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同行:抑鬱、行為異常 或早發認知障礙

【明報專訊】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1000萬宗病例,即每3秒便有1宗確診個案。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本港65歲以上人士患認知障礙症的比率估計為5%至8%,80歲以上患病比率估計達20%至30%。不少人以為認知障礙症是「老人病」,其實此症也會影響壯年人。如果患者在65歲或之前出現認知障礙,醫學界稱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這類認知障礙症較為罕見,香港亦未有正式統計。據海外研究顯示,每10萬人就有約42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以香港約750萬人口計算,即估計約有3000名患者。 Read more

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明報專訊】爸爸的脾氣為何變得暴躁?10分鐘內多次重複一個提問?日夜作息顛倒?晚上到處走動?認知障礙症不單是無記性,若家中長者起居生活有異樣,及早求醫診斷,可以減輕對病人和照顧者的壓力。 個案: 爸爸總是忘記帶鎖匙…… 「大約一年多前開始,家裏門鈴常常作響,我一打開門見到爸爸站在門外,便知道他又遺留鎖匙在家中。這個情况一個星期大概會發生3、4次,那時候媽媽和我也不以為意,沒有深究為何一向謹慎的爸爸會忽然如此粗心大意,畢竟老人家記憶力減弱是正常不過的事,而且每個人總有漏帶東西的經驗,所以沒有認真了解。」跟我說這番話的是陳小姐。還記得當天陳小姐和陳老太帶着陳伯來到我診所時,外面正在下滂沱大雨,負責拿傘的陳小姐大半邊身都濕透,但身旁的陳伯卻沒半點沾濕。 病發初期,陳伯由最初遺漏鎖匙、錢包,慢慢地連吃飯時間以至回家的路,很多記憶都變得模糊。「那段時間當他一上街,我便寸步不離陪在他身邊,有一次去麵包店,我選完麵包正要付款時,一轉頭看不見他的蹤影,嚇得我四處找他,一小時之後,終於在附近的商場找到他。」陳老太說這番話的時候,仍猶有餘悸。 夜晚通屋走 全家困擾 面對和以往很「不一樣」的爸爸,陳小姐和陳老太感到肩上擔子愈來愈沉重,因為陳伯不單記憶力減退,還失去以往的好脾氣。還記得陳伯初次和我見面時,他因為時常晚上不睡覺,在客廳不斷遊蕩,影響家人睡眠,那時的他對答如流、情緒穩定,並無異樣。但這個形象和陳小姐口中爸爸的形象有很大差別,「以往的爸爸,無論面對什麼事都不會大發脾氣。在家裏他是一家之主,可以把家裏的大小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在親戚朋友心目中,他是一個性情平和的人。但半年前開始,他開始因為大大小小,他覺得難以處理的瑣事而大發雷霆,最嚴重一次他把桌上的杯全掃在地上」。 冤枉偷錢 逼走工人 這些事不間斷地發生,陳小姐眼見陳老太照顧陳伯愈來愈吃力,曾聘請外傭分擔照顧陳伯日常起居,原以為事情會向好,但事實上並沒有預期中順利。「工人到了幾天,爸爸便開始懷疑工人偷了他的錢包,事實卻是他自己忘了銀包放在哪裏,卻因此大發雷霆,又常常指罵工人,有一次甚至想出手打她,不久後工人終於抵不住壓力辭職。」陳家上下心力交瘁,一方面希望醫生開一些情緒穩定劑給陳伯;另一方面有人建議把他送進安老院舍。陳小姐希望為爸爸挑選一間環境優美、私隱度高的私家老人院,但費用實在令人吃力。 忘記密碼 退休金無法用 本來,陳伯在銀行戶口有幾十萬元的退休金,打算用來安老,但卻因為一個原因而困在銀行裏動彈不得。事緣陳伯在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時70多歲,病得已經不輕,我為他安排檢查時,他對自己身處的時間和地點已不太清楚了;其後做記憶力測試,請他記住3樣物件,但不到幾分鐘後便完全忘記了。他最後診斷患上阿茲海默症,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疾病中最普遍的一種。確診時他已經連銀行戶口的密碼都遺忘了;銀行也因為陳伯精神混亂,拒絕讓陳小姐代為取錢。折衷方法是陳小姐要前往監護委員會申請《監護令》,成為陳伯監護人後再去取錢應急。奈何申請有既定程序,需時數月,陳小姐唯有替陳伯安排一間負擔得起、但設施及環境相對較差的院舍,這對向來疼惜陳伯的陳小姐來說非常不忍,但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專家札記:病發初期服藥 助延緩衰退 有很多時候,認知障礙症患者很遲才去求診,或許有很多原因,有些人認為年長後記憶力衰退很正常;亦有人認為,認知障礙症與絕症無異,做什麼也沒有用處。但事實上,像陳氏一家這樣局面所造成的傷害是完全可以減輕。 準備《持久授權書》 動用儲蓄 如果在病發初期,陳小姐注意到爸爸不斷漏帶鎖匙、遺忘回家路線等和以往很「不一樣」的情况,響起應該檢查的警號,繼而求醫、診症及服藥,現有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證實可以幫助病人延緩認知能力衰退,減輕病徵的影響,陳伯或許可以享受更多和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另一方面,若陳伯家人及早知道陳伯患病及其後遺症,可以防患於未然,例如讓陳伯預先簽立《持久授權書》,在他日後沒有能力時,容許家人動用他銀行戶口的錢解燃眉之急。 43.6%照顧者患焦慮症 2015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了一個綜合研究,分析不同地區10,825名阿茲海默症照顧者的精神狀况,估計當中患有抑鬱症的有34%、焦慮症有43.6%之多。想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患病,所影響的往往不止是自己,患者家人同樣面對旁人難以明白的壓力,而認知障礙症的家人要面對,是一個「不一樣」的親人,加上病情往往持續數年,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以年去計算,苦况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面對有家人疑似患上認知障礙症,想真正安心地共處珍貴的溫馨時光,有下列3個小貼士提醒大家: 1.若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應盡快求醫,有助找出病因和改善病情 2.照顧者的壓力和情緒問題很普遍,應該多與別人分憂及好好照顧自己 3.當自己還有精神行為能力時,應該為自己未來的事務作計劃和安排 文:雷永昌(香港老年學會理事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榮譽臨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人生下半場】不透露病情 免老人家擔心? 徒添猜疑兼可能違法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雖然是人生必經階段,但亦是不少人的禁忌。面對危疾噩耗,有人欣然接受,有人選擇逃避。若然病人拒絕了解和討論病情,醫護人員應採取「不傷害原則」尊重其決定,還是應按照「自主原則」要病人自行作醫療決定? Read more

打齊疫苗 遠離麻疹、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

打齊疫苗 遠離「麻」煩 【明報專訊】香港近日接連出現麻疹個案,今年患病人數已經超越去年的15人。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近期全球麻疹個案上升,華盛頓、紐約、新西蘭、日本、菲律賓等都爆發麻疹,部分本來是已經或接近消除麻疹的地區,情况令人憂慮。 麻疹傳染性極高,病人出疹前後4天內,可把病毒透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給別人。接種疫苗是預防的最有效方法,接種兩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複合疫苗),對預防麻疹的有效性約是97%。香港政府在1967年才逐步開始為嬰兒接種麻疹疫苗,如未曾或不知道自己有否接種,可向醫生諮詢。接種後身體需兩星期來產生抗體,有外遊計劃者應及早預備。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衛生防護中心 相關文章: 麻疹患者出疹前4天已可傳染他人 無特定療法 嚴重可致死 【麻疹爆發】衛生防護中心總監:今年不尋常(附不同出生年份注意事項) 資料圖片 研究證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11至2017年間,跟蹤調查663個60歲以上長者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結果發現,每周食兩份或以上菇菌的長者,可減少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50%。 調查研究針對新加坡常見的6種菇菌,包括金菇、秀珍菇、香菇、白蘑菇,還有乾貨和罐裝菇菌。不過,研究員相信,其他菇菌也有同樣效果。一份等於150克煮熟的菇菌,約大半杯分量。 MCI患者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能力慢慢倒退,是由正常老化與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的過渡階段。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運動消閒】內八字腳可造成膝關節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矯正運動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長者記憶力突然變差?情緒有所轉變?手震、行動變得緩慢?不要以為這是「年紀大機器壞」的必然定律,可能這是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或柏金遜症找上門的先兆,患者家人或照顧者切勿混淆,更不能掉以輕心,以免錯過了治療或有效控制病情的時機。 認知障礙症以往稱「老人癡呆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這並非長者正常記憶力衰退的現象,而這症狀並非只發生在長者身上。 betway体彩 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要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最明顯的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或忘記。 港一成65歲以上長者 確診認知障礙症 betway体彩 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現時本港約有十分之一的65歲以上長者,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年紀愈大患有這個病症的機會愈高。 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病徵之一,但如何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呢?梁醫生解釋,最明顯的分別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甚至忘記。 短期記憶變模糊 判斷力減 「患者會經常提起一些多年前或年輕時的往事(即長期記憶),並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對於近期的發生的事(即短期記憶)則無法記起。」除了失去短期記憶外,認知障礙症患者還會出現判斷力減弱、對時間及空間出現混亂,例如日夜顛倒等的症狀。 三類認知障礙症 成因各異 認知障礙症主要分三種類型: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佔總患者人數的五至六成,是由於大腦中的海馬體迅速收縮,因而導致腦功能失調。 有三成的患者屬「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因為腦部的多次微小中風,因而逐漸導致腦細胞死亡。 有不足一成的患者,可能是由於其他的病變而引發認知障礙症,包括自身免疫力失調或體內維他命B12不足等,都有可能影響及腦部功能。 梁醫生指出,醫學界對於「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暫時並未有根治方法,到目前為止只可以用藥物控制病情。但由其他病變所引致的認知障礙症,則可以因應治療進度而康復。 及早確診 妥善控制病情 他分享一個由其他病症引致出現認知障礙症症狀的個案:一名80歲的女患者由於突然變得善忘,家人以為是患了認知障礙症。「經檢查後患者並非患認知障礙,而是有腦腫瘤,因而出現腦功能失調,隨即向腦腫瘤方向治療,及後記憶力衰退的情况已大有改善。」 梁醫生強調,若發現家人或長者有上述類似的病徵,必須及早求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經確診再對症下藥,有助增加妥善控制或減慢病情轉差的機會。 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 另一較為常見的長者疾病是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根據數字顯示,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名患上柏金遜症。估計現時全港約有18000名患者。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柏金遜症的主要成因是大腦的腦幹內「黑質」區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腦細胞之間互相聯繫及溝通,使腦部指揮肌肉活動,因此一旦多巴胺分泌減少,人的運動功能便會受阻,導致患者活動能力下降。 大腦多巴胺分泌減 致患者活動能力受阻 患者初期病徵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包括手腳會有震顫,肌肉僵硬及動作緩慢等情况。中期開始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會較為嚴重,開始出現併發症,藥物控制病情亦顯得不如初期理想。到了晚期患者走路會不穩,容易跌倒、甚至精神出現紊亂和幻覺等。 蔡醫生強調,病情的變化因人而異,加上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病情已更為理想,有部分患者由初期至晚期可長達約20年或以上。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病情已較從前理想,建議患者和其照顧者不宜延遲開始用藥,以免令病情惡化。 藥物有效控制及改善初期病徵 現時柏金遜症的第一線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病情,當中包括「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 或「左旋多巴」(Levodopa) 等,這些藥物不但能有效控制病情,亦能改善病徵。 不過,蔡醫生指藥物有一定副作用,包括手腳會不自主的舞動。「不少患者對藥物產生抗拒,甚至要求延遲開始用藥療程,但延遲服用藥物只會適得其反。」他強調,遲服用控制病情的藥物對腦退化不會有改變,反而令病情、活動能力及整體功能變得更差。 積極面對病情 醫學界研究有望根治 蔡醫生鼓勵患者及其家人,要積極面對柏金遜症。除了要定時服藥外,每天做適量運動對病情也有正面的影響。更令人鼓舞的是,醫學界已努力為柏金遜症尋求新的治療方法。 「例如研究血幹細胞或基因治療方法等,透過恢復多巴胺神經細胞的功能和數量,以減慢或停止腦細胞繼續退化,可望不久將來對柏金遜症的根治性治療有突破性的發展。」 認知障礙症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90後開專頁記照顧認障母心得 見院舍「綁」患者 冀改革還尊嚴

明報專訊】背着沉重背包,黑夜裏走上無盡頭的路……這一幕,常出現在26歲的小珊夢裏。摸黑覓路的日子始於3年前母親突然中風,舉止變得陌生混亂,後來確診認知障礙症。小珊與胞姊在照顧路上跌跌碰碰,最終明白無能力在家照顧,無奈將65歲的母親送入院舍。眼見院舍總以安全為由約束長者行動,母親雙手亦被俗稱「波板糖」的手套束縛,小珊開始反思如何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去年她開設facebook專頁,用經歷照亮別人的路,亦盼掀起安老改革。 母性情大變 無力照顧送入院舍 【明報專訊】背着沉重背包,黑夜裏走上無盡頭的路……這一幕,常出現在26歲的小珊夢裏。摸黑覓路的日子始於3年前母親突然中風,舉止變得陌生混亂,後來確診認知障礙症。小珊與胞姊在照顧路上跌跌碰碰,最終明白無能力在家照顧,無奈將65歲的母親送入院舍。眼見院舍總以安全為由約束長者行動,母親雙手亦被俗稱「波板糖」的手套束縛,小珊開始反思如何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去年她開設facebook專頁,用經歷照亮別人的路,亦盼掀起安老改革。 母性情大變 無力照顧送入院舍 3年前,小珊還是大學生,曾輕微中風的母親再度中風,昏迷數日。母親醒來後,小珊眼前的至親變得陌生,不時高聲叫喊,痛罵家人偷錢,又重複問問題。小珊與胞姊束手無策,經幾番思量,有感不懂得處理母親情緒,且要為生活餬口,忍痛將母親送到院舍。翌年其母確診認知障礙症。 送母親入院舍,猶如父母首天送小孩上學,小珊難忘當日母親抓住她,反覆叫「你不要把我扔在這裏」,小珊只好哄她「等你好番便可回家了」。小珊轉身離開時,其母眼神似懂非懂。 院舍要求簽同意書用約束物 母親展開院舍生活,小珊亦開始面對安全與約束的心理角力。院舍要求小珊簽署同意書使用約束物,否則其母跌倒,院舍不會負責。其母起初抗拒,有日失控推倒櫃子,找來剪刀剪爛約束衣,攀出牀欄後跌倒在地。後來院舍為她穿戴「波板糖」(即有兩塊硬膠片夾住手掌的約束手套)並綁在牀上,小珊不忍心,唯有按照院舍護士建議,改用隔熱手套及護腕。 曾有婆婆將大便隨處塗抹,院舍因衛生問題,用「波板糖」將她雙手綁在牀。每次到訪院舍,卧牀的婆婆都朝小珊喊「阿妹,幫我幫我……」。憶起這幕,小珊不住拭淚,「我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長者最後一程都是這樣過」。 半年後,那個婆婆離世,小珊說很少人探望她,「這是社會通病,覺得『外判』給別人就算。送長者入院舍,不代表她不再需要你的關懷」。小珊除了周末或下班後探訪母親,還聘請鐘點工人平日到院舍協助餵食、抹臉、刷牙等,令母親過得好些。 探索約束以外照顧方法 小珊曾見有院友不時四處走動,有次走失後被尋回,自此常被綁在椅子和牀上,到最後再不願走動。這些經歷促使她看書和聽講座,探索約束以外的照顧方法,如安裝離牀感應器防止走失,或從改善吞嚥,減少患者的情緒起伏。 去年小珊開設「阿媽認知障礙嘅日子」facebook專頁,分享照顧心得,願同路人「走少些冤枉路」,亦盼社會反思如何讓長者有尊嚴地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她像沒記憶 但對她好仍感受到」 原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小珊,曾抱怨年輕便要扛起照料病母的責任,不能灑脫追求人生所想。千帆過盡,如今她只想珍惜與母親一起餘下的時光,陪她上茶樓,伴她散步,「雖然她像沒有了記憶,但對她好,她仍感受得到」。 居家安老是個美夢,但這個夢對有些照顧者來說仍遙遠。回望送母親入院舍的決定,小珊說「無十全十美,起碼盡力」,但見母親漸不再反抗,失去生活觸覺,她心裏總帶歉疚,期盼有能力的一天,可牽着母親歸家。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