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造口袋使用有方 做足準備可以重返職場

出院後要適應使用造口袋的生活並不容易,但造口人士一樣可重新投入生活,只要提升使用造口袋的護理技巧,選擇合適體型、造口狀況的造口袋、遇上造口護理相關的疑問時能積極向造口護士提出查詢以減低滲漏危機,造口人士也一樣可以專心事業,投入生活!以下是造口及傷口專科護士李芷欣姑娘對於造口袋使用及造口護理上的護理心得。 Read more

認識造口護理 助患者及照顧者盡早適應

造口護理是一個較少人公開談論的病況,原因是部分病人在完成腸道或泌尿手術後,因腸道或肛門被切除而需做一個造口把排泄物引導出體外,身上從此要戴上造口袋來收集排泄物,這個轉變令病人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變化,心理及生活上都需要一段長時間來適應。因此不論是患者及/或照顧者,及早認識造口護理及支援資訊,就能適時獲得具體的幫助,建立經驗與信心重整生活。 以下是造口及傷口專科護士李芷欣姑娘對於造口護理上的護理心得。 Read more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港約有兩萬名患者飽受額頭、頸、手肘及頭皮牛皮癬困擾,但坊間對此病的認識不多,有患者初期自以為,甚至被醫生誤診為濕疹而誤用治療方式,以致出現脫髮問題,嚴重影響外觀,對患者造成身心創傷。為何不少患者及醫生都會將頭皮牛皮癬誤以為是頭皮濕疹?德善健髮顧問醫師兼皮膚專科中醫師潘子剛醫師表示,雖然兩症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紅腫及痕癢,但其症型及發病機理卻大相逕庭。 Read more

中佬頭油多現屍臭味 隨時變禿! 中醫拆解脂溢性脫髮治療方法

夏天烈日當空,頭部經常被熾熱的陽光照射,大汗淋漓令頭油增多、頭髮扁塌。但原來頭油多不僅有礙觀瞻,更會引致脫髮。德善健髮的譚淵之中醫師分享一則治療脫髮病例,曾有中年男士長期頭油分泌過多,有時甚至傳出猶如腐屍般的惡臭,終導致脂溢性脫髮。 Read more

一年「最毒」日子稱「九毒日」 抓緊「艾草排毒」黃金期,有利保健養生

農曆五月俗稱「毒月」,其中更有九天傷身損氣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謂的『九毒日』。而端午節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這一天有許多喝雄黃酒、插艾草等避邪驅毒的儀式,傳統習俗也會做「艾灸」或洗「艾草浴」,以排走寒毒、濕毒、痰毒等,對養生保健康均有裨益。 Read more

專業造口護理 強大後盾支援 造口人不再「口」難開

「造口人」大多是腸癌患者,經歷一場大手術,日常需要以造口來排便,面對著身體的變化,情緒和心理都備受壓力,實在可想而知。除了樂觀、冷靜的心境,家人的支持外,造口人在抗癌路上若能確保有造口護理的專業支援,日子可以過得更自在!就如康復者顏德彬(Jackie)數年前患上結腸癌,經歷過困擾和不便,得到專業團隊全力支援造口護理,抗癌路上不再孤單 ,原來造口人一樣可以專心事業、四出公幹「周圍飛」! Read more

懷孕媽媽產後易脫髮?! 中醫:脫髮關鍵在於血氣不足

很多女性生完小孩後會出現產後脫髮問題,明明懷孕至產前頭髮健康豐盈,怎麼當了媽媽後就有產後脫髮?難道懷孕及生育會令體質變差?我們找來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何昕醫師為各位新手媽媽分析箇中原因──中醫認為產後脫髮的關鍵在於血氣不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體質調理開始。 Read more

鬼剃頭纏身,治療不能拖! 中醫:治療鬼剃頭脫髮須把握半年脫髮黃金期

有不少「雙職」母親既要工作,又要湊仔,精神緊張壓力大、睡眠不足,不但影響情緒,更可能會誘發「鬼剃頭」。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師陳通指出,有一位新手媽媽因壓力過大而發病,但經過半年鬼剃頭治療,中醫令患者的脫髮問題完全康復。 Read more

慎選造口袋 重拾自信免煩惱 造口人生活更輕鬆

也許你聽過「造口袋」這樣事物,它是部分病人因手術的原因,須於接受外科手術後建立永久或臨時「造口」協助排泄。現時本港有數以千計採用造口袋的「造口人」,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且生活正常,但假如使用的造口袋質量欠佳,會在生活上帶來諸多不便和尷尬,令人……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