫瘤出現。」 「身體能維持健康狀况是一個『奇蹟』,因為內在與外在很多因素影響細胞。以內在因素為例,我們耗用氧氣來製造能量,然而過程會製造有害物質,就如發電廠燒煤一樣,會產生污染物。部分氧會在細胞裏轉換成自由基(氧化劑),並四處結合蛋白質、DNA、細胞膜等加以破壞,身體的抗氧化劑便是對抗自由基的物質。可是,隨年歲漸長,身體變得較無法對抗自由基,以及清除氧化作用後的廢物,傷害逐漸累積。」 「人體奧妙之處是互相制衡,互相幫助,我們才能生存。由於複製過程容易出錯,因此身體有機制進行修補工程。例如當有腫瘤出現,身體能偵察出來並殺死癌細胞。器官與器官之間亦有聯繫,互相合作,修補缺陷。」然而,人體修復受損組織能力隨時間下降,不論醫學或科技如何進步,人始終要面對死亡。 ■老化原因逐個捉 ◆幹細胞﹕ 能複製及取代受損或老化細胞,但隨時間增長,幹細胞功能減弱,修復速度減慢。 ◆累積錯誤﹕ 年紀漸長,DNA累積環境造成的傷害及細胞分裂時產生的錯誤。 ◆端粒縮短﹕ 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可保護染色體免受破壞,但當細胞分裂時,端粒都會損失一些,細胞無法永無止境地複製。 ◆糖化終產物﹕ 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會累積引致慢性疾病的「糖化終產物」(AGEs),這種葡萄糖與蛋白質聚合產物,導致膠原蛋白(骨膠原)與彈力纖維變硬,不止肌膚失去彈性而產生皺紋,也使細胞失去修補、複製能力。 至於老化的外來因素,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每個人開始老化的時間和速度因此不同。「香港人進食多、熱量多,加上運動少,加速老化過程。如身體保養得好,可以延緩老化速度。」郭教授說。 ■老化徵狀 ◆頭髮 頭髮的生長周期由生長期、退化期和休止期(脫落期)三個連續階段組成。人年紀愈大,愈多頭髮毛囊進入休止期,頭髮容易脫落,而且不會生長新頭髮。 頭髮毛囊有細胞產生黑色素,讓頭髮呈現黑色。年紀漸長,黑色素細胞活躍度減少、新陳代謝減慢,以致白髮出現。 ◆視力 水晶體因老化而失去彈性及霧化,在某些距離內聚焦顯得困難和視力模糊。 ◆聽力 內耳的毛細胞隨時間受損及死亡,未能將聲音轉化為正確聽覺信號,導致永久聽力受損。 ◆嗅覺 嗅球(olfactory bulb)負責嗅覺功能,隨年齡增長,嗅球內的神經纖維及嗅覺受體較少,導致嗅覺不靈敏。 ◆體力 肌肉力量不夠,心肺功能變差,使體力下降。 ◆皮膚 老化的皮膚細胞,分裂增生速度不及年輕時,減慢修復速度。表皮層失去水分滋潤出現細紋,當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蛋白、膠原蛋白和脂肪,皮膚看來欠彈性和不飽滿,皺紋亦隨之產生。 ◆骨骼 骨的鈣裏有微小細孔,細孔內的細胞不斷新陳代謝調節骨骼更新。當身體衰老或健康欠佳時,導致骨質疏鬆,骨頭較脆弱,容易骨折或駝背。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