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水不平衡頭暈反覆發作3原因:勞神、憂思、失眠 中醫教健脾益氣 按穴位紓緩耳眩暈

【明報專訊】「耳水不平衡」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頭暈如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耳鳴耳脹。病情隨頭部活動加劇,停止活動則症狀逐漸消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中醫認為本病根本是臟腑虛弱,復加風、痰等致病因素。治療着重補益固本,有助減少頭暈反覆發作。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旋轉性頭暈,相當於西醫美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中醫稱之為「耳眩暈」。(編者按: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 (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耳水不平衡反覆發作原因:勞神 憂思 失眠 常見症狀頭暈、惡心、耳鳴 耳眩暈:眩即眼前昏花,暈即頭部運轉不定,多見於中年人士及女性身上。患者發病時通常感到單側或兩側耳鳴、耳脹感,隨頭部轉動時會出現天旋地轉的頭暈,甚則站立不穩,但不會導致昏迷不醒;還有反胃作嘔,需靜坐或臥牀休息一段時間方能緩解。耳眩暈最令患者困擾的地方是,一旦這種頭暈症狀出現過一次,日後就有可能反覆復發,影響日常生活。 中醫治療:脾虛痰濕 腎精不足 補益固本 中醫對耳眩暈的理解,主要認為其本質在脾、腎兩臟虛弱,在此基礎上當遇到吹風受寒、飲食不節或情志過極,病邪乘虛上擾清竅,便會導致頭暈。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可造成腎精不足或心脾兩虛,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治療時不僅要根據患者眩暈具體表現及望聞問切的信息辨證治標,更要透過補益脾腎、補氣血、益精髓來固本扶正,杜絕病根。 一般而言,耳眩暈發作時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在旋轉性頭暈、耳鳴的基本症狀之上,證屬風邪外襲者,例如受上呼吸道感染耳道的患者,可伴隨外感症狀如發冷、咳嗽,治療可用桑菊飲疏風解表;證屬肝陽化風者,例如因暴怒、血壓波動而導致內耳壓力增高者,可伴隨煩躁、面紅、口苦,治療可用天麻鈎藤飲平肝熄風;證屬痰濁中阻者,例如受內耳淋巴回流阻滯或吸收障礙者,可伴隨胸悶惡心、痰多、舌苔厚膩,治療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祛痰熄風。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耳眩暈 按穴5分鐘紓緩 耳眩暈發作時,常用紓緩穴位包括位於頭部百會、神庭、頭維、風池、風府,以及位於手上的神門、內關(見右圖),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壓3至5分鐘。 由於耳眩暈發作多有正氣不足的因素,以致反覆發作,故治療不單要祛邪,還強調扶正。一旦頭暈眼花的急性發作症狀稍為消退,就需要針對病根(脾虛痰濕、腎精不足)扶正固本,不要忽視。 健脾益氣 杜絕生痰 脾虛易生痰濕,而痰濕是臨牀常見致暈因素,可令患者容易出現頭目重墜昏蒙。痰濕之生成與脾胃運化飲食及水液功能欠佳有關,因此針對脾虛痰盛之耳眩暈者,在固本方面要健脾補氣。脾虛特徵包括易倦乏力、身體浮腫、體胖痰多、胃口差、易腹脹、大便不成形、舌體腫脹、舌邊滿佈齒痕等。 調治宜補氣健脾、祛濕化痰。常用方藥包括陳夏六君子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白朮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腹部中脘穴、下肢足三里穴和豐隆穴,通過健脾益氣來杜絕生痰之源。 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腎精不足亦是臨牀常見的「病根」,患者通常有過度勞神、休息不足的經歷,如持續熬夜、憂思太過,以致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西醫理解可引起自身免疫失調或情緒心理障礙,令內耳迷路狀態出現異常。腎虛者特徵包括精神恍惚或委靡不振、腰膝痠軟、耳鳴如蟬、健忘、難集中精神、虛煩多夢、潮熱盜汗等。 調治宜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常用方藥包括杞菊地黃丸、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白芍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背部腎俞穴、下肢三陰交穴和太溪穴,通過補腎精、滋肝血來改善精神狀態,減少因精血虧虛而引起眩暈。部分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如經常出現頭暈目眩、如坐舟車,或伴隨情緒不穩者,臨牀辨證需要考慮腎虛的因素而予以補益。 知多啲:靜養+清淡飲食 減復發 耳眩暈發作期間除接受治療外,建議患者宜靜養,減少勞累或精神刺激,同時要保持飲食清淡,症狀一般在1、2周內緩解。要預防耳眩暈發生或反覆復發,平日勿過於操勞,特別是避免精神過度消耗,如伏案工作時間太長、不斷鑽牛角尖思慮問題等。要注意保持適量休息、充足睡眠,持續失眠人士要認真處理失眠問題,通過身心調治改善睡眠質素。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肥甘厚味,即過分甘甜、肥膩、油多、味道濃烈食物,以免妨礙消化,助濕生痰。 若耳水不平衡的耳眩暈經常反覆發作,食療方面可運用滋養肝腎的辦法補血填精,改善精神狀態和調節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桑寄生等。 熟地淮杞烏雞湯 材料:熟地黃2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0克、桑寄生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烏雞1隻 製法:烏雞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後放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成 功效:滋肝腎、益精血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慢性腰痛?簡單食療:鮮淮山、白米和蓮子煮成薯蕷粥 配合穴位按摩 注意3件事減腰痛復發

【明報專訊】腰痛是都市常見疾病。研究發現腰痛的終生患病率約為34%,相信不少人試過彎腰(例如洗頭、綁鞋帶、撿拾地上東西)後,突然感覺腰閃一下,之後就出現腰痛,而且數天甚至數星期都未痊癒。坐姿不良、勞動工作時用力不慎、運動受傷等,都是腰痛的常見成因。介紹一個簡單方便食療,只需生山藥(鮮淮山)、白米和蓮子3種材料煮成薯蕷粥,早餐服食便可,有什麼功效呢?穴位按摩對治療腰痛又有什麼作用呢?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何謂慢性腰痛?簡單食療薯蕷粥:鮮淮山、白米、蓮子 腰痛是指背部下方及腰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疼痛綜合症,病程超過3個月則為慢性腰痛。其中有一種「非特異性腰痛」令病人飽受腰痛之苦,但在X光、MRI中又找不到明確的病變部位。中醫將這種腰痛歸屬為「腰痛」、「痹證」範疇,病因多為腎虛加上外邪侵襲,閉阻經絡所致。中醫治療方法多樣,包括中藥治療、針刺治療(毫針療法、火針療法、電針療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法及運動療法等。 以下介紹一個簡單方便食療,適合有以下症狀的腰痛患者:腰痠痛,時不時隱隱作痛,勞動後痛楚加劇,平臥、休息或按揉後疼痛減少。 薯蕷粥 材料:生山藥(鮮淮山)60克,白米60克,蓮子10克 製作方法:將蓮子和山藥煮熟,山藥去皮,壓成糊狀,加入煮成的米粥中攪拌均勻即可。早餐服食 功效:補腎益精,健脾補氣 穴位按摩 穴位按揉亦有治療腰痛的作用。「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可以驅散血中瘀滯;「後溪專治督脈病」,後溪穴可疏調督脈之氣,壯腰健腎。 位置:手掌尺側,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方,握拳時,小指外側橫紋尖的盡頭 相關文章:【腰痛】長期站姿、步姿、坐姿不當?重心前傾盆骨移位致下交叉綜合症 4招運動改善失衡肌肉力量(姿錯能改) 腰痛患者注意3件事 減腰痛復發機會 腰痛患者還需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心寡慾,勞動與休息比例合適,並節制飲食,減少脾胃負擔,方能減少腰痛的復發。 文:陳圳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課程主任、註冊中醫) Read more

【中醫治療】穴位貼士:對應「三消」 按穴清熱滋陰

【明報專訊】麥俊堅表示,按壓上中下三消對應穴位,有助清心肺脾胃熱、滋補脾陰及腎陰。 上消 少府穴:屬心經穴位,位於第4、5掌骨之間,握拳,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 魚際穴:屬肺經穴位,位於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中消 內庭穴:屬胃經穴位,位於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三陰交:屬脾經穴位,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吋,脛骨內側面後緣 下消 太溪穴:屬腎經穴位,位於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養生帖﹕夏季養陽之灸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中醫治療】養生穴位:按穴+眼部操 家中護眼 【中醫治療】按穴位改善痛楚 Read more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明報專訊】考試、測驗,試卷沾濕一大片;面試、見客,不敢跟人握手;約會心儀對象,想牽手又驚嚇怕對方……手汗嚴重,帶來無數尷尬時刻。 想保持雙手乾爽,有何妙法?實行中西醫夾攻,外敷內服,加上針灸、按穴,甚至打針、手術,期望雙手不再濕漉漉。 (Tharakorn@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中醫說:「手掌多汗,與家族遺傳、日常作息飲食、情緒有關。」 熬夜嗜辣 易出手汗 問:從中醫角度,有何原因引致手汗多? 張:主要成因與脾、胃、心有關。《傷寒明理論》記載:「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胃部有熱積聚,而導致手腳出汗。而脾胃虛寒、脾胃運化功能差者,亦會有手足出汗情况。 此外,《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汗為心之液。中醫認為,出汗過多容易耗傷心血及心氣,亦可能是心臟功能異常的其中一個徵狀。惟這不局限於手汗,可指整體出汗。手汗多亦有家族遺傳傾向,如父母其中一方手汗多,子女也較大可能有手汗。撇開遺傳因素,以下幾類人較易出手汗: 1. 經常熬夜,導致陰虛內熱 2. 飲食不節,喜食辛辣、濃味、煎炸等刺激食物;或常飲酒、咖啡、濃茶,致脾胃濕熱,形成濕熱體質 3. 容易緊張,情緒敏感,易怒,導致肝鬱化火 東華三院註冊中醫張淑和(李祖怡攝) 依體質服中藥改善 問:中醫如何治療手汗? 張:可透過針灸治療,亦會因應不同體質處方中藥改善。脾胃濕熱的人常有手腳汗多,夏天尤其嚴重,手心比較濕黏,大便黏溏,可處方藿朴夏苓湯、三仁湯。心脾兩虛者,手和腳汗多,胃口差,面色蒼白,心悸,怕冷,可利用理中丸加烏梅、苓桂朮甘湯。至於心腎陰虛者,不但汗多,手心腳掌較熱、口乾、心煩、睡眠差多夢,可處方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另外,心陽不足的人手腳濕冷,精神緊張時特別多汗,亦容易感到少氣疲乏,可在桂枝湯內加龍牡。 食療化濕清熱 問:有何食物可減少手汗? 張:根據個人體質,日常輔以食療改善。 苡苓扁豆湯 茯苓、苡仁、扁豆有化濕的功效,而淡竹葉、綿茵陳則可清熱。適合脾胃濕熱,汗多伴有大便黏溏、口氣重、小便深色且量少的人。 材料:生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淡竹葉6克,綿茵陳10克,白扁豆15克,瘦肉500克 做法:洗淨材料,加約2公升水煮約1小時 百合山藥二米粥 小米味甘性平,入腎、脾、胃經。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適合心脾兩虛,汗多伴胃口差、睡眠差、大便稀爛的人 材料:鮮百合1個,鮮山藥30克,白米30克,小米15克,紅棗2粒 做法:洗淨材料;紅棗去核;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1公升水燒開,放入白米及小米煮5分鐘,再放入山藥及紅棗,大火煮5分鐘,轉小火熬至濃稠成粥。最後放入百合,煮約10分鐘即成 黑豆小麥飲 具收斂止汗之效,適合心腎陰虛,汗多,容易伴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的人,只要不是濕熱體質,基本上都適合飲用。如有疑惑,可先請教中醫。 材料:黑豆20克、浮小麥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黑棗4粒 做法:洗淨材料,加1公升水煎煮約40分鐘,可代茶飲用 黑豆(kunchit2512@iStockphoto) 按穴安神減汗 孕婦小心催產 手汗多,閒時可按壓穴位調理身體,每次按至感到「痠麻脹痺」,有助改善情况。張淑和指,「有些人考試緊張,可試試按壓內關,有助放鬆心情,減少出手汗。」但要注意孕婦不適合按壓合谷和三陰交,因這兩穴有催產作用。按壓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 合谷 作用:有助清腸胃熱 位置:拇指和食指指根兩骨相會合之處,即「虎口」 三陰交 作用: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幫助睡眠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即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內關 作用:寧心安神,穩定神經 位置:前臂掌側(內側),腕橫紋上2寸(中醫以4隻手指併攏的闊度為3寸) 勞宮 作用:清瀉心火,除煩躁 位置:位於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的掌中紋處,亦即放鬆握拳時中指端所指處 (明報製圖) 西醫說:「多汗症以手掌、腳掌、腋下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 青春期易發多汗症 問:手汗多,與家族史、青春期有關? 陳:多汗症病人會在不正常環境下流汗,如寒冷天氣;而受影響位置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其中以手掌、腳掌、腋下汗多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前者原因不明,有些患者是天生手汗多,亦受家族遺傳影響。患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因為青春期時汗腺分泌增多,所以手汗相對地多。青春期後,手汗多的問題或稍有改善。而繼發性則屬後天因素,可能與患者身體問題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影響生活、社交宜求醫 問:手汗多是疾病嗎?需要看醫生嗎? 陳:難以用出汗量釐定其嚴重程度,至於是否需要求醫,則視乎手汗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多大影響。當手汗問題影響個人生活、心理,例如考試因手汗多而弄濕或弄污試卷,日常社交不敢握手,或是工作上經常接觸文件,需要常常與人握手……便應該看醫生。但有些人做後勤工作,不用見客,手汗多可能沒特別影響。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李祖怡攝) 洗手灑爽身粉 難治本 問:止汗劑可否治療手汗? 陳:先要找出多手汗的原因,醫生會建議抽血檢查,以確定多汗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內分泌出問題。若是原發性多汗症,一般先考慮無創治療,病情輕微的可考慮用含鋁鹽的止汗劑。止汗劑原理是阻塞汗腺的出口,達到止汗效果,因此出汗之前便要搽,而功效約維持1天,需要每天塗搽。 網上流傳減手汗貼士,如多洗手、使用爽身粉。多洗手只是洗走汗液,爽身粉可令你感覺乾爽,但對治療手汗幫助不大。 離子電浸療法 屬非手術方法,每星期做數次療程,每次大概十數分鐘,視乎情況而定。將手掌放入水中,透過微弱電流,抑制汗腺分泌,有短暫減汗效果,一旦停止治療便故態復萌。 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效果約可維持半年至9個月。打肉毒桿菌毒素阻止流汗的信號傳導,大大減少手汗。每隻手掌每次需要注射數十針,才達到治療效果。 交感神經切除術 情况嚴重者,利用手術切除交感神經,阻截流汗信息傳導,能大大減少手汗,是比較有效治療手掌汗多的方法。不過,切除交感神經後,可能會有補償性多汗症,身體其餘部位增加排汗,手部少了出汗,但可能腳掌的汗水會因而增加。 想一勞永逸止汗,又不想做手術,可以怎樣?「目前,有研究以微波治療手汗。不過,此方法未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治療手汗。」陳厚毅表示,FDA現時只核准以微波止汗治療腋下多汗症,原理與微波爐相似,「叮」死汗腺。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每日按摩穴位 加速血液循環 助乳房發育

【明報專訊】從中醫角度,乳房發育受先天和後天因素影響。先天腎氣不足,後天脾胃運化不佳,都會影響營養吸收。註冊中醫劉維瑋表示,女性的乳頭屬肝、乳房屬胃; 而經絡不暢、氣血不足都會影響乳房的發育。針灸可加速乳房周圍血液循環,令胸部氣血旺盛,激發乳腺,使胸部乳腺疏通,氣血充和,令乳房得到充分的營養。胸部附近的穴位未必能夠直接豐胸,但有疏通經絡、通乳作用。除了針灸,也可以每日由外向內打圈按摩以下穴位,每邊乳房各5至10分鐘,但乳癌患者不宜按壓。 1. 屋翳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吋,第2肋間隙凹陷處 功效:宣肺、理氣 2. 天溪穴 位置:胸外側部,乳頭外旁2吋,第4肋間隙凹陷處 功效:寬胸、通乳 3. 乳根穴 位置:乳頭對下、乳房的根部,前中線旁開4吋,第5肋間隙凹陷處,胸大肌下緣溝中 功效:理氣、降逆、通乳 4. 膻中穴 位置:胸部正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大約在兩乳頭之間 功效:利氣、寬胸、催乳 西醫脫髮治療 中醫調理肝腎 聯手搶救禿頭危機 【中醫治療】浸酸辣水止痕?香港腳變豬蹄 【中醫治療】中醫教路:內外夾攻 清熱化濕 解決香港腳 【女性健康】知多啲:順產剖腹陰道鬆弛 免開刀回復緊緻 【女性健康】自我檢查要揀啱時機 Read more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明報專訊】咳聲不斷,不但辛苦自己,還嚇怕身邊人。陳碩康介紹3個有助紓緩咳嗽的穴位,左右手均按5分鐘,按至局部有麻木痠脹感。另外,可飲用杏仁豬肺湯,性質溫和,有補肺止咳的功效,適合肺虛久咳、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人士服用。 孔最:腕橫紋上7吋 列缺: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吋半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明報製圖) 杏仁豬肺湯 材料:豬肺1個、去皮南杏仁(甜杏仁)2両、生薑汁1湯匙 製法:先將豬肺徹底清洗乾淨,切塊汆水,再以涼水冲洗;用細火免油煎1至2分鐘後放至涼水中待用。洗淨南杏仁預先浸7至8小時,取出放入攪拌機加2碗水攪碎,然後用湯袋隔渣倒出杏汁,並加入1湯匙薑汁。清水與杏汁比例為1:2,加入豬肺燉2.5至3小時。 功效:豬肺具補肺止咳功效;南杏仁有止咳潤肺平喘、生津開胃的作用;生薑汁溫中止嘔,可溫肺止咳。 杏仁豬肺湯(資料圖片)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中醫治療】知多啲:芡實+淮山+無花果 簡易家常祛濕湯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輕度中風 按穴疏通經絡

【明報專訊】中風後,不少病人的四肢活動能力受限。陳敏表示面對這個問題,可透過自行按壓一些保健穴位幫助康復。「其中手部可按合谷穴、外關穴、曲池穴,而腳部則可按血海穴、梁丘穴、足三里穴、承山穴及三陰交穴。當手指放在穴位上,受壓處有痠脹感即可,每次按摩3至5分鐘即換其他穴位。」透過按壓這些保健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及疏通經絡。 ▲明報製圖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穴位:按穴+眼部操 家中護眼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中醫治療老花、近視,除了會使用中藥,亦會配合針灸及耳針刺激相關穴位。不過,針灸及耳針必須由專業人士操刀,如想在家中護眼,陳敏指出可常按4個穴位,「分別有睛明穴(內眼角位置)、瞳子髎穴(外眼角位置)、風池穴(耳後頭枕骨下陷處)及印堂穴(兩眉頭距離中間位置),用適當力度於每個穴位按壓5至10秒」。同時間亦可做眼睛保健操,做法是眼球分別向左、右、上、下望,之後再打圈,加強眼睛肌肉力量,對近視、老花等視力問題都有一定幫助。 Read more

知多啲:「參家族」各有專長

【明報專訊】坊間有人參、花旗參、黨參及太子參,同樣都是「參」,功效及性味到底有何不同? 人參:分有紅參與白參,前者經蒸熟後,乾燥加工而成,白參則包括生曬參、白乾參、糖參和少見的掐皮參、皮尾參等。兩者同樣可補元氣,在4類參中補身效用比花旗參、黨參及太子參更強,但價錢不菲,野生藥效較人工栽種的強。如並非用作大補元氣,救急扶危,則可酌情選用黨參代之。慢性病患者同樣可改用黨參。 黨參:與人參是兩種不同科屬植物的根,以山西上黨出產為最佳,故稱黨參。野生黨參有延年益壽、益智安神功效,藥效接近人參。 花旗參:與人參同樣有補氣功效之餘,還可以清熱,陰虛火旺人士宜用花旗參多於人參。 太子參:補氣效力較弱,但可生津止渴。適合陰虛火旺、氣虛而津液少的證型,或病後調補身體。

Read more
X
Baidu
map